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经典《心经》中的“五蕴皆空”与“色”
佛教经典《心经》中的“五蕴皆空”与“色”
这是佛教经典《心经》中的一句偈。
阐述的是大乘佛教中的色空观,并在《心经》中由此进一步论述了“五蕴皆空”: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佛家的智慧就是哲学,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佛教经典《心经》中的“五蕴皆空”与“色”,亦复如是。
那么,何为“色”?
其实在佛教诸多经典中对此都有论述,“色”也即是“色蕴”。
在大乘经典《五蕴论》中这样说:
云何色蕴,谓四大种及四大种所造色。
大乘《阿毗达摩杂论集》种如是说:
问,色蕴何相?答,变现象是色相。此有二种:一、触对变坏。二、方所示现。
四大种即地、水、火、风四物,对应的是坚、湿、暖、动四种特性。也即“色”是由这四种特性的基本元素构成的,与通常我们所说的物质近似但又有所不同。分为两种特性的之“色”:
一种是有形的具象的物质,叫做“触对变坏”。打个比方说就相当于我们穿的衣服、用的手机电脑、自然界存在的山川河流等等有形的东西。这些东西是可触可见的,可以通过外力使他发生变化的,也即所谓的“触对变坏”。
一种是有象的抽象的观念佛教经典《心经》中的“五蕴皆空”与“色”,叫做“方所示现”。比如各种形状、味道、颜色等可感知的一些现象,这些各种没有具体物质所承载的东西,它本是是抽象的而非具象的,就叫做“方所示现”。
也有将“色”分为内色、外色、显色、表色、形色五种之说。但总体而言,“色”在佛教之中指一切可以感知感受的物质和非物质的总和,包罗宇宙世界乃至人生万象。
而何为“空”呢?
这里的“空”并非空无所有,而是一种本质之“空”,也即性空而非相空、理空而非事空。
佛教中讲一切都是因缘和合而成,就其本质而言是没有实体的,也即“非空之空而曰真空”。
所谓的一切存在究其本质来说是“空性”,有点相当于物理学中所说的运动是绝对的这样的一个说法。世间万事万物在没有因缘和合而生之前没有此物,在灭之后此事此物也就不存在,也就是说世间万事万物只是一种假名,是没有自性的,只是一种因缘和合的际遇而已,甚至可以说是一种执念罢了,所以说一切都是空的,是“本来无一物”。
在佛教中“空”的本质也是因缘和合而成,但它又不是实体性可随时感知的物质,更像是一种不生不灭的理念性的概念或者说构成世界的最基本的方程式。
所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句讲的是色空一体的道理。
佛教通过“空”这个概念将对世界的认知由多元论上升到一元论的高度,这与中国古代关于世界本质的认知殊途同归,近似于老子关于“道”的概念,也即所谓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佛家的智慧就是哲学,三生万物”。
世间万事万物都是变幻无常的,而其本质是不变的。
所以“空”这个概念其实并非是什么都没有,反而有点像是什么都有的意思,即所谓的“即空即有,二谛圆融”。故“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也亦如此,只是一种认识或者说感知的途径不同而已。
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的话,比如说你现在到的这篇帖子被看作是“色”的话,当你关闭掉电脑和手机的话,或者退出页面的,那这篇帖子就看不见了,就像不存在一样,也就是归于“空”了,也即所谓的“色即是空”。而你再打开电脑或手机,即便是换一个手机或电脑打开,再次点击打开网页这个网页,这篇帖子又展示在你的面前,这就相当于“空即是色”。
佛教讲“色空一体”,意在破除各种执着于“相”这样的一个误区,过于执着于“相”,就像一叶障目不见森林一样,那就参不透事物本来的真实面目,只有“真空得自在”,悟透了这一层,勘破成往坏空的逻辑循环佛家的智慧就是哲学,才会离苦得乐、转迷成悟。
随便看看
- 2024-08-12释迦牟尼:佛教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的传奇人生
- 2024-08-11探究僧官系统的世俗化:从机构建制到任官模式的演变
- 2024-08-09佛教对中国传统法律思想及制度的影响:冲突与融合
- 2024-08-08探究中国佛教在越南的传播历史及中华文明的影响
- 2024-08-04北京大学:优秀学子的梦想之地,哲学系的独特魅力
- 2024-08-03深入探究三教文化:儒、佛、道的融合与发展对人类文明的重要意义
- 2024-08-02王颂: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教授,其佛学辞典研究成果一览
- 2024-07-31丁耘老师带领同学研读梁漱溟著作,探讨中国问题与人生问题
- 2024-07-22佛教思想的核心戒定慧,其起源与释迦牟尼的生平及影响
- 2024-07-22佛教思想主张众生平等,业报轮回劝人弃恶从善
- 2024-07-21佛教思想的核心内容及教义角度的归纳
- 2024-07-20敦煌莫高窟画中有话系列赏析:领略千年佛教艺术的魅力
- 2024-07-20红木家具与工艺品:北宋大才子苏东坡的佛教渊源
- 2024-07-18佛教文化中的因果定律:善良是否有回报?
- 2024-07-17七步莲花:佛陀的诞生与佛教的起源,探寻古印度的宗教奥秘
- 2024-07-17因果报应真的存在吗?心理学研究揭示行善能延长寿命
- 2024-07-17慈悲为怀与因果报应:探索佛家思想中的人生哲学
- 2024-07-15儒教、佛教、道教:三教传统宗教的特点与影响
- 2024-07-12人生迷茫时,佛教智慧能否带来解脱与快乐?
- 2024-07-05佛教养生理念与方法:修心养性,从心开始,追求健康长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