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晋末初的“客家人”南迁的主要是什么?

西晋末初的“客家人”南迁的主要是什么?

一、何谓客家? 何谓客家文化?

(一)何谓客家? 按《现代汉语词典》解释“客家”一词:“指在4世纪初(西晋末年)、9世纪末(唐朝末年)和13世纪初(南宋末年)从黄河流域逐渐迁徙到南方的汉人,现在分布在广东、福建、广西、江西、湖南、台湾等省区。”

1、客家先民。当年秦始皇派五十万人马南征时,有一支人马在江西南部驻扎,在赣江上游的桃江或贡水、濂江、湘水,通过定南水、寻邬水下东江,应是一条便捷的水陆交通线。赵佗可能就从该地南下,后被封为龙川县令,县址在今佗城。这些南下的秦民日后与岭南越族互相融合而成为客家先民。秦朝的龙川县辖区甚广,含现在的广东的龙川、五华、兴宁、梅县、平远、蕉岭、和平、连平、河源、新丰、紫金、陆丰和江西寻邬等县的部分地区,纵横达千里。梅州大部分地区是秦时南海郡龙川县辖区,当时的人还不是称为汉人而是称之为秦人,即是客家先民。

2、客家人。真正大规模“客家人”南迁的主要是这三次:第一次是西晋末东晋初的“八王之乱”,又称“永嘉之乱”,和随后的“五胡乱华”,即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侵扰中原,他们因避乱而南迁,多弃官携眷南逃,故称为“衣冠南下”。第二次是唐朝末年黄巢起义,其发难至称帝至失败台湾文化,所经走的路线,几乎与客家人南逃路线相一致。第三次是南宋末年,元兵进逼,客家先民从赣南、闽西南再进入粤东的梅州、循州、惠州,当时户籍有“主”、“客”之分,移民入籍皆编入“客籍”,这时候“客家”移民涌入,“客”胜于“主”,这就是“客家人”由“客”变“主”的过程,这就是“客家人”的由来。

3、客家人的定义。凡具有客家血统、客家文化素质和客家认同意识这三项要素的人,都是客家人。而其中的客家文化素质就包括客家的语言、文化、民俗和感情心态,特别是客家人讲客家话更为明显的标志。客家人很重要的价值取向:“宁卖祖宗田,不卖祖宗言”。这句话反映出了客家人在迁徙过程中的多少无奈与辛酸,表达出了客家人在长期生活中崇拜祖先和坚守精神家园的意志与毅力,也体现出了客家人在落后困境中的艰辛与奋发,同时也是客家文化精神的最重要载体。客家话成为我国汉语言的八大方言之一,是以梅州市所在地的梅江区、梅县话为标准的。

4、客家人的分布。全球8000万。罗香林教授统计,粤赣闽三省的33个纯客家县,广东占15个,居首位,江西10个西晋末初的“客家人”南迁的主要是什么?,处第二,福建8个,为第三;非纯客住县广东占50个,江西17个,福建7个,也是广东占首位。又据陈运栋《客家人》一书载,客家人分布,广东1500万,江西500万,福建400万。而根据《岭南文库》的《客家风华》统计,客家人的分布,广东2100万,江西1250万,广西600万,福建500万,四川380万,湖南200万,海南150万,湖北15万,贵州10万,其他约300万,全国约5500万。(6800万分布19个省的180县)台湾460万,香港125万,澳门10万,三地共595万。印尼120万,马来西亚125万,泰国55万,新加坡20万,越南15万,美国28、4万,牙买加10万,缅甸5、5万,秘鲁20万,澳大利亚4、3万,毛里求斯3、5万,英国15万,加拿大8、1万……共454、629万。

5、客家后裔。客家人都是“客家后裔”台湾文化,但“客家后裔”并不都是“客家人”。因为在“客家后裔”中,还包括那些具有客家血统、却无客家文化素质和客家认同意识的非客家人。

6、新客家人。一批是南下大军,一批是开放改革后,到客家地区生活工作。一种会讲客家话,一种不会讲客家话。

(二)何谓客家文化?

文化是以文字符号把握物质精神互变的过程和规律(信息);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反映了一种社会文明(文明);文化是指人类物质活动以外所有活动及其成果的总和,包括政治法律和各种精神活动及其成果,反映了经济基础之上的所有上层建筑现象(除经济外的政治文化);文化是指人类除物质活动和政治法律以外的各种精神活动及其成果(除经济政治外的文化);文化是指思想意识形态领域的各种活动和成果(精神意识的文化)。从精神意识形态角度来看客家文化,主要特点在这几方面。

1、迁徙精神。

迁徙,是客家文化建立的根基。没有迁徙,就无从有客家文化。由于迁徙,客家先民把中原先进的文化带到落后的客家地区,所以,客家文化是中古汉族民间文化在封闭的客居环境中延续,保存至今的文化。应该非常清楚,廿世纪以前的迁徙,是被动的迁徙,战争掠劫,外族欺辱,自然灾害,贫穷落后,……诸原因造成,一旦迁徙到山区远离战场的地方,容易形成一个封闭的自给自足的小天地。客家人如果在这个封闭的小天地中,就容易目光短浅,愚昧落后,窝里斗;客家人如果能跳出这个封闭的小天地外,就能团结奋斗,克勤克俭,吃苦耐劳。所以继续迁徙,处处为客,处处为家,这就是客家文化具有强大生命力的表现。廿一世纪的迁徙,应该是主动的。把历史上被动的迁徙,转换成现实的主动的迁徙,这就是客家文化向现代文化的转换点。

2、团结精神。

这是指内外两方面的团结互助精神。所谓内,是指客家人内部的团结互助精神。由于迁徙,多遇恶劣的环境和人类生存的竞争,个体力量想要独立支持是很不容易的。因此,在迁徙中不能不力谋团结,合群奋斗,争取切身利益。客家人无论是安处家园,还是身处异国,偶遇客家人,都能表现出声应气求,互相提携的义举。客家人大多生活在南岭山区中,如何克服封闭环境造成的目光短浅愚昧落后,窝里斗的陋习,是客家文化能否发展的关键问题,一定要引起客家人的高度重视。所谓外,是指客家人和迁徙地人的团结友好西晋末初的“客家人”南迁的主要是什么?,和睦共处,互助互爱的精神。客家人无论迁徙到海内外任何一个新地方,都要和当地人友好相处,共同建设。首先要尊重当地人,尊敬他们为开发当地,世代作出不懈的努力,才有客家人立足安身之地。

3、崇文精神。

客家先民把中原先进的文化带到南方来之后,客家华侨又把客家地区的教育文化发展推进了一大步。客家男子志在四方,或在国内仕途和文化事业找岗位,而更多是出国经商。男子往往读完小学、中学便离家到南洋谋生,因此毕业后必须学会打算盘,会记账写信,略懂一些外文。而热心桑梓教育事业的华侨又捐款修建校舍,添置图书仪器及颁发奖学金,迄今不断。这是客家地区文化发达的原因。

4、尚武精神。

由于迁徙,出外谋生,就要有强健的体魄,高超的武艺。客家人大都生活在山区,山区打游击闹革命是廿世纪的主旋律,客家人为此做出过贡献。廿一世纪是走向海洋文化的世纪,所以客家人要走向南海,走向太平洋。上山下海扩大活动空间,没有强健的身体是不行的。

5、崇正精神:宁卖祖宗田,不卖祖宗言。正统的祖宗、正统的语言、正统的戏剧。

二、客家文化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中国文化的规律走向。

中国文化发展规律,会得出“中化——东化——西化——北化——南化”的规律。所谓“中化”,中国姓“中”,中华民族文化发生在黄河中游的中原之地,始于伏羲画八卦,成于仓颉造文字,熟于文王演周易、。我称之为中国文化孕育期(?一公元前l000年)。所谓“东化”,中国文化发生期(公元前1000年—1年),历经西周、春秋、战国、秦、西汉各朝。这一千年,中国文化发生的内容是以周礼、孔孟的儒家学说,老庄的道家学说,孙子兵法等为其主流,这些文化内容深刻地影响着日后历朝历代的文治武功。这一千年,中国文化发生的方向的重要舞台是以东部齐鲁大地为主的。称之为“东化”不为过份。所谓“西化”,中国文化成长期(公元1年—公元1000年),历经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至宋真宗庚子年。如果说唐诗宋词辉煌灿烂的成就是中国文化成长的标志,那末丝绸之路和佛教由西传入则是中国文化成长的体现。从西方而来的佛教以及中亚文化东来,音韵学的东传,魏晋时代便发现汉语的四声,运用汉语四声写诗,唐诗可说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宋词则是一种配合音乐可以歌唱的诗体,而“配合音乐”就是指西域音乐—燕乐(宴乐)。中国育蚕制丝和造纸技术、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四大发明经丝绸之路传播西方,这是中国文化对世界文化的贡献。而西方的佛教、伊斯兰教、景教以及其它文化艺术也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西来的佛教文化已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部分。所谓“北化”,中国文化融合期(公元1000年—2000年),历经宋朝、元朝、明朝、清朝、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其最主要特点是多民族文化融合进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中,先是蒙古族文化的融合,接着是满族文化的同化,后是俄罗斯文化的渗透。也可以说是农业文化和渔猎游牧文化互相融合国易堂APP,互相渗透。这一千年的冲突融合活动的主体及驰骋的场地都在中国北方的大地上,我们完全有理由说它是“北化”。

(二)客家文化是中国文化“南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文化的高潮期。中国文化将和东方文化更密切地融合,并将和西方文化更紧密地融合,也就是说和世界文化融合。世界文化大融合,中国文化才能出高潮。在这个高潮中,商品经济大潮将汹涌澎湃地席卷中华大地,现代化建设热潮将涌向穷乡僻壤的每个角落。东西方文化结合,市场经济生产,现代化建设,在中国的南方已听到高潮即将到来的潮音。香港、台湾已取得了经验,成为亚洲经济建设的“小龙”。广东、香港、澳门已成为中华粤文化和英葡西文化相结合之点;广东、福建、台湾、香港、澳门、海南则是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相融合的一条南沿海切入线;如果说以秦岭、淮河为界定的南方,包括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流域文化,以广东为龙头的珠江流域文化,以及至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地的大中华文化圈,就可看出中华文化和世界文化结合的趋势。应该说,中国文化的高潮期,称之为“南化”是准确的。多少个世纪前,被称之为“南蛮”流放之地,如今竟成为特别行政区、特区这些特殊的地方,成为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的热土。这种“南化”的时空移动规律是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经过由中到东,再到西,再到北之后,应是“南”了,因为地球是圆的。可以说,廿一世纪中国文化的主流是“南化”。

客家文化将为中国文化高潮期的到来推波助澜。中国文化高潮期就是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的融合。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融合成功的地区就在东南亚地区,有学者称之为“大中华文化圈”。它包括中国的台湾、香港、澳门地区,和越南、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国。客家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一支,也在这“大中华文化圈”活跃着,相信还会继续活跃着,推动着,融合着。

(三)客家文化与台湾意识。

1、客家人迁往台湾始于何时?明末郑成功收复台湾时,其下属将领刘国轩等人及部属都有不少是客家人,但是清廷统一台湾后,则多被遣返大陆原籍。客家人真正迁往台湾的时间,是在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接纳施琅的建议收复台湾后。当时清廷派驻在台湾的部队中有从嘉应州(今广东梅州)征募的客家兵数百人,他们在安平、台南、阿公店服了4年兵役后,复员在滥滥庄(今屏东县万丹乡附近),按六队编制屯田开垦,“六队”与客家话的“六堆”音相通,这就是台湾“六堆”客家人的先民。

2、客家人迁往台湾最早走的是哪条路线?客家人最早渡台时走的,都是朝廷规定的官道:在粤东北的嘉应州,顺着梅江、韩江南流而下,到达汕头附近的各港口;而后乘船到厦门等待查验;再后渡洋到澎湖列岛的马公等港口候风;再而后向东南行驶,经东吉洋,进入鹿耳门查验;最后由安平登岸,到达府城(今台南市)附近暂居。然后南下屏东,在高屏溪(亦称下淡水河)东岸及东港溪流域垦居。客家人也有不走官道,私自偷渡到台湾的。路线也是在粤东北的嘉应州,顺着梅江、韩江南流而下,到达汕头附近的各港口,绕开查验,直接渡过台湾海峡,航行至凤山县的打鼓港(今高雄港)、前镇港、凤山港、下淡水港、东港等港口及琉球屿,再由小船接运登陆,徒步到达目的地。这就是客家人最早期的一条渡台路线。

3、客家人在台湾的分布情形又怎样呢?客家人渡台的时间要比闽南人迟,台湾平原易找饭吃的地方,大都由先到的闽南人居住着,只好选择一般人不愿居住的偏僻且有瘴疠的地区,以及靠山麓或较贫瘠的丘陵地开辟垦殖。康熙年代,以屏东的下淡水溪东岸近山平原为中心;高雄、台南、嘉义等地有若干点状的拓植,但人数不多,垦区不大。雍正年代,客家人入垦中心,渐次移到彰化、台中一带地区。乾隆年代,北移至台北、桃园、新竹、苗栗一带,狭长的丘陵地区。现今台湾的客家人估计约有400万多人,占台湾总人口的五分之一,其中苗栗、新竹两地约占客家人口的一半以上,苗栗客家人占该县人口的67、98%,新竹客家人占该县人口的65、5%,桃园客家人占该县人口的48、21%,台东、屏东客家人各占该县人口的25%,台中客家人占该县人口的19%,南投客家人占该县人口的14%,高雄客家人占该县人口的13%。

4、客家人东渡台湾就与原住民、闽南人、外省人一起,共同护卫、开发、建设祖国的宝岛—台湾。先是有由郑成功带领,共同抗击荷兰殖民侵略者的斗争;后是有由唐景崧、丘逢甲、刘永福率领的反对日寇统治,维护祖国领土完整和统一的壮举,客家人都参与其中,尤其是在后的抗倭护台斗争表现更甚。客家人在台湾开垦荒地、种植稻谷甘蔗、发展制糖业所作出的贡献;在砍伐樟树、提炼樟脑油,到化学合成樟脑;在修筑新竹经苗栗、台中、台南至高雄纵贯北南的铁路建设;在开发台湾东部花莲、台东的种植业;在采伐林木、探勘采油炼油的早期工业;在修建港口、道路、大规模城市现代化建设中,都做出了艰苦卓绝的奉献。

三、客家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客家文化为什么引起世界文化的研究热点?

原因之一:“太平军起于嘉应,灭于嘉应。”太平天国1851年起义,领袖洪秀全祖籍嘉应人氏,将领有不少也是嘉应人氏;1866年太平军偕王谭体元在嘉应州全军覆没。原因之二:号称洪秀全第二的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震动世界,客家人廖仲凯、邓仲元、邹鲁、姚雨平、谢良牧等追随。原因之三:毛泽东为首中国共产党人在井岗山客籍人王佐、袁文才建立革命根据地基础上发展,8万人参予的长征有5万是客家人,朱德、叶剑英、叶挺等一批客家将帅参加。原因之四:世界上一些国家的领导人为客家人,新加坡李光耀、李显龙,泰国他信,圭也那总统亚钟瑟,加拿大总督伍冰枝等。原因之五:400万台湾客家人对祖国统一所作的贡献。

(二)客家文化史是人类迁徙史的活见证。

不了解客家人,就无法了解中华民族的迁徙史。这种迁徙总是不停地进行着,无论其方式如何,也无论其规模大小。直到今天不少中原北方到广东工作的人,也常常被称为“新客家人”。正是由于不停的迁徙,造成各种地域文化的碰撞与融合,这就不断地激活了一部中国史。可以说,不了解客家人,就无法真正了解中国。其实,迁徙并不是客家人的专利:从中原迁出的民系到岭南的更早的是广府人、潮州人。客家人的迁徙不但在中国具有特殊意义,在世界上也有其普遍意义。世界上北美洲的居民大多数是从欧洲移民、讲英语的“客家人”,南美洲则是不少西班牙、葡萄牙人“客而家焉”的地方,澳洲更是欧洲和亚洲人共同客寄之地。客家人强烈的问祖寻根意识,对于世界上“同是天涯客家人”,有着一种共同的通感,有着一种共同的情结。

(三)客家文化对于人类寻找精神家园具有重要作用。

1、人类社会中,每个人都是时空的匆匆“过客”,然而客居何处?家在何方?每个人毕生都在思考着。要认真深刻地认识领会好这个“客”字。《说文》释“客”为:“寄也,从宀,各声。”非常清楚,“客”字由“宀”和“各”构成。“宀”为“交覆深屋也”;“各”为“异辞也,从口攵,攵者有行而止之,不相听也。” 客家文化要求人们必须深刻理解生命过客的意义。客家文化要求人们必须有独立的人格。客家文化要求人们必须处理好主客的关系。客家文化要求人们必须懂得宾客礼仪,这是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待人处世的原则。客家人必须团结在同一屋檐下,共同建设好人类的大家庭。

2、“家”字,《说文》释为:“居也,从宀豭省声。”家为居住之地,不但要有房子,而且还要驯养牲畜,繁衍人口,发展生产,过上幸福的家庭生活。这是每个人所要追求的最基本生活,处于迁徙客寄过程的客家人尤甚。而赣闽粤客家人对“家”理解的侧重点又有所不同:赣南强调的是家居屋藏风水,闽西强调的是家族谱谍世系,粤东北强调的是家门风光体面。

(四)客家文化在世界陆地文明向海洋文明过渡中所起到的作用。

在赣闽粤交界绿色的客家山区,随着人口的繁衍,已无荒可开,无地可耕,难于填饱肚子的情形下,客家人又向蔚蓝的大海踏浪而去,在蓝色的海洋外讨寻生活。梅县最早的华侨出在南宋末年。当年文天祥征集8000英勇壮汉,与元兵激烈战斗,收复了梅州。后因元兵势力太大,寡不敌众,只得退到松口,感动了当地志士仁人。松口的卓谋(卓满)带领本姓800壮丁,自愿参战。最后也因敌我悬殊,难于抵抗,败走到潮州,乘船再逃退,舟沉于厓山(广东新会市南海上),被浸死者十之八九。1279年2月6日九岁小皇帝赵昺由陆秀夫背着跳入大海中,南宋王朝灭亡。卓谋幸免于难,便召集生存者,乘坐木船,漂泊南洋,至婆罗洲(印度尼西亚加里曼丹岛)开垦荒地,创立家园。婆罗洲北岸至今仍有中国式的城堡废址,是卓谋等人留下的遗迹。卓谋为第一个到南洋的梅县人。南洋各地客家人所奉祀的“大伯公庙”,就是纪念清乾隆年间广东大埔籍人张理、丘兆进和福建永定籍人马福春,从潮州乘船去爪哇谋生,中途遇飓风,船被冲到槟榔屿上一个叫海珠屿的岛上拓荒的事迹。也在乾隆年间广东梅县的罗芳伯飘洋过海来到婆罗洲的坤甸垦荒,后在东万律开采金矿,成立兰芳公司,实行民主的“兰芳大总制”,历时108年。客家人在开发南洋和印度洋等所作的贡献。

(五)客家人对世界各地建设所作出的贡献和作用。

1、新加坡国父李光耀及其儿子李显龙。史料记载,火德公的第7世孙李德明,从福建省上杭县稔田乡移居广东省程乡县溪南浚头(即今梅县松南圳头)开基,传至第13世孙李衍白于顺治八年(1651年)迁到大埔县古野乡唐溪楼下村开基,再传至第7世孙李沐文移居新加坡,李光耀为第四代。李光耀创立人民行动党,1959年新加坡自治,1965年独立,人称其为新加坡国父。蝉联总理31年,把新加坡建设成繁荣富强的国家。其子李显龙在英国剑桥大学攻读电脑,在美国哈佛大学获硕士学位,先后任全国经济委员会主席、工贸部长、副总理、总理。

2、泰国总理他信从客家母亲身上吸取从政能力。他信·西那瓦( ),中文姓名:丘达新,1949年7月26日出生于泰国北部清迈的一个普通商人家庭,是第四代泰国华裔。1969年考入泰国警官学校,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之后在警界工作,不久弃警从商。他信于1973年获政府奖学金,赴美国东肯塔基大学和休斯敦州立大学攻读犯罪学,先后获得了刑事司法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1983年创办西那瓦电脑服务与投资公司并任董事长,20世纪90年代成为泰国的“电信巨子”、“电信业大亨”,2000年成为入选《财富》杂志全球最富有500人中唯一的泰国人。他信1994年开始从政,同年10月出任外交部长。后来,由于不愿放弃在大公司的职务而与泰国宪法相悖,他信于1995年1月宣布辞去外长职务。1995年7月至1996年任泰国副总理。1997年8月至1997年11月再次出任泰国副总理。1998年7月,他信创建了泰爱泰党并任主席。2001年1月,泰爱泰党在议会选举中获胜,他信2月出任第二十三届泰国总理。2005年3月,他信又蝉联总理,3月14日宣誓就职。他信是战后泰国首位顺利完成4年任期的总理,也是首位当选连任的总理。可以说,他信是泰国从商从政都非常成功的一位难得的领袖人才。他信2005年7月到中国寻根时说:“有人跟我说过,你如果是潮州人的话台湾文化,你会很善于经商;如果你是客家人的话,你会从政。可以说,我是两者兼备。”“我从父辈潮州人那里学习到了经商的经验,从母辈客家人那里学习到了从政的经验。”

3、从难民到加拿大的总督伍冰枝。1939年2月10日出生于香港,祖籍广东台山赤溪客家人,1942年以难民身份由莫桑比克进入加拿大渥太华。就读多伦多大学,获英国文学硕士学位,又读法国巴黎大学。1965~1982年、1988~1998年任加拿大广播公司主持人,1998年加拿大文明博物馆馆长。1999年10月7日就任加拿大第26届总督。

(六)客家文化对人类科技发展的原始推动力。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迁徙的工具已从原始的走路、骑马、乘船,到乘汽车、坐火车、搭飞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迁徙的范围已不只天涯海角、五洲四海了,而是要到太空去了。作“客”太空,已成为人类旅游时髦的话题;安“家”太空,已是发达国家常做的科研课题。到其它星球去作“客”,到其它星球去安“家”,这不都是我们要进行的科研课题吗?

(七)正确认识客家文化的不足之处,不断推动世界文化的向前发展。

1、走出封闭的大山,增强开放的意识,努力使客家文化与世界文化接轨。

2、去掉陈旧的观念,增强市场经济意识,在世界贸易组织中大展拳脚。

3、走出各自的山头,增强团结意识,不但全世界的无产者要联合起来,全人类也得联合起来,共同推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860)this.width = 860" src="">

标签ad报错:该广告ID(4)不存在。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