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浅析沈从文的道家文化精神气质张红[摘要]

浅析浅析沈从文的道家文化精神气质张红[摘要]

浅析沈从文的道家文化精神气质

张红

[摘要] 道教源于先秦的道家, 是从中国本土生长出来的奉老子为教祖和最高天神,同时承袭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巫术和求仙方术, 是土生土长的本民族宗教。它长久作用于民族文化心理、风俗习惯、科学技术以及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广泛领域。在中华文明的发展过程中, 老子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它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大多数作家的精神气质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一个湘西小镇上的沈从文大师用他妙手生花的笔端告诉了我们道家文化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道家提倡“无拘无束, 万事万物同一本源, 主张人与大自然接近, 天人合一”的核心思想, 沈从文的湘西题材小说浸透了道家艺术精神。沈从文的道家观点, 主要不是他潜心研究所得, 而是他受大自然熏陶所涵养成的一种气质禀赋, 从自然中悟得而应用于人事方面的一种智慧。

[关键词] 道家; 文化气质; 无拘无束; 沈从文; 超脱

道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是非常大的。道家创始人为老子,后来主要沿着两条线路发展, 一条是“无为主义”的政治学, 主张“无为而治”。另一条是“任自然”的人生哲学, 其代表是对后代产生过深刻影响的老庄学派。鲁迅1918年说: “中国根柢全在道教, 以此读史, 有多种问题可迎刃而解”。1927年, 他又说: “人往往憎和尚, 憎尼姑,憎回教徒道家空灵智慧, 憎耶稣教徒, 而不憎道士。懂得此理者,懂得中国大半”。行家指出这是鲁迅对于中国社会、中国文化的一“绝大判断”。道家精神超脱缥缈道家空灵智慧,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 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隐逸精神就是来自道家, 邦有道则显, 无道则隐是典型的儒家精神, 一直是士大夫们的不二选择, 但入世是儒家的, 而出世的隐逸精神根源则来自道家。我认为儒道两种思想是从来不分家的, 不过是在一段时间上某种思想的影响要表现得明显一点, 而另外一种思想则相对表现得要深沉一些, 它们的影响可以说是交互进行, 相互渗透的。

沈从文在启蒙的文化思潮中, 以他独树一帜的乡土小说, 在风云变幻的世纪里, 用牧歌式的笔调描绘了湘西独特的生命形式。湘西, 作为乌托邦式的唯美存在, 通过一系列单纯、美丽、勤劳的“边城”居民精神风貌的描绘, 在以推倒一切为主流的时代里, 先知般的进行建设工作, 从而为美、道德、生死观以及宗教对人精神高度的提升做出了可贵的探索。在外来文明的侵蚀下, 牧歌式的生活, 已经成了最后的挽歌, 对人民的苦难、风雨来临之前的无力、脆弱, 饱含了作者的悲悯。在含泪的微笑中, 沈从文把自己的作品和对世界的期望, 都交给了时间。沈从文一生受过多种思潮影响, 但渐渐地, 道家思想走近了他, 传统道家文化的浸淫, 使沈从文的空灵淡远有了一种老庄风格。

老庄天人合一思想深刻地影响了沈从文。“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 道家关于人与自然的主张,使得心性本就空灵淡远的沈从文对老庄一见如故, 连宇宙本原的“道”都以自然为法则, 那么人类社会就更应该顺应自然, 抱守虚静。《边城》将沈从文的这种理想用优美而抒情的调子唱了出来, 这部小说也是沈从文作品中最明丽, 最“洁净”, 最唯美的, 因此, 追求现代性的人也被它的美所征服———至多认为这样的境界过于“乌托邦”, 这纯净和谐的世界过分单薄。而沈从文更多的作品, 则是将湘西原始的野性, 作为自然之美, 也是沈从文文化与审美的最高境界展示给我们。茶峒地方那种鸡犬之声相闻、山山寨寨同为一家人的生存状态, 那种溪边白塔下单独人家与爷爷翠翠的故事, 以及端午划龙船、用粽叶编蚱蜢, 中秋捉鸭子、敬月亮, 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里、凡有人家处必可沽酒等种种散发自然生命形态气息的“人生的形式”,是一个自然主义者梦游老庄世界的产物, 是一种唯有得道于自然方可达到的艺术境界。翠翠的美, 纯然是一株野百合生长在自然的阳光雨露下, 就像《圣经.雅歌》中所称颂的: “我虽然黑, 却是秀美”。老庄主张虚静空寂,回归生命本来。沈从文以“静寂”的美学观浅析浅析沈从文的道家文化精神气质张红[摘要], 建构他“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的湘西世界。汪曾祺说, 寂寞造就了沈从文。沈从文自己也谈道:“我实需要‘静’, 用它来培养‘知’, 启发‘慧’, 悟彻‘爱’和‘怨’等等文字相对的意义。”

走近沈从文, 也就走进无边无际、渺渺茫茫的静, 长镜头是静静的, 物是静静的, 人是静静的, 故事也是静静的。这“静”超越佛家之静, 而成为道家闲云野鹤、空明澄澈的“静”。沈从文湘西世界里的人们便构成一副与世无争、随缘任运、简朴恬淡的生活图景, 一如生活在老庄“绝圣弃智, 大盗乃止”、“剖斗折衡, 而民不争”思想里。老庄人生观亦使现实世界里的沈从文超越个人功利得失, 为人为事淡泊名利、固穷守节。在《萧萧》中, 沈从文表示要用“自己的尺寸和分量, 来证实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季羡林《悼念沈从文先生》的评价可谓力透纸背: “他一生安贫乐道, 淡泊宁静, 死而无憾矣”。

沈从文常常觉得冥冥之中有一只无形的巨手在播弄人, 阴差阳错,造成诸多人事哀乐。这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他的道家观点的表现。庄子《达生》篇云: “不知吾所以然而然浅析浅析沈从文的道家文化精神气质张红[摘要], 命也。”《德充符》又曰: “死生存亡,穷达贫富, 贤与不肖, 毁誉、饥渴、寒暑, 是事之变,命之行也。”沈从文当然没有庄子那么消极, 他总是用抒情的暖和的色调把人生的悲剧性包裹起来, 使之化成淡淡的哀愁, 像黄昏落日那样美丽而忧郁。比如《边城》, 命运难以抗拒, 幼小的生命失去了呵护, 爷爷负起了保护孤儿的责任, 而离家出走的二佬也还有回来的可能, 让翠翠在等待中有一丝暖意。沈从文表现的是隐忧而非剧痛, 这也许符合儒家“哀而不伤”的诗教传统, 但肯定不违背道家“致虚极、守静笃”的人生信条。因为沈从文竭力平息心中的激情, 向远景凝眸, 对人生悲剧采取了一种保持适当距离的姿态,说明他是在朝着道家因顺自然的修养境界看齐的。

沈从文有意要来宣传他“乡下人”的义利取舍的观点,因而较多地参与了现实生活的进程。但他这种参与,跟儒家的入世精神相去甚远, 即他不是站在政治的立场寻找社会问题的合理解决, 而是从疏远现实而亲近自然的立场上为现代文明病开出了一副清凉、去火的药剂。他既为“现象”所倾心, 又不想明白其中的“道理”, 既不缺少德性的美、“责任的愉快”, 可又和普遍社会总是不合。李健吾称赞《边城》细致, 然而绝不琐碎; 真实, 然而绝不教训; 风韵, 然而绝不弄姿; 美丽, 然而绝不做作。一语道着了沈从文的高明处。高明就高明在他“不教训”, 却无时无刻不在“教训”———通过乡村与都市的对照, “宣扬”着他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哲学。这一份“乡下人”的固执顽强,又是他“无为而无不为”的道家精神的体现。“无为”是因循自然, 可已包含了“无不为”的目的, “无不为”是所要达到的目的, 却是为使社会和人生合乎自然之道, 包含着更高的目的, 因而它又转化为手段。

《山鬼》是沈从文最为神秘的小说之一。癫子, 我们可以把他看成神经病, 但从他的行径上, 又仿佛一个超然审美的人。他不同于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 查拉图斯特拉在世人眼里也是疯疯癫癫的, 但他抱负太大,而且是以哲人先知的面目作为教化者直接投入世俗的。癫子的不同在于他并非以智识的优势而高高在上, 而是以审美的眼光看待一切从而反衬对美视而不见的愚妄, 世界在他赤子般的眼里恢复了其纯美的一面。

散文大师林语堂曾说: “中国人生下来就是一个道家”, “中国人民出于天性的接近老庄思想甚于教育之接近孔子思想。”在剧烈变动的中国, 重整秩序、重建规范, 寻找精神归宿、保持心态平衡是人们关注的热点, 社会生活进入文学领域引起连锁反应, 形成一股创作气氛, 巴金、钱钟书、张爱玲等人都用其独特的话语阐释他们眼中看到、头脑中意识到的人生形式。道家文化主导了作家的审美情趣和美学思想, 还影响了作家的价值取向、写作角度和素材选择, 沈从文写的都是带有湘西风格的山山水水、竹楼小寨、风俗民风, 就是这些小地方的小风景, 让他成为了中国独树一帜的文学大家。他的写作影响了一代代的作家文人,道家的文化气质让这些作家们不仅重视个体生命价值道家空灵智慧, 追求人性的自由解放, 同时他们还主张崇美、行善的人文品格, 并寻求心灵的平静和心理的平衡。

- - -

张红, 西南民族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硕士研究生。

标签ad报错:该广告ID(4)不存在。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