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儒学精髓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代挑战与路径探索

以儒学精髓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代挑战与路径探索

儒家思想的核心要义范文第4篇

关键词:儒学;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培育

核心价值观是区别一种文化或多种文化的基本价值观念,它在价值观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统领和支配着一般价值观;核心价值观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灵魂的表现,它为社会的发展和稳定提供了价值原则。当前,我国正处在一个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为特征的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它既导致了人们价值比较选择和整合上的困难,又催生了国人在转型期间面临的文化困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的三个“倡导”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正确的方向。如何“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之成为全社会及全体公民的共识和自觉追求,是当前学术界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一、儒家文化的精髓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提供了文化土壤和思想基础

党的十以来,以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推向了历史新阶段。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繁荣发展为条件”、“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的滋养。儒家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神基础和主流意识形态,有着长达两千多年的历史。它是我们民族在长期文明演进过程中形成的传统。传统具有时间性。然而时间并不是一个容器。时间是自为的存在过程。①作为自由意志存在物具有时间性。在时间中,有了家园与归属,有了生命本根。传统的时间性,既有其绵延性,亦有其当下性。其绵延性是指其民族精神,其当下性是指其时代精神。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以传统儒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道德的发展方向,就是民族性和时代性的统一。儒家文化就不仅仅是作为一种学说,一种思想,而是一种文化。从文化发生学角度看,任何一个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对于该民族核心价值观的生成具有基础和源泉性作用,这是世界文化发展的一种共有现象或普遍规律。基于这种理论前提,一个民族的精神必具备历史向度的与向下向度的。历史向度的,在民族历史发展中作为出发点的那个东西;向下向度的,这个民族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现实基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内在地包含两种价值目标,对内凝聚本国人民的力量;对外树立中国文化形象。二者共同构成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标体系。因此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本的任务还在于如何在本国人民内部凝聚力量、形成共识,得到本民族广大人民的认可。而要想得到本民族广大人民的认同,就必须深入本民族认同价值形成的文化价值之中,即必须扎根于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中。因此,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儒家文化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基,抛开儒家文化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失去了其最具活力和最具特色的部分。

二、借鉴儒家文化精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既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成分,也有传统文化的成分,两者缺一不可。马克思主义是核心价值观倡导和培育的指导思想,而作为传统文化核心的儒家文化则是它重要的思想来源和基础。

(一)弘扬儒家文化,重在传播孔子和儒学的人格教育意义。

1923年,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之一的梁启超先生在《为创办文化书院事求助于国中同志》中曾指出:“启超确信我国儒家之人生哲学,为陶养人格至善之鹄,全世界无论何国、无论何派之说,未见其比,在今日有发挥光大之必要。”②梁启超先生对于“儒家之人生哲学,为陶养人格至善之鹄”的确信,是基于对“孔子”教义‘实际裨益于今日国民者、”论题深入思考而得出的③。梁启超对儒家思想的精神特质和中心论题有个概述:“儒家哲学,范围广博。概括起来,其用功所在,可以《论语》‘修己安人、一语括之。至于就健全或理想的人格而言,“孔子尝说,‘智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自儒家言之,必三德具备,人格才算完成。”对于这种智仁勇“三德具备”的人格,我们应该从儒家核心价值观里面的“仁”出发来加以理解:孔子所谓学,其实就是教人养成人格。何为人格?孔子用一个抽象的名来表示它,叫做“仁”;用一个具体的名来表示它,叫做“君子”,君子是一种崇高优美的人格,所以内容包含得很丰富。儒学之教,有一个总的指导思想,就是要人践行君子的标准,人人有士君子之行。

(二)传播儒家大同思想,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大同思想是儒家学说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儒家的社会观。它主要是儒家关于理想社会的描述和追求。内在地包含了人与他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自身的和谐等思想。

1.仁者爱人:人与他人和谐相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而人与他人的相处就是“和谐”的一部分。因为人与他人的和谐相处是社会和谐的基础。而在当今社会由于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的膨胀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冷漠。儒家处理人与他人和谐相处的原则是“仁者爱人”思想。孔子认为“仁”的表现就是爱人,而在爱人的众多表现中首要的就是对父母亲人的爱。儒家认为,人际关系的和谐应该从家庭内部开始。“父子不和,其世破亡;兄弟不和,不能久同;夫妻不和,室家大凶。”④所以首先应“和于室人”⑤在家庭中做到“父慈子孝,兄爱弟敬。”但是,人还应该考虑到除了自己父母兄弟之外的人际关系。因此,儒家在亲亲的基础上,又认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⑥的“推己及人”的更广泛的爱。所以,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过程中,我们应当大力宣传“仁者爱人”精神,“仁者爱人”精神对于解决当今社会存在的自我主义、道德冷漠等现象无疑是一剂思想良药。若想要解决问题,需先从意识层面入手。

2.仁民爱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必须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19世纪中期,恩格斯曾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大量论述,其基本观点在今天看来不仅是正确的,而且有些话已经成为经典言论。例如恩格斯就曾明确指出;“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随着自然科学的大踏步前进,我们越来越有可能学会认识并因而控制那些至少是由我们的最常见的生产行为所引起的较远的自然后果。但是这种事情发生得越多,人们就越是不仅再次感觉到,而且也认识到自身和自然界的一体性……。⑦”我国古代的儒家思想提倡“仁者爱人”的精神,这是人所共知的。同时儒家也非常重视“生态道德”,要求人们“爱物”,从而使得儒家的仁爱精神有了更丰富的内涵。孔子热爱自然、热爱生命。孟子继承和发展了这一思想,提出:“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意思是说,对于万物只是爱惜而不施以仁德,对于人民要施与仁德而不当亲人看待我国古代儒家和道家思想核心分别是,亲爱亲人而仁爱人民,仁爱人民因而爱惜万物。由此看出,孟子认为爱己爱人是不够的我国古代儒家和道家思想核心分别是,还应进一步把这一爱心施与万物,应该由己及人,由人到物。荀子明确地把生态道德(外节于万物者也)与人际道德(内节于人)看成道德统一体的两个方面,并将它们的关系规定为“外”与“内”的关系。这说明,儒家不但重视人际道德,而且还把道德由人际道德扩展到宇宙万物。虽然儒家把生态道德与人际道德看成是道德的两个方面,但就重要性来讲,儒家基本观点是人际道德重于生态道德。因为在儒家看来,人是万物之灵,在万物中最为可贵,爱人应大大超过爱物。

3.克己以成人:人与自身的和谐

人与自身的和谐也是社会和谐的一部分。人是社会中的一份子,也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如果人自身的道德修养都不符合标准,那么何谈整个社会的道德素质呢?因此说,人自身的和谐,即道德修养的提高不仅关系到个体的道德价值,更关系到整个社会道德素质的提高。儒家处理人与自身和谐关系的思想。即“克己以成人”思想就非常值得我们借鉴和继承。儒家认为,个体具有道德完善的自主性。人努力使自己的主观思想“和”于客观世界的过程,就是人的自身道德修养的提高过程。因此,人们要正确处理在道德修养提高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如义与利、情与法、言与行等。人们所希望达到的理想人格实际上就是对所有关系的超越和发展。实现与天地和、与人和,使自己成为完美的人。儒家对道德修养的价值予以了高度肯定,讲“克己以成人”,以追求人内心的自我超越。这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有着积极的意义。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荣辱思想是以个人的道德素质为前提的。儒家的德性修养思想启示我们,个人的道德修养的提高与完善的重要性。这为荣辱思想的培育提供了指导方法。一方面,因为道德修养具有自主性,所以,个体道德素质的提高是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的自主追求过程。另一方面,每一个个体思想道德的素质的提高都是成人的基础,拥有社会价值。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过程中,要把个体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放在首要位置,发挥个人的道德价值,进而为全社会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奠定基础。

三、弘扬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在传播方式上对儒家文化进行升华与超越

在全球化迅猛发展的今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立足于时展,把握时代特征,必须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升华与超越。因此,只有扎根于历史传统并符合时展要求,才能凝炼出符合中国实际需要,反映世界发展潮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形成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引导社会前进方向,增强中华文化软实力。

(一)坚持主导性与多样性的辩证统一

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坚定维护和发展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是指引人民推动社会进步、创造美好生活的科学理论,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灵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弘扬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在主导政治价值指导下进行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在国际环境复杂多变,意识形态风云激荡的今天,只有坚定不移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在科学理论的基础上统一人们的思想,才能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主义方向以及社会主义性质。当然,马克思主义不是顽固的教条,而是开放的理论和行动的指南,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纵观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产生,无不是在历史的进程中与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紧密结合,吸收和融合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思想才形成的。总书记明确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以中华文化繁荣为条件,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文化是根本,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这就把中华文化与民族复兴、社会主义道路高度统一起来了。”从某种意义上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传统优秀文化交融的过程,以赋予其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儒家文化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良好的思想条件,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与中华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是弘扬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坚持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的有机统一,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以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力量,又尊重文化多样性,追求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基础上的隐形的,柔和的教育是核心价值观教育努力的方向。

(二)坚持民族性与世界性的辩证统一

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物质财富的历史积累和精神价值的高度凝聚,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精神面貌和外在影响力的集中体现。“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最深沉的力量,它为整个社会提供了共同的价值追求和共有的精神家园,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核心内容。随着全球化趋势的持续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要以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即主要以儒家文化为核心,更要合理地吸收借鉴世界上其他国家和民族有益的文化成果。就文化本身而言,自其产生之日起就不是一个封闭静止的系统,也不是民族性的凝固化、纯粹化、绝对化和狭隘化,而是一个开放、包容、交融和革新的动态过程,总是在交流与融合、兼容与渗透中发展与进步,体现着世界上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文化的差异性和统一性的辩证联系,中华传统文化历来具有兼收并蓄、海纳百川的开放视野和博怀,总能不断地从外来文化中汲取营养,丰富自身以求发展进步,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弘扬这种文化态度,既植根于传统文化土壤,彰显着浓厚的民族气息,又要具备全球视野,吸纳其他文化中的优质成分,特别是西方文化中崇尚民主法治、追求自由平等、讲求科学理性等一些信念和准则,可以弥补我国传统文化之不足,将这些优秀思想整合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使其既具有民族特色,又具有世界特色。(作者单位:海南大学)

注解:

①萨特:《存在与虚无》,陈章良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7年,第193页。

②丁文江、赵丰田编:《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632页

③朱贻庭编:《儒家文化与现代人的精神生活 与孔子对话》,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年,第145页

④说苑・敬慎

⑤礼记・昏义

⑥礼记・礼运

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84页

⑧《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4页

参考文献:

[1]丁文江、赵丰田编:《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版。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萨特:《存在与虚无》,陈章良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7年

儒家思想的核心要义范文第5篇

一、百年儒学的命运

自新加坡会议到现在已有二十多年,当年在会议上国际著名儒学家杜维明教授对近百年儒学的命运有点悲哀以儒学精髓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代挑战与路径探索,一再用“儒门淡薄,花果飘零”这几个词来形容当时儒学的处境,而今天我的看法是“百年儒学,衰极而兴”。

百年儒学的命运大致可以分四个阶段观察。第一个阶段从辛亥革命前后到五四新文化运动,是“贬孔废经,批儒崇西”的时期。五四新文化运动提倡科学与民主、批判封建专制的主流应该肯定,但“五四健将”们,如陈独秀、胡适、鲁迅等将孔子、儒学与封建专制主义混为一谈。须知传统的礼教固然有压抑人性的一面,但传统儒学与礼教又有“养人”的一面,对中华传统美德的培养,对人文精神的培养,儒学都有很大的功劳。第二个阶段基本是从二十年代的“科玄大论战”开始,实际是“科学与人生观”的论战,一批主张西学的学者和一批主张传统儒学的学者进行论战。当时西学派的人叫主张儒学的这些人为玄学鬼,所以叫“科玄大论战”。从“科玄大论战”到五十年代,一些新儒家学者也开始反思两千年的儒学传统,开始考虑如何引进西学、重接儒学的问题。后来出现一批现代新儒家学者,以马一浮、贺麟、熊十力等为代表,进行着孤军奋战式的理论创新活动,儒学在衰落中开始转型,其特点是在坚持儒学道统立场的同时吸收或涵盖西学的普世价值,形成了新心学、新理学、新经学等新儒学理论形态。第三个阶段是从1949年建立新中国到1976年“”结束,是中国大陆在思想上“尊法反儒,打倒孔孟”的时代,而在“”中发展到全盘反传统思潮的登峰造极地步。当时的口号是“怀疑一切”“两个决裂”“批儒批孔”,对儒家文化、儒家思想、儒家的传统精神都进行了批判和否定,儒家与儒学沦落到极端卑微的地步,只有几朵花果飘零在港台与海外。第四个阶段是伴随着八十年代中国改革开放到本世纪初的中国和平崛起大形势,儒学进入了“拨乱反正,衰极而兴”的新阶段,出现了“文明对话”论、公民儒学、生活儒学、政治儒学、民主仁学、新仁学、新儒教等多种儒学新论述,可以说,当代中国开始了儒学复兴的新时代。这是我对百年儒学命运的基本概括。

二、儒学在当代的复兴

关于儒学在当代的复兴我是持积极态度的,我曾专门撰写文章进行论述我国古代儒家和道家思想核心分别是,并概括儒学复兴的十大表现:举行国内外会议,创立儒学团体,建立研究机构,兴办孔子学院,塑孔子铜像,定期举行祭孔、祭儒活动,建立孔庙书院,出版大量与儒学相关的专著、丛书、期刊等。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政府改变了对儒学的态度,八十年代以前政府对儒学持批判与否定的态度,“拨乱反正”以后政府对儒学的态度有从容忍、观望到参与、积极支持这样的一个转变。比如,我在浙江省办了一个浙江省儒学学会,这完全是一个民间学术团体,但是得到了浙江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为学会拨经费,提供会场、办公室等,这是政府态度的一个变化。政府的态度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变化,就是在我们的意识形态中渗透很多儒家元素,比如“实事求是”就是从儒家来的,汉代就已经有了,此外还有“以人为本”“和谐社会”“以德治国”等。

但我要特别强调的是,儒学复兴并不是说要儒学包打天下。现代社会是一个多元的社会,文化也是多元存在的。每一种文化都有它作为多元文化中“一元存在”的价值。儒学在提升民族的道德人文素质、推动民主仁政方面,将发挥它的积极作用,特别是在建设民族精神家园和确立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方面,将起到主导性作用,但它与其他文化形态是兼容并蓄、共存并进的,并不是排斥其他文化形态而独尊儒学。我们不能要求儒学在一切领域都包打天下。如在市场经济领域,自由经济、竞争求存等不是儒家所长,我们可以吸收西方的市场经济理论来发展经济。又比如说,在法治社会领域,儒家历来讲礼治,在法制方面相对来说就不那么健全,西方的法治有许多优点,我们完全可以移植过来,在社会治理方面礼法共治。

三、儒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前面我们提到,儒学作为多元文化中的一元,在建设民族精神家园及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发挥主导性的作用。那么我们应该怎样认识儒学的核心价值,儒学与当代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又有怎样的关系呢?

所谓“核心价值”,是一个民族、国家或社群在长期历史文化积淀中形成的最根本、最重要的道德价值观念。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核心价值既是历久弥新的,也是与时俱进的。例如,中华民族在五千年文化积淀中形成的最核心的观念是“仁”,最根本的精神是以“仁爱”为核心的道德人文精神。先秦儒家的核心价值观是“仁本礼用”或“仁义礼智根于心”,汉代至明清封建社会时期的核心价值观是“三纲五常”。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体系是以“仁”为根本之道,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智勇和敬、温良恭俭让为基本范畴的道德人文主义的价值体系。

近百年来,摆在我们中华民族面前的有三类核心价值,其内涵、范畴与根本精神各有特色。一是以儒学为主导的中华文化核心价值,其基本观念是仁、义、礼、智、信、忠、孝、廉、和、敬等,本质上是“以人为本,以德为体,以和为贵”的道德人文主义价值观;二是西方文化传统的核心价值,其基本价值观念是自由、民主、平等、博爱、人权、法治、科学等,本质上是“自由为体,民主为用”的人权主义价值观。三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其基本观念是民主、平等、正义、公正、尚群、均富等,本质上是以平等正义为核心的公权主义价值观。我们今天讨论核心价值观,应该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综合吸收上述三种价值观中的优秀元素,推陈出新,在当今时代条件下塑造当代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

古人云:“衣食足而知荣辱,仓廪实而知礼节。”在中华民族全面复兴、中国进入和平崛起新时代的大背景下,建设我们民族的精神家园、重塑我们的核心价值观已经是当务之急。在这个思想传承创新过程中,应当清醒地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非水火不容,而是一脉相承的。前者是后者的思想基础、内在依据,后者是前者的推陈出新、发扬光大。例如,总书记提出的以“八荣八耻”为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实际上是传统文化道德价值“忠、仁、智、勤、义、信、礼、廉、耻”的现代版。十政治报告中所概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总共二十四个字,即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其中有十六个字来自儒家核心价值体系,即富强、文明、和谐、公正、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有八个字来自于西方自由主义价值观,即民主、自由、平等、法治;有六个字来自于传统社会主义的价值,即平等、公正、民主。可见,我们现在提倡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实际上是会通古今、兼融中西的新时代中华民族的价值观。

四、推广儒学教育重在普及儒家经典

在座有很多的教育工作者,接下来就着重谈一下我们应如何推广儒学教育。我认为推广儒学教育重在普及儒家经典。过去“贬孔废经”,给我们的教育造成很大的问题。我们现在的教育仍存在一些问题:第一是用知识教育代替道德教育,第二是用科学教育抹杀了人文教育。我们可能培养一个非常聪明的孩子,奥数可以得第一,但没有道德,对父母亲不敬不孝,这样就造成了教育的缺失。

推广儒学教育可以说是在弘道,值得我们每个人思考和行动。刚才我们说推广儒学教育重在普及儒家经典,“六经”是最重要的经典。马一浮是我们公认的国学大师,他说:“国学者‘六艺’之学”。他所谓“六艺”就是“六经”以儒学精髓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代挑战与路径探索,那么国学就是“六经”之学,“六经”可以统摄一切学说。在他看来,《乐经》虽然没有传下来,“六经”变成了“五经”,但“乐”的文化精神仍然保存在“五经”中,尤其是在《礼记》中。马一浮有一段话,我觉得可以为大家念一念,他说:“国家生命所系,实系于文化,而文化根本则在思想。从见闻得来的是知识,由自己体究,能将各种知识融会贯通,成立一个体系,名为思想。”国学教育的重点就是吃透“六经”的精神与义理。现在学校教育的一大缺失,就是缺乏国学经典教育。经典教育不能推展,中华文化的根本精神就无从了解,中华文化核心价值观就无法在人民心里扎根。所以必须恢复儒学与国学的经典教育,特别是“六经”教育。但“六经”毕竟是两千年前的经典,读起来很难,理解也不容易,而且许多内容今天已经过时。因此开展经典教育就得有选择,有重点。把握其精神,方法上要先易后难。比如“四书五经”,应该先读“四书”,再读“五经”。“四书”以《论语》为重点,“五经”以《周易》《礼记》为重点,兼及其他。在高等教育阶段要读“四书五经”,中学教育可以重点读《论语》《孟子》,小学教育阶段只要读经典普及性读物如《三字经》《弟子规》,加上《论语选读》即可,不必全读。

标签ad报错:该广告ID(4)不存在。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