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讲入世,道家讲出世,君子见几而作,不俟先见

儒家讲入世,道家讲出世,君子见几而作,不俟先见

儒家讲入世,道家讲出世,君子见几而作,不俟先见

中国文化在历经了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等古代奴隶帝制后,逐渐形成了儒、释、道三家独大的局面国易堂,各有其一派根植体系,儒家讲入世,道家讲隐世儒家讲入世,道家讲出世,君子见几而作,不俟先见,佛家讲出世,各自对中国文化的贡献可以归结为三句话:

“开辟价值之源,挺立道德主体,莫过于儒;

察事变莫过于道;

察业识莫过于佛”

今日偶遇“知几”一词,正好近日闲来无事,读书静养,便欲穷其意,好好来剖析一下,道家中的核心“察事变”,道家虽然讲那么多的玄理玄思,它实际的作用就是察事变,就是知几。道家对时代的局势和事变是看得清清楚楚的,张良就是个典型人物,在乱世和逆势中帮助刘邦夺得天下。

儒家讲入世,道家讲出世,君子见几而作,不俟先见

现在我们来看看古籍里出现的“知几”,来好好分析其中韵味。

周易-系辞下传-五》“子曰:‘知几其神乎,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渎,其知几乎。几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品读道家智慧感悟,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

一见周易二字,便心生敬畏,所以也从未涉猎过。那么《周易-系辞》又是一部什么著作?怎么孔老夫子冒出来“子日”了,他老人家管得还真宽啊?一脸懵。然后花了一下午找资料才理清其中脉络,我们常说的《易经》分为《周易》本经和《易传》两个部分。《周易》和《易传》的关系可以了解为产品和附带的使用手册。而《易传》又分为7种思想(可以理解为7个部分)共十篇文章,人称《十翼》,相传这7种思想与孔子有密切关系。而《周易-系辞》为其中的第四种论述思想,也是水平最高的,所以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周易-系辞》里有大量的“子日”了。

所以从属关系就是《易经》>《易传》>《十翼》>《周易-系辞》,而“知几”便是《易经》这本智慧海洋中的一个水分子。

“机”有形而“几”无形,有形的好理解,可以当工具;而无形的就让人费解些了,可以是违反逻辑的薛定谔的猫,猫会处于生存与死亡的叠加态,可以是忽左忽右的形势,也可以是为人处事的习惯;也有把“几”译为事情微小的动机

“知几其神乎”,对凡事微小的动机都能了如指掌的人,也必定能把结果猜得八九不离十,不称神还能称啥。老夫子讲大道理的目的是教学生做人,"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渎,其知几乎",老夫子进一步推断对上级不谄媚,对下级不傲慢的君子,因为洁身自好而不会受到祸害的牵连,能算的上未卜先知,就可以称神了品读道家智慧感悟,所以呼吁学生都要正直做人。“几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 事情微妙的动机,对于能发现“几”的人来说,前途总是光明的,但路还得自己走儒家讲入世,道家讲出世,君子见几而作,不俟先见,所以“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 要想走到光明的远方就要乘势而起,抓住机会,迅速行动。

儒家讲入世,道家讲出世,君子见几而作,不俟先见

儒家讲入世,道家讲出世,君子见几而作,不俟先见

所以可以从为人和处世两个方面来理解“几”。经常说君子之交淡如水,弘一法师在圆寂前又赋予这句话另一层含义。

“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问余何适,廓尔忘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

为人,拍拍马屁,装阔摆谱啥的都无伤大雅,别人看不惯也就看不惯,对他们眼球或许有些污染品读道家智慧感悟,但毕竟不会对他们的感情有伤害,俗语道“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作为朋友,不求你能雪中送炭,只要不落井下石,背信弃义,那就还对得起朋友两个字。这方面,诸葛亮是这么告诫他儿子的“温不增华,寒不改叶”。

“势利之交,难以经远。士之相知,温不增华,寒不改叶,能四时而不衰,历险夷而益固。” --《论交》

处世,看准了就乘势而起,顺势而为,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君子之所以总能“见机而作”,那是因为机会要来之前他便已经知道了,他只需要及时行动把握机会便能轻易成功。伺机而动,见机行事中的“动”和“行” 就强调了行动力的重要性。别人看起来的偶然,其实却是不可见的必然,这就是常说“命由天定,运由自造”。

最后以“求仁识仁,见几知几”收尾。

欢迎关注,后续会分享更多立足于中西文化,剖析为人处世哲学的感悟。

标签ad报错:该广告ID(4)不存在。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