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命的书,是中国占卜术的集大成者先提示一下
算命的书,是中国占卜术的集大成者先提示一下
《周易》原是算命的书,是中国占卜术的集大成者
先提示一下,不要一提到算命,就跟迷信连在一起,这是现代人的思维习惯。在古人看来,算卦是最高等的智慧,在当时是顶尖的学问。在古代,“迷信”是正常的,不“迷信”才是不正常的,甚至要受到惩罚。
周易
在古代,就国家层面来说,“国之大事,唯祭与戎”,因此古人在战争和祭祀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庞大的理论体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战争方面的智慧集中在兵书里,其余的集中在“数术”和“方技”里。
数术就是关于“数”的学问,多与“天”有关,业务涉及天文、历算、占卜、巫术等。比如今天的节气就来源于古代的天文计算,这类知识属于“国之利器”风水大数据,通常掌握在宫廷和贵族阶层,黎民百姓没机会接触。比如周文王还是西伯侯时,就曾问卦于殷商巫师,引起商纣王怀疑,因此抓捕收监。再比如孔子直到晚年才有机会接触《周易》,以致“韦编三绝”。
八卦
“方技”,简言之就是道的形而下的操作之术,指关于治道的方法技术,这一块更广泛,《庄子·天下》说:"天下之治方术者多矣",广义上,它包括诸子百家学说,狭义上专指医学、祝由术、神仙家术。
由此看出,方技就是古代的自然科学,那时候没有分科之学,因此也就没有科学与迷信之说周易论万事万物,信天信地信鬼神是天经地义的事。周武王伐纣,《牧誓》中列出三大理由,其中之一就是商纣王“昏弃厥肆祀”,即荒于祭祀(另外两条是惟妇言是用、不用兄弟用外人)。
在个人层面,人们最关心的莫过于生命本身以及和生命相关的福祸、吉凶、婚姻、子嗣等,于是占卜算命之学应运而生,《周易》就是这类书,这里面的“易”是指筮占,即"巫"用龟壳或竹草之类的工具策问吉凶未。
天坛,古代帝王祭祀皇天、祈五谷丰登之场所
占卜在中国有着漫长的历史,最古老的占卜是用兽骨,考古发现,在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骨卜,然后是龟卜,商代晚期开始出现筮占。
“易”有三易:简易、变易、不易,《周易》之“易”重在变易,即万事万物无不可以从简易的卦象中演化而来。
筮占就是通过算筹的不同排列组合来观察、解读世事万物,可以推测出无穷无尽的变数。筹算的易数是代码,易象是符号,象数指代天下万物,由简入繁,由易测不易,就能以不变应万变。
施展的主要工具:蓍草
为何是《周易》而非《夏易》或《商易》
筮占随着人类的产生而产生,《周易》之前还有《连山易》《归藏易》,且除了筮占周易论万事万物,还有骨画、龟画、铜器、陶器、石器,等等,各种材质的占卜都有,但为何偏偏选择了《周易》的筮占?
流行的说法是:伏羲画卦,文王重卦,孔子作传。孔子作《易传》之说,始于汉代。司马迁的《史记·孔子世家》,以及《汉书·艺文志·六艺略》等汉代书籍均认为“孔氏为之十篇。”似乎这就是“易学”的传承体系。这跟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有关,与孔子的“宗周”思想有关。
其实在早期,卜(龟卜)、筮(草筮)是并行的,夏殷两代的卜、筮不同于周人。但《周易》后来居上,唯我独尊,与孔子的选择有关,孔子删六经,反映的是孔子的主张,这个主张是基于周礼立场做出的选择。
乌龟壳是古代“龟卜”的主要原料
古代的贵族教育也按照“国之大事唯祭与戎”的要求设置课程,于是有了礼、乐、射、御、书、数这六门基本功课,有时候是九门功课,但无论九艺还是六艺,都是以军礼、武德和军事技能培训为主,都没有“易”。孔子删六经后,删掉了“射”、“御”,增加了“易”,“春秋”,同时把原来的“书(书写)”换成《书》(尚书),这就把原来的六门“技艺”,换成了六种“书籍”,这是孔子重文轻技艺思想的体现,更是孔子尊周崇礼思想的体现。
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孔子梦寐以求想读《易》,可是在儒家经典里,很少谈到《易》,即便涉及“易”,也不见推崇溢美之词。
《论语·述而》说:“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长沙马王堆帛书:“夫子老而好易,居则在席,行则在橐。”
他自己就说过:“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善夫。”可见“巫”在孔子眼里是多么崇高的形象。然而子贡问:“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孔子说:“天道远,人道迩。”又说“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大意是说一个人正直有道周易论万事万物,还算什么命?也许荀子解释得对:“善为易者不占。”
孔子宗周,当然对文武周公的典章最为尊崇,选择《周易》也就顺理成章了。
文王演易台
《易传》的出现,让《周易》哲学成为大宗
《易传》的出现,把《周易》从纯粹的卜筮之书上升“群经之首、大道之源”,也使得原本枯燥无味的“经”意愈加深邃。当然,“经”和“传”在思想上是否吻合,我们且不管它。
后来出土的古本《易经》,是上海博物馆馆藏楚简《周易》,没有《易传》部分。而马王堆帛书《易传》,只有《系辞》和《说卦》的头两章。学者们普遍认为,《易传》是汉代添加,是汉儒们通过作传,传达孔子的思想。但北京大学李零教授认为,易传作于荀子时代,或荀子之前。
有一种倾向认为,《易传》如果不是齐人所作,就是楚人所作,而齐楚两地都是道家和阴阳家活跃的地方,也有人认为《易传》和荀子脱不了干系,荀子曾游学于稷下学宫,深受道家思想影响,因此《易传》读出来的都是“道味”。
羑里,周易发源地
总之,《易经》是个开放的阐释系统,它就像一支万花筒,里面只放几粒石子,却能变幻出无穷无尽的大千世界,正因为它内容抽象,篇幅精悍,适宜做各种各样的发挥与解读,所以才有了《易传》这个最好的发挥,它对于中国哲学的丰富发展,堪称一次伟大的思想革命。
《易经》中的阴阳五行
《易经·系辞》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易经》既讲形而上的道体层面,也讲形而下的万物表层。《易传》的出现,给《周易》注入了阴阳五行说,从理论上为我们揭示了天地造化的大道理。
阴阳
在荀子之前(如果是荀子作“传”的话),《周易》没有一处提到阴阳。虽然实操程序中,数有奇偶,爻分九六,全是阴阳爻,八卦也是两两相对,六十四卦也是“二二相耦,非覆即变”。但真正有阴阳理论支撑的,还是在《易传》出现之后。同时,天道运行、万物生化,宇宙有序运行等等思想,也随之出现。因此,《周易》的哲学主要体现在《易传》里。
站在古人角度,占卜本身就是一门哲学,它是古人通过占卜认识世界的方法和途径。在古代,科学(分科之学,如天文、历算、医学等)只是它的“子部”。
人们常说,阴阳是中国最大的学问。不论多么复杂的占卜,无不来自“是”与“否”。庄子说“《易》以道阴阳”,就是说《易》是阐述阴阳之学的。儒家经典《礼记·祭义》说“昔者圣人建阴阳天地之情算命的书,是中国占卜术的集大成者先提示一下,立以为易”,也肯定《周易》是讲阴阳的书。
万物有阴阳
阴阳,即是阐述万事万物的二元对立关系,配合五行的五位循环规律,它们动静相宜,才有了宇宙天地。
“易”学者,有人专注于象数,有人专注于义理;象数的背后是阴阳算命的书,是中国占卜术的集大成者先提示一下,义理的背后有黄老;象数以占卜为主,义理以哲学为主;以象数为主的,可以尽情发挥,以义理为主的,以“易”解“易”,纵情于天地造化、万物生发妙理。
象数派的代表人物是汉代的京房、焦延寿等,但偏于讲阴阳灾异,注入了神秘色彩。到了两宋,又有黄老派陈抟、邵雍诸家,讲宇宙论,其源头是道教。
宫观
义理派的代表人物是三国曹魏时期的王弼,他以老庄之学解“易”,开一代新风。到了两宋,主要人物是胡瑗、程颐、杨万里等,其源头是玄学。
由此可见,尽管宋学以正统自居,但两宋理学的来源却并非正统儒家之学。“易学”的发展流变,恰恰反映了诸子学说的融合过程。
也恰恰因为有了《易传》,《易经》才成为“诸经之首,大道之源”,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总纲领,中国自然哲学的源泉之一。
随便看看
- 2024-08-09儒家角色伦理——21 世纪道德视野:挑战基础自由个人主义的当代伦理话语
- 2024-08-09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中国伦理学自主知识体系如何建构?
- 2024-08-08儒家伦理哲学 现代儒学编委会及主编徐波简介
- 2024-08-07孔子礼的思想内涵及其当代价值:以仁为核心的多层范畴
- 2024-08-05大学:古代经典教材,现代道德启蒙,提升个人修养的必读之书
- 2024-07-30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传承深厚学术根基,铸就古典学术研究实体机构
- 2024-07-30敬畏天、遵循道:儒家思想的基础与本质,孔夫子的贡献及民族美德
- 2024-07-2920 世纪 50 年代后论语英译简史:多元化特征与多领域学者的贡献
- 2024-07-29安乐哲:醉心中国文化,推动中西哲学思想对话的美国学者
- 2024-07-28道家与儒家的思维差异:顺应自然与向内求的对比
- 2024-07-27了解易经算命方法步骤,从求神问卜到八卦图
- 2024-07-26第六届问道玉渊潭国际论坛:中国共产党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探讨
- 2024-07-26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构社会价值和信仰体系——以曲阜为例
- 2024-07-26习近平总书记: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中国式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
- 2024-07-26教育学萌芽阶段代表人物观点对比:孔子、孟子、荀子思想解析
- 2024-07-25儒家代表人物及其思想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深远影响
- 2024-07-24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从孔子到董仲舒再到玄学
- 2024-07-24儒家思想:孔子创立的完整思想体系及其核心价值观
- 2024-07-23朱光潜的移花接木:道家还是儒家?克罗齐美学与中国传统思想的对接
- 2024-07-22人生如书,少年读儒家,中年读道家,老年读佛家,领悟不同阶段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