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主流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中国人的精神和品格

儒家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主流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中国人的精神和品格

儒家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主流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精神和品格。对于正值身心成长重要时期的青少年,健康心理塑造尤为关键。儒家文化中蕴含丰富的人生智慧和正向的价值关怀,对青少年在认知、情绪、意志、人格等方面的心理塑造都具有重要价值,有利于青少年塑造健康的心理。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在五千年的文明长河中孕育了中华文化这一屹立于世界文明的文化瑰宝。在中华文化中,儒家文化成为中华文化的主流文化,塑造了我们的内在精神品性,外化成我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

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强调环境、文治教化对一个人的影响,比如“孟母三迁”。每个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观念态度、性格气质、行为习惯等都打上了儒家文化的烙印。而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兴趣喜好、性格气质、情绪情感、行为习惯等都是心理学研究的范畴。这给我们启发,青少年健康心理的塑造可以运用儒家文化,而且青少年具备适应这一文化要求的心理特征。尤其是在当下全球化进程中,汹涌而来的各种文化正波及影响着现在的青少年,因此挖掘我们自身的文化精髓,将青少年培养成才,让其树立文化自信,是一项重要的课题。

儒家文化中包含对人情的体察、对自然的敬畏、对师道的尊崇、对个人言行的约束,凝聚了先民的智慧,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至德要道。这些思想精神和规范准则与健康心理塑造中的理念和精神相一致。例如,《黄帝内经》所主张的治未病的理念与西方心理学中的以预防为主理念如出一辙;“天人合一”的整体医疗模式与西方心理学所主张的“社会-生物-心理医学”模式有异曲同工之处;儒家文化中修身养性的养生思想注重人们的身心健康,也是最接近当代心理学思想的;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传统文化价值观念,有利于青少年培养正确的自我意识、有效的情绪管理、坚强的意志品质、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对青少年心理素质的培养起到积极的作用。

这些理论和实例都体现了儒家文化会对青少年心理健康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可思考构建儒家文化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模式。

认知完善方面

儒家思想能为青少年提供积极的思想支撑儒家智慧观后感,有利于青少年充分认识自我儒家智慧观后感,解决心理问题。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修身,崇尚以人为本,三才者,天地人,人是中心。《孝经》说:“天地之性人为贵。”荀子说:“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董仲舒说:“天地之精所有生物者,莫贵于人。”中国儒家文化把人视为文化价值的主体,讲求以人为本、为人服务,是以人的生活、情感、精神、道德、心灵、所思所想、所作所为为内容表达的文化。心理健康教育同样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以青少年为中心,围绕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心理需求、心理发展规律展开教育,服务青少年心理健康。一个人要想心理健康儒家智慧观后感,首先要对自我有正确的认知,所以心理健康教育将青少年自我意识的教育放在首位,这同儒家文化中人本主义精神相统一,同儒家文化中修身正己“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儒家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主流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中国人的精神和品格,心正而后身修”相统一,同儒家文化中追求自省“吾日三省乎吾身”相一致,同《道德经》的“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相统一。无论是儒家文化还是心理健康教育,都提倡人要了解自己、战胜自己、严于律己、高度自律。儒家文化中这些修身自省的思想理念有助于青少年更好地了解自我、完善自我意识,帮助青少年更好地定位,认识和接纳自己的长处和不足,有的放矢地改正提高,从而在完善自我、发展自我后更好地适应社会。

情绪管理方面

儒家思想能帮助青少年树立信念,将消极情绪调整为积极的情绪。心理学认为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

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创建的情绪ABC理论认为,引发一个人不良情绪和行为障碍结果的原因并不是事件本身,而是个体对这个事件不正确的认知和评价所产生的错误信念,错误信念也称为非理性信念。从情绪管理的角度分析,儒家文化中有许多正知正念,如“天人合一”“仁爱”“和合”“舍得”等,这些正知正念有利于青少年建立正确的认知,转变“糟糕至极”“以偏概全”“过分概括”等不合理的信念,进而改变不良情绪和行为,促成个体内心跟外部的协调统一。如《周易·系辞上》中“乐天知命,故不忧”,如中医里的情绪调摄法,如《诫子书》中“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静心修身,培养稳定情绪的方法。

意志培养方面

儒家思想有利于培养青少年顽强的意志,从而拥有克服挫折的积极心态。儒家文化是几千年来人们生存智慧的大集成,它的核心是培养一个人的德行心性。儒家经典《大学》指出,“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正而后身修”。这些名言警句启示我们一个人思想道德的培养与心理健康的密切关系。儒家文化中的很多思想能使人拥有积极乐观、向上向善的人生态度和坚忍不拔、吃苦耐劳的思想品性。例如,《周易》中关于意志品质的描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儒家经典《孟子》中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著名诗人苏轼说:“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这些待人处事接物的智慧和道德准则,为青少年今后走入社会奠定坚实的思想、心理和行为基础,使其能更好地抵抗压力、克服挫折,积极面对和适应社会。

人格塑造方面

儒家思想有利于完善青少年的人格,兼具家国情怀和个人良好的品格。一切文化最终沉淀为人格。在儒家文化的精髓中,有很多健全人格的思想,如“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通过学习,可促进青少年人格完善,缩小其与高学历技能型人才间的文化差距和从业后岗位素养的差距。同时,儒家文化中对进取精神和家国精神的双重持守,可促进青少年拥有社会协进的观念,达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双重实现。例如,《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诸多思想,无不反映儒家文化倡导的强烈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这些价值观有着巨大的正能量,对青少年的价值观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

其实,儒家文化中的“中庸之道”“忠恕”的思想也是帮助青少年解决心理问题、塑造健康心理的法宝。“中者,天下之正道也,庸者天下之定理也”,中庸思想是儒家文化的重要思想之一,也是一种极高的人生智慧。中庸之道,强调待人处事接物的尺度分寸,能够帮助我们获得平衡的心灵状态儒家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主流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中国人的精神和品格,帮助我们处理工作、学习、生活中的各类矛盾冲突。“忠恕”思想也是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之一,它是协调人际关系的重要法宝,这与西方心理学中的“共情”有异曲同工之处,如“正己化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学会这些思想,有利于青少年处理与他人的人际关系。

几千年的积淀,儒家文化的经典思想灿若星河,其中可供青少年健康心理塑造的价值大有可挖,这是先人给我们留下的文化宝藏,亦是我国本土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所在。无论是传承文化还是教书育人,都应利用好这一文化瑰宝,为树立民族自信、文化自信,促进青少年成长成才做好工作。

标签ad报错:该广告ID(4)不存在。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