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志民李丽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发展形成与发展

冯志民李丽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发展形成与发展

作者:冯志民 李丽华 (河北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 石家庄市职业技能鉴定中心)

摘 要: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是在儒家、道家、佛家等传统哲学思想的影响下综合发展形成的一种哲学观,对后世的社会发展有重要的影响。服饰文化是其中极为重要的内容,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服装服饰制度的形成与发展,正是这种哲学思想在艺术上的体现。服装服饰的造型、色彩、图案纹饰三大构成要素则集中反映了这种哲学思想,构造出了动静结合、含蓄自然的服饰特点,以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为基础的五色体系、风格及表现形式构成了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基调。文章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形成入手,分析了其对我国服装服饰的款式造型、服饰色彩和服饰图案的长远影响。

关键词:哲学思想;服饰文化;款式造型;服装色彩;服饰图案;五色体系

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是由无数条涓涓细流汇聚而成的浩浩长河,中国素有“衣冠王国”的美称。以儒家、道家、佛家为代表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对我国的服饰文化影响巨大,与我国的服饰文化冲突、交流、融合,建构了中华民族的理性和文化心理结构。

1 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发展形成

1.1 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构成

中国文化源于华夏远古文明佛家哲学文化精髓,五千年文明发展一脉相承。表达上,以含蓄、意会著称,其哲学思想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国的哲学是以周易、周礼为基础的,以儒家、道家、佛家为发展的贯穿于社会的整个层面。周礼是整个中国社会贯穿始终的核心,被各个阶段的统治者变换着形式使用,至今仍然在很多的层面存在。而周易则是后世百家学说的源泉所在。儒家、道家、佛家的相互渗透交融,形成了今天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思想。三者的表现形式不尽相同,但最终发展目标是一致的,都以精神的彻底解放和超脱为目标,以小我溶于大我,与自然合而为一成就圣贤或脱离肉体的桎梏,羽化成仙、成就佛陀为目标。

1.2 儒家思想的理念

在发展中,儒家主张处理人与人的个人关系时遵循君臣等级关系,主张以德治国的理念,对民众的教化以“学而优则仕”、“三纲五常”和“仁义礼智信”等伦理道德观念为规范的基本理论。注重人的行为动机,注重榜样的力量,讲求“名”,以“一以贯之”的思想准则创造大家公认的是非标准,以此实现名正而言顺。以注重人生品行的“君子”标准作为立世的基础,从而形成精神上的“仁义”。

冯志民李丽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发展形成与发展

1.3 佛家思想的理念

佛教从印度传入我国后,强调多要素的关系。一切因缘起,一切因缘灭,强调世事无恒,强调变化的运动,更注重外在的表象。其追求的“五戒、十善”等基本要义,是对儒家提倡的道德规范的强化。以中性化的服饰造型和色彩淡化男女性征的差别,以统一的僧衣作为平等的实证,是佛教服饰礼仪制度的基本原则。儒家和佛家是从内在和外在两个方面对人们的约束。佛家实质是儒家道德强化的发展。

1.4 道家思想的理念

道家主张自然,主张“无欲”、“无名”、“无为”,由阴阳家与道学思想结合而成,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本土文化的宗教。道家文化以利于个体的利益出发,以个体的“自觉”为基础,在辨证的同时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以其独有的宇宙观、社会观、人生观而呈现其永恒的生命力和价值观。

道家与儒家对于中国社会的影响几乎是相同的,只是表现在政治上一个显,一个隐。在追求个人仕途不得的情况下,道家追求的个体思想的发展更适合统治者的需要,因此佛家哲学文化精髓,儒家和道家就成为中国社会最具代表性的哲学思想,是人类抽象思维的结果,是人类追求超越自身目标的自我设计。

中国传统的服饰礼仪文化制度就是传统哲学思想与王权、神权思想的结合,其款式、造型、色彩等均反映了这一诉求。

冯志民李丽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发展形成与发展

2 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对服饰款式造型的影响

2.1 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与服装的构成

中国的服饰文化与中国哲学的“天人合一”是紧密相连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是我国冕服制度形成的思想源泉。虽然中国几千年来服装服饰千变万化,形式多样,但是其基本形制却只有两种,即上衣下裳制和衣裳连属制。这两种款样的服装各有特色,兼容并蓄并交替使用。在整个服饰的形成发展上,女装主要以上衣下裳式的服装为多,而男子一般多上下连体的各式袍衫。在服装的装饰纹样上,或抽象、或规范、或写实,不一而足。男子服饰多采用反映威猛、刚健的动物纹样,女子服饰多采用植物纹样及几何形纹样来表达。款式和造型的发展与我国的传统哲学思想密不可分,服饰文化以含蓄性、隐蔽性、包容性为指导,以服饰的矜持美把个体的人溶于自然。服装款式以不显露身体为基本准则,宽衣形制,营造出“天人合一”的效果,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礼仪的代表——“冕服”和“深衣”。

2.2 冕服的形制及意义

冕服是我国传统的反映服饰礼仪制度的最佳解释。冕服属于汉服的种类之一,以其所示的繁杂纹章而著称,代表了我国先祖的哲学文化信仰。冕服早在殷商时期就有,到周朝时被规范并延续至明末,清朝满族入关后为配合政治统治而强行改变了其形制,但是保留了其上代表美好寓意的章纹。

冕服采用上衣下裳制,其形制是我国传统服饰的代表。冕服由冠、衣、裳、芾、革带、大带、佩绶、舄等组成,属于“礼”的范畴。到了周代,冕服制度得到完善,通过礼仪服饰的制定,进一步与统治阶级的目标相结合,来规范和划分阶级的等级和秩序。《论语·泰伯》中有“子曰,禹,吾无间然矣……恶衣服而致美黼冕”。冕服等级分为6种,以花纹种类的数量来区别,但是其基本形制类似。冕服的观念带有最基础的中国哲学思想和宗教色彩,如“如祭祀天地、五帝,享先王、先公, 飨射, 祀四望山川, 祭社稷,群小祀”等,可见其是原始宗教仪式到理性化世俗统治的演变。

冕服的冠由板和旒组成,穿冕服时则必须佩戴冕冠。冠是男子的首服,弁冕的总称,除了束发的实用功能外,主要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冠由冠梁、冠圈和缨绳组成。冠以冠梁的多少来区别官阶的大小。冠圈两侧各有一条丝带,称作缨,垂到颔下打结。冕板由前圆后方的长方形木板组成,并呈前低后高状态,予以“王者不尊大之意”,木制的冕板上面涂以玄色,象征了“天”,冕板下涂以熏色,象征大地。冕旒前后各有12,每旒由12玉珠按照“朱、白、苍、黄、玄”顺序排组成,12象征了每年的12个月。冕服的领子采用右衽交领,即领子必须向身体的右边系,不可反转,否则代表逝者或者异族。

冯志民李丽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发展形成与发展

2.3 深衣的形制及意义

冯志民李丽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发展形成与发展

深衣是上衣和下裳相连的服饰,因为“被体深邃”而得名。《礼记·深衣》郑玄注谓:“名曰深衣者佛家哲学文化精髓,谓连衣裳而纯之以采也。”孔颖达:“所以谓深衣,以余服则上衣下裳不相连,此深衣衣裳相连,被体深邃,故谓深衣。”深衣名称的由来主要是因为穿着时能够遮蔽全身。

冯志民李丽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发展形成与发展

深衣在制作时,先将上衣下裳分开裁制,表示了两仪的概念,然后在腰部缝合,成为整件的长衣,又表示了尊祖承古,不忘前人的意愿。深衣的下裳分成12片裁片,表示一年中的12个月,这是古人对天时意识的尊崇反映。深衣的领型采用直角相交,象征了地道的方正。深衣的袖型采用袖根处宽大而袖口收紧的造型,表示天道的圆融。领、袖的方、圆表示行事要合乎准则。垂直的背线表示做人要正直;水平的下摆线采用平直造型,表示处事要公平。用不同的色彩布料作为边缘的装饰,代表不同的含义,如父母、祖父母都健在,纯用花纹布料,父母健在纯用青色布料冯志民李丽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发展形成与发展,如果是孤儿,用素色布料为边缘。身穿深衣表达了对天地的敬畏之情,对行动的规范遵守,对长者的尊敬,对社会秩序的服从。因此,深衣的使用范围最广,上至天子下至平民均可采用,同时深衣所包含的天人思想符合统治阶级的需要,正如马端临《文献通考·王礼考·君臣冠冕服》云:“深衣其用最广。自天子至庶人皆可服之……至于深衣,则裁制缝衽,动合礼法,故贱者可服,贵者亦可服,朝廷可服,燕私亦可服,天子服之以养老,诸侯服之以祭膳,卿大夫服之以夕视私,庶人服之以宾祭,盖亦未尝有等级也。”

3 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对服饰色彩的影响

纵观中国的服饰发展史,历来对衣服的质地和色彩有严格的限定,这也使得中国的服饰文化所蕴含的政治功能远超其实用功能,服饰的质地和色彩是反映等级地位的直观载体,在这之中是贯穿始终的“天人合一”思想和阴阳五行学说。

3.1 五色思想的构成意义

在中国的传统色彩体系中,青、赤、黄、白、黑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色彩。其中黑、白用于表示阴和阳的对立统一、互生互克。《老子》和《易传》中就有“万物负阴而抱阳”、“一阴一阳之谓道”的论述。阴阳可以互相转化并且相互依存,是动态的统一。而五行则代表了构成世界的5种基本物质——金、木、水、火、土,并且这5种基本物质也是互生互克的。青对应木,赤(红)对应火,黄对应土,白对应金,黑(玄)对应水。

冯志民李丽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发展形成与发展

在儒道佛等哲学思想的发展中,分别把五行与五色相结合,运用于自己的思想内涵,例如,儒家思想把五色与其宣扬的仁德结合,赋予了色彩社会伦理道德的意义。用不同的色彩表征地位的尊卑贵贱,从而形成了色彩由自然属性到社会属性的转变。道家哲学追求的是“无为”、“自然”,崇尚自然色彩的平淡,则选择玄色(黑色)为隐世的象征,与老子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的论断密不可分。同时,玄色(黑色)是最朴素自然而又内涵最丰富的色彩,黑色的浓

淡变化与其推崇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思想相吻合。佛家的色彩观具有唯心性,认为世界的色彩是人的主观意识的体现,认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选择白色、金色为救世的标示。白色表示清净解脱,象征善的回报,因此菩萨均着白衣。黄色代表爱,即种善既善果,表达“本我”的意思。

中国传统服饰的审美观念正是对五行文化的崇拜和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用“青、赤、黄、白、黑”的“五色”来解释天地人的关系。

3.2 五色思想对服饰色彩的影响

在中国传统的服饰文化中,自然色彩是最早采用的色彩,而其中的红色又被最早采用,这与当时的石器制造和采炼有关,原始的黑白红黄绿等色彩成为最基础的服饰文化色彩。色彩的社会属性建立与文明的进步紧紧联系在一起,阶级出现后,色彩被赋予了等级。用服饰的颜色作为区分社会成员等级的直接手段,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被用于改朝换代的解释。《周礼》中规定“皇帝冕服、玄(黑)衣、纁(红)裳冯志民李丽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发展形成与发展,用十二章,从公爵起视帝服降一等用之”,而在《后汉书·舆服制》说:“夫礼服之兴也, 所以报功章德,尊仁尚贤。故礼尊尊贵贵 , 不得相逾 , 所以为礼也。非其人不得服其服 , 所以顺礼也。”从此,服饰的色彩等级性被强制贯穿下来。

服饰色彩被赋予政治的属性与古人的哲学思想密切相关。中国的传统思想认为自身所处的宇宙是天圆地方,在天地之间有东西南北中5个方位,而且这5个方位之间是存在相生相克的关系,即分别对应木火金水土。而五行又分别代表了青赤白黑黄5种色彩。它们的相生相克循环不已构成了社会朝代的更迭变换。从统治社会的需要出发,利用人们对天地的敬畏,划分了色彩的尊崇卑贱,从而确立了我国独有的五色服饰制度。冕服采用的“玄衣、纁裳、白罗大带、黄蔽膝、素纱中单、赤舄”,即上衣以青黑色为主色彩,下衣(裙子)采用赤黄色,象征天和地的颜色。正是五行思想与五色在服饰上结合的典范。

用五色的等级性与“礼”相结合维持社会的等级观念,用五色代表的五行观念来代表朝代更迭的理论支持,以此证明新王朝的确立是“上天”的意志,从而为自己寻租“正统”的依据。如《史记·始皇本纪》中有 :“始皇推终始五德之传 , 以为周得火德 , 秦代周德 , 从所不胜。方今水德之始 , 改年始 , 朝贺皆自十月朔。衣服旄旌节旗皆尚黑。”所以,秦朝的国服颜色就是以黑色为主。自此以后,每一个新朝代的建立都要进行服饰色彩的重新制定,以确定自身的“合理性”。

4 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对服饰装饰图案的影响

服饰图案的标示象征意义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与统治者思想结合的具化。从冕服的整体设计来看,其上的12章纹是最具代表性的,把代表自然力量的12种图案绘于上衣下裳上,就是原始的自然崇拜和人文的统治相结合的产物,是阴阳五行学说和天人合一观念的具象表征。例如,12章纹里面的日、月、星辰分别代表了自然界的3种光线,寓意着皇帝对天下百姓万物的统治犹如日月星辰一样洒满每个角落;山形图案代表了皇帝的厚重,稳压四方;虫变化为雉形,用它的华丽来代表文章有德;老虎和猴子代表了威猛和机智,表示帝王知道深浅、威猛的变化;黼和黻,用斧头的形状代表了作为帝王应有的决断之意和善恶相背之意。所有的12章纹都是古人在当时的生产力低下时与自然界斗争而逐渐感悟和追求的对象,是图腾的崇拜与原始的宗教信仰相结合的产物,是统治者把这种崇拜神权化的产物。通过把代表自然力量的图腾绘制于冕服上,以帝王独享的礼仪形式固化,通过服饰的图案表达来解释“君权神授”的合理性和唯一性。

冯志民李丽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发展形成与发展

冯志民李丽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发展形成与发展

12章纹是历代帝王(天子)的专属图案,标志着最高权力的归属,而诸侯或者大臣只能使用龙形以下的一些纹饰;对于普通百姓来说,服饰上是不允许有这类图案纹饰的。因此,普通的百姓也成为“白丁”。这样,通过服饰的图案纹样直接对人们进行了阶层的划分。到了明清两代则更加直接,在官员的胸前背后装饰“补子”,文官用“禽”,寓意聪慧;武官用“兽”寓意威猛。文武官员分别通过补子的图案来区别级别的高低,这也是后世“衣冠禽兽”的来历。

服饰装饰图案除了通过君权神授、固定化、专用化来体现封建统治阶级的意志外,还被广大人民通过自己的智慧来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如传统的凤鸟纹、鱼纹、牡丹纹等都被广泛地用于人们的服饰上,世代沿袭传承,在人们的精神上形成俗称的概念,得以体现“与万物同凑”的心态。服饰装饰图案的广泛应用,蕴含着传统文化的众多人文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哲学思想的朴实表达,是传统哲学思想在服饰艺术美学领域的文化体现。

5 结语

中国服饰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和封建统治相结合的产物,也是我国广大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服饰作为一种文化形态,贯穿了我国的各个历史发展时期。服饰的演变是历史的变迁史,是经济的发展史,是人文审美艺术的发展史。我们只有深入研究我国的服饰文化,摒弃传统哲学思想中的糟粕,吸取其精髓,结合民族特色文化体系,才能使我们的服装事业发展更具有民族性和时代性。

(原文载《湖南包装》2017年第三期,知网、万方、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认定的学术期刊。)

《湖南包装》设计理论栏目介绍

目的:基于“创新是设计艺术的生命力”原则,鼓励设计领域从业人员在设计创作过程中开展理论研究,从设计实践中探索设计艺术发展的客观规律,及时报道全球设计理论研究的前沿热点,展望设计艺术的发展趋势,为从事设计艺术工作的专业人士提供新的理论依据与创新理念。

内容:报道设计学及其相关专业领域的创新性理论研究成果。

要求:必须是原创的,具有创新点的。要求文章论点明确新颖、论据充分、数据来源可靠、条理清晰、题文相符、文字简明,具有一定的理论性、实用性、可读性。字数要求4000字以上。

标签ad报错:该广告ID(4)不存在。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