先秦儒家哲学的基本精神 2011年第12期鹊时0fand融hnoIo影(册)

先秦儒家哲学的基本精神 2011年第12期鹊时0fand融hnoIo影(册)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2期鹊时0fand融hnoIo影(册)No.12论先秦儒家的心灵哲学王桂丽摘要:先秦时期的儒家哲学,通过“仁”、“义”、“礼”、“信”等一系列哲学范畴体现了儒家思想对主体心灵善性的追求;并且提出以“克己复礼”、“养浩然之气”等修养方式达到“仁”的境界.先秦儒家哲学是一种心灵哲学。关键词:先秦;儒家;心灵哲学中图分类号:B0/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999(2011)12—0035一02作者简介:王桂丽(1982一),女,甘肃天水人,天水师范学院(甘肃天水)文史学院助教。收稿日期:2011—03—28先秦时期的儒家哲学是中国的传统心灵哲学的觉.孔颜的“安贫乐道”以及他对待荣华富贵如浮云的 总脉。基于“天人合一”基础上的儒家哲学注重人的德态度.是一种超越性的大公境界.展演了主体内在心 性修养,提出了“仁”、“义”、“礼”、“智”、“信”等一系列灵的深度与厚度。所谓的“君子坦荡荡”(《论语·述 哲学范畴.在这一系列哲学范畴中体现了儒家思想对而》)。

对于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应当以个人的利害得 主体心灵善性的追求.使主体的行为有了内在先验存失在所不计。有宽广的胸怀,可以容纳各种事件。孔颜 在的根据,主体因此而在行仁、践仁的过程中加强自的“乐”是孔颜安顿个体生命的内在心灵机制的外化. 身的心灵善性的修养。反过来说,主体只有以“仁”、是人对道德的完全自由.是以“道”为乐的生命价值的 “义”、“礼”、“信”等加强自身的心灵修养,才能行仁、体现。“不义富且贵,於我如浮云”(《论语·述而》),不 践仁.成就儒家所谓的君子、圣人。符合道义得来的富贵,对孔子而言犹如浮云。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义”为“仁”的德目之一。“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论语·公中国传统的儒家哲学有一个重要的范畴“心”.哲冶长》)先秦儒家哲学的基本精神 2011年第12期鹊时0fand融hnoIo影(册),“义”与“恭”、“敬”、“惠”作为人的内在道德品 学里面的“心”不仅仅有一层含义.“心”一方面看作是质,是人们在现实行为中践行的规范与标准.是人的 对人自身主观性的界定.另一方面可以看作是上手的德性修养之一。“君子义以为上”(《论语·阳货》),如果 关系。即人与自然、社会以及人自身的关系。正是基于“德之不修.学之不讲。

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 第二个层面,先秦时期的儒家哲学注重对人与社会、忧也”(《论语.述而》)。可见,在孔子看来,“义”与“德” 人与自身关系的探索。通过探讨个体的“人”与“社会”都是成为高尚的人的内在的质素。“仁义”并举在孟子 的关系.儒家提出了“成仁”、“成圣”的终极目标。而要的思想体系中得到了充分的发挥。陈锡勇先生说:“仁 企达这一目标。主体应以“仁”、“义”、“礼”、“智”、“信”义并举是孟子之说也。”『11孟子提出了“仁义礼智”之 处理好与社会、与自身的关系,加强自身的心灵修养,四端说,对仁义礼智四者“根于心”进行了论述。孟子 构建和谐的个体与社会、个体与自身的关系。认为,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孟孔子日:“为仁由己,而由人哉?”(《论语·颜渊》) 子.告子上》),这“四端”的存有是主体内在心灵先验 、“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里仁》)孔子认为,“仁” 存在的。但孟子学说的主要贡献在于他提高了“义”在 是主体心灵内在的、不依他者的意志而存在的先验道儒家思想中的地位并对“仁义”二者之间的关系予以 德原则和道德信念.并且他认为“仁”并非是一种虚无论证。

孟子日:“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 的存在,只要主体的心灵持守“仁”。将善念、爱德运用(《孟子·尽心上》)又日:“居恶在?仁是也。路恶在?义 到日常的践行中.就可徵达仁道.而无需向心灵之外是也。居仁由义.大人之事备矣。”(《孟子·尽心上》)也 去寻求。又如所谓“孔颜乐处”。子日:“饭疏食饮水。曲就是说.“仁”是个体生命安身之所在。“义”则为通达 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仁”的必经之路.只有个体内怀仁爱之心。行事遵循 云。”(《论语·述而》)颜回何乐之?以“仁”为乐。这种 义理才能成就高尚的人格.仁义也因此成为德性高尚 乐是内在于主体心灵的.是人对道德善性的完全自之人的内在先验的伦理精神和道德理念.也成为主体一35— 高尚心灵的昭示和落实。“智”、“信”等一系列范畴中涵摄着对主体心灵以及精儒家重视个体高尚人格的内质.但是只要个体生神内质的建构.确立了“仁”作为道德本体的先验论基 命存在着.就难以摆脱欲望的困扰与纠缠。如果任凭础,“义”、“礼”、“智”、“信”等的道德行为都是行仁、践 欲望为所欲为而不加节制.则会导致个体心灵的矛盾仁的主体内在心灵修养与精神生命的外现。

但是,人 与冲突.使个体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持守陷入背靠虚无在后天的实践中如何一丝不苟地存有并践行这与生 而陷入虚无的困境.因而对欲望进行节制就成为个体俱来的“仁”、“义”、“礼”、“智”、“信”呢?对此,儒家提 心灵寻求意义之所的必然要求。礼起于何也?日:“人 出个体心灵修养的方式与手段。 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 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 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乎物,个体生命怎样才能达到“仁”的境界呢?孔子提出 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故礼了许多重要的思想。孔予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 者,养也。”(《荀子·礼论》)人一生下来就是一个欲望 哉?”(《论语·颜渊》)强调个体达到“仁”之境界的道德 的载体.如何摆脱欲望对人的控制而走向完善的道德自觉性。“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见贤思齐 人从而徵达个体生命和谐的境地?苟子认为.“礼”的 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欲仁”和“内 建立可以规训个体的心灵.解决个体生命中物欲的矛自省”是就个体心灵的维度而言.说明“仁”离我们并 盾.礼也因之而成为个体心灵的养护之地,亦成为个不遥远.个体的心灵修养完全靠自觉.只有努力去修 体人格完善一成人的先验依据。

先秦儒家哲学的基本精神 2011年第12期鹊时0fand融hnoIo影(册)

“文之以礼,亦可以为养,才可以达到高尚的道德境界。但是,作为个体的人 成人矣。”(《论语·宪问》)但是在孔子这里,礼并不是 不能泯灭与生俱来的原欲.因此心灵的修养除了要靠 与精神内核“仁”相脱离的.而是有着内在的先验根高度的自觉外.还离不开个体的学习和外在社会道德 据,“人而不仁,如礼何?仁而不仁,如乐何?”(《论语· 原则的约束与规范。孔子用“礼”来规定“仁”.认为作 八佾》)孔子摄礼归仁,显然先秦儒家哲学的基本精神先秦儒家哲学的基本精神,“礼”源于内在的心性与 为外在行为准则的“礼”与主体的内在精神性规范的 道德情感,期间涵纳着个体的精神生命。“仁”有着同等重要的地位。孔子日:“克己复礼以为“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它涵括了丰富的内涵与 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论语·颜渊》)“克 意义。“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日:“能行五者于天下为己”就是约束、克制自己,用“礼”来克制自身的过程就 仁矣”请问之。日:“恭、宽、信、敏、惠。”恭、宽、信、敏、是将外在的伦理道德规范内在化的过程.主体只有加 惠都属于仁的德目.其中“信”是很重要的一个规范。强自身的修养.才能使天下的秩序井然.人与人之间 可以说.“信”在最直观的意义上体现出了主体内在的才能互相爱护。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 精神生命与心灵修养。“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 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在孔 语.为政》)人如果没有内在的德性修养,不讲诚信,那 子看来.只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才能成为真正的圣 么他就丧失了成就人的条件.也反照出主体心灵的人。作为一个人.在强调加强自身修养的同时.不要忘 “德”性修养。“信”在孔子思想中包含了两方面的含 记去教化他人。应该推及他人.以自身的美好心灵去 义:首先,从个人的角度来讲,一个人首先要自己讲信同化他人.在人与人之间拥有一颗仁爱的心.这样的 用,才能取得别人的信任。君子只有自己做到诚信,才爱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多个人.甚至可以是全天 能取得老百姓的信任.要先取得老百姓的信任。而后下的人.要以仁服天下。这些正是我们中华民族严于 再去任用他们:没有取得信任就去任用他们。老百姓律己、乐于助人、修身养晦的优良美德。 就会认为是虐待他们。“巧言令色,鲜矣仁”,如果失去孟子更加重视主体自身的心灵修养。孟子认为人 诚信和信任.用花言巧语和笑脸讨好人,这就很少存性本善.但人的这种本心之善性会因外界物质利益的 有仁德了。

其次。将“信”置入儒家伦理道德本体性的诱使而丧失.要保护这种本心之善性.最重要的就是 范畴.与“忠”并提。曾子日:“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寡欲”。“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 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孟 而》)“子日: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子.公孙丑上》)人的心灵修养没有比寡欲更好的办 (《论语·子罕》)从这些言论中可以看出,孔子将对人 法,欲望少的人,他的本心之善性虽然会丢失,但丢失 的心灵的修养与境界看得十分重要。所以。“信”不仅的只是很少的一部分.所以.主体要克制欲望而保持 仅是个人的心灵修养.而且是为理想社会而奋斗。这本心之善.最重要的就是要“养心”.就是要加强自身 是人生的最高使命,也是人生价值之所在。的心灵修养。在这一方面先秦儒家哲学的基本精神 2011年第12期鹊时0fand融hnoIo影(册),孟子提出了“诚”的要求。他质言之,在儒家的思想体系中,“仁”、“义”、“礼”、(下转第52页)一36— 乐出现“淫”和“伤”之病。而只有把握好情感内容和表较全面地了解孔子所提倡礼乐思想。这对于我们更好 现形式之间的关系.才会达到“文质彬彬”的理想境地认识和理解儒家传统文化也有着重要作用。

界。这其实体现了儒家的美学观,也形成了中国人性参考文献: 格中那温柔敦厚、中庸的底色。【l】杨宽.古吏新探[M】.北京:中华书局,1965.【2】杨树达.论语疏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三、结语【3】王先谦.荀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8.【4】董仲舒.春秋繁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孔子在“礼崩乐坏”的时代背景里为社会开出了【5】孙希旦.礼记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9, 药方——“礼”:“礼”来源于周代周公所制之礼;“礼”【6】王国维.现堂集林:第l册[M】.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91. 之本质乃“仁”也.要求以真正的内心情感为根本;【7】杨向奎.宗周社会与礼乐文明【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 “礼”不是形式上的口号.而是要具体实践的运用于人【8】李泽厚.论语令读【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 们的日常生活之中.从而将“礼”进一步转化成为一种【9】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吏论【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 政治伦理思想.成为儒家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另外。社.2003. 对于“乐”.孔子一方面有着很高的音乐修养.深知其【lO】扬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6 的演奏之道.乃一循序渐进。

转承起合之过程。他认为【ll】刘承华.中国音乐的人文阐释[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 “礼~、乐”本为一体的,故其本质内容一样,皆为【12】李泽厚,刘纲纪.中国美学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仁”,故有《韶》、《武》之别;为此,孔子更将“乐”提升社.1984. 到文化的高度.孕育着儒家的美学观.使其具有着传【13】谢丽娜.论孔子的礼乐文化思想【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 统文化的底色。通过对《八佾》篇的解读,我们可以比会科学版,2008(2). (上接第36页)质的昭示,强调在行仁、践仁的过程中加强自身心灵 说:“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孟子·善性的修养;反过来说,主体只有以“仁”、“义”、“礼”、 尽心上》)天地万物的一切我都具备了。主体只有回归“信”等加强自身的心灵修养才能行仁、践仁,成就儒 心灵的家园,通过反躬自问.通过修养来认识自己的家所谓的君子、圣人。 善性。使自己天赋的善性体现出来,便是最大的快乐,那么.在后天形成的文化生命中.主体怎样才能 这也是修养所达到的“诚”的境界。反之,也可以说主加强自身的心灵修养?孔子的“克己复礼”、孟子的“养 体只有达到“诚”的修养境界.才能领略天地之间氤氲浩然之气”等思想都标示出主体应当以担当社会角 的“气”之本体。

“气”范畴在中国哲学中内涵丰富.孟色、实现为生民立命的目标来加强自身的修养。个体 子在这里将其纳入了伦理道德的框架.这种至大至刚心灵的善性只有在行仁、践仁中才能体现出来,个体 的气要用“义”去培养.要靠平日里的点滴积累。但如存在的意义与价值就在于执守道德精神的生命。由此 果这种“气”缺少了“义”和“道”。它就没有了力量。孟可见.追求以“仁”为核心内容的儒家哲学注重主体心 子强调的是主体的道德精神.主体生来就有天赋的善灵的修养。以社会和谐原则超越了个体生命的范畴. 性.在后天的历史文化背景中。注重善性的修养也即建构了宗法社会的道德精神的哲学——心灵哲学。这 是注重主体的内心修养.“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种对心灵的终极关怀的文化意义在于:将人生的精神 已矣”这句话.充分表现了这一点。总之,孟子修养的境界与心灵的修养提升到有意识的自觉践行的境界. 根本是在于养心寡欲.明善诚身,认识自己本心之善,展示个人道德理性精神的自觉.是个人对自我完善的 不使丧失.又扩而充之为养浩然之气。追求,从而使个体人生、宗法社会染上了浓烈的理性综上所述。在先秦儒家哲学的思想体系中先秦儒家哲学的基本精神,一系主义色彩。树起了理性化的心灵价值目标。 列哲学范畴。如“仁”、“义”、“礼”、“信”等都体现了儒参考文献: 家对主体精神境界以及心灵修养的厘定.其以伦理道【l】陈锡勇.宗法天命与春秋思想初探[M】.台北:文津出版社, 德的本体“仁”为先验性的存在.以“善”为主体精神内1992:145.一52—

标签ad报错:该广告ID(4)不存在。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