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同一位很有思想的朋友产生了争论:孔子究竟算不算哲学家?

前两天同一位很有思想的朋友产生了争论:孔子究竟算不算哲学家?

前两天同一位很有思想的朋友产生了争论:孔子究竟算不算哲学家?老子在中国历史上究竟有怎样的哲学地位?

孔子,前551年9月28日—前479年4月11日;

老子,准确讲,生卒年份不可考,但肯定比孔子年长。

“仁”和“礼”是儒家核心理论,“仁”是一个形而上的哲学概念,而非指当今意义上的“仁义”

01什么是哲学

“哲学”二字,是日本人从英语翻译出来的,意为“智慧之学”,中国人沿用至今,也无法再更改。

先有宗教,后有哲学。

宗教是一种信仰,其实是将人的思想囿于一个范围里面。宗教只是告诉我们“事情就是这样的”,不会告诉我们“为什么会是这样”,因此,“你若信就请跟随,不信就走人”。但是,不少具有智慧的人就非要想去搞清楚“为什么会是这样”,因此,哲学诞生。

因为哲学的目的就是从理论上要搞清楚“为什么”,南怀瑾先生就提出,所有的哲学最终都是指向三个终极问题:

1、宇宙的起源?

2、人类是怎么来的?(绝对不会是猿猴进化而来!)

3、人类生死是怎么回事?

笔者深以为然。

说得稍微具象一点,世界哲学大致可以分为三派:印度、犹太、埃及等东方国家,专注于人与“神”的关系;希腊及现代欧洲,专注于人与物的关系;中国则专注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中国古代哲学,辩论得最热闹、时间持续最长的哲学命题有如下几个:

1、性之善恶(以孟子和荀子为正反代表);

2、仁义内外(告子、孟子为代表);

3、理欲关系(宋儒所讨论);

4、知行分合(明儒所讨论)。

02孔子算不算一个哲学家

孔子被联合国评定为“影响世界文化100人”第一人,因此,他对世界文化的贡献看来中外公认,毫无疑问的。

孔门之下有“三千弟子前两天同一位很有思想的朋友产生了争论:孔子究竟算不算哲学家?,七十二贤人”,他被誉为教育学家也是毫无疑问的。

按照司马迁的记载,孔子“删《诗》《书》,订《礼》《乐》,著《春秋》,注《易经》”;按照《论语》的记述,孔子“祖述尧舜,显彰文武”。由此观之,孔子作为周公之后中国历史上对中国文化影响最大、贡献最大的文化大师也是毫无疑问的。

那孔子是否算是一位哲学家呢?

德国著名哲学家黑格尔(1770-1831)曾经评价过孔子儒家智慧是什么,他认为孔子就是一位“格言大师”。

西方人怎么评价孔子是他们的自由,遗憾的是不少国人居然用黑格尔这句话来做为孔子算不上哲学家的论据。很遗憾,也很可笑!

不禁想问问黑格尔:

1、你可能连《论语》都没有读懂吧?

2、你读过孔子所作注解东方哲学开山之作《易经》的系列著作吗?

3、你们西方开口闭口的“形而上”“形而下”的出处在哪里?它就来源于孔子所作《易经·系辞》之“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其实,做为中国人,即便是知识分子也未必知晓“形而上”“形而下”的最早出处。中华民族绝对是有“文化自信”的资格的,但是我们确实需要有那么一批人把古人的智慧以现代中国人更容易接受的方式传递出来——我们必须面对多数中国人已经读不懂祖先文字的现实。

此处,笔者还是想引用一下大学者、《四库全书》(民族瑰宝)主编纪晓岚在《四库全书》成稿后的感慨:

“古人已经说尽一切!……”

这也是纪晓岚生平仅仅只写了一部书——《阅微草堂笔记》的原因,况且这部书描述的还是他自己亲身经历或者自己觉得可信的“鬼神”故事。很有必要再啰嗦一句:纪晓岚编纂《四库全书》时,征召了360多名高官学者、3800多人抄写,全书3600余部(其中注解《易经》476部)、约8亿字(是被朱棣引为傲世丰业的《永乐大典》的3.5倍)。

依照笔者的了解,西方著名哲学家中最了解中国文化者当属瑞士心理学家荣格(1875-1961,心理学其实属于广义之哲学前两天同一位很有思想的朋友产生了争论:孔子究竟算不算哲学家?,或者说是哲学的分支)。荣格曾经有过这样的意思表达:哲学的始祖在于中国的《易经》,老子和孔子对《易经》从不同的角度做了阐释。

《论语》是一部可信度极高的著作,里面有三处提到孔子与“哲学”之关联。

1、子不语怪力乱神。

直白的翻译就是说孔子在学生面前从来不提“神仙鬼怪”这些事情。按照南怀瑾先生的认知,孔子是相信“鬼神”存在的,那么孔子为什么从来不在学生面前讲述这个话题呢?因为孔子有言“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或许孔子觉得他的学生“智慧还不够”吧。

2、未知生,焉知死。

这源于孔子与自己非常喜欢的一位性格豪爽的学生子路的一段对话:

季路问事鬼神。

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曰:“敢问死。”

曰:“未知生,焉知死?”

3、孔子与爱徒曾子之间的一则故事。

一次,孔子学生们坐在一起学习、讨论。突然,孔子从办公室走出来说道:

“参(曾子),你来一下!”

曾子进了孔子办公室。

孔子对曾子竖起一根手指说道:

“吾道一以贯之!”

“懂了,老师!”

曾子出了孔子办公室,回到座位上。

同学们都围过来:

“老师跟你讲了什么?还神神秘秘的。”

“忠恕而已!”曾子回答。

颜回是孔子最喜欢的学生,学问高、人品好、根器足,孔子原本对他寄予厚望,准备把衣钵传给他,但是“一箪食一瓢饮”,营养不良,30出头就死了。后来,曾子才成为了孔子的人选。

“一以贯之”显然是一个大的哲学命题,可惜我们现在至今没有搞明白究竟怎么“一以贯之”,也没有搞明白为何曾参一听就懂了,并且又不同同学们说实话。

如果读了孔子关于《易经》的一系列著作,我想不会再有人认为孔子就是一位“格言大师”。

孔子以《彖辞》《象辞》《文言》《系辞》《说卦》《序卦》《杂卦》七篇来解释《周易》,范围囊括天、地、人,包罗万象,博大精深,显示了中国古代光辉的科学智慧和深刻的人文思想。

孔子的取象比类,阴阳对称,刚柔调和的整体思维,强调序列,注重节律的象数思维,表现了中国独特的思维特点。孔子的大化流行,生生不息的宇宙发展观;万物变化日新,物极必反的矛盾转化思想;仰观俯察,穷理尽性的认识原则;人能“赞天地之化育”的主体能动性思想等,成为我国古代观察问题处理问题的指导原则。

毫无疑问,孔子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

03关于老子及孔子“问礼”

老子即老聃、李耳。大概出生于公元前571年、卒于前471年。

按照司马迁《史记》的记载,孔子求教于老子确有其事。

《史记》中有这样的记载: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之,若是而已。”’

《史记》所载基本上是可信的。

在先秦典籍中,道家学派的《庄子》、儒家学派的《礼记》和综合各家学派的《吕氏春秋》,都记载了孔子问礼于老子这一史实。

“礼”是所有规则、规矩、风俗等的统称儒家智慧是什么,而非指“礼仪”,按照国学大师饶宗颐的说法“礼”可以解释为“纲纪”

此外,在排斥百家、独尊儒学的学术气氛下的汉儒作品儒家智慧是什么,如《韩诗外传》也记载了“孔子学于老聃”,《孔子家语》也有“孔子问道于老子”的记载。

所有这些古代典籍都证明“孔子学于老聃”是不容怀疑的历史事实。

故而,我们可以确认:

1、老子这个人肯定存在;

2、从孔子至少四次“问礼”于老子来说,老子这个人水平极高、孔子对其极其尊重。

但是,按照我们现在多数人的认知,能充分体现老子哲学水平的《道德经》真的就是这位“老子”先生所作吗?

04《道德经》是老子所作吗?

《道德经》(又名《老子》)是一部非常了不起的著作,堪称民族瑰宝,值得我们每个中国人骄傲。它也是迄今在国外出版数量最多、翻译语种最多的中国古典著作。德国和日本都将此书奉为圭臬。毛泽东对其也是爱不释手。不论“形而上者”还是“形而下者”,每一句话都充满哲学智慧,实在是令人叹为观止!

《道德经》的内容不是本文重点,此处笔者仅举一例:第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这是老子对宇宙的存在的认知。

但是《道德经》这部书真的是孔子“问礼”的那位老子所做吗?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笔者此处采用梁启超先生的论据:

1、孔子学说,最主要者为“仁”。仁之一字,孔子以前,无人道及,《诗》及《尚书》二十八篇,皆不曾提到,以仁为人生观点的中心,这是孔子最大发明,孔子所以伟大,亦全在此。而《老子》一书中,讲仁的地方就很多;

2、不唯如此,义之一字,孔子所不讲,孔子只讲智、仁、勇。仁义对举,是孟子的发明。而《老子》书中,讲仁义的地方就很多,可知(《道德经》作者)不唯不在孔子之前,还许在孟子之后;

3、孟子辟异端,他书皆引创新国学知识,未引《老子》一句,其故可想而知;

4、此外,尚贤,是墨子所主张的,《墨子》有《尚贤》篇,而《老子》有“不尚贤使民不争”一语。

故,旁的不问,专从思想系统入手,《老子》一书,似在孔子以后,墨子以后,甚至孟子以后。

以上是梁启超先生的判断,笔者认为论据充分、在理,极有说服力。

梁启超是笔者非常景仰的近代历史人物

做此判断的大学者不在少数,《中国哲学简史》作者冯友兰先生甚至认为《道德经》作者应该在提出著名观点“白马非马”的公孙龙(前320-前250)之后,比梁启超的判断还要晚一些。

其实,孔子多次提到老子这个人(毕竟四度“问礼”嘛),但是从未提到过老子有过什么著作,这也可以作为《道德经》作者“老子”并非孔子问礼那位老子的论据。

结论:

1、孔子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他的真实面貌并非多数人普遍的认知——因为能接触到、或者能读懂其关于《易经》系列著作的人不多;

2、老子确有其人,水平极高,孔子多次向其求教;

3、《道德经》系孔子之后某人托名“老子”而作。很可惜,作者万万没有想到他可以因这部书名垂青史、流芳百世。

标签ad报错:该广告ID(4)不存在。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