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解读佛家心理学思想:探究心物与形神问题
心理学基本概念系列——佛家的心理学思想佛家的心理学思想形而上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文明之一,情志,即现在所说的心理学,在人类医学有重要地位。本文提供对心理学基本概念“佛家的心理学思想”的解读,以供大家了解。佛家的心理学思想佛家的心理学思想佛家各宗派关于人的心理观点的总称。佛教自西汉从西域传入之后,经魏晋至隋唐达到鼎盛时期,在长期传播过程中,不断吸取儒、道思想,逐渐演变成为中国化的佛教。佛家主张超脱尘世,通过修行,达到精神上超越形体而成佛。其主要内容有:(1)心物问题。唯识宗主张“万法(物)唯识”;华严宗也认为“尘(物)是心即主观认识决定客观事物的存在。(2)形神问题。主张“形尽神不灭”说,认为形体是短暂的,精神通过生死轮回或修行成佛而永生。(3)人性问题。印度佛教原主张善人有性(佛性)说,南北朝竺道生涅槃学发展为所有人都有佛性说,至唐代湛然认为一切事物都有佛性说佛家主要思想主张,从而混淆了人与物的差别。(4)认识问题。佛教对认识分析比较细,如法相宗分为八识佛家主要思想主张,前五识第六为意识,它以全部外境为认识对象,促进五识的生起,相当于知觉与表象。第七为末那识,第八为阿赖耶识。第七识的作用是“思量”阿赖耶识的精神自我,同时沟第八识的作用,一是潜藏一切“识”的种子,一是产生外境及一切现象。从感官接触外境始,至外境又由心中生终。在这个循环中深入解读佛家心理学思想:探究心物与形神问题,体现了佛教主观主义的认识路线。(5)心理分类。根据修行的要求,佛教对人的知、情、意作了细微的特殊的分类深入解读佛家心理学思想:探究心物与形神问题,如法相宗依八识又分为六类“五十一心第三类“善心所”,属于善的心理活动,包括信、惭、愧、无贪、无瞋、无痴、不放逸等11种。第四类“烦恼心所”佛家主要思想主张,包括贪、瞋、无明、慢、疑、恶第五类“随烦恼心所”,包括忿、恨、恼、忌、诳、谄等20种。第六类“不定心所”,包括悔、随眠、寻、伺等。(6)心理修炼。佛教称为修行。其不同宗派,有不同的修行方法,但修心成佛是共同禅宗慧能的顿悟成佛法,也要求“无念”,心不执着外境,认为“前念着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
随便看看
- 2024-08-12释迦牟尼:佛教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的传奇人生
- 2024-08-11中国逻辑和印度逻辑:东方逻辑思想的两大源泉及特质研究
- 2024-08-11探究僧官系统的世俗化:从机构建制到任官模式的演变
- 2024-08-10稻盛和夫:科学家出身的著名企业家,其管理哲学影响深远
- 2024-08-09佛教对中国传统法律思想及制度的影响:冲突与融合
- 2024-08-08探究中国佛教在越南的传播历史及中华文明的影响
- 2024-08-04北京大学:优秀学子的梦想之地,哲学系的独特魅力
- 2024-08-04少林寺 4.52 亿郑州买地,进军房地产?真相来了
- 2024-08-03深入探究三教文化:儒、佛、道的融合与发展对人类文明的重要意义
- 2024-08-02王颂: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教授,其佛学辞典研究成果一览
- 2024-08-0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
- 2024-07-31丁耘老师带领同学研读梁漱溟著作,探讨中国问题与人生问题
- 2024-07-31风水: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道精髓与适中原则
- 2024-07-25传承国学传统文化:儒道释三家思想精髓与做人标准解析
- 2024-07-24儒家思想:孔子创立的完整思想体系及其核心价值观
- 2024-07-22佛教思想的核心戒定慧,其起源与释迦牟尼的生平及影响
- 2024-07-22人生如书,少年读儒家,中年读道家,老年读佛家,领悟不同阶段的智慧
- 2024-07-22佛教思想主张众生平等,业报轮回劝人弃恶从善
- 2024-07-21佛教思想的核心内容及教义角度的归纳
- 2024-07-21儒家、道家、佛家文化主旨与做人标准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