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化面貌、城市布局与性质的20处展览文物目录

中国古代文化面貌、城市布局与性质的20处展览文物目录

三,70年代:(因70年代考古发掘重大发现呈井喷式出现,故列举20处)

1,黄陂盘龙城遗址:是我国早期城市遗址,夏商代遗址。位于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盘龙城经济开发区叶店杨家湾盘龙湖畔。原本认为中心区面积约 1.2平方公里,但之后发现了面积2.5平方公里的外城,其遗址面积应更为广大。遗址文化堆积的时代,上限为屈家岭文化(有屈家岭文化地层),下限相当于殷墟早期。内城兴建年代约在公元前15世纪前后,相当于商代二里岗期时期,外城则尚未确定兴建年代。盘龙城出土的104厘米长的大玉戈被列为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 它的发现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文化面貌、城市的布局与性质、宫殿的形制及建筑技术,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遗址于1954年发现,1974年和1976年,湖北省博物馆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合作,进行过两次较大规模的发掘。

2,马王堆汉墓:是西汉初期长沙国丞相利苍及其家属的墓葬,位于中国中部湖南省的长沙市。1972-1974年,考古工作者在这里先后发掘了3座西汉时期墓葬。墓葬的结构宏伟复杂,椁室构筑在墓坑底部,由三椁、三棺及垫木所组成。木棺四周及其上部填有木炭,木炭外又用白膏泥填塞封固。墓葬内的随葬品十分丰富,共出土丝织品、帛书、帛画、漆器、陶器、竹简、印章、封泥、竹木器、农畜产品、中草药等遗物3000余件。此外,墓葬中还出土有保存完好的女尸1具以及中国迄今所能见到的,最早的方剂书籍帛书《五十二病方》。

3,睡虎地秦墓竹简,又称睡虎地秦简、云梦秦简,是指1975年12月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中出土的大量竹简,这些竹简长23.1~27.8厘米,宽0.5~0.8厘米,内文为墨书秦篆,写于战国晚期及秦始皇时期,反映了篆书向隶书转变阶段的情况,其内容主要是秦朝时的法律制度、行政文书、医学著作以及关于吉凶时日的占书,为研究中国书法、秦帝国的政治、法律、经济、文化、医学、等方面的发展历史提供了详实的资料,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

4,河姆渡遗址:是中国新石器中期遗址,距今7000年。位于距宁波市区约20公里的余姚市河姆渡镇中国古代文化面貌、城市布局与性质的20处展览文物目录,面积约4万平方米,1973年开始发掘,是中国已发现的最早的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址之一。1977年10月,考古学家们又对该遗址进行了第二期考古发掘,两次共揭开遗址面积2630平方米,发现墓葬27座,灰坑28个,出土石器、陶器、木器、骨器等各类文物6300余件,其中有不少是历来罕见的珍品,丰富了河姆渡文化的内涵,引起了全国考古界、史学界的重视。

5,陶寺遗址:是中国黄河中游地区以龙山文化陶寺类型为主的遗址,还包括庙底沟二期文化和少量的战国、汉代及金、元时期的遗存。位于山西省襄汾县陶寺村南 ,东西约2000米,南北约1500米,面积280万平方米。是中原地区龙山文化遗址中规模最大的一处之一。经过研究,确立了中原地区龙山文化的陶寺类型;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其年代约当公元前2500~前1900年。1978年开始发掘。

6,妇好墓:位于河南省安阳市,于1976年被考古工作者发掘,是殷墟唯一保存完整的商代王室墓葬。该墓五米多长,约四米宽,七米多深,无墓道,墓上建有被甲骨卜辞称为“母辛宗”的享堂。据说享堂原是商王武丁为祭祀妻子妇好而修建的宗庙建筑,尊其庙号为“辛”。妇好墓虽然墓室不大,但保存完好,随葬品极为丰富,共出土青铜器、玉器、宝石器、象牙器等不同质地的文物1928件。

7中国第一个以遗址地命名的考古学文化,平山中山王墓:位于河北平山县,1978年发掘。王陵区共3处,分布于古城的西部及西北部,现已发掘了两座大型陵墓。两墓地面均有夯筑的巨大封土堆,东西宽92米中国第一个以遗址地命名的考古学文化,南北长110米,高约15米。陵墓上还建筑有供祭祀用的墓上建筑。陵墓的两侧各有2座陪葬墓,封土前有对称排列的车马坑、船坑和杂殉葬坑。陵内墓室为中字形,中间为方形的椁室。中山王陵共出土随葬品19000余件中国第一个以遗址地命名的考古学文化,其中包括青铜礼器、陶礼器、漆器等。

8,秦兵马俑: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秦始皇陵以东1.5千米处的兵马俑坑内。1974年3月,兵马俑被发现,1974年—1977年在秦始皇陵东1千米处,发掘出作为秦始皇陵陪葬墓坑之一的兵马俑坑。一号坑在南,东西长216米,宽62米,面积13260平方米。二号坑东西长124米,宽98米,面积为6000平方米。三号坑面积520平方米。共出土武士俑800件,木质战车18辆,陶马100多匹。按兵马俑现有排列形式推算,这三个坑的武士俑可能有7000件,战车100辆,战马100匹。陶佣身材高大,一般在1.8米左右。

9,吴城遗址:是江南首次发现的大规模人类居住的商代遗址,位于江西樟树市山前乡吴城村,萧江上游丘陵坡地,是1973年秋兴建吴城水库时发现的。遗址经过六次科学发掘中国古代文化面貌、城市布局与性质的20处展览文物目录,共揭露面积2000余平方米,文化堆积厚2至3米不等,划为七层,分三期文化。共清理房基2座, 窑址12座,灰坑55个,墓葬16座。出土较完整的石器、陶器、青铜器、 玉器、牙雕等900余件,特别是陶文、原始瓷、铸铜工具的出土,是江西考古新的重大发现。出土文物所反映的文化内涵,既受中原文化的强烈影响,又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该遗址的发现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和科学价值,否定了“商文化不过长江”的论断。

10,曾侯乙墓:是战国时期曾侯乙的一座墓葬,位于湖北随州城西两公里的擂鼓墩东团坡上。侯乙墓呈“卜”字形,墓坑开凿于红砾岩中,为多边形岩坑竖穴木椁墓。无墓道,南北向,墓坑南北长16.5米,东西宽21米,深13米,面积为220平方米。1978年发掘。,墓中随葬以九鼎八簋(guǐ,音轨)和编钟、编磐为主的礼乐器,遵守了周代诸侯的身份,九鼎八簋应为天子使用,诸侯应使用七鼎六簋,反映出先秦社会严格的礼乐制度在后期已经出现裂缝,以及人们对天地、神明和祖先的敬畏。十二律俱全的64件青铜双音编钟(不包括楚王所送镈钟)、玲珑剔透的尊盘和完整地书写二十八宿(xiù,音秀)名称的衣箱等,体现了先秦时期中国在艺术、技术、天文等方面的极高成就。

11,大地湾遗址:1978-1984年进行了连续7年的考古发掘,天水秦安县,为新石器早期及仰韶文化早、中、晚各期文化遗址,遗址面积约275万平方米,文化层厚1-4米,距今4900—8120年,是中国西北地区考古发现中最早的新石器文化。

12,裴李岗遗址:位于河南省新郑市西北约8公里的裴李岗村西,遗址年代距今约8000年,绝对年代早于仰韶文化1000多年。该遗址出土的器物有独具一格的文化面貌,被考古学界命名为“裴李岗文化”。 1977~1979年先后经过4次发掘,共计发掘墓葬114座、陶窑1座、灰坑10余个以及几处残破的穴居房基。出土各种器物400余件,包括石器,陶器,骨器。

13,泥河湾遗址:泥河湾遗址群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市阳原县桑干河畔,以及丰富的哺乳动物化石和人类旧石器遗迹而闻名于世。1978年中国考古工作者在泥河湾附近的小长梁东谷坨发现了大量旧石器和哺乳类动物化石.其中包括大量的石核、石片、石器以及制作石器时废弃的石块等。

14,卜千秋壁画墓: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洛阳城北0.5公里处郊区邙山乡浇沟村邙山南麓洛阳市面粉厂内。1976年发现并由文物考古部门发掘,出土铜印上阴刻有篆书“卜千秋印”,故名卜千秋壁画墓。墓洞穴砖室,包括墓道、主室、左右耳室三部分。主室由特制空心砖砌筑而成。年代当在西汉中期稍后。

15,银雀山汉墓:位于山东省临沂市市区银雀山西南麓,是全国规模较大的古代墓群之一,以西汉墓葬为主,兼有战国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墓葬群。1972年4月10日,临沂地区卫生局准备在银雀山建一座办公大楼,人们在清理地基时意外发现了古墓葬。经清理发掘,在一号墓和二号墓中先后发现了《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六韬》、《尉缭子》、《晏子》、《墨子》等大批竹简和竹简残片。墓葬中,同竹简一起出土的还有漆木器、陶器、铜器和钱币等随葬物品。后经专家鉴定,这是两座西汉前期的墓葬,出土的竹简和其他器物均为当时的殉葬品。

16,磁山遗址:位于河北省南部武安市磁山村东约1公里处的南洺河北岸台地上,东北依鼓山,距武安城17公里,是中国最初发现的一种新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址,距今约10300年,突破了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考古的年代,因其具有典型的代表意义,磁山遗址出土的家鸡骨骸是已知中国发现的最早的家鸡骨骸,比原来认为的世界最早饲养家鸡的印度,要早3300多年。考古学上定名为“磁山文化”。 1972年发现的磁山文化遗址,总面积近14万平方米。

17,永固陵,又称冯太后墓,位于山西省大同市镇川乡西寺儿梁山(古称方山)南部,是一处以北魏文成帝文明皇后冯氏的陵墓-永固陵为中心的大型陵园遗址。始建于公元481年(北魏太和五年),历时8年而成,公元490年(太和十四年)文帝祖母冯太后死后葬于这里。墓室坐北向南,建于封土堆的中心,为砖砌多室墓。建制基本沿袭东汉,底方上圆。在陵前建有石殿,称为'永固堂',是朝祭典礼的场所,也是陵园的主体建筑,高22.8米,前有环绕回廊的方形佛塔基址和平面长方形的建筑物基址。地宫由墓道、前室、甬道、后室四部分组成,全长23.5米。1976年大同市博物馆与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员会一起对方山永固陵进行发掘。

18,何家村窖藏:1970年10月,在陕西西安南郊何家村唐长安城兴化坊内,发现唐代窖藏一处,在两个高65厘米、腹径60厘米的巨瓮和一件高30厘米、腹径25厘米的大银罐中,贮藏了金银器、玉器、宝石、金石饰物、金银货币、银铤、银饼和药材等千余件。其中金银器物达265件,是唐代金银器的一次空前大发现。何家村唐代窖藏共出土文物1000多件,包括金银器皿271件,银铤8件,银饼22件,银板60件,金、银、铜钱币466枚,玛瑙器3件,琉璃器1件,水晶器1件,玉带10幅,玉臂环1对,金饰品13件,另有金箔、玉材、宝石等。其中被定为中国国宝级文物的有3件,定为中国国家一级文物的有数十件。

19,柳湾墓地:为中国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柳湾,在乐都县城东15公里高庙镇东面的湟水河北岸,距青海省会西宁50多公里,墓地坐落在村庄后面的半山白土坡上,是原始社会晚期的公共墓地葬群,也是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的代表。柳湾墓的随葬品有陶器、装饰品和海贝等。出土人面纹和彩塑人像彩陶壶。后者在陶壶表面贴塑出一个裸体人像,加以绘彩,突出性部特征,是具有宗教意义的崇拜物。柳湾墓地是中国迄今发掘的规模最大的一处原始社会氏族公共墓地。1974年~1979年发掘。总面积约11万平方米。共发掘出各种文化类型墓葬1700余座,包括大批贫富分化墓、夫妻合葬墓和殉人墓等。这些墓葬分属于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马厂类型,齐家文化和辛店文化。出土文物近4万件,包括陶器、石器、骨器、装饰品等,反映出当时农业、手工业的分工以及制陶手工业已达到一定水平。

20,卡诺遗址:位于中国西南部西藏自治区昌都市卡若区,是一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址,遗址总面积约1万平方米,年代为距今4000~5000年,该遗存被命名为卡若文化。若遗址位于西藏昌都城东南约12公里的卡若村。卡若遗址发现于1977年,由昌都水泥厂工人在施工中发现。1978年夏,西藏自治区文管会进行了首次试掘,揭露面积230平方米。1979年5月至8月,自治区文管会邀请国家考古研究所、四川大学历史系、云南省博物馆的同志联合组成了卡若遗址考古队对遗址进行了第二次发掘,揭露面积1570平方米。两次共发掘面积1800平方米,两次发掘共获房屋遗址28座,石工具7 968件,骨工具366件,陶片2万余件,装饰品50件,以及粟米、动物骨骸等。遗址原始面积约1万平方米,除早期被破坏着外,其主要部分已全部揭露。

标签ad报错:该广告ID(4)不存在。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