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音乐美学思想的主线,对他们的音乐观点对比

儒家音乐美学思想的主线,对他们的音乐观点对比

摘要:本文通过对儒、墨、道三家的音乐美学思想进行对比研究。体现出儒、墨、道三家音乐美学思想的异同,以及对后人进行音乐美学思想研究提供了不同的观点。 关键词:儒家;墨家;道家;音乐美学思想

“音乐美学”这个一词在中国古代社会并没有明确被提出,但是我国的音乐美学思想可追溯到二千八百年前的西周。“乐”在西周已经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被加以运用。西周统治者以“礼”来区别宗法远近等级秩序,同时又以“乐”来和同共融“礼”的等级秩序,两者相辅相成,一起构成了周朝的礼乐制度,足见乐的重要性。司马迁在史记中写到:孔子不仕,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至自远方,莫不受业焉。无论是四门课程还是六门课程,孔子办学模式中皆有《乐》。春秋战国时期, 人们逐渐深化了对“美”的认识儒、墨、道家所持观点各不相同,形成了以儒家音乐美学思想体系占主流的诸子百家争鸣局面,对后世影响深远。本文将以儒家、道家、墨家的音乐观点作为主线,对他们的音乐美学思想进行阐释和对比。

一、儒家的音乐美学思想:

儒家音乐美学思想主要代表人物是孔子、孟子、荀子以及代表作《乐记》。

孔子是春秋时期鲁国人,(前551―前479)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杰出的教育家,中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擅长于弹琴击瑟,对音乐有独到的见解。他的礼乐思想是建立在“仁”基础之上的,仁是实现礼乐的前提“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歌乐者,仁之和也。”[1]音乐的社会功能在于改善不良风尚“移风易俗道家的哲学观点有贵生,莫善于乐”。 在对人的教育方面,他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3],的具体教育过程。音乐于他眼中,有着重要的教化作用,而且他通过多种途径对人的审美情感进行培养,子曰:“师挚之始,《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孔子的学生在《论语》中记下了孔子听《韶》后的感觉:“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可见孔子对音乐审美中的美感体验是非常到位的。他曾评价“《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又觉得郑卫之音属于“淫”乐。尽管这种独忠于雅乐的思想具有一定的偏见性,但是孔子能够找到他自身衡量音乐美的尺度,在当时已经是相当先进了。“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他把诗的教育功能总结为:“兴、观、群,怨”,给人鼓舞,使人了解到社会生活,加强社会群体的交流融合,表达个人情感。在审美评价方面也树立了他的标准:在欣赏到歌颂舜帝舜帝功德的《韶》时,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歌颂周武王灭商的盛大乐舞《武》,在他眼中必然是充满杀气的,不符合道德标准的,故谓之曰:“《武》尽美矣,未尽善也”可见他已经将乐舞的政治和道德标准“善”与艺术形式标准“美”明显的区分开来。

作为儒家学派的亚圣,孟子的音乐思想观念也跟孔子一脉相承,建立在“仁“之上,他比孔子创新的一点在于他提出了乐对人的影响高于道德说教对人的影响“仁言之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在统治者的音乐行为上,他提倡“与民同乐”,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论断足见孟子思想的开明以及他的“仁”。

“夫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故先王谨为之文” [3]荀子对音乐的功能也给与了肯定作用。他的音乐美学思想大致继承了孔子的音乐思想,在中庸的哲学思想观念基础上,体现出音乐审美的“和”。他的音乐思想主要集中在《乐论》中。他阐述了音乐的功能:乐评则民和而不流;乐肃庄则民齐而不乱。民和齐则兵强城固,敌国不敢婴也。如是,则百姓莫不安其处,不乐其乡,不足其上矣。然后…….”还提出了反面音乐的消极作用:乐姚冶以险,则民流漫鄙贱矣。流漫则乱,鄙贱则争。乱、争,则兵弱城犯,敌国危之。音乐的社会功能“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美善相乐”。故曰:乐者乐也。他的某些思想已经具备了感性和理性认识的层次了:“声音清、浊、调、竽、奇声,以耳异;甘、苦、咸、淡、心、酸、奇味,以口异;香、臭、郁、腥、臊、漏、奇臭,以鼻异。悦、故、喜、怒、哀乐、爱、恶、欲, 以心异……”充分体现了哲学里的认识论。最重要的是荀子还强调了审美主体的心理状态在审美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心忧患,则口刍豢而不知其味,耳听钟鼓而不知其声,目视黼黻而不知其状……”荀子不如孟子开明,仍然继承了孔子的从雅贬俗之气。

《乐记》系汉代刘向校编而得,是一部关于儒家音乐美学思想的集大成之作。主要讨论了一下几个问题:1、关于音乐的本质: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凡音而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

1.关于音乐与政治的关系,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

“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声音之道,与政通矣。”

2.关于音乐的社会功能,主张使音乐与治理朝政、端正社会风气、礼治、伦理教育等相配合,为统治者的文治武功服务。“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在族长乡里之中,长幼同听之,则莫不和顺;在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故乐者,审一以定和,比物以饰节,节奏合以成文,所以合和父子君臣,附亲万民也,是先王立乐之方也。”

“礼、乐、刑、政,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

“是故先王之政乐也,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也,将以教民平好恶道家的哲学观点有贵生,而返人道之正。”[3]

3.关于音乐的美感认识,《乐记》有比较深层的论述。它强调音乐给人们的愉悦感受是人类生活不可缺少的:

儒家音乐美学思想的主线,对他们的音乐观点对比

“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不免也。“

《乐记》作为儒家学派音乐美学的集大成之作,意义深远。

儒家的音乐思想,一方面,充分肯定了音乐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尤其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认为音乐可以鼓舞将士勇敢征战,而在和平环境中又能使人们温良礼让;另一方面,在音乐内容与艺术形式的评价标准上,内容的“善”、“和”放在第一位,而艺术形式的美,则放在第二位。中国传统的音乐审美以“和”为中心,对我国的音乐美育和音乐发展有着较深远的影响。

二、道家音乐美学思想

道家音乐美学思想主要体现在老子和庄子身上。他们的思想大同小异,都是建立在朴素辩证法思想基础之上的美学观。老子处世为消极,在音乐思想上,他认为美丑相比较而存在,声音相反相成。"天下皆知美之为美儒家音乐美学思想的主线,对他们的音乐观点对比,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4]。老子提出了:五色令人目盲儒家音乐美学思想的主线,对他们的音乐观点对比,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还提出了“大音稀声“的观点,即最美好的音乐是无声的。

庄子继承了老子的思想,以避世的心态来入世,他主张无为的道理是:无为也,则用天下而有余;有为也,则为天下用而不足。的音乐观点与老子如出一辙:且夫失性有五:一曰五色乱目,使目不明;二曰五声乱耳,使耳不聪……此五者,皆生之害也。

三、墨家的音乐美学思想

墨家音乐美学思想主要体现在墨子的《非乐》论著中。他站在百姓的立场上攻击儒家礼乐观点,称为儒家的反对派。

他仅仅从物质立场考虑国家建设而抵制与音乐相关的一切乐器,音乐活动、音乐家、甚至是欣赏者的时间等方面一一阐述了他非乐的观点。“虽身之其安也,口知其甘也,目知其美也,耳知其乐也,然上考之,不中圣王之事;下度之,不中万民之利。”是故墨子曰:为乐,非也!“是故墨子曰:姑尝厚措敛乎万民,以为大钟、鸣鼓、琴瑟、竽笙之声。以求兴天下之害,而无补也。是故墨子曰:为乐,非也!“今王公大人,唯毋为乐,亏夺民衣食之财,以拊乐如此多也。是故墨子曰:为乐,非也!今唯毋在乎妇人,说乐而听之,即必不能夙兴夜寐,纺绩织�,多治麻葛绪�布缲,是故布缲不兴。孰为而废大人之听治、贱人之从事?曰:乐也!是故墨子曰:为乐非也!墨子对等级制度的不满造成了偏激的音乐思想,因为物质原因,他放弃了精神追求,具有狭隘的功利主义思想

纵观三家音乐美学思想,儒家与道家都对音乐活动持肯定态度,墨家则持反对态度。儒家是在礼的约束力基础上进行乐,礼和乐相当于现在的法制和德治,乐作为一种辅助手段从心灵上起到教化人的作用,从而洗涤社会风气。孔子把“仁”看做他音乐思想的核心,不仅把音乐看作是一种娱乐功能加上治理天下的手段。而且孔子对音乐的热爱不仅仅体现在意识上,更体现在行动上,他本人就是个弹琴,击瑟能手。“三百零五篇,孔子皆弦歌之”“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复之,而后和之”从这两句话都足以看出孔子对音乐的喜爱是多么真实。道家的老子提出 “大方无隅道家的哲学观点有贵生,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5], 认为最动听的音乐是听而不闻的。老子表示,最高最完美的音乐,是音乐的总体,而总体是人们听不到的,人们听到的只能是具体的音乐,只是音乐的一个部分,不管有多么好、总赶不上音乐的全部。“大音”的音乐不只是单指它无声,而更因为无声则合乎无为而自然、朴素、虚静的特点,它与儒家热爱的具体的音乐不同,是不会由美变丑的,它是永恒的具体音乐美,绝对的音乐美,而老子的眼中,音乐的美是相对的,不确定的。墨家与儒家、道家从根本上对音乐还是持肯定态度的,只不过因为种种现实原因,引起了墨家对音乐的反对,音乐艺术既然不能"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而且还将必厚敛万民",只能加重劳动者的负担;音乐不但不可能治理天下,而且"其乐逾繁者,其治逾寡”。墨子偏激的非乐论犯了绝对主义错误,非此即彼的态度造成了他对音乐的排斥态度。但是从客观上来说,也显示了墨子的仁爱之心,始终站在老百姓的立场上考虑问题。虽然在音乐思想上过于偏激,但是他还有其他值得我们学习的著名论断“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 节俭则昌,淫佚则亡”“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总之我们要坚决杜绝步墨子后尘,采取兼收并蓄的方法来对待儒家墨家和道家的音乐美学思想观点,正所谓:于我有利者,因袭;于我不利者,革除!

参考文献:

[1][2]《诸子论音乐》,刘兰著,云南大学出版社。

[3][4]《中国音乐美学史资料注释》,蔡仲德著,人民音乐出版。

[5]《音乐美学通论》,修海林、罗小平著,上海音乐出版社。

(作者单位:内江师范学院音乐学院)

标签ad报错:该广告ID(4)不存在。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