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解读佛家心理学思想:探究心物与形神问题

深入解读佛家心理思想:探究心物与形神问题

心理学基本概念系列——佛家的心理学思想佛家的心理学思想形而上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文明之一,情志,即现在所说的心理学,在人类医学有重要地位。本文提供对心理学基本概念“佛家的心理学思想”的解读,以供大家了解。佛家的心理学思想佛家的心理学思想佛家各宗派关于人的心理观点的总称。佛教自西汉从西域传入之后,经魏晋至隋唐达到鼎盛时期,在长期传播过程中,不断吸取儒、道思想,逐渐演变成为中国化的佛教。佛家主张超脱尘世,通过修行,达到精神上超越形体而成佛。其主要内容有:(1)心物问题。唯识宗主张“万法(物)唯识”;华严宗也认为“尘(物)是心即主观认识决定客观事物的存在。(2)形神问题。主张“形尽神不灭”说,认为形体是短暂的,精神通过生死轮回或修行成佛而永生。(3)人性问题。印度佛教原主张善人有性(佛性)说,南北朝竺道生涅槃学发展为所有人都有佛性说,至唐代湛然认为一切事物都有佛性说佛家主要思想主张,从而混淆了人与物的差别。(4)认识问题。佛教对认识分析比较细,如法相宗分为八识佛家主要思想主张,前五识第六为意识,它以全部外境为认识对象,促进五识的生起,相当于知觉与表象。第七为末那识,第八为阿赖耶识。第七识的作用是“思量”阿赖耶识的精神自我,同时沟第八识的作用,一是潜藏一切“识”的种子,一是产生外境及一切现象。从感官接触外境始,至外境又由心中生终。在这个循环中深入解读佛家心理学思想:探究心物与形神问题,体现了佛教主观主义的认识路线。(5)心理分类。根据修行的要求,佛教对人的知、情、意作了细微的特殊的分类深入解读佛家心理学思想:探究心物与形神问题,如法相宗依八识又分为六类“五十一心第三类“善心所”,属于善的心理活动,包括信、惭、愧、无贪、无瞋、无痴、不放逸等11种。第四类“烦恼心所”佛家主要思想主张,包括贪、瞋、无明、慢、疑、恶第五类“随烦恼心所”,包括忿、恨、恼、忌、诳、谄等20种。第六类“不定心所”,包括悔、随眠、寻、伺等。(6)心理修炼。佛教称为修行。其不同宗派,有不同的修行方法,但修心成佛是共同禅宗慧能的顿悟成佛法,也要求“无念”,心不执着外境,认为“前念着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

标签ad报错:该广告ID(4)不存在。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