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哲学观 沈洁霞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党委书记基金

道家哲学观 沈洁霞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党委书记基金

沈洁霞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党委书记

基金项目: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委托项目《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度契合性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一)“厚德载物”的价值意蕴

“厚德载物”出于《易传·坤卦》,即“象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在《周易》中,坤卦是大地的象征。大地胸怀宽广,承载、滋养、哺育和容纳世间万物。具有敦厚、柔顺、安静,承顺天道,其中万物各遂其生。所以大地万物生长,生机勃勃。在中华文化中,厚德载物既指大地包罗万物之美德,也用来描述古代圣贤之美德。

道家哲学观 沈洁霞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党委书记基金

从词语意义上分析,“厚德载物”可以是名词,也可以是动词。从名词性的方面,意为宽厚的道德可以承载万事万物;从动词性方面看,意思是要增加道德厚度,以达到承载万事万物的能力。“厚德”和“载物”互为前提条件和目标追求,只有先具备厚实的大德,才能承担起大责任。

从哲学意义上来讲,既是认识论,也是方法论。“厚德”是道德理想, “载物”是具体的实践和行动,只有不断对社会、对他人尽应尽之责,才能实现“厚德”,二者才能达到有机统一。其思想基本内涵包含以下三个层面:

第一道家哲学观道家哲学观 沈洁霞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党委书记基金,宽厚包容的气度。大地宽广无垠,万物生长其中,彼此相生而不伤害,山川河流土壤,为万物提供滋养。像大地一样化育万物,这种包容的气度就是厚德。君子应该有大地一样宽广的胸怀和包容的气度,要能够接受与自己不同的观点和性格,宽恕别人的不足和过错。

道家哲学观 沈洁霞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党委书记基金

第二,柔顺谦和的品质。像大地一样宽厚包容是厚德,像水一样柔顺、安静、谦和也是一种厚德。水滋养万物而不争,柔静、内敛而不张扬。但水又有无形而强大的力量,“水滴穿石”、“以柔克刚”就是水于无形处显力量的写照。水是往下流动的,且能顺地势而行,刚柔并济,始终坚定,所经之处滋养生命,孕育生机,润物而无声。而百川归海,海之所以大,在于不拘细流道家哲学观 沈洁霞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党委书记基金,有容乃大。静水能流深,水的清澈明朗犹如人谦逊沉静的心胸道家哲学观,一个人要谦和有礼,仁爱他人,才能不断增厚自身道德品性,上善若水,才可称大德。

第三,和而不同的态度。大地上山川河流分布,万物生长。彼此各不相同,却能相和而生,其原因在于大地承载包容的同时,又能根据万物的特性进行协调平衡。如此,才能使万物各得其所,各有其时,彼此千差万别,却又协调统一。所以才会有世上多姿多彩的生命,才有春种秋收,草木枯荣,花果有期。包容不等于无条件的顺从,而是遵循客观事物的特性的前提下,协调和合,求同存异,实现多元并存。这种符合客观事物自身规律前提下的包容,是一种承担与容纳,可以减少冲突、损耗与伤害,以最大的合理性优化世间图景。“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德不孤,必有邻。”正是中华民族“和而不同”态度的生动表达。

(二)“厚得载物”的道德观观与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相契合的历史逻辑

“厚德载物”思想的内涵也是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的承中,不断汲取不同历史时期的思想营养,而发展充实起来的。

在先秦时期,《周易》本是预测自然和人事,研究天、地、人三才,具有祁卜的实用目的。“厚德载物”是先秦哲人对坤卦的义理阐释。孔子对厚德载物思想传承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发展,更深一步挖掘阐其思想精髓。孔子所主张的“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论语·宪问》) 等“以德为先”及“为政以德”的理念,都是“厚德载物”思想的延续与发展。孟子提出的“仁、义、礼、智”,则将“仁爱”作为个人价值和道德进行推广,指出“爱人者,人恒爱之”,并指出善民、教民才是善政之道。,可见,道德教化是先秦时期治国的重要内容。

两汉时期,儒学成为社会思想的主流,尚德之道作为儒家思想的思想核心,深刻影响汉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各方面,造就其“道德至上”的文化内核。董仲舒在此基础上,提出以德治国的理念,主张“厚德简刑”,进一步深化和拓展“厚德载物”的思想内涵。

道家哲学观 沈洁霞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党委书记基金

魏晋时期,战争纷乱,政权更迭频繁,文化冲突激烈,各种文化思想碰撞中有融合,玄学兴起,调和儒道两家思想,注重“中正之德”,每一位社会成员在自己的位置上都应有相应的道德要求。因为政治动荡,这一时期的对于德的追求,表现为更注重个人修养的完善,少了对世事的关注,以及“仁”的担当与践行。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时代,很长一段时期,政权统一,经济繁荣,社会稳定。文化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各民族交流频繁,多种文化融合,形成了兼容并包的文化体系。这一时期的思想家们,既尊儒家道统为主导,又对儒家思想有所延伸。被称为“文起八代之衰”的韩愈,以复兴儒学为己任,梳理仁、义、礼、智等概念,提出“道统”论,若要收获“德”,需要“仁”至“义”尽,不但要注重个人内心修养的提升,更要关注现实,注重解决现实问题。他提出对万物和边疆少数民族要“一视同仁”,主张“文以载道”,“求圣人之志,明先王之道”,都是其思想的具体性表达。唐代另一重要思想家柳宗元认为社会的文明化过程就是“德化”的过程。这些思想开启了儒学向宋理学的过渡。

宋代理学家,把将“仁爱”的思想进一步延展深化,构建“仁德”体系,更注重知与行的统一。张载的“民,吾同胞;物,吾与也。”[12]提倡继天地之志,述天地之事。而天地以生物为心之根本,以化育万物为实现路径。强调个人的身体力行和实践行动来完成道德的提升。“厚德载物”的基本精神在这一时期体现的更为完整,也更具有思辨的理性。

道家哲学观 沈洁霞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党委书记基金

“厚德载物”的思想展至今,在继承与发展中,不断被注入新的内涵,其理念不断被践行与实现,形成了深厚的传统。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到,要“推动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提高人民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其实质与“厚德载物”思想的一脉相承,是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彰显文化自信的生动体现。

(三)“厚德载物”的道德观与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相契合的实践逻辑

作为中华优秀文化精髓的代表思想之一,“厚德载物”既是中华民族对德性的一种价值追求,也是一种价值行动。既是内心深处的一种至高境界,也是衡量人格价值的至高标准。

自古以来,从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自省(《论语·雍也》)到孟子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的气概。从王冕的“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洁身自好,再到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大义凛然,“厚德”一直是仁人志士最高的价值追求,对“大德”的极致追求甚至高于生命。如此,才会有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高洁品行,才会有“一片冰心在玉壶”的赤子之心。将个人精神追求和民族大义结合,才有“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的浩然英雄气。“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舍生取义”等沉淀下来的词语,记载着中华民族对道德升华和大义担当孜孜以求的印迹。

“厚德载物”中国农耕文明的思想成果,从刀耕火种,到现代文明,土地的宽广、无私、博大、包容,给予了中华民族源源不断的思想启迪,所以中华民族对土地有着别样的情感,所以“厚德载物”已经成为中国人对待自然、社会、他人与自我的一种原则,深深的根植于人民的内心。因此,无论朝代如何更迭,执政者都重视以“德治”收拢民心,稳固政权。历史上的盛世,无一不是德治的结果。汉文帝重视农业,关心农桑,每年春耕时,亲自下地耕作,给百姓做榜样。自身重视躬修节俭,心系苍生,每有不足,则会遵从天道,自省为民。汉文帝的还重视“孝”治,汉文帝被列于《二十四孝》之首,是唯一一个收录于《二十四孝》的皇帝。他以身作则,尊孝悌、敬高年、恤孤寡,以德孝化民,让百姓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有了这种“德孝之治”,才出现了多年未有的稳定富裕景象。汉文帝“亲耕节用,视民不奢。”[13]的作风对后世影响很大。唐太宗常以汉文帝为榜样,提倡节俭安民,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兴盛局面,为唐代走向全盛时代奠定坚实基础。步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尤为重视道德建设,在国家层面,在复杂的国际形势下,坚持和而不同,合作共赢道家哲学观,担当大国责任。在社会层面,凸显和合意识,构建和谐社会。在个人层面,注重“立德树人”,智育德育并举,培养责任担当的意识和能力。

此外,“厚德载物”的观念,也显见于百姓日常生活的细微之处。“与人为善”,“乐善好施”,“守望相助”,“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这些都成为了百姓潜意识中的一种立身原则,透露出对“善德”的认同与追求。

标签: 文化国学
标签ad报错:该广告ID(4)不存在。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