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对全面培养人才核心素养意义重大学者谈美育工作

美育对全面培养人才核心素养意义重大学者谈美育工作

美育对全面培养人才核心素养意义重大。塑造学生审美能力、弘扬中华民族美育精神是当代高校教育的基本要务。然而,美育一直以来是我国高校教育发展相对薄弱的领域,与西方发达国家美育体系建设仍有一定差距。有学者指出,我国当前高等教育评估体系中,几乎不包含美育的成分,许多高校对美育现代性建设缺乏基本认知,美育工作呈现混乱无序的状态。前教育部长陈宝生也曾在全国美育工作会议上指出,五育当中,“弱于体美”仍是客观现实。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对美育课程体系构建、美育教学方法创新、美育教学资源整合等提出了新要求,明确了新时期高校美育建设的基本方向。总之,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推动了人才素养需求的变化,培养大学生审美情趣、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是适应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趋势的应然之举,是当前高校教育发展的重点任务之一。

美从何而来,如何对现有美育资源进行科学发掘与整合,是优化美育课程体系需要明确的问题。庄子有言,“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美蕴藏于天地万物之中,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从自然风物到人文社会,从物质存在到文化精神,都可以找到“美”的踪迹,如何从看似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提炼美,并对其进行学理化论述,统合于美育课程理论体系,则是当前美育研究和美育教育工作者需要进一步探索的课题。中国传统文化是人文之美的集大成者,其中包含了丰富的对美、美学、美育的经典论述,一直是中国古代美育教育的实践指南。传统礼乐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涉及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哲学、伦理、宗教等多门学科,是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核心概念之一。礼乐文化诞生于封建王朝统治,是指礼乐教化通行天下,使人修身养性,体悟天道,谦和有礼,威仪有序。它不是单纯的繁文缛节论述中国传统儒家教育哲学主张的基本内容及时代意义,而是蕴含丰富美学思想的系统性文化理论,在确立和评价人们的行为规范、信义遵循、道德品质、价值理念等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同时也是维护社会治理秩序的重要依托。至近代,礼乐的政治道德内容虽然已经为新的人文主义价值所替代,但礼乐作为文化教育的一种形式则依然具有普遍意义。

礼乐文化源流发展及其基本内涵

先王之乐。许多传统古籍都有与“先王之乐”相关的记载论述中国传统儒家教育哲学主张的基本内容及时代意义,战国时期有《世乐》一书,曾记载“伏羲作琴,伏羲作瑟。神农作琴,神农作瑟。女娲作笙,簧。”《吕氏春秋》对“先王之乐”的记载则更加系统详细,其大致理论概述如下:一是乐产生于社会生存需要,用以调和天、地、人之间的关系。认为在三皇五帝时代,人们以乐舞调和阴阳,达到天人合一,从而实现风调雨顺、社会安定的愿望。二是乐源自对自然界的模仿。《吕氏春秋·古乐篇》主张乐器的制造、韵律的制定、声乐作品的创作,都是从自然事物中获得的灵感。还有黄帝、帝颛顼让伶人、龙作乐,并成乐于自然的相关记载。三是记述了五帝三王所属乐章创作过程及其社会意义。五帝三王之乐流传甚久,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庆典、祭祀、礼仪、教学活动仍在使用,对中国教育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西周的礼乐教化。中国古代的礼乐是含混不分的,先王之“乐”承担了“礼”的功能作用。乐的演奏形式就代表了礼的仪式、规范,并以乐的不同内容来彰显尊卑秩序。夏商周都推行礼乐教化,礼乐教化既承担了维护等级秩序和封建统治的政治任务,也承担了培养国家子民道德素养和文明行为的教育任务。周公“制礼作乐”被认为是周朝统治者治驭民的重要手段,礼乐制度贯穿于西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渗透至庆典祭祀、政治外交、交兵征战等各种活动,甚至成为人际交往的基本规范。在教育层面,“礼乐”是六艺之首美育对全面培养人才核心素养意义重大学者谈美育工作,周朝还专门设立了负责大学与小学礼乐教化的大司乐和乐师,主要教授“乐德”“乐语”“乐舞”。对少年儿童的“乐舞”教学尤其重视形式美感,企图通过教给他们符合礼仪的形式美以促进其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至后来,西周的“礼”与“乐”虽然分离为二物,但两者关系依然十分密切,礼是经过审美化的乐,乐则是仪式化的礼。

礼乐文化的美育思想

孔子、孟子是说礼论乐方面的专家,但在他们之前,已经有人在从事这一行,并试图以哲学观念、教育观念来阐释礼乐教化,进而衍生出更加丰富具体的美育思想以及与美育有关的教育思想、心理学思想、伦理思想、哲学思想。他们从不同角度阐释自己对礼乐教化的看法,包括美与善、和与同、礼与仪、气与阴阳,同时丰富了文、德、律吕、教、眩惑的理论形态,使礼乐教化与美育的关系愈发紧密。一是回答了何为礼,辨析了礼与仪、礼与乐的关系。强调礼是天经地义的反映,是对人意志行为的规范。礼与仪是本体和作用、实质与形式的关系。乐是附着在礼之上的美感形式,这种艺术功能不是为了宣泄个体情感,而是调节人际关系和维护社会稳定。二是衍生出“和同之辩”。“和”涉及美学、心理学、哲学、伦理学等诸多领域,是传统艺术孜孜以求的最高境界;而“同”则代表了同一、单调。并将“和实生物,同则不继。”视作宇宙、社会、人生的普遍规律。三是阐释了“美与善”的关系。从“美善同意”到美逐步去除“功利实用”的束缚,成为独立的审美精神论述中国传统儒家教育哲学主张的基本内容及时代意义,印证了后来“礼乐”分离的必然。四是气论与阴阳五行说。古人用阴阳二气揭示六律和六吕的关系美育对全面培养人才核心素养意义重大学者谈美育工作,乐的节奏、韵律与四时、十二时辰对应,律为阳,吕为阴,律吕不变其正,各顺其时,则神无奸行,物无害生。

传统礼乐文化融入美育教学的实践探索

在课程优化设计层面。要根据美育课程教学特征,对传统礼乐文化中的美育思想理论进行提炼整合,并将其有机融入艺术课程内容体系中。尤其是音乐、舞蹈、戏剧等艺术形式的教学,与传统礼乐文化所衍生的美学思想关系最为密切,适应性最好。在音乐创作、演奏、舞蹈创作、舞蹈表演等艺术实践教学中融合传统礼乐文化的美学思想,并将其吸收进课程教学评价体系,成为指导艺术课程创新教学的系统性理论。在社交礼仪规范方面,要将符合传统礼乐文化作为实施形象礼仪课程教学的基本追求,加强学生传统礼乐文化素养培育,丰富学生礼乐文化修养,引导学生接受传统礼乐文化的美育熏陶,懂得言行举止的礼仪之美,培养较强的社交礼仪规范意识,自觉践行传统礼乐文化的美学理念,让礼乐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审美精神和审美能力培养方面,要将传统礼乐文化的审美思想精髓提炼出来,通过融入课堂教学、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建设等实践,开启“美育”教学的三全育人,让传统礼乐文化贯穿学生思想教育、文化教育、审美教育全过程的核心,以优秀文化拓宽学生审美意识培养渠道,构建文化熏陶与美学思维塑造的互通路径,不断提升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来源丨中国艺术报

编辑丨张楚佳

标签ad报错:该广告ID(4)不存在。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