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老师:佛教有哪些东西被科学验证了呢?
佛教有哪些基本理论?
诸恶莫做,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苦、空、无常、无我佛家是什么思想,是佛教的基本教义, 佛教云人生八苦,即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无常就是没有永恒的东西,你所看到的,听到的,摸到的。终将成住坏空。无我就是将大爱的心奉献给所有众生。
佛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准确的定义应该是:佛教,佛学,佛法。
千百年来,人们把三者混为一谈。其实,这三者有严格的区别。把三者搞清楚了,有利于佛家的发扬光大。
佛教——纯属精神信仰。人们塑造出一位或多位神灵进行崇拜。得到精神安慰或精神寄托。
佛学——是研究佛家的发展史。如:佛法是什么时间传入中国的。是怎么传承的。都有谁参与翻译工作的!这座寺庙是什么时间建造的。历代主持都有那些人。等等!
佛法——这是真正的生命科学。是根据佛法践行生命实修。通过实修最终得到生命的解脱。也就是说,最终明心见性。洞察宇宙真相和人生真谛。
佛教、佛学和学佛,三者有何区别?
佛教主要讲如何获得智慧,消除烦恼,实现大自在(精神上的彻底解放),即离苦得乐。
教的中心内容是通过哪些修行,破除执见,实现从烦恼、生死轮回的此岸,到达觉悟、涅槃寂静的彼岸。
佛教到底在讲什么?教什么?
每个人都能活到死。
佛教中有哪些东西被科学验证了?
佛性有3种:1、正因佛性;2、了因佛性;3、缘因佛性。
1、正因佛性。
正因佛性,是众生本来具足,诸佛圆满证得的一念心性,是修行人成佛的正因。
正因佛性的特点是:
1、在凡不减,在圣不增;2、过去无始,未来无终;3、处生死而不垢,证涅槃而不净。
正因佛性,是诸法实相的理体。正因佛性不是因缘所生法。
2、了因佛性。
修行人不断听经闻法,逐渐明了诸法实相的道理,就是了因佛性。
了因佛性,是因缘所生法,有增有减。
具有了因佛性的修行人,深信一切众生都有正因佛性,对于自身能够修行成佛,深信不疑。
3、缘因佛性。
修行人福慧双修,解行并进,不断断除障碍,开显一念心性(正因佛性)的功能和德用,就是缘因佛性。
缘因佛性,是因缘所生法,有增有减。
具有缘因佛性的修行人,走在成佛的修行正道上,不会退转和堕落。这样的修行人就是菩萨。
4、为什么说有佛性?
佛经和祖师大德常常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这里的佛性是指正因佛性。
5、为什么说无佛性?
佛经和祖师大德也常常说,断善根的人没有佛性,这里的佛性是指了因佛性和缘因佛性。
佛性既不是有,也不是无,那究竟佛性是什么?
佛学是“教”,属于一个大的文化系统,禅学则是“宗”,是从佛“教”这个大体系里具体出来的分枝,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佛学相当于是一个药品仓库,里面有各种药品,可以治疗各种疾病,而禅学则相当于是仓库中存放治疗某种特定病症的专区。
佛学与“教”
我们现在讲“宗教”,乍听之下,好像都带有一定的唯心色彩,或者会直观的认为是一种迷信,是与科学相违背的佛家是什么思想,这是我们多数人下意识的感觉。
其实从文化角度看,这种认识是片面的,按二者的逻辑关系,应该叫“教宗”才对,因为是先有了“教”,然后才出现了“宗”。
“教”是指教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理论知识,我们在学校的学习过程佛家是什么思想,也是遵循这个规律,先学浅的,再学难的,先博学,后专精,最后学位越高,点就越集中,这世间一切的学问知识,莫不遵循这个规律。
佛学就是这样,从法相基础学开始,包括阿毗达摩、中观、唯识、如来藏等等,这些都在佛学的范围之内,各类经典中既有佛陀亲自宣讲的经,又有各大菩萨所著的论,还有后世历代祖师所撰的疏、注等等,这样就以经为核心,构成了一个个完整的体系,这样就是佛学中“教”的来历。
禅学与“宗”
禅学准确的讲应该叫“禅宗”,后世人演化出的所谓“禅学”和“禅宗”其实已经不是一回事了,后世的禅学多数流于口头,也叫口头禅,而真正的“禅”指的是“宗”,也就是宗旨,这是实实在在的修行,和耍嘴皮没半点关系。
这意思是说,“宗”强调的是行为,所谓“弱水三千唯取一瓢饮”,由博入精,这和“教”已经不一样了,“教”上面我们介绍了,强调的是理论,相当于把通向目的地的各条路线研究透,知道每条路正确的走法,而“宗”则是从这么多路线当中为自己选择一条最适合的来走。
所以这个“宗”就相当于是一扇门,从此一门深入,永远不再变更,这是行的特点,我们常说一条道走到黑,还有不见棺材不落泪等等,讲的都是这个意思,总之就是将自己的选择坚持到底。
佛教传入中国以后,逐渐被分为了十个宗派,禅宗就是其中之一,所谓“禅宗”,就是佛教中以参禅为宗旨的宗派,他们的修行方法最终确定为参禅,其它一概不论,通过参禅悟到释迦牟尼传下的无上法门,以达到最终解脱的目的。
其它宗派意思也差不多,比如象净土宗,以念佛为宗旨,持念阿弥陀佛名号,念念相续,念念不断,借助阿弥陀佛的广大愿力,最终往生西方净土,到了那里以后,就可以获得更好的修习环境,避过三恶道的袭扰以及轮回的痛苦,保证一生即可成佛,其它象律宗、华严宗等都差不多。
佛学与禅学
通过上面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出,佛学的范围大,禅宗的范围小,佛学相当于是一座综合医院,而禅宗则相当于医院里的某个科室,佛学面对的是每一个众生,只要想得解脱的,不管是谁,都可以到佛学这座医院里来求助。
禅宗不一样了,它专门解决那些慧根很深厚的众生,因为禅宗立宗之初佛陀就有言在先,这门教法是不立文字,属于直指人心,见性成性的教外别传法门,所以禅宗看起来好像都是一些公案故事,挺有意思南怀瑾老师:佛教有哪些东西被科学验证了呢?,也不难,实际上它的门槛是很高的,一般的智慧根本就打不进去。
不过从概念上来讲,我们了解这些也足够了,具体怎么选择,还是要看自己的意愿,如果以娱乐为目的呢,当然也可以读一些禅宗公案来消遣,但如果真的要想有一些感应的话,还是要谨慎选择,以免走弯路,以上仅为个人观点,说的不一定对,希望大家及时批评指正!
佛学与禅学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佛教是一个博大精深的巨系统,包括佛学、佛教、佛家文化和佛家养生术等等。我们绝大多数人一说到佛教,下意识地认为就是宗教,然后就往下推,宗教不是科学,宗教是信仰,信仰就可能是迷信,信则灵,不信则不灵,最终也没弄清佛教是什么。
我是个作家,不是佛教徒,我接触佛教前对佛教一无所知,因为当记者时需要采访赵朴初居士,恶补了佛学知识,最终影响了我的三观。是这么说吧,佛学不仅仅是一门科学,而且比任何科学认识世界的思路都直截了当,简化成两个字就是:因果。佛家的因果观,对我们现在所提倡的主流三观(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影响是巨大的。
芋硒王者黎阳贵告诉我说,跟我合作共事,三观不合,免谈。
先说什么是三观?众多的人都知道三观,但未必说得清楚,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俗的解释是这样的:
世界观,是人对宇宙自然的来历有着天然的好奇,有些人相信这个宇宙是神造的,一切都要遵从神的旨意行事;有些人则是无神论者,认为大自然是自发的;有些人相信世界本来就有的,需要人不断地通探索、寻找其形成和运行的规律;有些人认为世界是黑暗的,有些人认为世界是光明的。于是便有了不同的世界观。
人生观,就是一个人对人生的看法,有些人认为人的一生毫无意义,生下来就迈向死;有些人认为人来到这个世界是有使命的,必须要为世界留下点什么才有意义;有些人认为人生就是生育,意义在于传宗接代;有些人认为人生就是及时行乐,死了也不后悔,等等。不同的人生观,引导着一个人选择着不同的人生之路,包括做人做事的方向和态度。
价值观,代表着一个人对正确和错误判断的标准和观点,决定一个人的行为判断,比如有的领导认为部下出错就应该处罚,有的领导则认为部下出错情有可原;有人认为,欠账还钱,杀人偿命,自古而然,另有一些人则认为都要看动机;一些人认为不管是什么样的偷盗行为都是可耻的,另外一些人则认为偷书不算窃,等等,等等。价值观决定了人的心思和行为,才有芸芸众生、各怀心思之说,只有价值观相近的人,才能合作共赢。
世界观不同便有了不同的信仰;人生观不同便有了不同的人生选择;价值观不同便有了不同的朋友或合作伙伴。三观不同,是不是都各自找到了世界、人生和价值的真相呢?没有,观点是观点,真相归真相。佛家是找到了真相的学说,从结果反推原因,由原因直接看到了结果。
比如关于命运,现代人的说法要么肯定,认为生死有命,富贵在天;要么否定,认为我命由我不由天。佛家认为,命不由天,命由己造,但也遵循着因果规律。也就是说人的命运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前提是人们必须正确地认识到因果,并通过正确的方式来引导人生命运向善的方面发展。
佛家认为,有三种人的命是算不准的,第一种是修行人,第二种是大善之人,第三种是大恶之人。这三种人都是因为他们通过修行和大善、大恶的行为,改变了世代相续的因果,善者增加了善果,恶者增加了恶果,有什么行为就有什么果报,所谓命运就是果报。我们想想身边那些贪官污吏南怀瑾老师:佛教有哪些东西被科学验证了呢?,哪一个不是果报?
佛教的世界观,就是我们这个社会需要的主流的三观,看一个人的发心,怎么做事,就知道他怎么做人,做人的结果,就是做事的结果。
金诗元
2020.11.24 于私访途中
佛教理论有科学依据吗?
《楞严经》佛讲:”离一切相,即一切法。““一切诸非,一切诸即,离即离非,是即非即。“不二法门可从此悟得!即”一心三藏“可释得!即空即有,非空非有。
万法唯心,心现万法。
万法一念,一念万法。
心外无法,法外无心。
空有不二,性相一体。
自他不二,万法一体。
无上无下,无左无右。
无里无外,无高无低。
绝待唯一,圆满圆通。
念而无念,无念而念。
生而非生,灭而非灭。
身心寂灭,平等本际。
圆满十方,不二随顺。
于不二境,现诸净土。
《楞严经》中讲:“五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本如来藏妙真如性。“”一切世间,诸所有物,皆是菩提妙明元心。“
五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即是指的宇宙万法即是相,相当下即是如来藏妙真如性,性相一体不二。
一切世间诸所有物,即指一切的时间空间万法,皆是一念真心随缘变现的,当下即是菩提妙明元心。
一心三藏:
”一“指绝待唯一无分别。
”心”指真心本来面目。
“三藏“:
空如来藏即无形无相之实相即性即法身。
不空如来藏即有形有相之实相即万法即化身。
空不空如来藏即无相无不相之实相即报身。
三藏即一心,一心即三藏。
法报化三身即一身,一体不二。
”离一切相“”一切诸非“即空如来藏。
”即一切法“”一切诸即“即不空如来藏。
”离即离非“指空不空如来藏。
”是即非即“指不空空如来藏。
随便看看
- 2024-08-12释迦牟尼:佛教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的传奇人生
- 2024-08-11探究僧官系统的世俗化:从机构建制到任官模式的演变
- 2024-08-09佛教对中国传统法律思想及制度的影响:冲突与融合
- 2024-08-08探究中国佛教在越南的传播历史及中华文明的影响
- 2024-08-04北京大学:优秀学子的梦想之地,哲学系的独特魅力
- 2024-08-03深入探究三教文化:儒、佛、道的融合与发展对人类文明的重要意义
- 2024-08-02王颂: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教授,其佛学辞典研究成果一览
- 2024-08-0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
- 2024-07-31丁耘老师带领同学研读梁漱溟著作,探讨中国问题与人生问题
- 2024-07-31风水: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道精髓与适中原则
- 2024-07-22佛教思想的核心戒定慧,其起源与释迦牟尼的生平及影响
- 2024-07-22佛教思想主张众生平等,业报轮回劝人弃恶从善
- 2024-07-21佛教思想的核心内容及教义角度的归纳
- 2024-07-20敦煌莫高窟画中有话系列赏析:领略千年佛教艺术的魅力
- 2024-07-20红木家具与工艺品:北宋大才子苏东坡的佛教渊源
- 2024-07-18佛教文化中的因果定律:善良是否有回报?
- 2024-07-17七步莲花:佛陀的诞生与佛教的起源,探寻古印度的宗教奥秘
- 2024-07-17因果报应真的存在吗?心理学研究揭示行善能延长寿命
- 2024-07-17慈悲为怀与因果报应:探索佛家思想中的人生哲学
- 2024-07-15儒教、佛教、道教:三教传统宗教的特点与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