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文化:从印度传入中国,融合多种文化思想的东方精髓

禅文化:从印度传入中国,融合多种文化思想的东方精髓

最早对“禅”有文字描述是在秦代以前,但当时没有具体名称。汉代开始,随着佛教传入,天竺的“jana”这个词引进到中国,当时人们将这个词翻译为“禅那”,后来逐渐简化确定为“禅”。胡适在《胡适说禅》中考证说:“佛教之禅法也名‘瑜伽’,习禅者名为“瑜伽遮罗”,禅法名为“瑜伽遮罗布迷”,即是‘瑜伽师地’佛家哲学文化精髓佛家哲学文化精髓,译言‘修行道地’”。“瑜伽”最初是印度史前农业母系社会专由妇女修炼的一种让身体阴阳和谐相应的功法。经过漫长发展,被赋予精神文化内涵,衍生出瑜伽哲学。禅文化是东方文化的精髓,植根于印度,兴盛于中国。佛教自从汉代传入中国后,逐步融汇本土的魏晋玄学、老庄哲学、儒学等文化思想,并且使得“禅”在自身发展变化的同时,也向社会各个领域渗透,形成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禅文化。禅与诗融合,成为“禅诗”;禅与茶融合,成为“禅茶”;禅与画融合,成为“禅画”等。禅文化千百年来兴盛不衰,对中国的社会发展和文化进步影响巨大。

什么是禅?禅宗六祖慧能大师所言“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为禅的内容下了定语,也成为禅的宗旨。确实如此,禅的博大精深是文字所无法描述和穷尽的。然而,禅无处不在,是一种智慧,直达人的内心,深入事物的核心,是对社会事物本质的感悟与把握。禅,讲求“静”,告诉人们静静思考,执着进取。禅,讲求“定”,告诉人们要有内心的定力,守住本份,心怀忠厚。禅,讲求“顿悟”,顿悟思维也是一种直觉思维,告诉人们要思悟人生真谛,以到达人生的新境界。它从各个方面渗透于人们的人生观、道德观,体现出一种对生活、对人生的认知和态度。因此禅文化:从印度传入中国,融合多种文化思想的东方精髓,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要有禅的智慧禅文化:从印度传入中国,融合多种文化思想的东方精髓,从而提高修养佛家哲学文化精髓,净化心灵,启迪智慧,认准生命的意义,走向美满幸福的人生。

“禅”作为佛学研修方式,强调“心”的会意和“性”的自修,其实就是要自己努力,“自修自悟”、“自食其力”、“自尊自爱”,正如禅语所言:“人贵自立,自立必先能自强。勿依赖人,勿强求人,他人无论亲疏,皆不可依赖。”求人不如求己,这就是禅。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这段说话是广为人知,蕴含着深厚禅意的经典语录。一个人刚开始接触这个世界的时候,因为了解得太肤浅,以为眼睛所看到的就是真理,所以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境界,随着年龄增长,开始逐渐了解到人生的深意,常常发出世上不如意的事十之八九的感慨,山、水不再是单纯的山、水,因此“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第三重人生境界时,悟透人生,专心做好自己,如此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青原惟信禅师用它总结了自己由浅入深的修佛悟道历程,阐明了其中的道理。

标签ad报错:该广告ID(4)不存在。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