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结课:科技工作者的信仰与科学精神

自然辩证法结课:科技工作者的信仰与科学精神

自然辩证法结课论文:科技工作者的信仰与科学精神科技工作者的信仰和科学精神摘要:在全球化背景下,应进一步认识酱学和自然科学之间的联系,积极侣导科技工作者树立正确的哲学信仰与科学精神.因为哲学思想携带的科学精神,既是推动科学不断发展的精神源泉,也是人们科学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一种精神力最哲学要演绎时代精神,离不开自然科学的推动;自然科学要推动社会的进步发展,离不开哲学的指导•人类补•会离不开哲学思维的追问和反思,也离不开科学的实践.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把哲学和科学统一于实践过程中,创造一个绿色和谐的社会。关键字:哲学自然科学信仰发展补•会正文:科学与人文是人类理解世界的两种方式,它们如人的双脚、鸟的两翼相互依存。科学需要人文关怀,人文也需要科学提升,科学与人文的互摄产生了“科学文化”这种崭新的文化形态,凭以消解科学异化与人文浮躁的社会现象。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科学与人文的对话与交融成为时代的鲜明特色。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从事自然科学研究的科技工作者也应该注重中西文化之间、新旧文化之间的交流和互补,为自身科研的开展以及自身索质的培养提供理论支撑、哲学指导以及思想的后盾。一、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对现代自然科学观的启迪与李约瑟同时的玻尔,在1937年访问中国时发现了道家的太极图,为互补原理找到了哲学上的基础。

因为道家太极图的阴阳鱼互咬正是体现了阴阳相生相克道家的智慧结课论文,相反相成的哲理。血对着诱人的中国传统文化,他说:“我们在这里面临着人类地位所固有的和令人难忘的表现在小国古代哲学中的一些互补关系[1]。”这似乎表明他深刻地认识到道家的太极图正是他心目中对互补原理的最佳表述。中国古代伟人思想家的真知灼见曾使玻尔倾倒。量子论的中心思想是互补性。这种思想在西方似乎是革命性的,在中国却是一种自然的思想方法。惠勒在宇宙学研究中提出了“从无到有”的生成假说,使他惊讶的是,小国哲学家早在三千年前就已提出了这种思想。他的“质朴性原理”同老子的“道”也是相通的。“耗散结构理论”的创立考普里高津认为小国的道家思想中具有“自组织”和“自发运动”的思想,这与两方传统结合起來,也许能导致一种血向未來的自然模型。他乐观地指出,“一个非常有希望的迹像是,科学现在能够把与其它文化传统相联系的观察能力集合起来,因此能够促使这世界的经丿力了不同进化路径的各部分互相尊重和理解。”这里的其它文化传统,首先是指中国道家文化的传统。美国物理学家卡普拉,对现代科学文化进行深刻反思,并从东方文化中汲取养分以后提出-•种“科学文化观”。他在《转折点》一书中指出,现在我们正血临着认识模式的转折。

“物理学C发生了数次观念革命,它们清楚地揭示了机械论世界观的局限性,并且走向有机的、生态的世界观,这种世界观与古老中国哲学显示出一致性。”日本物理学家汤川秀树曾这样说过:“早在两千多年前,老子就已经预见到了今天人类文明的状况,英至已经预见到了未来人类文明所将达到的状况。”同样普里高津也指岀:“中国的思想对于那些想扩人西方科学的范I和意义的哲学家利科学家来说,始终是个启迪的源泉。”玻尔和普里高津则是在创立自己的科学理论后,才发现在道家思想中存在着具理论的一种酱学的解釋;霍金虽然不知道道家思想到底为何物,但具现代宇宙学.的理论与老子的宇宙创生论相呼应。一•向以严密思维和实验操作著称的西方科学家,渐渐地把日光移向了中国,在道家思想中寻找某种寄托,这是对东方文化主要是中国古代哲学合理性的充分肯定[2]。李约瑟一直坚持认为,不应把传统的中国科学视为近代科学的一个失败的原型。他在其《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五卷第二分册的序言中说,道家思想保存着“内在而未诞生的、最充分意义上的科学”,它的发展最终会导致现代科学。他认为现在的科学不是终极的而是暂时的,今天的科学决不是未來的科学。在保持其普遍性和连续性的前提下,科学还要变革。

在设想科学变革潜力时,李约瑟为中国科学在产生世界新科学的过程中安排了更崇高的地位:中国科学传统将为科学的未來发展开辟道路[3]。二十世纪把日光转向东方的科学家,决不是屈指可数的。一群在第一线工作的西方科学家,重视中国的传统思想文化,口觉地从中吸取营养,推动自己的研究工作,这是20世纪自然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它对当代科学思想的演变有重要的影响。古老的道家文化不是-种丿力史陈迹,而是具有超越时代的深刻哲理的活的文化道家的智慧结课论文,这一点不仅在中国,也在西方得到了不同程度的认可。当然,现代的科学家们所推崇的是道家思想与现代科学的耦合,而不是道家科学技术木身,但无论如何,道家思想中那些可为现代科学观所用的那部分值得重新定位的。正如董光璧所指出:“我确侍重新发现道家具有地球船改变航向的丿力史意义。黄土文明与海洋文明的融会,有如黄颜色和蓝颜色调和出绿色,将产生人与自然和谐的新的绿色文明[4]。”二、哲学与自然科学Z间的统一与差异既然把哲学与科学作为两种不同的思想体系对两者Z间的关系进行探讨,那么“何谓哲学”、“何谓科学”的问题便不可跨越地成为我们探讨哲学与科学关系的起点。其实,无论是哲学还是科学,人们都无法给出一个普遍认可的概念。

最简单的原因莫过于个体理解角度的差异,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偏好从学科的对象、目的、功能或者是该学科所运用的主要方法等加度來进行不同的定义。如果再深入探求,就会发现,哲学和科学是动态变化的,木身就是纷繁庞杂的体系。尤其是哲学,木身就学派林立。由于哲学并不像科学那样具有可实证性,完全对立的学说可以在哲学体系内一直共存,如此一来,观点对立的学派可以得出相悖的概念。况且,语言也只是思维的一种表现,口身也存在对对象的无法穷尽之处,因此,关于哲学与科学的定义议论纷纷,莫衷一是也便是自然而然的事了。虽然,我们不能从两个确定的概念中获得关于哲学与科学异同的清晰认识,但是通过比较两个思想体系中那些已被公认的主要特征还是可以基木廓清两者的范围。如果说哲学与科学有共同之处的话,那它们最人的相同点就在于两者都建立在理性基础之上。作为思想体系,哲学和科学都是人类通过判断、推论、概念等理性思维建立起来的。更重要的是它们的研究过程主要运川的是理性思维。既然酱学和科学都是川理性去认识世界,那为什么哲学不是科学,而科学也不能被称作哲学?哲学与科学的最人差别体现在三个方血:从研究领域的方血来看,哲学关注的是宇宙的全体,因而它的问题是整个宇宙的终极,即宇宙的原因、存在和发展。

而一•切科学都取宇宙的某一•部分做研究的对象;从研究的方法来看,科学总要假定一些事物而不穷其究竟,而科学终止之境就是哲学起始之处。一切科学都假定了一个宇宙便了事,而哲学却要问这个宇宙究竟是怎样來的。从研究问题的结果來看,科学的结果具有可实证性。-种科学理论总是可以在后來的实践小得1到其正确或错谋的评价。而哲学的问题似乎千百年來都不曾有多少新意添加进來,无论是.承认还是否认终极问题,哲学家们始终绕不开它,“不可能解决”其至成为酱学问题的标志。三、哲学与科学统一于人类展开其存在的过程哲学与科学都曾经一度傲视群雄,自以为君临于其它学科之上。的确,他们对人类社会的发 展都有着不可忽视的引导力量。哲学作为一种思考、追问的学问是构建社会发展模式的重要力量。 到了近代,对科学的崇拜表明唯理智主义达到了顶峰。由此看來,一种社会的形成,必然可以追 溯出其思想根源。就如马利坦所说的那样:福音在原有社会上撕开口子,慢慢渗透,改变了世界。 哲学总是在不知不觉中引领着社会前进的方向。科学,作为推进人类现代化文明的手段道家的智慧结课论文,极人地 丰富了社会的物质条件,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人类社会在科学为其提供的条件下越来越全球 化、网络化、信息化。

这一定程度上意味着人类按自己的意愿蜩造生活方式能力的增强。但是, 无论是哲学还是科学,最终,它们都感到了口身无法解决的局限。禅学善于思考,它所提供的更 多的是指导性的知识,其产生实际效果的周期往往很长,缺乏具有冲击力的瞬间效应;哲学思想 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却也经常陷入进退维谷的困境。科学善于改造,但却也吋常遇到其抽象规律 无法把握的东西;科学忙于行动,却常常使人类得不偿失。正如尼采所说:“科学受它强烈妄想 的鼓舞,毫不停留地奔赴它的界限,它的隐藏在逻辑木质中的乐观主义在这界限上触礁崩溃 了。”这里的界限指的就是永恒生成的生命木身。科学的极限体现了人的极限。 四、丿应进一步认识并加强科技T 作者的人文索质培养 自然科学的H益繁荣,带來了科学技术的H新月异。然而,随着科技革命的愈演愈烈,它所 引发的文明危机和全球问题也日益深重。自然科学的繁荣在给人类带來巨人财富的同时,也打开 了装有灾难和祸害的“潘多拉魔盒”,而且一发不可收能源枯竭,物种濒危,人口爆炸,生态 失衡,环境污染,口然灾害肆虐等,一个个灭顶之灾向人类袭来。毫无疑问,人类发展自然科学 利用科技的初衷只是改造自然造福人类而绝无害人之意,然而在实践过程中随着负效应和失控现 彖的加剧,危害结果又实实在在存在且有上升蔓延趋势,人们不禁疑窦顿生:到底谁Z 么人类社会越是利用狂飙突进的科学技术走向文明和进步,而文明危机却愈加严重,人类对待自己的同类和异类也愈加冷酷无情,其至残忍凶狠,这样的文明和进步到底是造福人类还是毁灭人 血对文明危机的加重,追根求源,还应追溯到自然科学和哲学在某种程度的脱节上,危害结果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人类对科技的不计后果的滥用上。

现代人的急功近利,对人自然的疯狂掠夺 等都是导致科技发展悖论的罪魁祸首。自然科学赋予人类的是一种求知耕神,任务是认识口然, 冋答自然界木身“是什么、为什么”等问题。哲学赋了人类的则是仁爱精神和信仰精神,任务是 从最一般原则的高度指导人们的思想和行动,冋答人类对自然界究竟要“做什么和怎样做”等问 题,对自然科学起着一种价值评判和导向作用。自然科学的研究必须在哲学最一般原则的指导下 进行,哲学的研究亦不能游离于自然科学之外,二者必须紧密结合不能脱节。然而,像马克思和 恩格斯那样的百科全书派式的思想人师毕竟是凤毛麟角,像一些西方押学家那样不仅在自然科学 领域卓有建树,而且在哲学领域也独领风骚的双栖明星也是少之又少,所以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粋 学或自然科学素养的缺乏导致不能正确处理哲学和自然科学的关系而造成的脱节现象时有发生。 其后果之一:由于自然科学的研究缺少了哲学的导向和价值评判作用,所以任2 何一项科技发明 被盲H滥用的可能性将呈递增趋势,一些口然科学家和自然科学工作者由于缺乏哲学索养,将会 史少的从为人类 .造福的视角下去考虑利用科学技术,取而代之的将是球无忌惮和为所欲为,英至会仅仅为了功 利、兴趣和仇恨而去滥用某项科技发明,可怕的科技伦理问题也会纷至沓來,整个H然科学领 域将呈现无秩序的混乱状态,所谓的科学充其量也只能称为伪科学。

后果之二:由于哲学的研 究游离于口然科学之外,所以哲学的建构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缺乏口然科学素养的哲学 家和禅学工作者将无法揭示知识的木质、生命的意义和丿力史运动的日标,无法对知识、人生 和世界作出解释,最终将陷入空洞、简单、席俗化的泥潭,改造世界的任务更无从谈起。整个 哲学领域将朝畸形发展,英至于萎缩,勉强幸存的哲学也只能称为伪哲学[6]。由此可见, 如果不能正确处理好哲学和口然科学之间的关系,无论对哲学,口然科学还是人类社会來说都 是-种致命的损害。 哲学和自然科学有其口身的运动发展规律,同时也是人类认识发展和丿力史发展的产物。自 然科学不深入到有价值的哲学形态中,从人类思维精华中吸收令益成份,没仃对自然科学的哲 学分析,科学的进步将受到阻碍。而科学既是旧哲学的掘墓人,也是新哲学的助产士。从人类 认识发展的趋势看,科学和哲学将日益呈现出合流的倾向,科学将越來越渗透哲学精神,而哲学 问题的解决也日益依赖于自然科学木身的进步[7]。自然科学史上人凡蔑视理论思想的科学 家,结果都不能不受到惩罚。恩格斯指出:“这些科学家失足的原因,就在于他们“单凭经验、 非常蔑视思维”,所以必然“陷入最荒唐的迷信中,陷入现代降神术中去了”丿力史经验证明, “不管白然科学家采取什么样的态度,他们还是深受哲学的支配。

问题只是在于他们是愿意受 某种坏的时髦的哲学支配,还是愿意受种科学理论思想的支配。”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尊重自 然科学,始终把自然科学当作哲学的重要基础和动力。马克思和恩格斯都要求确立辩证法中又 有唯物主义的自然观,一定要具备数学和自然科学的知识。正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來自白然、社 会和思维三大领域知识的总结,所以它又能反过来指导人们进行认识与改造主客观世界,人们 通过认识和改造口然,为自然科学家提供基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指明科学的理论思维的道 路。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口然科学结成同盟,完全是一种相互信任、共同发展的关系。其目的是 为了促进自然科学和酱学的繁荣。在我国当前是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作出贡献。事实 上近代人批的日然科学家也都在接近辩证唯物主义。这里显然有两条路可供选择一条是由于白 然科学的发现本身所具有的力疑可达到辩证唯物主义,这是一条漫长的、又艰苦曲折的道路; 另一•条就是通过学习,做一个自觉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科学家。 酱学耍奏岀时代的强音,演绎时代精神,离不开自然科学的推动;自然科学要推动补会的进 步发展,要造福人类,离不开哲学的指导。求知精神靠自然科学去培养,仁爱精神和信仰精神 则要靠哲学去催牛;没育融入哲学的自然科学是盲U的,没有汇通白然科学的哲学是虚浮的。

缺乏哲学素养的自然科学家是残缺的;缺乏自然科学素养的哲学家是蹩脚的。哲学不能并吞六合、 包含环宇;口然科学也不能一味驰骋旁鸳、为所欲为。总之,繁荣哲学,发展自然科学自然辩证法结课:科技工作者的信仰与科学精神,消解 人类文明危机,创建和谐社会,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道,为力世开太平,必须要对哲学和自 然科学进行整合,既要实现哲学和自然科学的珠联璧合,又要打造哲学家和自然科学家的强强 连手。 近代科学史上有很多事实说明,不少著名的科学家对哲学的关心,成为他们取得成就的必要 条件。因为他们的哲学理论始终与自然科学的发展同步前进,所3 以他能从哲学角度对自然科 学提出了一系列精辟的见解,指导自然科学的发展。我们现在面临着高科技发展时代,现代自 然科学以几何级数迅速增长。科技工作者如果不关心和注意自身的人文索养,就很难在当代的 科学技术领域独树一帜、引领前沿。总之,作为科技工作者,只有不断掌握和学习哲学知识,确 立口身的科学信仰和科学精神,才能在科研过程中站在最前沿。同 .时,只有有了坚定的信仰和科学精神,在面对科学过程中的疑难和挫折,我们才能做到锲而不 舍自然辩证法结课:科技工作者的信仰与科学精神,勇往直前。 参考文献: [1]玻尔著, 《原子物理和人类知识续编》,筒务印书馆1978 年版,第19 道家思想对现代科学观的启迪,武汉人学,2007.IE [3]李约瑟, 《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二卷,科学出版社1990 年版,第145

标签ad报错:该广告ID(4)不存在。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