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典籍里诸子百家包括道家、儒家都谈论“道”

(知识点)典籍里诸子百家包括道家儒家都谈论“道”

典籍里诸子百家包括道家、儒家都谈论“道”,但对“道”的理解都不一样。

诸子对“道”的描述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老子《道德经》(更早的道学著作《伊尹》、《太公》、《辛甲》、《鬻yù子》等已失传)

(知识点)典籍里诸子百家包括道家、儒家都谈论“道”

道无双,故曰一。——《韩非子》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孔子《论语》

东郭子问于庄子曰:“所谓道,恶乎在?”庄子曰:“无所不在。”东郭子曰:“期而后可。”庄子曰:“在蝼蚁。”曰:“何其下邪?”曰:“在稊稗。”曰:“何其愈下邪?”曰:“在瓦甓。”曰:“何其愈甚邪?”曰:“在屎溺。”东郭子不应。——庄子《南华经》

(知识点)典籍里诸子百家包括道家、儒家都谈论“道”

天地之道,非阴则阳;圣人之教,非仁则义。——《列子》

曰顺天之意者,兼也;反天之意者,别也。兼之为道也,义正;别之为道也,力正。——《墨子》

先王之道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异同点有哪些,人之隆也,比中而行之.曷谓中?曰:礼义是也.道者,非天之道, 非地之道,人之所以道也,君子之所道也。——《荀子》

世子自楚反,复见孟子。孟子曰:“世子疑吾言乎?夫道一而已矣。——《孟子》

(知识点)典籍里诸子百家包括道家、儒家都谈论“道”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哪一种对“道”的描述是对的,哪一种是错的?可以说全都是对的,它们在根本上并没有区别(知识点)典籍里诸子百家包括道家、儒家都谈论“道”,只不过各有侧重罢了。各自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解读、阐释,为自己的文化、哲学、思想进行服务,各自一生所求之道,并未跳脱《易经》“一阴一阳之谓道”。

(知识点)典籍里诸子百家包括道家、儒家都谈论“道”

道家、儒家的异同

道家思想最早来源于上古伏羲及黄帝时期,经历尧、舜、禹、夏、商、周之后成型,与儒家一样都奉《易经》为源头活水。两者扎根发芽生长的土壤也是神州大地,无论地理、政治、人文、历史等整个大环境是一样的。但是它们的区别又是如此的明显,例如:

1、道家“君道无为”,儒家“君本位”

道家认为“君无为而臣有为”,主张君主无为而治。而儒家最初是“民为贵(本)”,但董仲舒提出“天授皇权”,宋明“程朱理学”打出“存天理灭人欲”的旗号,逐渐成为“君本位”皇家御用文化。当然孔子的本心并不是这样,奈何儒家文化被改造了。

2、道家倡导平等,儒家强调等级秩序

道家的平等不但是人人平等、君臣平等,而且包含天与人平等,人既不是天的奴隶,同时也要顺应自然。而儒家则是主张维护礼治、人治、德治,君臣、父子、夫妻各有名分、义务,人有高低、贵贱、亲疏之分。

(知识点)典籍里诸子百家包括道家、儒家都谈论“道”

(知识点)典籍里诸子百家包括道家、儒家都谈论“道”

秦灭六国后先焚书又坑儒

3、道家治国,儒家治人

历史上每当战乱结束或新的朝代建立,往往采用道家之术,轻徭薄赋,不骚扰黎民,让百姓休养生息……如贞观之治、文景之治、仁宣盛世、康乾盛世。

等到稳定下来,儒家就上场了,就可以促使社会保持长时间的稳定。这时候再继续用道家,百姓的天性一直释放,可能就会乱起来。还有一些皇帝,自己一方面信道,一方面用儒家学说治国,两不耽误。

4、道家重人性,儒家重教化

(知识点)典籍里诸子百家包括道家、儒家都谈论“道”

恬淡虚无是道家所提倡的,越是自发自成,越是完美纯真。相反儒家认为人性有“善恶”之分,包括董仲舒的“人性三品”说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异同点有哪些,程朱“气质之性”说,都是强调后天的教育、感化。所以道家看重人的自然属性,儒家看重人的社会属相,各有利弊!

5、道家出世?儒家入世?

老子之所以被认为“隐士”,源于《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称老子为“隐君子”,太史公说老子“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看《道德经》我们会发现老子只是含蓄内敛,反对高调,不喜欢张扬而已,并非消极逃避。实际上,道、儒两家都是积极入世、超然于世的,只不过道家入世是为了出世,较多地以旁观者、批评者的身份出现,而孔子也同样主张“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知识点)典籍里诸子百家包括道家、儒家都谈论“道”

汉朝开始独尊儒术,唐朝则道、儒、佛并尊

6、道家忧自然,儒家忧社会

儒家的忧患意识为人称道,似乎道家很缺乏这一点~但实际上道家忧的是人和社会的发展所带来的远期的隐患,儒家看重的是当前社会的当下情况,而表现出的“先天下之忧而忧”。换句话说,道家看重的是整个天下或地球人的忧患,儒家看到是限于一个国家的忧患,两者“忧”的对象不同。但很显然,儒家的“忧”的也正是封建皇家所“忧”的,所以更受皇权欢迎,其它诸侯国的忧与我何干!

道家、儒两家可以互补

由于两家同源于《易经》,故而发展过程中有过互相借鉴吸收的经历,史上曾有“孔子问礼于老聃”的佳话~也有“儒学道统、道本儒末、以道解儒、道可融儒”的说法,汉末魏晋以后道释儒合流更成风气。

可以说主要是道家儒家一起构建了中国文化,共同推动了中华文明灿烂向前。这一方面依赖于儒家对纲常的扶树,同时也离不开道家对矛盾的消解。正因为这样,中华文化没有变成狭隘的、失衡的、层次残缺的文化,而是一直保持自我调节自我矫正的能力,发展至今且从未断代。

(知识点)典籍里诸子百家包括道家、儒家都谈论“道”

有人说不妨学道家做人,儒家做事,佛家修心

总的来说,道家所遵的是“自然之道”,是宇宙万物运行的规律,崇尚自然主义,成就个人;儒家遵从的是“皇权天授”的“天道”,推崇人文主义,倡导做社会人。

但人首先是自然人,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对普通人来说“道”是作为中国人的文化根基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异同点有哪些,也是区别于其它国家的文化的本质所在。上善若水,为而不争。儒是让中国人掌握中国文化的老师,道之所存(知识点)典籍里诸子百家包括道家、儒家都谈论“道”,师之所在,师之尊,在于道。

也正为如此,在中国人的心中,一般都住着两个人,一个是孔子,一个是老子。逆境中不妨以道家为调试,淡泊名利,超然通达;顺境中则以儒家为指导,锐意进取,建功立业。两者互补互换,方能进退有据,做到不走极端。(作者:晴川学士)

标签ad报错:该广告ID(4)不存在。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