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对儒家道家思想的理解和看法 高考优才生(一个梗)wys的特邀嘉宾wqy
谈谈对儒家道家思想的理解和看法 高考优才生(一个梗)wys的特邀嘉宾wqy
/
2020.9.26
大家好,我是高考优才生(一个梗)wys的特邀嘉宾wqy!感谢wys同学看得起我!今天在贵校听了一个给强基计划学生的讲座,是由北大哲学系的王博教授主讲的(现在是北大的副校长x),听完觉得对很多问题的认识都更为深化了!所以写一篇听后感,既是加深自己的印象,也是把这个讲座的一些核心内容跟大家分享一下!
▶ ▶ ▶
- Best time-
两个小时的讲座,王教授从一个很小的切入口进行切入——对比儒、道两家的核心价值:“仁义”和“自然”。
先谈谈儒家的仁义。
儒家追求秩序的统一、追求和谐的世界。当制度层面的和谐上升到价值观的高度时,我们可以从中提炼出两个核心“仁”和“义”。
“仁“的构字本来就是”两个人“,两个人相互依靠、相互亲近,便构成了“仁”的基本含义。“仁者爱人”谈谈对儒家道家思想的理解和看法 高考优才生(一个梗)wys的特邀嘉宾wqy,“仁”的本质是“爱”谈谈对儒家道家思想的理解和看法,对象是“人”。儒家之“仁”的背后有一种深刻的哲学理解,即“天地万物为一体”。王阳明在《大学问》中深刻地阐释了这种“一体“的关系。”一体“就是有联系,能共情,由此便会产生爱,产生仁。你爱父母,那是对亲人的爱/仁;你看到孺子将入于井会动恻隐之心,那是对人类的爱/仁;你看到牲畜将被宰杀前的痛苦和挣扎,内心不可能平静无波,那是对天下万物的一种“一体”,一种仁。
而“义“呢?”义“的本意其实是”宜“,也就是”恰当“。在”仁“的世界里,人人都是”亲爱的“,人与人之间平等而亲密无间。但是一个稳定的社会还需要”敬爱的“——”仁“和”敬“/”义“的区别就是一种距离感。这与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提出的”差序格局“遥相呼应”。儒家的社会关系是一种“类似于石头投入水中”的结构——一圈一圈,向外扩散,亲近的程度逐次降低。儒家善于把天地万物都化为“两个人”,君臣、父子、夫妻、兄弟……每一种关系都有它在道德或者礼节上的要求与秩序,而人与人之间因此拉开距离,分出高低。
我们不禁要惊叹于儒家构建起的这种社会价值观的绝妙。“仁”强调温情的一面,凝聚起这个社会内在的和谐,将社会成员向核心推挤;而“义”是一种分开的力量,确保了制度的运行与社会的稳定。“人类“,”类“是如何产生的?”类“大概是一种对”共性“的认可,表现在心和理上的对共性的认可。
再谈谈道家的“自然“。
在谈论儒家时,我们谈到秩序,谈到标准。但我们会问:当面对不同个体千差万别的生命时,我们究竟应该以一个标准去评判,还是把评判交给差异本身?
老师定义道家的“自然“是指:每一个事物的存在都应该被肯定下来,哪怕是你自己看不惯 的存在。
道家似乎不喜欢“标准“。举个例子,横渠四句大概是学生作文里被用烂的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谈谈对儒家道家思想的理解和看法,为万世开太平“。老子也有类似的论述,但他说的是”圣人恒无心,以百姓心为心“。这是一种”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的境界,与前者的层次是有高下之别的——横渠四句中,终究立的还是”自己“的心;而在道家这里,每个人的心都是值得被尊重、被发扬的。
再举个例子,“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也;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也“。之前我对这句话的理解局限于一种对立转化的辩证关系上,但今天老师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解角度:对普遍标准化的弃绝。我们觉得一件事物是美好的,并不是因为现成的标准告诉我们”啊,这样的东西就是美好的“,而是因为存在着美好的对立面。那我们为什么会认为这个对立面就是不美好的?……无穷无尽的问题,最后归于自己,而不是”标准“。
因此,道家对于所谓的“善意“似乎怀抱着一种敌意。老子说”善复为妖“。想想那个混沌的故事谈谈对儒家道家思想的理解和看法,倏与忽是”标准“的代言,他们怀着将混沌统一于标准的善意为混沌凿开七窍。可最终七窍成而混沌死。从这个意义上看那个”子非鱼“的故事,其实庄子和惠子都是道家核心价值的捍卫者——给个体的独特性与视角的差异性保存空间。他们共同谋杀了上文谈到的儒家所坚持的”一体“的可能性。他们强调自我的重要性,也强调自我与自我之间存在无法跨越的鸿沟。
我们对道家思想的探索,其实是对“我“和”我们“的探索。每个”我“让渡出一部分的自我,才能构成”我们“这个共同体。庄子说”相与于无相与“,这样一种若即若离的关系,如此微妙。
老师最后总结道:“儒家通过确立仁义的价值,建构起一个伦理本位的人间秩序。道家则坚持自然的价值,尊重存在者的差异和独立。从人和事物的自然出发,无的发现就成为必然之事。道理很简单,只有把万物的根本看作是无,而不是任何的有,差异万物的存在,万物的自然之真才获得了保障。“
以上是对老师讲座内容的整理(用了我自己的逻辑进行了重新梳理)。我觉得老师讲儒道两家讲的都非常精彩。他对于儒家的讲解为我们梳理出儒家社会的根本逻辑,探讨儒家的社会构想中各种元素是如何平衡、如何互动、如何构建。这样的逻辑呈现出一种“张力“,这种张力让社会在保持活力的同时处于稳定的状态。而他对于道家的讲解则直击道家的核心价值。我们对道家的理解通常局限于“出世”,而这种出世的本质是什么?是自我,是对标准的弃绝。
不过听完之后我还是有一些困惑(不是关于讲座本身的),如果有想法的读者欢迎在下方留言的小程序中评论w
感觉现在大家都很强调保护“自我”,发扬“自我”的状态。比如那句“我与我周旋久,宁作我”,就为很多人所喜爱。不过,让我思考的是,人们真正知道“自我”是什么吗?人们真的明白“我”是谁吗?而且,将“我”和“我们”对立起来本身就让我觉得困惑。之所以有“我”这个概念,也是因为有“我们”的存在。“我”不正是被“我们”塑造的吗?有多少是真正的“我”?太多人把“坚守自我”理解为与周围的世俗不同,一种“举世皆醉我独醒”的感觉。可这些人有多少经历过真正的群己对立(感觉这也是读哲学时我的一个困惑了!人们是多么容易陶醉于一个哲学的观点,但有多少人在经历真正的现实困境的时候从这些哲学观点里汲取到力量?那些喊着坚守自我的人们,有多少人是真正承担了这种坚守本身所带来的巨大风险的?),又有多少人真的理解自己的周围,理解所谓的“世俗”?就像“同性恋”的问题一样,“自我”的讨论似乎已经成为一种“政治正确”,一种区别你的思想是否先进的标志。但是对于这个问题,我始终保有困惑,不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
而且最近还在思考,在现在这样的信息时代,尊重自我变得越来越困难。最近我的一篇演讲稿被许多媒体转载,这件事情其实让我挺疲惫的。真的就像那本书名,“喧哗与躁动”,人们的阅读、转发并不是为了我写了什么或者写的好不好,而是为了一些人们心目中的标签,比如“北大中文系”,比如“海南”,比如“900分”之类的。在一次次转载当中,在一声声夸奖当中,我觉得我的“自我”形象在一点点被扁平化。我作为一个立体的“人”的属性被抽离了,剩下的只有一些“观念”,一些“看法”。所以我拒绝了所有的采访,我想与这些标签或者印象保持距离,或者与过去保持距离,而与真正的“我”更加贴近。我很平庸,我感到迷茫,我为了很多事情而烦恼谈谈对儒家道家思想的理解和看法 高考优才生(一个梗)wys的特邀嘉宾wqy,我不是特别有情怀,我也没有很高远的理想,我讨厌人们对我的定性,我拒绝人们的标签或夸奖,我不是谁的骄傲也不是某个地方的骄傲——个体生命是如此地强大且特别,没有谁足以成为谁的骄傲。也许这有点像今天老师讲的道家的观念?哈哈哈哈我也不知道。
谢谢大家!!!
Nick的公众号
关注他 准没错➡️
关注他 准没错➡️
文字|高考优才生wqy
编辑|高考优才生Nick
鸣谢|北京大学讲座
交流讨论空间(留言区)~
随便看看
- 2024-08-10庄子:战国中期的智者,用化应对险恶人性与困难人生
- 2024-08-10老子的大智慧及其现代意义:儒道互补与中华文化的发展
- 2024-08-09庄子的智慧:化解人性险恶与人生困难的哲学
- 2024-08-09儒家角色伦理——21 世纪道德视野:挑战基础自由个人主义的当代伦理话语
- 2024-08-09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中国伦理学自主知识体系如何建构?
- 2024-08-08道家哲学的现代意义及对先秦法思想史的意义
- 2024-08-08儒家伦理哲学 现代儒学编委会及主编徐波简介
- 2024-08-07政治问题与权力制约原则:现代民主理论的基础
- 2024-08-07孔子礼的思想内涵及其当代价值:以仁为核心的多层范畴
- 2024-08-05大学:古代经典教材,现代道德启蒙,提升个人修养的必读之书
- 2024-07-30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传承深厚学术根基,铸就古典学术研究实体机构
- 2024-07-30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当下社会人生的滋养与指引
- 2024-07-30敬畏天、遵循道:儒家思想的基础与本质,孔夫子的贡献及民族美德
- 2024-07-29企业治理新启示:从中国古典文化中汲取吏治精华
- 2024-07-29国学经典弟子规为何被指伪国学?徐晋如痛呼其为毒草
- 2024-07-2920 世纪 50 年代后论语英译简史:多元化特征与多领域学者的贡献
- 2024-07-29安乐哲:醉心中国文化,推动中西哲学思想对话的美国学者
- 2024-07-28道家与儒家的思维差异:顺应自然与向内求的对比
- 2024-07-28梁氏国学功底深厚,将西方近代政治思想与中国传统思想比较,探究先秦政治思想
- 2024-07-28道德经第 37-40 章解读:道的力量源泉与天下自正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