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老师: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南怀瑾老师: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祝两只小朋友健康快乐)

前言

开篇就是生死南怀瑾老师: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因为人是出生来到世上,终点就是死亡,这是人不可逃避的命运。人能够出生到这个世界是非常幸运的,但面对必将到来的死亡,我们应该如何过好这幸运的一辈子呢,希望通过直面生死的探讨,可以让你们了解来到这个世界的幸运,树立远大的理想,寻找到人生幸福的真谛。

南怀瑾老师: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释义

死亡,意味着生命的终结,可以分为肉体死亡和精神死亡。

肉体死亡,按现代医学的标准,就是肉体生命体征的消失,现在随着科学伦理的发展及器官移植的需求,脑死亡也被视为肉体死亡的一种。

精神死亡,可分为两种情况探讨:一是灵魂死亡。人是否具有灵魂,目前众说纷纭,但从实证的角度,尚未有决定性的证据可以说明灵魂的存在,从现有科学的进展来看,人类意识更多是脑部活动的一种综合体现,那意味着,人的肉体死亡后,意识活动也会随之消散佛家关于生死的哲学,即古话所说的“人死如灯灭”。二是人的存在完全消失。人来到世上,雁过留痕,古人云,人生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即通过建立可垂范学习的品德,为国为民建立功劳,提出有利文化发展的真知灼见佛家关于生死的哲学,达成人生的永恒价值。正所谓,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些人通过三不朽,将自己的思想传递给后人,也为人类文明的光辉,增加光彩。

流派

中国传统观念认为是有地府存在,讲究侍死如生,后随着佛教的传入,逐渐有地狱的说法。但从士大夫角度,更多受孔子的影响,认为敬鬼神而远之,需建立人生三不朽。

西方哲学角度,古希腊哲学将生死作为一个平衡,认为生之前死之后与个体无关,人应把握现在;进入中世纪,则强调死亡的意义,断言“若不能死,便不能生”;近代则反其道而行之,强调生存的意义和价值,对死亡采取模式和回避的态度;现代则将死亡看做“人生最本己的可能性”。

小故事

文天祥是南宋时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在南宋灭亡的时候积极抵抗入侵的蒙元,失败后,被俘押运至大都(即现在的北京)。接下来3年,屡经威逼利诱,仍誓死不屈,后来从容就义。文天祥在《过零丁洋》的诗作中,写出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激励了后世众多为理想、国家和民族而奋斗的仁人志士。

我的思考

受唯物主义的影响,我认为世界是物质组成的,同理,人也是物质组成的,今天的我,是世界很多物质组成,包括以往的很多生灵南怀瑾老师: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未来,组成我的物质,也可能会成为其他生灵的一部分。

那意识呢,借鉴钱塘江的类比,钱塘江由水组成,每年钱塘江大潮激起的一朵朵浪花,就类似由物质组成的人产生的意识(现代脑科学研究,也有一种说法是,意识只是各种脑功能集聚产生的东西)。历史上的名人,类似潮头的浪花,绚烂了人的眼睛佛家关于生死的哲学,更多的平凡人,则如浪潮的水基,默默无闻,但也支撑了浪花。

因此,物质上,“我”是永恒不灭的,但组成方式变了,意识上,“我”也不再是“我”。

我的建议

作为一个平凡人,虽说即将进入不惑之年,但父母健在,作为坚实的后盾,仍未感受到生死无常的恐怖,可以说,对生死的谈论,更多是泛泛而谈的无病呻吟。

但按唯物主义的价值观,人出生之前,我没有意识,世界与我无关,人死之后,世界也与我无关,从个体角度来看,个人能把握的就是生存在世界的这段时间,那就要好好把握这段自己能够把握的时间。

那如何把握好这段时间呢,这段时间的意义是什么呢,下一节再探讨。

标签: 文化
标签ad报错:该广告ID(4)不存在。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