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主流的哲学思想流派时,一定没有人能绕过儒家思想
当提起我国主流的哲学思想流派时,一定没有人能绕过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中国文明史经历了夏、商、周的近1700年之后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核心是古代哲学,由春秋末期思想家孔子所创立。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在总结、概括和继承了夏、商、周三代尊尊亲亲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但是,儒家思想真的如表面那样造成我国当代思想的垄断了吗?其实并不是这样。另一非常重要的思想流派——法家思想才应当是我国思想潮流的内核。这需要从我国持续两千多年的封建皇权开始说起。
十二铜人与秦始皇
唐人章碣所谓:“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公元前221年,秦一统天下后,销废民间兵器,在都城将之铸成铜人十二照斜阳。在政法方面我国主流的哲学思想流派时,一定没有人能绕过儒家思想,秦国及统一天下后的秦朝以法家学说为宗,焚书又坑儒,推重刑,定繁法,时称“万事皆有法式”。因此,秦至西汉初期的法制均打上了法家烙印。秦始皇以天下为己家。胡亥与赵高合谋登上皇位,这份庞大产业传至秦二世胡亥。二世杀蒙恬,杀蒙毅,杀扶苏等兄弟姐妹二十多人,“赋敛天下”。没有正规武装的陈胜、吴广以竹木为兵器起来反抗,粗人刘邦、项羽相继攻秦。不几年,秦的统治就被推翻。“百代皆行秦政制”,这个过渡王朝正式开启的皇权政治一一一中央专制集权却在中国沿用了数千年。这种一权独大的皇权政治体系,没有外在社会群体有效制约(魏晋南北朝稍显例外),以皇帝为代表的政治体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核心是古代哲学,其自身欲望无限扩张,直至民众忍受的极限。
商鞅变法
历代王朝的更替,其实也不过是统治时间的或长或短而已,它们间的权力本质并无区别。为了让自己的权力不受监控,同时为监控下级权力机构提供理论基础,秦汉以来的中央集权机构潜在地使用两种相矛盾的人性论作为治理理论。其一,高居权力顶端的天子代表了天意和民意,以有德者自居。因此,作为性善的最高掌权者不受(从历史经验来观察)也没有必要受到有效监控。其二作为最高权力的代理人和执行人,各级官吏有鱼肉百姓、欺上瞒下的可能。因此,在历代皇帝看来各级官吏是性恶的。
秦汉以后,上级统治者君临天下时(或官员管制其下属时),他们总是以自身人性善自居,上一级对下一级而言就是有德者。相反,当下级面对上级官员时,下级官员被看做有为非倾向,上级有必要监督下一级。在整个政治体系中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核心是古代哲学,只有皇帝才是真正的、最后的集德之大成者,是永远伟大和善的。这样,以皇帝为符号的最高权力不必分割我国主流的哲学思想流派时,一定没有人能绕过儒家思想,事实上也不可制约。因此,潜意识里建立在两种对立的人性论认识之上的专制皇权政治,对应了两种不同的学说思想。两种不同人性论学说,在秦汉以后的历代王朝有着广泛市场。由此才会有儒表法里的说法。上层统治者宣扬儒家经典与学说,但在实际的治理中,则用法家之术监控下级官吏与臣民。
清朝官制
那么,你认为儒法两家何者构成了我们的思想内核呢?在评论区留下你的见解吧。
随便看看
- 2024-08-12释迦牟尼:佛教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的传奇人生
- 2024-08-11中国逻辑和印度逻辑:东方逻辑思想的两大源泉及特质研究
- 2024-08-11探究僧官系统的世俗化:从机构建制到任官模式的演变
- 2024-08-10庄子:战国中期的智者,用化应对险恶人性与困难人生
- 2024-08-10老子的大智慧及其现代意义:儒道互补与中华文化的发展
- 2024-08-10稻盛和夫:科学家出身的著名企业家,其管理哲学影响深远
- 2024-08-09佛教对中国传统法律思想及制度的影响:冲突与融合
- 2024-08-09庄子的智慧:化解人性险恶与人生困难的哲学
- 2024-08-09儒家角色伦理——21 世纪道德视野:挑战基础自由个人主义的当代伦理话语
- 2024-08-09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中国伦理学自主知识体系如何建构?
- 2024-08-08道家哲学的现代意义及对先秦法思想史的意义
- 2024-08-08儒家伦理哲学 现代儒学编委会及主编徐波简介
- 2024-08-08探究中国佛教在越南的传播历史及中华文明的影响
- 2024-08-07政治问题与权力制约原则:现代民主理论的基础
- 2024-08-07孔子礼的思想内涵及其当代价值:以仁为核心的多层范畴
- 2024-08-05大学:古代经典教材,现代道德启蒙,提升个人修养的必读之书
- 2024-08-0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
- 2024-07-30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传承深厚学术根基,铸就古典学术研究实体机构
- 2024-07-30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当下社会人生的滋养与指引
- 2024-07-30敬畏天、遵循道:儒家思想的基础与本质,孔夫子的贡献及民族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