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理工大学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班道家哲学与文化

华南理工大学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班道家哲学与文化

道家哲学姓名:郭勇帆 专业:华南理工大学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班级:光电二班 学号:2 课程:道家哲学与文化 【摘要】道家是先秦时期的一个思想派别,以老子庄子为主要代表。而道家中所表现出来崇尚自然的精神,有辩证法的因素和无神论的倾向,即便是在我们现在的社会中也有很大借鉴意义。同样,道家所主张的精神中所表现出来的丰富的哲学精神也是十分值得我们探讨和深入研究的。即便是跨越了几千年的历史,更迭了无数的朝代,但是这种道家的哲学思想确实显得越发的宝贵和重要。以“道”为核心的道家精神企图通过揭示万事万物的本源来说明一种天道运行有其自然而然的原理在的目的。关键词:道家思想;哲学思想;老庄学说目录一、道家思想 1二、政治哲学 1一、“道”论 1二、“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 2三、“小国寡民”的社会理想 2三、自然哲学 3四、养生哲学 4一、以“道”为本的养生观 4二、“守静”观点 4三、“节欲”观点 5五、人生哲学 5一、追求纯真人性和人生价值的超越人生观 5二、道家人生哲学对人生得失成败的理解 6三、道家的生死观 6参考文献 7一、道家思想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中形成的一个以“道”为核心的学派。

其创立者是著名思想家老子(李耳),主要代表人物是著名思想家庄子(庄周)。后来道家又与名家、法家合流,又兼取阴阳家、儒家、墨家的长处而形成了黄老学派,主张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因时因物,无为而无不为。西汉初年,汉文帝、汉景帝以道家思想治国,使人民从秦朝苛政中得以休养生息。历史称之为文景之治。其后,儒家学者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并被后世帝王采纳。道家从此成为非主流思想。虽然道家并未被官方采纳,但继续在中国古代思想的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魏晋玄学,宋明理学都揉合了道家思想发展而成。佛教传入中国后,也受到了道家的影响,禅宗在诸多方面受到了庄子的启发。道家在先秦各学派中,虽然没有儒家和墨家这么多的门徒,地位也不如儒家崇高。但随着历史的发展,道家思想以其独特的宇宙、社会和人生领悟,在哲学思想上呈现出永恒的价值与生命力。道家思想后来被张鲁的五斗米道等宗教吸收,并演变成中国的重要宗教之一—道教。魏晋风流在清谈玄学时更着重炼丹。因此,道家与道教常被人混淆。(张陵,又称张道陵,“五斗米道”的创立者,也被认为是道教的创始者)。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

就如同老子曾在他的著作中解释的一样:“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萧呵!寥呵!独立而不改,可以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强名之曰道”二、政治哲学道家政治哲学是道家哲学宇宙观、伦理观、人生观、思维方式等在政治生活领域的延展,又是其哲学理性对社会政治技术层面的精神观照。一、“道”论老子的的政治思想理论的基础,自然是离不开最为基本的“道”论。其中,“道”是老子哲学的基本概念,也是思想体系的核心。在老子认为,整个世界万事万物都是从“道”那里派生出来。老子以“道”的方法,形成了一套逻辑严密的思想体系来审视社会与政治哲学问题,显得高屋建瓴而又游刃有余。再者,他通过最为基本的“道”来说明万物的演变,从而否定了神造世界,推翻了当时的宗教世界观。还有就是老子的“无为自化”“道法自然”的思想,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新鲜的政治思维方式,告诫统治者要顺势而为,不要胡作非为。这在当时那个年代,统治者忙于攻城略地、肆意妄为的大局势下,就更加显示出道家哲学的积极的政治意义。二、“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道家关于政治最为重要的政治主张,自然就是老子的“无为而治”。老子从“无为自化”、“道法自然”的道论出发,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无为”主要是指顺任自然不妄为,消除独断的意志和专断的行为,并不是我们字面上所理解的什么事都不做。

这种主张较为正面的说法叫做“致虚守静”,是一种顺乎“自然”的行为状态。在这种状态下,老子认为没有什么是做不成功的。无为政治,首先不能理解为老子一派要取消政治,让统治者放弃权力,解除对人们的一切束缚。相反,老子正是企图以“无为”这种更为迂回的手段,来实现其“治世”的目的;更巧妙地运用自己的权力; 把人们更有效地束缚在自然经济这块“老死不相往来”的土地上,以实现统治的稳定和功利。《老子》谋求的不是通过统治者的赤裸裸的严刑苛法或温情脉脉的仁义说教来维护统治,而是要造成一种人民的自我智能不发达的环境,实行以智治愚,最终导致“圣人”对广大的群氓的安稳统治。总之,老子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是先民智慧的结晶。他主张为政若水,顺乎民情,反对妄为扰民,反对穷兵黩武,都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他在反对当政者贪欲的同时,也禁绝了老百姓的合理需求,不利于社会发展;在反对当政者以智巧扰民的同时,也主张对老百姓实行愚民政策。这些糟粕同样对后来产生了长远的、恶劣的影响,讲求民主参与的今天对此必须加以剔除。三、“小国寡民”的社会理想道家还有一个重要的政治主张,那就是小国寡民的社会理想。老子认为按照“无为而治”的办法就可以造就一个理想的社会,即“小国寡民”。

老子所描述的这个理想社会,主要有以下的特征:(1)国小民少,国与国之间,民与民之间互不交往; (2)生产力落后,没有分工,没有交换,没有赋税,没有剥削; (3)没有文化教育,没有文字,人们无知无欲; (4)虽有国家,但没有战争,没有暴力镇压,没有纷争欺诈,人们之间自由平等,民风纯朴自然,人人都过着“甘食、美服、安居、乐俗”的闲适生活。《老子》的小国寡民说“小国寡民华南理工大学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班道家哲学与文化,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中华文化概论论文道家哲学,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八十章) 很明显,老子的这些美好的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在贪暴统治者的压榨下所遭受的苦难,表达了下层人民对暴政的抗议,展现了那个时代的人们对美好自由生活的无比向往中华文化概论论文道家哲学,因而具有一定的历史合理性和进步性。 三、自然哲学道家的生态自然观主要集中反映在“天人合一”的思想之中,强调人并不是自然的主宰,而是自然的一部分。这种思想与我们当今社会所倡导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是不谋而合的。而所谓的“天人合一”华南理工大学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班道家哲学与文化,就强调了人与自然并不是谁屈从于谁的关系,而是一种不去刻意而为的自然而然的状态,体现出来就是一种“物我同一”的境界。

庄子认为,“天”和“人”是相对的两个概念,“天”代表着自然,而“人”则指的是人为的一切,也就是与自然相背离的一切。而有意思的是,人为两个字合起来,就是一个“伪”字。庄子主张顺从天道,从而要摒弃“人为”,摒弃人性中的那些“伪”的杂质。顺从“天道”,从而与天地相通,这就是庄子所提倡的“德”。在庄子看来,真正的生活是自然而然的,因此不需要去教导些什么,规定什么。因而我们要做的只是尝试去忘掉什么,去忘记自己的成心、机心、分别心。在这种情况下,就用不着政治宣传、礼乐教化、仁义劝导。因为这些宣传、教化、劝导,在道家看来,都是人性中的“伪”,是需要摒弃的东西。人活在世上,犹如“游于羿之彀中”,到处充满危险。羿指君主,彀指君主的刑罚和统治手段。对于君主的残暴,庄子是一再强调的,“回闻卫君,其年壮,其行独;轻用其国,而不见其过;轻用民死,死者以国量乎泽若蕉,民其无如矣。”。所以庄子不愿去做官,因为他认为伴君如伴虎,只能“顺”。“汝不知夫养虎者乎!不敢以生物与之,为其杀之之怒也;不敢以全物与之,为其决之之怒;时其饥饱,达其怒心。虎之与人异类而媚养己者,顺也;故其杀者,逆也。”还要防止马屁拍到马脚上,“夫爱马者,以筐盛矢,以蜄盛溺。

适有蚊虻仆缘,而拊之不时,则缺衔毁首碎胸。”伴君之难,可见一斑。庄子认为人生应是追求自由。 与佛教相类似的,庄子也认为人生有悲的一面。《齐物论》中有“一受其成形,不忘以待尽。与物相刃相靡,其行尽如驰,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邪!人谓之不死,奚益!其形化,其心与之然,可不谓大哀乎?人之生也,固若是芒乎?其我独芒,而人亦有不芒者乎?” 庄子认为如果能做到“齐物”,那么他便能达到“逍遥”的境界。这是庄子哲学中另一个重要概念,这是个体精神解放的境界,即无矛盾地生存于世界之中。庄子并不否认矛盾,只是强调主观上对矛盾的摆脱。庄子用“无为”来解释这一术语,与老子不同,这里“无为”是指心灵不被外物所拖累的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状态。这种状态,也被称为“无待”,意为没有相对的东西。这时,人们抛弃了功名利禄,“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这句被普遍认为《逍遥游》一篇主旨,同时也是《庄子》一书的主旨。这是一种心与“道”合一的境界。 四、养生哲学一、以“道”为本的养生观在道家眼中,任何人和事物都离不开“道”。而在老子看来 ,自然界是人类生命的源泉 ,人在自然界产生 ,按照其客观规律发展变化。

正如《素问》说:“人以天地之气 ,士 ,四时之法成。”《灵柩》还指出:“天暑衣厚则腠理开 ,故评出。天寒则腠理闭 ,气涩不行 ,水下留于膀胱 ,则为溺与气。”说明人与自然息息相关。因此养生首先就得法“道”,意即老子极力主张的“清静无为”。所谓“清静无为”并非什么事情都不干 ,而是提倡适其自然 ,顺应客观规律“,无为而无不为”《(老子》) ,这样才能“负阴抱阳 ,冲气以为和”《(老子》)老子在《齐物论》中描述了风吹万窍而发出不同的声响 ,完全是风的自身作用 ,并无精神主宰或造物者的作用 ,说明他在一定程度上看到事物运动有其自身的原因 ,因而含有唯物主义和辨证法的成份。这也表现在他对人的生、死问题的看法上 ,具有辩证的思想。庄子认为生、死是一种自然现象 ,把人的生死看作是阴阳之气运动的自然过程 ,这种生死“气化”的观点 ,在中国思想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对中国古代养生思想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二、“守静”观点《老子》说:“守静,笃也。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于其限 ,曰静 ,静是谓复命,常也。知常 ,明也。不知常 ,妄 ,妄作凶。”《说文》上说:“静 ,审也。人心审度得宜。

一春一事必求理义之必然。则虽繁劳之极而无纷乱。”从养生来说 ,就是要明达人生的道理 ,懂得生命活动的根本规律。《素问》上说:“夫自生通天下者 ,生之本 ,本于阴阳。”人的生命活动就在于阴阳这对矛盾体的相互作用 ,同时阴阳又只有在保持相对平衡的状态下 ,人体机能才能正常生机不息 ,健康长寿。守静就是要懂得这个道理 ,另外人的精神情志活动也应适度 ,否则也会破坏阴阳的相对平衡 ,致使疾病发生。如《素问》具体的指出:“怒伤肝 ,喜伤心 ,思伤脾 ,忧伤肺 ,恐伤肾”,“暴乐暴苦 ,始乐后苦 ,皆伤精气 ,精气竭绝 ,形体毁沮”。这一切都说明人民应懂得生命运动的道理 ,只有懂得此理 ,人的行为和精神情志活动才会适其度而不妄 ,却病延年长生久视。庄子认为 ,神静自然形正:“无视无听 ,抱神以静 ,形将自正。”练功时 ,必须不为外境所动 ,以意念诱导入静 ,气平形正 ,恬淡自然。杂念纷纭 ,思想无穷 ,显然是伤神害生的 ,所认识“静然可以神病”。唯有专一 ,入定 ,才能“静然”,庄子还说:“平易恬淡 ,则忧患不能入 ,邪气不能袭 ,故其德全而神不亏”,庄子因袭老子之说 ,把这种“解心释神”的壮志释为“归”。

华南理工大学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班道家哲学与文化

心神“归根”,才能“低乎天理 ,因其固然”尽养生之能事 ,这样的“守静”才能长命百岁。三、“节欲”观点老子认为养生应当节欲,他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之治也 ,为腹而不为目 ,故去彼就此。”因此 ,他主张“见素抱朴 ,少私寡欲”,“去甚 ,去奢 ,去泰”。他认为追逐荣利 ,嗜欲过多 ,都是招灾惹祸、百病丛生的根源。《素问》也指出:“以酒为浆 ,以忘为常 ,醉以入房 ,以欲竭其精 ,以耗散其真 ,不知持满 ,不时御神 ,务快其心 ,逆于生乐 ,起居无节 ,故半百而衰也。”老子这一养生观 ,后世医家也认为是至关重要的。如东汉著名医家张仲景在《伤寒论疗》中就痛斥了那些“竞逐荣势 ,止踵权豪 ,孜孜汲汲 ,唯各利是务 ,崇饰其末 ,忽弃其本 ,华其外而悴其内”的人。晋代医家葛洪也主张“念醇守朴 ,无欲无忧”。唐代医家孙思邈也极力主张“少欲”,认为“多欲则智昏”,“纵情恣欲”,“皆损寿命”。因此 ,老子告诫人们要“甘其食,羲其服,安其居,乐其俗”恬儋清心 ,节制嗜欲。这样才会“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庄子则认为:养生莫差于养精寡欲。

他将酒色过度视为养生的畏途 ,饮食之间,而不知为之戒者,过也;形用而不休则弊也;精用而不已则劳也。因此庄子在养生方面总结为:“即使骏马 , 也经受不起漫无休止的驰骋。只有节欲,才能长命百岁。”五、人生哲学一、追求纯真人性和人生价值的超越人生观道家认为,要摆脱现实生活的苦痛,实现人生价值,就必须去除对外在物的欲望和追求,通过精神的自我提升,使自我超出忧患的氛围,实现对自身状况的超越,从而达到道体合一的境界。所以道家强烈地主张要“去欲”,认为唯有去除引发事端的“物欲”,才能回复世间的安宁,才能寻回迷失的自我。老子声称“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中华文化概论论文道家哲学,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老子三章》)庄子也认为,要实现生命的超越,矫正和消解被世俗社会扭曲了的人性,首先就要除“机心”,破情结、利结,唯有破除欲望,去除世俗的迷障,才能还人以自然之真。在庄子看来,世间的贫贵、穷达、毁誉都是身外之物,都是暂时的现象,真正具有永恒价值的,是人的生命本身。于是他提出了“外物”的超越方法。即把对功名利禄的追求从自己的心中驱赶出去。这样人的精神便从世俗的物欲的泥潭中超拔出来,思想便可在心灵的无穷环宇中遨游飞翔,泯灭世俗的“机心”,去拓展个体心灵的无垠空间,扬弃世俗的价值,小我的拘限,以求个体生命的高扬与主体精神的提升,使世俗的我上升为宇宙的我,以致“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二、道家人生哲学对人生得失成败的理解道家人生哲学主张对人生得失成败的超越,对功利物欲的淡泊,对无忧无虑、安时处顺的精神自由的追求,这是种超越的人生观、恬适自在的人生观。这种人生观对于物欲横流、泛滥成灾的当代社会,对于利欲熏心、不择手段猎取财富,以致为物欲所异化的某些当代人来说,不啻是副清醒剂,是警钟。国内外学者都曾指出,道家哲学是“失败者”的哲学。三、道家的生死观道家贵生,把生命的价值放在首位。《老子》说“贵生”、“摄生”、“自爱”、“长生久视”,《庄子》说“保生”、“尽年”、“全生”、“尊生”,《吕氏春秋》说:“圣人深虑天下,莫贵于生。”(《吕氏春秋·贵生篇》)道家思想有不少阐述了人体生命的规律,他们不主张把生命能量消耗在追求声色滋味等外在刺激上,而要求人们节制自身的欲望。老子说:“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失孰病?”(《老子》四十四章)外界的虚名、财货等比起自己的生命来谁轻谁重,只要认真思考一下就知道了。可见道家生命伦理的基本价值取向就是“贵生”。这对于人们珍惜生命,重视一切生命存在的价值都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生命关天,岂可轻视、任意暴殓。参考文献[1]曹伯韩.《国学常识》什么是道家——道家介绍.漓江出版社,2012.[2]林晓梅.玩世与超越.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1994,(2).[3]吕锡琛.论道学对人格培养的启示.道德与文明,2008,(2).[4]于丹.《庄子》心得. 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7.15~16,12,57~58.[5]李刚.道教哲学的历史价值与当代意义.中华文化论坛,1994,(2).[6]蔡宏.道学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和价值道教论坛,2000,(12).[7]刘小华,粟芩苓,邓毅.道家养生思想窥探.湘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第 30 卷第4期.[8]董仲舒.春秋繁露卷十六循天之道[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75.[9]董仲舒.史记第六册[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59.[10]程士德.《内经》高等中医院校教学参考丛书[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11]洪丕漠.中国古代养生术[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12]高等学校教材编写组.《体育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13]陈忠.儒家养生理论对我国传统养生学的影响[J ].体育学刊,2002,9(2):36. [14]李罗力,唐惠建.中华历史通鉴[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7.[16]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第四卷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

标签ad报错:该广告ID(4)不存在。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