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是一个哲学,而是基于不同文化属性上的独立解释和创造
儒家是一个哲学,而是基于不同文化属性上的独立解释和创造
提笔之前,首先申明一点:借鉴不是抄袭,而是基于不同文化属性上的独立解释和创造。
东方文化本就是一个包罗万有的集体,诸方相互借鉴融合,自古有之。
之前儒家是一个哲学,而是基于不同文化属性上的独立解释和创造,笔者写过一篇有关‘三’的文章,比如三身佛、三清、三相神、三位一体等等。
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巧合,既然诸方不同文化的相似之处从何而来,可能就是某种意义上的借鉴和吸收。
这期咱们说‘六’这个数字。
儒家是一个哲学派系,并不能称为教。较之佛教和道教,缺乏人从生到死的历程解释,没有明确的死亡观和来世观,所以也不能用固定的教义进行传播。
更多内容是一种伦理道德观念。
然而,儒家并非是唯物主义。自从汉朝独尊儒术开始,儒家就掌握了礼法上的权利。而礼法中最主要的内容,便是祭祀。
也就是说,儒家掌握着官祀。该拜谁,哪个祖先是正统,还是要由咱家说了算。
儒家确立一个明确的祭祀体系。由此,五方天帝便出现了。
作为祖先的上古诸位部落首领,便与自然神灵相融合,成为了五位被历代祭祀的存在。
可以说,儒家的祭祀是对于上古神话的一种承继。
分别是黄帝、白帝、赤帝、黑帝和青帝。除此之外,还有一位至高无上的天帝,作为天地自然的代表——昊天上帝。
这里有人会问,这难道不是道家的说法?
实际上这种六天帝的说法,的确是儒家在汉末最先提出的。而当时,道教的雏形——五斗米教还没有成立,第一代天师张道陵也没有出生。
道家思想还没有完成道教的转变,而儒家已经占据礼法的制高点。
而明朝《封神演义》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异同点有哪些,将儒家、道教和佛教相融合,从而诞生的神怪小说。符合当时三教合一的大背景。不能当作历史资料考究。
可能由于儒家历代受到统治者的青睐,所以并没有朝着教派发展。所以,六天帝的概念,也仅仅止于官方祭祀,始终没有进一步拓展。
但有一点,儒家的六天帝和道教的六天宫,以及佛教的欲界六天,并没有实际上的关联。
从汉朝传入中土的佛教,已经出现了六道轮回的概念。实际也并非自家的学说,而是继承了印度婆罗门教的世界观。
从年代上讲,甚至比佛教出现还要古老。
而道教六天宫的出现,比欲界六天要晚得多,最早是在东晋时期诞生的概念。而在当时,佛教在汉地已经有了很大的规模。而且,融入了灵魂不灭和转生的概念。
这里需要强调一点,轮回和转生是两个概念。轮回来自古印度,而转生却是一个汉地化的概念。具体很复杂,本文不多做解释。
那么什么是道教六天宫呢?可能很多人,只听说过三清天和三十六层天。
三清天分别为玉清境、上清境和太清境,由元始天尊、灵宝天尊和道德天尊执掌,统称为大罗天。
而道教的三十六层天诞生于宋朝,完全脱胎于佛教的三界二十八天。欲界六天、色界十八天、无色界四天。
这里有人会问,不是还有个什么‘三十三天’么?是佛教的还是道教的?
三十三天是佛教内容,但并不是三十三重天。欲界六天中有个忉利天,为天帝居所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异同点有哪些,便是帝释天住的地方。中央有一座城,四方各有八座城。一共三十三座城池,所以忉利天又称为三十三天。
因此儒家是一个哲学,而是基于不同文化属性上的独立解释和创造,无论是道教还是佛教,都没有三十三‘重’天的概念。
说回正题。道教六天宫到底是什么地方?
六天宫与三清天几乎是同时出现的,成型于东晋时期的《上清经》。
双方呈对立关系。
三清天代表着正的一面,而六天宫则代表着邪的一面。符合善恶二元论,正如佛教中的佛魔之争。
六天宫:第一宫为纣绝阴天宫;第二宫为泰煞谅事宗天宫;第三宫为明晨耐犯武成天宫;第四宫为恬昭罪气天宫;第五宫为宗灵七非天宫;第六宫为敢司连宛屡天宫。
又称酆都六天宫,也称罗酆六天。残害人间的群魔万鬼的居所。
而罗酆六天就是借鉴了佛教中的欲界六天。
为什么这么说?
中华传统文化中是没有‘魔’的概念的,而是来自于梵语的音译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异同点有哪些,初译为‘魔罗’。在梵语中的意思是‘使人死亡者’。
也汉译为阎魔或是阎罗。
而道教中最初的阴暗面概念是鬼,只是引进了魔的概念之后,两者经常混用。此后,便有了‘魔鬼’一词。
而无论是道教中的鬼,还是佛教中的魔,都有一个公共的特质。那就干扰人的修行,使人偏离正道。
而纣绝阴天宫中的魔王宛躬的描述,几乎与佛教中的一位魔王如出一辙。便是欲界六天中最高的一层天,‘他化自在天中’的大魔王波旬,又称第六天魔王。
日本战国时代三杰之一的织田信长,就曾以这位魔王的自称。
有关波旬的故事,最著名的莫过于‘波旬绕佛’。具体来讲,在释迦牟尼佛证道之前,波旬曾多次三番五次地阻挠,但都没有成功。
而魔王宛躬的职责类似,作为三清道法的对立面考验修道者。那些不能成仙的,往往是因为没有通过宛躬的考验。
也正是因为这头魔王的存在,道教中才出现了诸多灭魔的道术。
综上所述,道教六天便是借鉴吸收了佛教欲界六天的概念。
但这也并不是孤例,道教还有很多方面都吸收了佛教的内容。并非是笔者胡编乱造,学术界已经有了众多先行研究。
如果这篇文章反响还行,下一期,会写一篇关于东西方的魔王——撒旦和波旬的内容。如果没人喜欢,那就到此为止。日后,专注于名著解析。
本文参考内容:《道教“六天”概念的形成及发展》——王皓月。
王皓月: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随便看看
- 2024-08-12释迦牟尼:佛教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的传奇人生
- 2024-08-11探究僧官系统的世俗化:从机构建制到任官模式的演变
- 2024-08-09佛教对中国传统法律思想及制度的影响:冲突与融合
- 2024-08-09儒家角色伦理——21 世纪道德视野:挑战基础自由个人主义的当代伦理话语
- 2024-08-09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中国伦理学自主知识体系如何建构?
- 2024-08-08儒家伦理哲学 现代儒学编委会及主编徐波简介
- 2024-08-08探究中国佛教在越南的传播历史及中华文明的影响
- 2024-08-07孔子礼的思想内涵及其当代价值:以仁为核心的多层范畴
- 2024-08-05大学:古代经典教材,现代道德启蒙,提升个人修养的必读之书
- 2024-08-04北京大学:优秀学子的梦想之地,哲学系的独特魅力
- 2024-08-03深入探究三教文化:儒、佛、道的融合与发展对人类文明的重要意义
- 2024-08-02王颂: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教授,其佛学辞典研究成果一览
- 2024-07-31丁耘老师带领同学研读梁漱溟著作,探讨中国问题与人生问题
- 2024-07-30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传承深厚学术根基,铸就古典学术研究实体机构
- 2024-07-30敬畏天、遵循道:儒家思想的基础与本质,孔夫子的贡献及民族美德
- 2024-07-2920 世纪 50 年代后论语英译简史:多元化特征与多领域学者的贡献
- 2024-07-29安乐哲:醉心中国文化,推动中西哲学思想对话的美国学者
- 2024-07-28道家与儒家的思维差异:顺应自然与向内求的对比
- 2024-07-26第六届问道玉渊潭国际论坛:中国共产党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探讨
- 2024-07-26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构社会价值和信仰体系——以曲阜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