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前研读完哲学,对二者含义的差别略作解释
两年前研读完哲学,对二者含义的差别略作解释
问:在学佛或了解学佛时,是否注意过佛教哲学逻辑存在矛盾?
答:你好,朋友。
如果是具备正信正见的佛弟子看到此题,第一反应当是出题不恰,因为佛法与世间哲学的含义相违。但这并不是发问者的过失两年前研读完哲学,对二者含义的差别略作解释,因为发问者并不自知。两年前研读完哲学,对二者含义的差别略作解释:
世间哲学的含义:
一,哲学代表的是个人理解智慧的观点,不能放之一切时、一切处、一切心意识中而皆准;
二,哲学观点只能言说、不能被实证;
三,哲学观点基于个人化复杂的经验觉知,一般都较为晦涩难懂;
四,哲学无所功用。也就是说,即便学者认为自己的哲学观点可以指导自己的人生、解决与人生乃至生死相关的一切问题,但结果皆不是如此,每一位学者都有自己不得不面对的无止尽的烦恼,这一点绝大部分还算是清醒不自欺的学者也承认佛家的智慧就是哲学,更不须说发现止息一切烦恼后能起的无量妙用;
五,迄今为止所有的哲学观点都逃不脱“有”的概念,无论观点代表的是虚无、怀疑、唯物、唯心、辩证、存在、现象、理性、感性、不可知、一神乃止多神等等,都逃不开“有”,或者说,都逃不开“能”和“所”,逃不开“我”,即便学者的陈述中一再强调“我是没有意义的、或是待定、待被赋予意义的,但其实心意识深处依然远远未摆脱“我”,所有的哲学观点都被其自身的文字名相之网所束缚。直白说,就是学者将观点“当真”,当真就决定不见“性”。不见性就不见智慧。这一点不太容易理解,或者可以说,对佛法无甚了解的人,完全不会理解;
五点相较之,佛法的含义是什么呢?
一,佛法的核心在与菩提和涅槃二转依果,也就是修行的正道、方法与可成的圆满解脱。因一切有情众生皆有佛性、皆有能成就的种因,所以佛法是唯一放之一切时、一切处、一切心意识中而皆可信、可解、可行、可证的真实不虚的无上智慧。
二,佛法分三藏(经、律、论)十二部(契经、应颂、记别、讽颂、自说、因缘、譬喻、本事、本生、方广、希法、论议),分别从身口意三业全面无漏的扩展开相应的教证。从“我此法门,唯证乃知”更深一层到“诸经随顺一切众生心说,而非真实在言中”,一是清楚开示了若你真的“爱智慧”(哲学)、若你认为真的智慧必定能引导自心销除一切疑惑、实现究竟解脱,那就必须亲力亲为,知行合一去验证;二是阐发了不可思议的、甚深微妙的、离一切文字相乃止不住一法的、不需苦苦学习世间知识才能明心见性的、本自具足的觉性;
三,佛法智慧不要求众生的世间知识基础有多充沛扎实,而是只看因缘。因缘具足,哪怕你一字不识,也可一念之间狂心顿歇,歇即明心。这与世人对三世十二因缘、四谛及缘起法的无知相关;
四,佛法修行为的一是止息一切烦恼,众生皆苦,苦一天不息,就不能称之为已经听闻智慧、已经实证智慧;二是用,并且是妙用。妙用的前提是证悟一切法不实、如梦如幻,真心本具一切圆满功德。如此才可在不住三界的心意识中借幻修幻,自利利他,广作佛事;
五,不仅仅是世间哲学的文字言说,就是世间一切有为法的言说,皆不是真实义。为什么?一旦心住在“有”和“无”上,住在“实法”上,住在“有所得”上,住在“我”和“我的”上,住在相待上,就如同鸟困在罗网、人囚在牢笼,在佛法中,这叫被波旬掌控、被生死和苦捆绑、被轮回笼罩,一期(一世)的生死尚且不明了,何况是通达前生来世的一切因缘呢?所以佛说世间和众生即是黑暗和无明。既然哲学逃不开相,逃不开对相的当真,如何见性呢?不见性,如何见智慧呢?不见智慧,一切妙用度化如何显发?一切苦如何止息?生死爱欲之河如何枯竭?轮回如何切断?我是谁、我生前从哪里来、我死后将去往何方等哲学盲点如何再无疑惑?如何说生而为人并未虚度空过?
最后,其实如果对佛在世所说过的百余种外道的见地认知有所了解,便知道千百年来的哲学及世间绝大部分的对智慧的观点,早就已经涵盖在外道的学说邪见中、并逐个被论破了。譬如《楞严经》,譬如《中论》,譬如《唯识二十论》。佛法经论中总括说过一切世间无明知见皆不出四句,也就是“离四句、绝百非”中的落入任何一种见地而不闻不知中道第一义谛。世人不深入经藏,对古文形式陌生,所以不熟悉、看不懂佛法言词对其的圆融诠释,所以导致早在千年前就已经解决的很多疑惑如今被尘封埋没。破邪显正的无上智慧一直在,只看各自因缘何时亲近亲知的差别。
佛转四识成四智,转烦恼为菩提,生死为涅槃,此二依果圆满显现不同于除佛以外一切众生的十力、四无畏、三念住、大悲等十八不共法及一切三昧,或另有详说为:(1)诸佛身无失两年前研读完哲学,对二者含义的差别略作解释,佛自无量劫来,持戒清净,以此功德满足之故,一切烦恼皆尽,故于身无失。 (2)口无失,佛具无量之智慧辩才,所说之法随众机宜而使皆得证悟之谓。(3)念无失,佛修诸甚深禅定,心不散乱,心于诸法无所著,得第一义之安稳。以上三法指身、口、意三业皆无过失。(4)无异想,佛于一切众生平等普度,心无简择。(5)无不定心,佛之行住坐卧常不离甚深之胜定,摄心住善法中,于诸法实相中不退失。(6)无不知己舍心,于苦等之受,佛念念之中觉知其生住灭等相,而住于寂静平等。(7)欲无减,佛具众善,常欲度诸众生,心无厌足。(8)精进无减,佛之身心精进满足,为度众生恒行种种方便,无有休息。(9)念无减,三世诸佛之法、一切智慧,相应满足,无有退转。(10) 慧无减,指佛具一切智慧,又三世之智慧无碍故,于慧无缺减。(11)解脱无减,佛远离一切执着,具有为、无为二种解脱,一切烦恼之习悉尽无余,即于解脱无缺减。(12)解脱知见无减,佛知见诸解脱相,了了无闇障。(13)一切身业随智慧行。(14)一切口业随智慧行。(15)一切意业随智慧行。以上三项,乃佛造作身、口、意三业时,先观察得失,后随智慧而行,故无过失,皆能利益众生。(16)智慧知见过去世无阂无障。(17)智慧知见未来世无阂无障。(18)智慧知见现在世无阂无障。上三者谓佛之智慧照知过去、未来、现在三世所有一切之事,皆通达无碍。
相较以上佛法智慧的功用妙德,世间哲学企及了几分呢?由于世间对“什么是烦恼”这个基本问题都没有如法了知,又怎能期盼自己能够灭尽烦恼、照见智慧呢?
如果有一天,研究哲学的因缘可以令心契入佛法智慧,那才是哲学家最大的幸事。所以,当真的明白了佛法是什么佛家的智慧就是哲学,就再也不会生出学习佛法时会发现逻辑相违的疑惑了。因为佛法所做的佛家的智慧就是哲学,就是打破世间自语义理相违的无明“逻辑”,得见真正的智慧光明。
愿能为你解惑。
随便看看
- 2024-08-12释迦牟尼:佛教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的传奇人生
- 2024-08-11紫微斗数忌出解析:影响命运的关键因素及应对策略
- 2024-08-11探究僧官系统的世俗化:从机构建制到任官模式的演变
- 2024-08-10稻盛和夫:科学家出身的著名企业家,其管理哲学影响深远
- 2024-08-09佛教对中国传统法律思想及制度的影响:冲突与融合
- 2024-08-09庄子的智慧:化解人性险恶与人生困难的哲学
- 2024-08-09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中国伦理学自主知识体系如何建构?
- 2024-08-08道家哲学的现代意义及对先秦法思想史的意义
- 2024-08-08儒家伦理哲学 现代儒学编委会及主编徐波简介
- 2024-08-08探究中国佛教在越南的传播历史及中华文明的影响
- 2024-08-05大学:古代经典教材,现代道德启蒙,提升个人修养的必读之书
- 2024-08-05第五届大数据与哲学社会科学研讨会:数智技术赋能高校思政课教学现代化
- 2024-08-04北京大学:优秀学子的梦想之地,哲学系的独特魅力
- 2024-08-03深入探究三教文化:儒、佛、道的融合与发展对人类文明的重要意义
- 2024-08-02王颂: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教授,其佛学辞典研究成果一览
- 2024-08-0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
- 2024-07-31丁耘老师带领同学研读梁漱溟著作,探讨中国问题与人生问题
- 2024-07-31风水: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道精髓与适中原则
- 2024-07-30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传承深厚学术根基,铸就古典学术研究实体机构
- 2024-07-29国学经典弟子规为何被指伪国学?徐晋如痛呼其为毒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