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冯友兰先生1947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受聘担任讲座教授讲授中国哲学史
当代大冯友兰先生1947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受聘担任讲座教授讲授中国哲学史
读完《中国哲学简史》,我仿佛置身于中国几千年的思想海洋。以下是小编整理分享的冯友兰后读中国哲学史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思想(上)
《中国哲学史》用20万字讲述中国哲学的发展史,融汇古今中外相关知识,将冯友兰对中国哲学的理解融入有限的篇幅。因为原本是讲义,所以语言极其流利;因为它是从英文翻译过来的,所以它的文字非常适合当代阅读。它在世界各地有多种译本,已成为多所大学中国哲学的通用教材,也是了解中国文化的入门书籍。它对今天的读者意义重大,是一部影响一生的文化经典。
先生。 1947年,当代大哲学家冯友兰受聘为宾夕法尼亚大学讲席教授,教授中国哲学史。他的英文讲义被编辑成《中国哲学简史》,1948年由美国著名出版公司麦克米伦出版社出版。这本书一出,立即成为西方人了解和学习中国哲学的超级入门书籍。后来,译本以法文、意大利文、西班牙文、南斯拉夫和日文出版。 50多年来,它一直是世界各地大学中国哲学的通用教材冯友兰中国哲学史读书笔记儒家,在西方也有很大的影响。很长一段时间,这本书都没有中文版。直到1980年代,冯友兰老师的学生才根据英文版,将这本书第一次翻译成中文。 1985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第一版印量10万册。大畅销书。 2013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再版,并制作软封面。内容和质量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可以说,本书是了解中国哲学的首选,也是影响大众生活的经典著作。
本书是冯友兰先生哲学思想的结晶。以哲学系学生专着,打通古今中外相关知识,充满智慧和哲理。尤其是作者对实际问题的关注,颇有大家“读书不忘救国,不忘读书救国”的典型。
作者
冯友兰(1895.12.04~1990.11.26),字志生,河南南阳唐河人1912年进入上海中华公学预科,1915年进入北京大学中国哲学文科,1919年赴美留学,1924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先后任中州大学、广东大学、燕京大学教授、清华大学文学院教授、哲学系主任、主任。抗战时期,任教授。西南联大哲学系、文学院院长。1946年赴美国任客座教授,1948年底至1949年初任清华大学校长。大学理事会。他被授予普林斯顿大学学位。德尔大学你好,印度,哥伦比亚大学荣誉文学博士。 1952年起任北京大学哲学教授。
不仅是大米,还有茶。
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思想之二
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一书中已经指出:“哲学是西方的术语。”也就是说,中国思想文化史上没有“哲学”二字。既然要做“哲学史”,自然要先搞清楚什么是“哲学”,才能有“哲学史”。
在《中国哲学简史》中,冯友兰回答说:“对我来说,我所说的哲学是对生活的系统反思的思想”。冯先生还曾说:“中国哲学史研究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选择和叙述中国历史上可以称为西方哲学的各种研究。”由此可见,冯友兰走的是西方阐释之路,即以西方哲学为框架——认识论、认识论和宇宙论——来叙述中国哲学史。
不过,从全书的版面来看,冯友兰此时的认知与他写《中国哲学史》第二卷时有一定的不同。在《中国哲学简史》中,冯友兰对儒、道等学派的阐述,更多是立足于中国文化氛围,即“中国哲学精神”的核心命题。两卷本《中国哲学史》中,用了“紫学时代”和“净学时代”的强烈划分。
由于这种基于中国哲学自身发展逻辑的哲学史观,冯友兰对先秦道家发展的概括比《中国哲学史》走得更远,并明确划分为三个阶段,即早期“隐士”阶段的杨朱,以“回避”为核心;第二阶段,以老子为代表,试图揭示宇宙的变化规律;然后到第三阶段,以庄子为代表,“宇宙”对我来说,我也是宇宙”。
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思想之三
关于什么是中国哲学和核心概念,冯友兰先生在第一章提出以下观点:
关于中国哲学的主要传统,如果我们了解它,就不能说它在世界上,当然也不能说它在世界之外。它既在世界之内,又在世界之外。一位哲人谈及宋代的理学,是这样形容他的:“个人不离日常用俗,先天不画。”这正是小国的哲学所追求的。这种精神是最理想的,同时也是最现实的;它是实用的,但不是肤浅的。进入和出生是对立的,就像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是对立的一样。中国哲学的任务就是把这些反命题统一成一个复合命题。这并不是说这些反命题都被驳回了。它们仍然存在,但已经统一为一个命题整体。如何统一?这是中国哲学要解决的问题。寻求解决这个问题是中国哲学的精神。
在冯友兰看来,中国哲学中一直有两种传统并存当代大冯友兰先生1947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受聘担任讲座教授讲授中国哲学史,即“入世”的儒家精神和“出世”的道家态度。完善中文和精神内核的,是不断寻求两者之间的平衡:
“因为儒家“游内”,似乎比道家加入世贸要多一点;因为道家“外游”,似乎比儒家更生。这两种趋势是相互对立的, 也是彼此
附加。两者行使权力平衡。这让中国人在加入世贸组织和出生之间有了很好的平衡感。 "
从这对中国哲学精神内核的描述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此时的冯友兰已经完成了他自己的新儒学的建构。从表面上看,这种说法是基于中国思想史上儒道互补的综合评价。不过冯友兰后来提到了。
一位哲人谈及宋代的理学,是这样形容他的:“不离日常用俗,直到先天不画。”这正是小国哲学力求实现的目标。这种精神是最理想的,同时也是最现实的;实用,但不肤浅。
这里所说的宋代理学,正是冯友兰自己的“新理学”体系的基础。由此可见,“入世”“生”这种对和平、和谐、统一的追求,不仅是中国哲学精神的核心,也是冯友兰先生在继承和继承后对儒家传统的强调。转化成朱的哲学。 “内圣外王”终极追求的进化。
正因为如此,《中国哲学简史》对中国哲学的认知和表达,不再局限于原来的“理解同情”(陈寅恪在回顾《中国哲学史》时的评价) ),但将中国哲学的发展脉络融入到自己的“新理学”体系中后,风格更加统一。
人生境界
在《当代中国哲学》一书的最后一章,冯友兰先生提到了他对人生境界的经典论述:
我在《新原始人》一书中说过,人与其他动物的区别在于,人在做某事时,会明白自己在做什么,并意识到自己在做。正是这种意识使他正在做的事情对他有意义。他做各种事,有各种意义,各种意义的组合构成了他的人生境界。这构成了每个人的人生境界,这是我的说法。不同的人可能会做同样的事情,但每个人的意识水平不同,他们所做的事情对他们有不同的意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境界,与其他人的人生境界并不完全相同。抛开这些个体差异,我们可以将生活的各个领域分为四个一般层次。由下而上依次为:自然境界、功用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先生。冯友兰对人生境界的划分来自“知识”。 “悟”是自知,“解”是悟。这种有意识的理解首先是知识。在这里,哲学的三大主线——认识论、认识论和宇宙论统一为一个自我认识和反思的层次,这与开篇第一章提出的核心哲学观点“系统反思思想”相对应。生活”。
中国哲学的功能或任务是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在冯先生看来,人的精神境界有四个层次。自然界和功利界的人就是现在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该成为的人。前两者是大自然的产物,后两者是精神创造。自然境界是最低的,上是功利的境界,然后是道德境界,最后是天地境界。他们之所以这样,是因为自然境界几乎不需要觉知;功利境界和道德境界需要更多的觉悟;天地境界最需要觉悟。道德境界有道德价值,天地境界有超道德价值。
考虑一两个
读完《中国哲学简史》,我仿佛置身于中国几千年的思想海洋。圣人对事物的认知和表达,无论是睿智的,还是灵巧的,都回荡在我的耳边。
先生。陈寅恪在回顾《中国哲学史》两卷时曾说过冯友兰中国哲学史读书笔记儒家,“对于古人的理论,写前要有理解和同情。”对于写历史的人,为什么不给读历史的人?
先生。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无疑是中国哲学史上的一部佳作。但是,如果你不了解人,不讨论世界,回到冯先生写作时的精神面貌,你就会认为史书就是史实,根本不认识作者。把精神和品格放进去是不是很荒谬?此外冯友兰中国哲学史读书笔记儒家,冯友兰先生也有品格,他在《新元人》序言中写道:“‘立志于天地,立命于民,继独学于先贤。 “为古人缔造和平”,这才是哲学家们应该期待的。况且我国民族更值得镇元与元相会,相通之时,通天达人,通达古今变迁,领悟内圣之道和外王。 ,我怎么能不说我想说的,以为我的国家已经到了这个地步,我有十亿万亿来生活和建立我的生活?虽然达不到,但我很向往。我不能每天都这样做,我想学习它。新约,以及这本书的起源。”
然而,先生才华横溢,历经风风雨雨,写出了《新版中国哲学史》。马克思主义层面对中国哲学文化史的理解和体验”,把千年的中国思想史变成了阶级斗争史,把帝王杰作变成了废墟!
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思想之四
冯友兰先生所著的两卷本《中国哲学史》是第一部具有现代意义的完整的中国哲学史。历史上,能以福慧的恶习为荣,并有理解和同情的人,冯君的作品与之接近。”本书的基本结构已为中国哲学史界所普遍接受,本书的诸多观点(如著名学者应分为惠施的《契约分歧》和公孙龙的《李建白》两个流派) ;“各成思想不同。”当代大冯友兰先生1947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受聘担任讲座教授讲授中国哲学史,分别是心理学和哲学科学的开拓者;又如成与朱的异同,路望与朱望的异同;此书为奠基石本书为读者介绍中国哲学史,全书分为上、下两卷。一是分学时代,二是经典时代。本书史料丰富,内容翔实,新颖深刻,分析透彻。本书理论丰富,学术价值高,可供读者参考。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述评第五章
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史》是第一部完整的现代中国哲学史。一是分学时代,二是经典时代。从孔子到淮南王是紫学时代,从董仲舒到康有为是经典时代。子学时代主要介绍春秋战国百家学派的学说,而《经学时代》则记录了汉朝至晚清中国哲学思想的发展历程。
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是第一部具有现代意义的完整的中国哲学史,是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基础。陈寅恪评价此书,赞其“材料严谨,论据准确”。 《中国哲学史》的基本结构已为中国哲学史所普遍接受,观点众多(如惠施的“契约分歧”和公孙龙的“礼间白”学派;心理学和儒学的先驱;又如是程朱、王陆、王朱等的异同),均未发表过,在学界享有盛誉。
随便看看
- 2024-08-11紫微斗数忌出解析:影响命运的关键因素及应对策略
- 2024-08-10稻盛和夫:科学家出身的著名企业家,其管理哲学影响深远
- 2024-08-09庄子的智慧:化解人性险恶与人生困难的哲学
- 2024-08-09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中国伦理学自主知识体系如何建构?
- 2024-08-08道家哲学的现代意义及对先秦法思想史的意义
- 2024-08-08儒家伦理哲学 现代儒学编委会及主编徐波简介
- 2024-08-05大学:古代经典教材,现代道德启蒙,提升个人修养的必读之书
- 2024-08-05第五届大数据与哲学社会科学研讨会:数智技术赋能高校思政课教学现代化
- 2024-08-04北京大学:优秀学子的梦想之地,哲学系的独特魅力
- 2024-08-03深入探究三教文化:儒、佛、道的融合与发展对人类文明的重要意义
- 2024-08-02王颂: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教授,其佛学辞典研究成果一览
- 2024-08-0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
- 2024-07-31丁耘老师带领同学研读梁漱溟著作,探讨中国问题与人生问题
- 2024-07-31风水: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道精髓与适中原则
- 2024-07-30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传承深厚学术根基,铸就古典学术研究实体机构
- 2024-07-29国学经典弟子规为何被指伪国学?徐晋如痛呼其为毒草
- 2024-07-2920 世纪 50 年代后论语英译简史:多元化特征与多领域学者的贡献
- 2024-07-29安乐哲:醉心中国文化,推动中西哲学思想对话的美国学者
- 2024-07-28梁氏国学功底深厚,将西方近代政治思想与中国传统思想比较,探究先秦政治思想
- 2024-07-27道家管理思想:揭示事物本质的恒道,朴散为器,道法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