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浅谈儒家和道家思想的互补及其现代意义学院
目:浅谈儒家和道家思想的互补及其现代意义学院:政治与行政学院专业:思想政治教育中文摘要儒家思想在两千多年中居于社会思想文化的正宗和主导地位,是政治、教育和道德领域的指导思想;道家崇尚自然无为,与社会现实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具有隐士派和浪漫派的风格,但它对社会文化生活各个层面具有深远的影响。林语堂说:“道家及儒家是屮国人灵魂的两面。”一直以来对于儒道思想的研究更多地倾向于独立地分析二者的意义与影响,本文侧重于探讨儒道思想之间的关系,研究儒道互补本身所具有的价值道家思想现实意义,在对文献和资料的分析整理过程中把握儒道互补的精髓,主要从三个方面加以理解,并思考二者互补的现代意义。关键词:儒道互补人文化成返朴归真现代意义ics,,moral;l,,,.:"•“)r-y,,.:目录TOC解开现代人的精神困惑10浅议儒家与道家思想的互补及其现代意义一、儒家与道家思想的对比(-)儒家思想的基木特征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由孔子创立,逐步发展成为以尊卑等级的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
儒家思想的基本特征可以用“人文化成”四个字概括,“人文”即人伦的文化,以人为中心,庭伦常为基础,形成仁礼之学。“化成”即教化成善,重视自我修身和教育,关注个人后天的气质变化。儒家对宇宙各种现象有自己的解释目:浅谈儒家和道家思想的互补及其现代意义学院,而U相信人间各种道德礼节,也都源于形而上的宇宙自然规律,人只要通过践行这些道德礼节来达到天人合一。儒家提倡积极的入世态度,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内圣外王”为最高境界。道家思想的基本特征道家思想起始于春秋末期的老子,道家提倡自然无为,提倡与自然和谐相处。道家思想以其独有的宇宙、社会和人生领悟,在哲学思想上呈现出永恒的价值与生命力。“道”是道家思想中最为重要的范畴,道家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根源和基础,又是统领、支配天地万物和人的总规律、总法则。道家的基本特征为“返朴归真”,道家认为人的自然本性是纯朴的,社会的原始状态是和谐的。社会文化的发展使人丧失了天然的纯真,只有冋归本然,人性才能纯和,社会才能太平。道家道家主张超越世俗的物质欲望,倡导淡泊名利、俭啬寡欲的人生态度。儒道思想的对比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都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始祖《周易》演化而来,可以说是源起同根,但在发展过程中走向了不同的方向。
在天人关系上,儒家强调人的作用,所以要助天行道;道家强调天的作用,所以要顺天体道。在社会关系上,儒家较多地继承了周代以男性血缘为纽带的宗****理文化,尊宗敬祖,以孝为本,强调男主女从,表现出男性文化的鲜明特色;道家较多地保存了古代母系氏族文化的遗风,具有更多的平等性和古朴性。在社会理想上,孔子主张重建周礼;老子主张回归到更古远的“小国寡民”的吋代。按照牟宗三I先生的说法,春秋吋期“周文疲弊”,要解决这个问题,才有诸子百家兴起。儒家用“仁”改良了周礼,为使周礼重新焕发生命力。道家批评周礼,为了使人性获得自由自在的发展。他们的理路不同,但是都追求人性的健康化,都希望建立一个没有战争、欺压和苦难的合理社会,他们的终极目标是相通的。I牟宗三(1909-1995),字离中,生于山东栖霞,祖籍湖北省公安县,中国现代学者,哲学家、哲学史家。二、儒道互补的历史渊源(一)儒道互补的起源儒道两家皆源于中国古代文化,尤其是夏、商、周三代文化,皆是基于发达的农业文明和理性智慧而产生的学说。儒家的入世哲学和道家的超然意识形成了一种张力,彼此冲突、制约、互补,共同推动着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儒道两家思想可以互补,是因为儒道两家有明显不同、恰并相对应。
这种不同,有时候是并行而不悖,有时候是相辅相成,有时候是相反相成。从发展趋势看,早期互相批评的成分多,后期互补的成分多,而且越来越多。孔孟以后的儒家不断吸收道家的自然主义和超越精神道家思想现实意义,但一直保持着儒家以伦理为本的精神。老庄以后的道家也逐渐肯定人伦之常道,但仍然保留着以自然为本的基本精神,所以两家虽然互补,却始终没有合一,因为两家的核心理念是有差异的,而且形成各自有特色的文化传统,具有很大的稳定性。(二)儒道互补的三个重要历史时期战国时期儒道两家思想的第一次大规模、深层次互相影响和互相补充,发生在战国中、后期百家争鸣的学术环境中。这一时期,道家在政治和伦理思想上吸收了儒家的仁义学说和礼制文化。道家接受儒家关于仁、义、礼的伦理学说,主要表现在黄老之学的代表作甜《黄帝四经》、《慎子》、《管子》中。由于儒家思想的这种补充作用目:浅谈儒家和道家思想的互补及其现代意义学院,使得道家思想开辟了广大的政治伦理空间,从而同现实的政治需要结合得更为紧密,更易于直接运用于政治实践。儒家的《孟子》、《荀子》、《易传》、伙学》、《中庸》则是在哲学上接受了道家的宇宙论和理论思维。这一时期道家哲学对儒学的补充作用,对儒学本身的发展甚为重要。由于这种补充作用,从孔子到《学》、《庸》,在宇宙论、自然观、认识论等哲学思维方面,早期儒家可谓由无到有,并呈逐步丰富的趋势。
因而可以说,战国时期儒学由于对道家哲学思维的引进和吸收,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早期儒学的而貌,并为儒学在宋明时期的巨大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经验2。魏晋时期魏晋玄学被世人称为新道家,它的“新”也正在接纳儒学,而且是在更深的层次上接纳儒学。魏晋玄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何晏、王弼、郭象等,他们对于儒道两家的经典如《周易》、《论语》、《老子》、《庄子》都很推崇。他们讨论的中心理论问题是“有”与“无”的关系、“名教”与“自然”的关系问题,而前者是后者的哲学表现。“有”即是现实世界,在当时主要指名教社会「'无”即超越的本体,它在人性上的体现便是自然真性。玄学家一方面肯定“有”,肯定名教的价值;另一方而又认为“有”须以“无”为本,即是说名教须 建立在自然真性的基上。王弼提出“将欲全有必反于无” 的命题,将儒家入世精神与道家 超越意识有机结合起来。郭象论述了 “内圣外王之道”,内圣者“无心玄应,唯感是从”。 同时又是外王者「'戴黄屋,佩玉玺”,“历山川,同民事”。这样的得道者,“虽在庙堂之上, 然其心无异于山林之中”。4郭彖主张用道家哲学提升精神境界,用儒家礼理社会卜由此可 知,正是儒道互补铸造了玄学的理念和精神。
3、宋明时期 宋明道学是儒家哲学理论的高峰,被人们称为新儒家,包括包括程朱理学和陆王心 学。宋明道学继承和发展了先秦与汉魏的儒学,在“道”的最高概念指导下,建立了以理 或心为本体的哲学系统,使儒家学说超越了之前的方法论层而,具有形而上学的意义。宋明 新儒学的兴起,是同大规模吸取道、佛两家的思想分不开的。对于宋明理学中儒释道三家 思想的关系,人们很容易忽略宋明理学中儒道互补的方而。在道、佛两家中,儒学对道家 思想的进一步引进和吸收,对于重建儒学新体系具有更为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宋明学者的 研究共同接近了儒道互补这一中华传统思想文化的深层底蕴。佛学传人中国的早期是借助 于道家思想而流传,通过阐发玄学而得以立足,并日渐兴盛。道家思想日益渗透于佛理之 中,故道、佛两家在学理上相通之处甚多,后期佛家的禅学中更是多有对道家哲理和人生 观的采撷。因而宋明理学之吸收禅学,在某些方而也可以看成是道家思想对儒学的折射, 禅学作为一种中间关系,是以道家补儒家的一条重要途径。总之,儒道互补是宋明理学得 以重建儒学新体系的主要渠道。也可以说,在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所逐步确立的儒释道互补 的文化结构中,儒道两家思想的交融互补居于首要的方而。
如上所论,早期儒学所受道家思想的影响主要来自黄老之学,而后期儒家所受道家思 想的影响,则主要来自老庄之学。由于儒道两家在早期所显示和代表的文化路向后来各自 形成了相对独立的文化传统,这两种各具特色的文化传统又形成了相辅相成和相反相成的 内在互补机制道家思想现实意义,在长期并存中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张,因而两家思想始终也 没有合一。任何一个丰富悠久的民族的文化传统都会在历史传承中形成自己鲜明的特点, 儒道互补对于中华文化就是这样,它不仅构成了中华文化的主体内容,也塑造了中华文化 特有的气质。 三、儒道互补的深层分析 就儒、道两家而言,道是他们所共同阐发的一个范畴,并且在各自的思想体系中都有 着非常重要的核心地位与作用。老子云:“道可道,非常道。”道既为一切存在的本根,也 即为一切存在之变化云为、生成毁亡的本质主导者。反者道之动道自身的这种本然性运动 呈现为世界现彖之全体的普遍运动,一切通过现象而呈现出来的事物,既从它的本根所产 生,最终又回归于本根,复归于无极。因此可以说,道不仅是万物之母,亦是万物在存在 过程中一切变化的原理。这样看来,道在老子思想中是作为世界现象之本体的。 天道作为一种本质的观念、作为一种人事之合理性的终极根据的观念,确是包含于孔 子的思想之中的。只不过在他看来,道作为一种本质的规定性在将其合理性呈现于自然世 界的同时,亦将这种终极的合理性作为一种本质的规定性而赋予人本身,仁既是人道的集 中体现,同时亦是天道的集中体现,人道的践履与天道的实现在过程上是同一的。子曾说: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5 儒道互补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核心表现形式
随便看看
- 2024-08-10庄子:战国中期的智者,用化应对险恶人性与困难人生
- 2024-08-10老子的大智慧及其现代意义:儒道互补与中华文化的发展
- 2024-08-09庄子的智慧:化解人性险恶与人生困难的哲学
- 2024-08-09儒家角色伦理——21 世纪道德视野:挑战基础自由个人主义的当代伦理话语
- 2024-08-09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中国伦理学自主知识体系如何建构?
- 2024-08-08道家哲学的现代意义及对先秦法思想史的意义
- 2024-08-08儒家伦理哲学 现代儒学编委会及主编徐波简介
- 2024-08-07政治问题与权力制约原则:现代民主理论的基础
- 2024-08-07孔子礼的思想内涵及其当代价值:以仁为核心的多层范畴
- 2024-08-05大学:古代经典教材,现代道德启蒙,提升个人修养的必读之书
- 2024-07-30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传承深厚学术根基,铸就古典学术研究实体机构
- 2024-07-30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当下社会人生的滋养与指引
- 2024-07-30敬畏天、遵循道:儒家思想的基础与本质,孔夫子的贡献及民族美德
- 2024-07-29企业治理新启示:从中国古典文化中汲取吏治精华
- 2024-07-29国学经典弟子规为何被指伪国学?徐晋如痛呼其为毒草
- 2024-07-2920 世纪 50 年代后论语英译简史:多元化特征与多领域学者的贡献
- 2024-07-29安乐哲:醉心中国文化,推动中西哲学思想对话的美国学者
- 2024-07-28道家与儒家的思维差异:顺应自然与向内求的对比
- 2024-07-28梁氏国学功底深厚,将西方近代政治思想与中国传统思想比较,探究先秦政治思想
- 2024-07-28道德经第 37-40 章解读:道的力量源泉与天下自正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