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儒学的兴起都具有重要意义吗?
大众儒学的兴起都具有重要意义吗?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一股全国性的大众儒学热潮在各地涌起,成为当代中国最值得关注的文化事件。这波儒学热的兴起,既是儒学被人为压抑摧折一个多世纪后的强力反弹,又反映了现实社会对一些人道德底线失守的焦灼,更是古老的儒家传统在国家现代转型的历史背景下,重新探寻自己的社会定位以图返本开新的努力。因此,无论着眼于历史还是现实,大众儒学的兴起都具有重要意义。
大众儒学的历史渊源
从社会学角度分析,传统中国的儒学存在形态包括朝廷儒学、士大夫儒学和民间儒学三部分,朝廷儒学具有较强的政治色彩,主要是政治儒学;士大夫儒学阐释儒家道统,以传道授业为己任;民间儒学则侧重于儒家化民成俗的功能,是教化儒学。大众儒学的政治色彩较淡,也不太关注理论体系的建构,它关心的是人伦日用和生活践履。如果说作为一个学派的儒家的诞生是儒教国家建构的逻辑起点,儒学普及化和大众化的完成则是儒教中国形成的现实标志。在历史上,朝廷儒学、士大夫儒学和大众儒学既相互影响,又彼此有别,构成复杂的张力关系。
在传统中国,儒学的大众化与民间化是一个长期历史过程的结果。《礼记·学记》说:“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孔颖达认为,“《周礼》,百里之内,二十五家为闾,同共一巷,巷首有门,门边有塾。”已经有学者指出,将普及化的塾庠制度推到三代的说法,多半是为了突出儒家教学制度的悠久性,并不完全符合历史事实。三代之时,学在官府,六经皆为王官典藏秘籍,王官之学是在学在君后与学在世卿,教育与大众之间存在相当的距离。西周礼乐虽然文质彬彬,极一时之盛,同样是“礼不下庶人”。
儒学走向大众的历史转折点是孔子在民间开创私学,在王官之学衰微的历史背景下,孔子开始民间讲学,首次将原先禁锢于庙堂之上、作为王官贵族文化特权的六艺之学传播到民间。孔子的民间讲学无疑是大众儒学的历史起点,它在儒学发展史上具有三方面的重要意义:
首先,孔子的私学拆除了贵族与平民之间的教育壁垒,开创了大众儒学的先声。孔门教育以有教无类著称,其门人有世卿官贵、富商巨贾、贩夫走卒、无业游民等,以至于时人感叹“夫子之门何其杂也”!孔子之前的王官之学属于贵族之学,诗书礼乐尽管高雅非凡,却被封锁在贵族的深宅大院之中,无由进入寻常百姓家,社会也因此而划分为有教养的贵族和没有教养的群氓两部分,前者为“君子”而后者为“小人”。然而,现在,随着一位圣贤的到来,这一文化的壁垒被打破了。从此,“君子”与“小人”从过去是否以拥有官爵来区分,变成了以是否具有德行来区分儒家思想成因,在朝衮衮诸公可以是“小人”大众儒学的兴起都具有重要意义吗?,贫寒如颜回者也可以称“君子”,儒学深入民间使得过去的“野人”(周代与“国人”相对)也开始具备高雅的贵族气质。孔子是中华文明史上一位最重要的拆墙者,他推倒了那道古老的墙,将礼乐文明的清流引入民间的沃土。
其次,孔子讲学在官学之外培育了一个致力于传道授业的师儒阶层,成为儒学走向大众的主导力量。孔子去世后,子夏设教于西河,曾子设教于武城,其他门徒也在各地继续推广儒学。汉代以后逐渐形成了覆盖全社会的儒家教化体系,使儒学成为全民性的人生指南与信仰,此举在中华文明中的意义,堪与基督教之形成对于西洋文明的意义相媲美。
再次,孔子不仅仅将文化的火种传播到民间,而且通过创立儒家学派,革新了王官之学的精神,为它注入了新的灵魂。礼乐文明内涵丰富,孔子特别注重者有二,一是仁,二是礼。仁学的开创无疑是孔子对于中国文化的重大贡献。孔子强调仁,意在启发人人本具的仁爱之心,从而将西周礼乐文明落实到精神层面,仁爱的实践又是始于孝悌谨信,乃人人可知、可悟、可学、可行的人伦之道,由此忠恕矩,推己及人,达于天下。
我们看孔子在《论语》中教人,少讲高深道理,所谈都是日常生活中为人处世之道,随机点化,循循善诱,启发觉悟,再辅之以礼乐熏陶儒家思想成因,使人在日生日成的修习中变化气质,涵养品德,成为君子。这样一种教育方式,合乎人心,贴近生活,便成功地将贵族的王官之学平民化,此为中国文化自周代以来的一大转折,开创了中国文化的儒家化时代,孟子说“人皆可为尧舜”,荀子说“途之人可以为禹”,便是从心性角度对于儒学普遍性与大众性的最好说明。
儒家学派的创立,完成了由道在王官向道在师儒的转化,将君师合一的文化格局演进为君师为二,但这仅仅是一个伟大文化进程的开端,这一进程的最终目标是道在大众。如果说汉唐是儒学主体地位的形成时期,宋代则是儒学继续向民间扩展,并形成大众儒学教化体系的关键时期。大众儒学体系到宋代臻于完备,科举制度的发展催生了大量民间私塾,使得“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的说法接近于现实。据统计,到1935年年底,晚清政府下达取缔私塾的诏书三十多年后,全国依然有私塾所,由此可以想见当年私塾盛极一时的情形。
朱熹在司马光《家仪》的基础上完成《朱子家礼》,为家礼的推广普及奠定了基础;北宋蓝田吕氏乡约的创立,开创了以儒家道德为基础组织乡村自治的治理模式,使得儒家组织基层社会的功能更加制度化。此后,明清两代都在推广和发展乡约制度,以至于近代梁漱溟的乡村建设试验的主旨,依然是“本古人乡约之意以组织乡村”。
大众儒学的另一重要方面是儒学与民间信仰的结合,逐渐形成了民间社会具有儒家色彩的信仰体系,无论是祖神崇拜还是土地神、关帝、山神、河神等英雄和自然神崇拜,都是制度化的民间信仰,用以解决乡民对于超验世界的追求,可以视为大传统向民间小传统渗透的案例。以乡学、乡约、家礼、家谱、家教和乡土信仰为主干的大众儒学,遍布于传统中国的基层社会,那些在大传统看来不起眼的私塾先生、乡绅和民间宗教的组织者们,甚至那些不识字的乡村老大爷和老太太,由于在数千年间深受儒家礼乐文明的熏陶,也在不知不觉中成为生活中的“儒教徒”,躬行并传播着儒家的人生观。
大众儒学的近代挫折
近代以降,知识界在救亡与启蒙的双重压力下,对于儒学的批判日渐严厉,经过一次次激烈反传统运动的打压摧残,到“文革”期间,不仅儒家思想被彻底否定,儒家在社会上的传播体系也被连根拔起。
近代思想界全面否定儒学,基于如下一个基本认知:儒家思想与民主科学不能两立,进而把儒家的人伦道德与自由、平等和人权完全对立起来,必欲打倒前者来建立后者,这其中包含着不小的误解。自由、平等是政治权利,它与儒法互补后产生的三纲之说的确矛盾,但与儒家的基本人伦如父子有亲、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以及礼、义、廉、耻等道德规范并不必然矛盾。比如,我和爷爷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从政治权利上讲是平等的,但家族辈份上又是不平等的,如果说我给我爷爷鞠个躬就侵犯我的人权了,这实在是笑话,是不同社会界域的错乱和混淆,这种错乱和混乱对于中国近代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民本是孔子仁学的重要原则之一,民本固然不是民主,但是,绝不能说它背离民主,与民主不能相容,民主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确保民本目标的实现。古人说仁通四海、义通天下,仁正是中华文明守常达变、融通中外的思想原点。
可是,近代思想界对于儒学的批评,否定了儒家思想中所包含的普适性道德规范大众儒学的兴起都具有重要意义吗?,却忽视了本来应该重点反思清理的对象,即儒法互补社会结构下所产生的朝廷儒学,其结果对于儒学本身和中华民族都是灾难性的。
就儒学的三种不同社会存在形态而言,汉以后的朝廷儒学与君主专制的联系最为密切,的确与民主法治无法兼容,应该彻底否定,至于士大夫儒学就要复杂得多。汉以后的士大夫儒学,既有与君主专制相妥协的一面,又有试图用儒家道统制约和范导君权的一面。尽管部分儒家士大夫已经被体制化而丧失了君子理想,但是,仍有相当部分坚持着儒家的道统与人格操守,构成了鲁迅所说的“中国的脊梁”。
至于民间儒学,则主要是道德礼俗和民间信仰。传统民间社会具有悠久的自治传统,民间儒学也是三个构成部分中最少沾染了法家式的专制气息的部分,它是民间社会自组织的精神动力,也是维护民间正常文化生态和社会生态的关键要素。它们就像是广袤大地上的草丛与灌木,尽管生来就缺乏高大上的外观,却是礼、义、廉、耻这些基本人伦底线的屏障。如果将它们也作为“反动”的东西彻底铲除,随之而来的只能是基层社会难以避免的荒漠化和流氓化。
不幸的是,这正是近代以来中国文化遭遇的现实情境。本来应该进行的对于传统文化的理性反思,被“打倒孔家店”这样一句情绪化的口号所替代。
大众儒学的凤凰涅槃
对于近代以来儒学悲剧性命运的成因的分析,同时也就为儒学的当代的复兴启示了可能的方向。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年的帝制,使得朝廷儒学失去了存在的基础,而士大夫阶层在剧烈的社会变革中集体消亡,也使得士大夫儒学不可避免地发生转变。三者之中,唯一继续存在的主体是社会大众。因此,大众儒学已经无可避免地成为新时期儒学复兴的重心,士大夫儒学与大众儒学在新的历史形势下重新组合,成为当代儒学复兴运动的必然要求。
近期的儒学复兴具有广泛的大众性和突出的民间性,其主要推动力量首先来自民间。以私塾书院为例,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社会上兴起了私塾书院热,到2014年,全国各地的书院私塾已有数千家,绝大多数属于民办,基本都是2000年以后成立的。
儒学在民间的发展一直伴随着争议,孟母堂多次遭到当地教育局封杀,汤池小镇模式最终被叫停,《弟子规》推广所遭受的质疑和批评,围绕长安街孔子像的激烈争论,表明了社会对于儒学的价值判断上的巨大分歧。大众儒学在激烈的争议声中毅然前行,表明儒家基本义理其实是人伦日用的内在要求,在民间具有巨大生命力。但是,儒家教育在大陆毕竟中断了百年之久,它在深化与发展的路上依然有待于克服一系列困难,以下三方面的工作是当务之急:
培育以传道授业为使命的新型儒家士大夫阶层
历史上的士大夫儒学有两个职能,儒学义理的探讨和儒家教化的推广。近代以来,由于教育制度的改革,儒学变成了大学里的一门哲学课程,这也是近代中国重建学术体系的结果。
目前,职业化的高校学者队伍承担起了前一种职能,后一种职能的担负者则至今阙如,而这一职能对于儒学的灵根再植却是至关重要的,“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因此,儒学的当代复兴呼唤着新型儒家士大夫阶层的重现,他们虽然不再具备传统社会中四民之首的地位,却是熟悉儒家义理并以民间传道授业为职志的职业传道者。他们的使命是重建儒学的社会教化之“体”,恢复儒学与生活的联系,终结近代以来儒学的游魂化状态。目前,在社区、乡村和私塾已经涌现了一些专业化的儒学传道者,他们多以志愿者的身份出现,在区域分布上以广东、福建、北京、山东等省市为多,但是,这一队伍的数量和专业水平都远远不能适应现实需求,经济收入也缺乏固定的来源,如何尽快形成专业化传道者群体仍然是大众儒学的首要问题。
重构大众儒学的组织载体
民间儒学的发展面临着体系重构的任务,其中儒学体系的制度化是关键。目前存在的大众儒学组织大致包括学校类和非学校类两种,学校类即私塾和书院,主要为民办组织,依靠学生学费维持生存。非学校类儒学组织主要是近年来在乡村和社区出现的儒学传播组织,其中有代表性的是儒学讲堂。山东的乡村儒学讲堂已经分布于十几个县,分别由学者、民间志愿者和地方政府建立,有的已经形成了固定化、常态化的教学体系。福建霞浦的儒家道坛则将儒家教化和民间信仰有机结合起来儒家思想成因,资金依靠当地民众捐献。
此外,在私塾书院与儒学讲堂之间,还有一种更加广泛的大众儒学传播形式,即各地出现的国学公益大讲堂。这些公益讲堂的主办者、授课者和听众多为民间志愿者,能以生活化和通俗化的形式讲解传统文化,具有较强吸引力,有的听众规模达到数千人。国学公益大讲堂的缺点是一次性讲座,无法通过持久的活动巩固教化成果,有的民间志愿讲师的国学素养有待提高,也有的走向了怪力乱神一途。但是,它在扩大传统文化的社会影响方面不容忽视,也在客观上为制度化儒学组织载体的建构创造了条件。
编辑出版具有时代精神的大众儒学经典
除了传道队伍和组织体系外,大众儒学的另一个要件是教材。传统经典中有些内容已经不适应于时代需要,有的则过于专业深奥,难以为大众所理解。重新选取合适的经典文本,加以现代的诠释解读,以适应大众对于儒家教化的迫切需求,已经成为大众儒学发展的当务之急。面对巨大的市场需求,一些仓促出版的儒学通俗读物品质不高,难以满足读者需要。因此,目前急需组织既熟悉儒家义理又具有实践推广经验的学者,选编创作新时代的大众儒学经典。
与时代相适应的儒学传播队伍、组织形式和教学内容的形成,意味着一种全新的儒学形态的诞生,它继承了源远流长儒家传统中的精华,加以创造性发展,使之与现代社会、现代理念相适应,这意味着古老儒家的凤凰涅槃。
站在二千五百多年的儒学史上眺望当代,我们可以预见,大众儒学的时代已经到来了,大众儒学在精神上是贵族的,在形式上又是大众化的,是高雅贵族精神与普通民众生活相贯通的产物;大众儒学既是历史的,又是当代的,是经典的光华在当代社会的重光;大众儒学既是对儒家道统的继承,又是儒家思想与传播体系的再创造,以中和的精神和包容的态度汲取全球化时代各大文明的滋养。“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今天的大众儒学是古老儒家返本开新的产物,也是儒学复兴在当代中国的新使命!
◎本文原载于《中国青年报》(作者赵法生,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副研究员),转载请注明。
随便看看
- 2024-08-09儒家角色伦理——21 世纪道德视野:挑战基础自由个人主义的当代伦理话语
- 2024-08-09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中国伦理学自主知识体系如何建构?
- 2024-08-08儒家伦理哲学 现代儒学编委会及主编徐波简介
- 2024-08-07孔子礼的思想内涵及其当代价值:以仁为核心的多层范畴
- 2024-08-05大学:古代经典教材,现代道德启蒙,提升个人修养的必读之书
- 2024-07-30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传承深厚学术根基,铸就古典学术研究实体机构
- 2024-07-30敬畏天、遵循道:儒家思想的基础与本质,孔夫子的贡献及民族美德
- 2024-07-29国学经典弟子规为何被指伪国学?徐晋如痛呼其为毒草
- 2024-07-2920 世纪 50 年代后论语英译简史:多元化特征与多领域学者的贡献
- 2024-07-29安乐哲:醉心中国文化,推动中西哲学思想对话的美国学者
- 2024-07-28道家与儒家的思维差异:顺应自然与向内求的对比
- 2024-07-28梁氏国学功底深厚,将西方近代政治思想与中国传统思想比较,探究先秦政治思想
- 2024-07-26第六届问道玉渊潭国际论坛:中国共产党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探讨
- 2024-07-26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构社会价值和信仰体系——以曲阜为例
- 2024-07-26习近平总书记: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中国式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
- 2024-07-26教育学萌芽阶段代表人物观点对比:孔子、孟子、荀子思想解析
- 2024-07-25传承国学传统文化:儒道释三家思想精髓与做人标准解析
- 2024-07-25儒家代表人物及其思想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深远影响
- 2024-07-24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从孔子到董仲舒再到玄学
- 2024-07-24儒家思想:孔子创立的完整思想体系及其核心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