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德秋拍预览|《佛教伦理》之伦理思想资料
嘉德秋拍预览|《佛教伦理》之伦理思想资料
《佛教伦理》,东方出版社出版,图书将采撷出的伦理思想资料依不同类别归纳为篇,篇下一般设章佛家思想的核心要义是什么,章下一般设节。如篇中内容单一,则直接设节;遇有较短的内容,则将数种合为一篇。如章中类别较多,则以“之一、之二”等作标题顺序区分。全书共有2016节。
标题除极少数为原有的外,都是以资料的内涵编加。为了使人便于了解佛教伦理思想的原貌和保持它的独立性,特将原始资料和略解分为两部分,于略解中一部分或全部复录每节的内容。这样做的主要目的,一方面为使读者通过略解就能具体把握每节的要义佛家思想的核心要义是什么,另一方面也是现在较理想的解释方式。
圆持法师,1965年出生于山东莱芜,经过多年矢志努力,于1982年于北京广济寺拜一代高僧正果法师为师,同年他考入了北京“中国佛学院”。1986年他于中国佛学院毕业后,进入中国佛教协会工作,现任中国佛教图书文物馆副馆长。
自1988年以来,致力于佛教伦理思想的整理工作。1995年他重新整理并由民族摄影出版社出版了《满汉蒙藏合璧大藏全咒》,该书约有一千万字,属重要的民族文学作品。
第五篇 四无量 哀愍
概述
「四无量」作为佛教伦理思想的核心,具有极其重大价值。「慈、悲、喜、舍」之所以称为「四无量」,是就道德心理、实践的范围与对象而言的,即用博大无量的情怀在一切时间、一切地点去对待一切众生。因此,「四无量」可以说是对众生的无限关怀。
在佛教经典中,「慈悲」是经常使用的概念,其中也自然包含了「喜舍」。在《大般涅盘经》中将「慈悲」称作「佛性」和「如来」嘉德秋拍预览|《佛教伦理》之伦理思想资料,在《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中则称作「佛心」,这都说明了「四无量」在佛教伦理思想中的核心地位。
「哀愍」在佛教经典中也是常用的概念。它与「四无量」的含义相通,因此将两者并为一篇。
本篇分为四章,其中「四无量」有三章,「哀愍」有一章。
第三章 慈悲别述
提 要
在经典中「慈」和「悲」常合用或单用。除少数情况外,单用时往往都包含两个字的意思。为从更多角度了解「慈悲」的内涵,故集相关资料专设本章。
本章分为两部分,之一「慈」,之二「悲」。
之一 慈
提 要
此部分由十四节组成,依其内容差异分为五类。第一节为一类,对慈作了界定;第二至六节为一类,指出了慈的重要地位和意义;第七节至十二节为一类,从多角度阐述了修慈的方法和准则;第十三节为一类,对慈善作了界定;第十四节为一类,对以慈心对待过去未来众生的道德意义作了阐释。
第七节 慈之三准则
慈有三事,何谓为三?
一曰慈施一切,晓了慈施法等;
二曰慈正真等;
三曰常以普慈加于众生。
《阿差末菩萨经》卷第四,《大正藏》第十三卷599页A13-15行
略 解
第七节「慈之三准则」。此节首先提出的「慈有三事」即是「慈」的三种准则。一「慈施一切,晓了慈施法等」,意指懂得施行慈的方法;二「慈正真等」,意指「慈」的正确性和真实性;三「常以普慈加于众生」,意指以慈心对待所有的众生。
第八节 修慈在十善
明天,云何菩萨摩诃萨于三世众生所应修慈,身、口、意行等念众生?如是明天,菩萨摩诃萨不杀众生、不盗他财、不邪淫;不妄语、不绮语、不两舌、不恶口;不贪欲、不瞋恚、不邪见。
云何菩萨不杀众生?于一切众生慈悲爱念嘉德秋拍预览|《佛教伦理》之伦理思想资料,惭愧愍伤永舍刀杖。
不偷盗者,若于聚落、空处所有遗物,不与不取。
不邪淫者,若女有主、父、母、兄、弟、宗亲所护,乃至见彼授花一茎,不起欲想。
不妄语者,若于乡邑若在王者堪为证佐,真诚实语守死不虚。
不两舌者,常于彼此起和合想,从彼所闻不向此说,从此所闻不向彼说。
不恶口者,软语开喻,先意问讯,终不以苦切恶言加于众生。
不绮语者,时说,实说,知义而说,为利益彼说,心口无差。
不贪者,于他财利不起欲想,见来取者心无吝惜。
不瞋恚者佛家思想的核心要义是什么,于一切众生除诸恚恨,起慈愍心、饶益心、安彼心,随顺善摄一切众生。
不邪见者,有施,有济,有说,有父母,有今世、后世,有苦、乐行果报,世间有阿罗汉,自知身作证,我生已尽,梵行已成,所作已办,自知不受后有。
明天,当知,彼不杀、不盗、不邪淫,则是菩萨修慈身行;不妄语、两舌、恶口、不绮语,则是菩萨修慈口行;不贪、不恚、不邪见则是菩萨修慈意行。
修慈身、口、意则是菩萨等念众生。
《佛说甚深大回向经》,《大正藏》第十七卷867页C1-25行
略 解
第八节「修慈在十善」。此节首先提出:「云何菩萨摩诃萨于三世众生所应修慈,身、口、意行等念众生?」此后提出以「十善」作为修慈的具体方法和准则。
(待续)
随便看看
- 2024-08-12释迦牟尼:佛教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的传奇人生
- 2024-08-11探究僧官系统的世俗化:从机构建制到任官模式的演变
- 2024-08-09佛教对中国传统法律思想及制度的影响:冲突与融合
- 2024-08-08探究中国佛教在越南的传播历史及中华文明的影响
- 2024-08-04北京大学:优秀学子的梦想之地,哲学系的独特魅力
- 2024-08-03深入探究三教文化:儒、佛、道的融合与发展对人类文明的重要意义
- 2024-08-02王颂: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教授,其佛学辞典研究成果一览
- 2024-07-31丁耘老师带领同学研读梁漱溟著作,探讨中国问题与人生问题
- 2024-07-22佛教思想的核心戒定慧,其起源与释迦牟尼的生平及影响
- 2024-07-22佛教思想主张众生平等,业报轮回劝人弃恶从善
- 2024-07-21佛教思想的核心内容及教义角度的归纳
- 2024-07-20敦煌莫高窟画中有话系列赏析:领略千年佛教艺术的魅力
- 2024-07-20红木家具与工艺品:北宋大才子苏东坡的佛教渊源
- 2024-07-18佛教文化中的因果定律:善良是否有回报?
- 2024-07-17七步莲花:佛陀的诞生与佛教的起源,探寻古印度的宗教奥秘
- 2024-07-17因果报应真的存在吗?心理学研究揭示行善能延长寿命
- 2024-07-17慈悲为怀与因果报应:探索佛家思想中的人生哲学
- 2024-07-15儒教、佛教、道教:三教传统宗教的特点与影响
- 2024-07-12人生迷茫时,佛教智慧能否带来解脱与快乐?
- 2024-07-05佛教养生理念与方法:修心养性,从心开始,追求健康长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