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文明发展传统文化(中图分类号D26)

文化自信文明发展传统文化(中图分类号D26)

【摘要】文化自信就是对自身文化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的历史、现实和未来充满信心。只有树立和坚定文化自信意识,才有可能弘扬优秀传统,并在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和借鉴国外精华;才有可能增强文化软实力,建设文化强国,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关键词】文化自信 文明发展 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码】A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文化自信”。例如,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党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今年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们围绕这一话题展开热议。

没有文化自信就会否定传统、妄自菲薄,成为西方文化的附庸

什么是文化自信?这是首先必须明确的问题。学术界对这一概念目前尚未达成共识,各有各的解释。笔者认为,文化自信就是对自身文化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的历史、现实和未来充满信心,相信它具有历史价值和存在意义,相信它具有生命力和影响力。文化自信是尊重历史、尊重传统的一种表现,是尊重祖先智慧的一种表现。文化自信包括多方面的内涵,一是对自身文化发展历史、现实与未来的理性认识;二是对历史文化成就的崇敬与自豪;三是对自身文化的优点和缺点的洞悉和了解;四是对自身文化的创新能力和取长补短能力的科学认识;五是对未来文化发展前景充满希望,这些都是构成文化自信的重要因素。

文化自信文明发展传统文化(中图分类号D26)

众所周知,我国自近代以来,少数知识分子对自己的传统文化失去自信,主张学习西方就必须全盘照搬,文化建设和发展也是如此。这种错误观点是没有科学依据,是站不住脚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这一重要论述阐明了我国文化建设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那就是树立和坚定文化自信。

树立和坚定文化自信意识,其意义是巨大的,主要表现在:第一,有利于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坚定人们对自身文化价值和生命力的信心,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使自身文化代代相传,不被其他文化所同化。第二,有利于增强人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中华文化的凝聚力和影响力。第三,有利于增强人们的进取心和创造活力,在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建设文化强国,复兴中华文明。第四,有利于人们借鉴历史经验,科学把握文化发展规律,使中华文化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第五文化复兴,有利于人们取长补短,借鉴国外优秀精华,丰富和发展中华文化,恢复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第六,如果我们没有文化自信意识,就会否定传统、妄自菲薄、自轻自贱,必将丧失自己的优秀文化传统,成为西方文化的附庸。

从文化的超时代性看文化自信

少数学者以文化的时代性为由,认为传统文化是过时的产物,与现代社会不适应,否定传统文化的价值,只能抛弃,不能继承。

文化自信文明发展传统文化(中图分类号D26)

不同属性的文化具有不同的特性,有些文化具有时代性。例如,科技文化时代性较强,有先进与落后之分,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各种家用电器不断换代,人们普遍使用的手机硬件和软件不断更新。有些文化则具有超时代性或永恒性,譬如,优秀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核心价值、伦理道德、文学艺术、语言文字和传统节日等具有永恒性。西汉大儒董仲舒认为,自先秦至汉代形成的“五常”(仁、义、礼、智、信)是与天地一样长久的“常道”,具有永恒性。2000多年来,尽管朝代不断更替,但历朝历代都崇奉“五常”,没有一个朝代的统治者反对“五常”。我们有什么理由不继承“仁爱”、“忠义”、“尚礼”、“睿智”和“诚信”等价值观和道德观?我们有什么理由不继承“自强不息”、“革故鼎新”、“精忠报国”、“鞠躬尽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等人文精神;我们有什么理由不继承“天下为公”、“中正仁和”、“三不朽”(“立德”、“立功”和“立言”)、“以民为本”、“知行合一”、“和而不同”、“居安思危”等理念。

语言文字的超时代性更为明显文化自信文明发展传统文化(中图分类号D26),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拥有4500年以上的历史。目前,世界上只有汉字是唯一流传至今而从未中断的文字。随着计算机汉字输入技术的发明,汉字有自己突出的优点。现在已没有人再提“汉字落后论”及“汉字拉丁化”等。优秀文学艺术也具有超时代性,如四大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红楼梦》,它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令人瞩目的瑰宝,自问世以来,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代代相传,历久弥新。节日习俗同样具有超时代性,中国的传统节日源远流长,流传至今的节日,蕴涵着深刻的文化科学内涵。传统节日有很强的凝聚力和教育意义,是一份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

从古代中华文化对西方的影响看文化自信

与世界其他古文明相比,中华文明具有许多优越性:一是唯有中华文明延续五千年而不衰。英国著名思想家罗素曾说:中华文明是“唯一从古代存留至今的文明。从孔子的时代以来,古埃及、巴比伦、马其顿、罗马帝国都先后灭亡,只有中国通过不断进化依然生存。”这说明中华文化历史上比古希腊罗马文化、埃及文化和印度文化优越;二是中国历经二千多年来保持统一,而不像欧洲那样分成众多国家,这也说明历史上的中华文化比西方文化优越;三是中国人创造的财富,历史上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只是在19世纪之后,中国才开始衰落;四是我国的历史独一无二,中华文化曾是世界主流文化之一,数千年来与西方文化等并行发展,从未被其他文化所同化或成为某种文化的附庸;五是在世界几个大文化传统中,中华文化排他性最小,包容性最强,能够与世界各种不同的文明和睦相处;六是在世界各国中,中国的古文献资料最为丰富,不仅记载了中国各民族的文化和历史,而且还记载着周边许多国家的早期历史和文化。

文化自信文明发展传统文化(中图分类号D26)

有个别学者认为,虽然中华文化具有许多优越性,但当代民主就是西方的民主,是欧洲大陆上形成的普世价值。借鉴或全盘照搬西方的民主,成为近现代中国学术界讨论的热点。其实,现代西方的民主制度和普世价值,是在学习和借鉴中华思想和价值观的影响下形成的,融入了许多中国文明的基因。

17到18世纪,西方传教士把中国的经典翻译介绍到欧洲,引起欧洲思想界和政治界极大的震动文化复兴,形成了长达近百年狂热崇拜中国文化的热潮。中国成了他们理想的国家,孔子成了欧洲思想的偶像。儒家经典的原理,成为欧洲哲学家反对教会的武器,成为欧洲启蒙思想的一个重要思想渊源。中国古代经典中“民为邦本”的思想,民贵君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等思想,都是近代欧洲民主思想的一个来源,它推动了近代欧洲民主政治的形成。18世纪的欧洲启蒙学者,从中国的思想中文化复兴,悟出了一个道理:政府的目标是人民的幸福。如果背离这个目标,人民就会造反和革命。因而,他们借鉴中国的思想和价值观,融入到本国的民主政治中。此外,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科举制度和职官制度等,对西方近代教育制度和职官制度的形成发挥了重要的影响。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被欧洲人视为“教育平等”思想的新纪元。科举制度和职官制度成为欧洲反对中世纪贵族世袭制度的武器,主张像中国一样通过平等竞争攀登仕途。

建设文化强国需要文化自信

复兴中华民族,仅靠经济力量是不可能的。只有在经济上、政治上、军事上和文化上都对世界各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强国。由经济强国向政治强国、文化强国、军事强国发展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文化自信文明发展传统文化(中图分类号D26)

建设文化强国,需要树立和坚定文化自信意识。作为四大文明古国的后裔,如果没有文化自信意识,否定传统、妄自菲薄、自轻自贱,必将丧失自己的优秀传统,成为西方文化的附庸。文化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都不是科学的态度,不利于中华文明的复兴。

早在上世纪20年代,梁启超便强烈批评西化派,他说,“……那沉醉西风的,把中国什么东西都说得一钱不值,好像我们几千年来就象土蛮部落”,是十分可笑的。他认为,复兴中华文化,“第一步,要人人存一个尊重爱护本国文化的诚意;第二步,要用那西洋人研究学问的方法去研究他,得他的真相;第三步文化自信文明发展传统文化(中图分类号D26),把自己的文化综合起来,还拿别人的补助他,叫他起一种化合作用,成了一个新文化系统;第四步,把这新系统往外扩充,叫人类全体都得着他好处。我们人数居全世界人口四分之一,我们对于人类全体的幸福,该负四分之一的责任。不尽这责任,就是对不起祖宗,对不起同时的人类,其实是对不起自己”。他还说:“一个人不是把自己的国家弄到富强便了,却是要叫自己国家有功于人类全体。不然,那国家便算白没了。明白这道理,自然知道我们的国家,有个绝大责任横在前途。什么责任呢?是拿西洋的文明来扩充我的文明,又拿我的文明去补西洋的文明,叫他化合起来成一种新文明。”

英国著名哲学家和思想家罗素认为,中西双方都应该保留自己的长处,借鉴对方的长处,绝不能学习对方的短处和保留自己的短处。中国文明必须吸取西方文明和其他文明的长处,但不能全盘西化。他说:“中国人如能对我们的文明扬善弃恶,再结合自身的传统文化,必将取得辉煌的成就。但在这个过程中要避免两个极端的危险。第一,全盘西化,抛弃有别于他国的传统。……第二,在抵制外国侵略的过程中,形成拒绝任何西方文明的强烈排外的保守主义。”他还说:“必须使中国传统文化注入新的元素,而我们的文明正好投其所需。然而,中国人却又不照搬我们的全部,这也正是最大的希望之所在。”他预言,中国“将来所产生的新文明或许比西方曾经产生的各种文明更好”。

在现代化过程中,传统与现代是既离不开、也摆不脱的。现代化的本质,是在传统的基础上适应现代世界发展趋势而不断创新。历史上成功的现代化运动大多是一个双向运动过程,即传统因素与现代因素相反相成,既善于克服传统因素对现代化运动的阻力,也善于使传统文明转换成现代文明。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血脉。不忘本源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文化自信文明发展传统文化(中图分类号D26)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曾对人类社会和世界文明作出巨大的贡献。复兴中华民族,首先必须复兴中华文化。因为,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是民族的血脉。国学大师陈寅恪曾说:“文化关乎民族的盛衰。”没有灵魂的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没有血脉的民族不可能生存壮大。只有树立和坚定文化自信意识,才有可能弘扬优秀传统,并在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和借鉴国外精华;才有可能增强文化软实力,建设文化强国,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作者为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参事,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参考文献】

①[英]罗素著、秦悦译:《中国问题》,上海:学林出版社,1996年。

②方豪:《中西交通史》(下册),湖南:岳麓书社,1987年。

③[清]梁启超:《梁启超全集》(第10卷),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

标签ad报错:该广告ID(4)不存在。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