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树中国儒学答案,儒家的道德意识有哪五种?

智慧树中国儒学答案,儒家的道德意识有哪五种?

智慧树中国儒学答案,儒家的道德意识有哪五种?在春秋战国时期,儒家,甚至于诸子百家都没有把“道德”二字作为一种道德观念。在这个时期中,人们的道德观念就是怎样做一个人,做一个什么样人的观念。因此,出现在先秦诸子百家著作中的,只有君子、善人、仁人、大人、至人、圣人、真人、小人、恶人、坏人等这些具体的典型人物。

同情恻隐之心是建立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关系的开端,因为你只有具备了这种同情恻隐之心,去同情恻隐别人,别人也才会在你困难时同情你,帮助你,根据这种对等原则,才可以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的关系。

如果是没有这种同情恻隐之心,从不关心别人,别人又怎么会来关心你呢?羞耻憎恶之心是选择更佳行为方式的开端,因为你只有具备了这种羞耻憎恶之心,羞耻于去伤人害人做坏事,你才会选择一种更好的行为方式去与别人交往,才不至于引起别人的误解而导致交往不成或事情办不成。

如果是没有这种羞耻憎恶之心,就会胡作非为,从而导致人际关系破裂。谦让之心是遵守社会行为规范的开端,因为你只有具备了这种谦让之心,才会遵守约定俗成的社会行为规范以及国家颁布的法律法规,如果是没有这种谦让之心,我行我素,老子天下之一,视社会行为规范不顾,视国家法律法规不顾,只会使自己成为众矢之的。

是非辨别之心是开启智慧的开端,因为你只有具备了这种是非辨别之心,才能知道这个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智慧树中国儒学答案,儒家的道德意识有哪五种?,才能分清善恶,才不至于舍善追恶,舍本逐末。若是没有这种是非辨别之心,你就会没有智慧,你就会轻易相信别人而上当受骗。

儒家提倡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著名理论。这是儒家思想传统中尊崇的信条。以自我完善为基础,通过治理家庭,直至平定天下,是几千年来儒家的更高理想。

(三)儒家天下为公的道德理想

“天下为公”是儒家传统的道德理想。“天下为公”意思就是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为大家所共有,天子之位,传贤而不传子,只有实现天下为公,彻底铲除私天下带来的社会弊端,才能使社会充满光明,使百姓得到幸福。

“天下为公”的道德伦理思想,是孔子以来无数志士仁人追求的崇高理想,也可以说是我们中华民族追求的崇高理想。孔子是2000多年来中华民族最受推崇的伟大思想家,其影响已远超出中华民族的范围。因此,“天下为公”的思想也具有广泛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 *** 思想,无疑也是在继承了包括“天下为公”在内的人类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基础之上提出来的。所以,我们公务员一定要树立“天下为公”的道德理想。

我们公务员要深刻理解天下为公的思想,要牢记这些警句名言: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同时树立远大理想,并打造良好道德。

智慧树中国儒学答案_儒家的道德意识有哪五种

儒家的生态观指的是?作为一种传统思想流派,儒学并无 *** 性的生态伦理或环境哲学。然而,儒学的很多思想和观点组成了独特的生态观。例如,在宇宙论上,儒家学者提出了由气所推动的整个有机世界重建的图景;

在结构学中,他们把人与自然的关系看作是动态的、相互关联和相互依存的;在伦理框架里,他们探讨人和宇宙的关系(天人之际)问题,认定人应该对这一关系负主要的责任。支撑这些观点的是人与其自然环境(“天”)必须和谐而非对立的认识。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天人合一”原则。

这一儒家的根本原则是人类中心论的还是生态中心论的呢?现代学者的回答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之一种观点认为,儒家的天人统一从本质上说是以人为中心的,因为儒家极为强调人的问题和人的责任,儒家的理想是建立大同社会。

然而,这一解释并没有完全反映儒家天人统一的核心。我们不否认,儒学大师在他们的形上认识论和宇宙观中,首要考虑的是人自身的利益,但同时儒家学者也极力强调人只不过是大宇宙的一个很小的组成部分,人必须顺应宇宙自然的法则,因为是否服从自然律的约束是我们能否达到目的和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条件。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它是自然中心论的,而非人类中心论。

现代学者对儒家天人合一的第二种解释是该原则既不是人类中心论的也不是自然中心论的,而是强调人与自然同等重要。表面看起来,持这种见解的学者似乎抓住了儒家学说的本质,并且确实指出了儒家是在人与自然的统一与和谐中,而不是在它们的两分或对立中寻求人和天各自的意义与价值。

对儒家有关人类与宇宙关系思想的这种阐释,激发了现代环境活动家与思想家的不少想象。他们认为,这一思想为我们解决环境问题勾勒出了一种新哲学和新方向。

然而,持这种见解的学者们并没有充分注意到儒家生态观的复杂本质。从表面上看,“天人合一”似乎既没有明确强调分割人与天的存在。

然而,看一看有关天人关系的各种表述,我们就会明白“天人合一”原则并非一元的;它涵盖了人类中心论和生态中心论的所有因素,把两种表面上自相矛盾的观点内含于一个 *** 中。

“天”与“人”真的自相矛盾吗?如果是的话,那么儒家如何能把两个互相矛盾的要素统一于一个原则中,使之成为儒家形上学、认识论和伦理学说的核心理念的呢?

要寻找解决这些问题的答案,我们必须认识到,儒家关于人与自然的两种观点实际上是从不同的层面来说的,一是从准宗教和超自然的层面,二是从实践和伦理层面。这两个层面经儒学家们灵活解释而整合为一个原则。

“天”的内涵和外延具有超自然的和自然的两重维度,我们可以大致表述为“上天”和“自然”。作为“上天”,“天”是指一种终极的存在、动力和力量,给人和自然界提供精神的、超自然的源泉和制约。

因而,这个意义上的天人合一,是指一种宗教和形上学的理想,在这里人遵从上天的旨意(天命)或“自然法”(“道”)以“成己”,“成人”,“成物”(《中庸》)。另一方面,作为自然,“天”代表存在于人之外既对人形成制约也为人提供生命必需品和物质条件。在此意义上,天人的统一是指导人类行为的生态和伦理准则。

为什么有人说儒家是宗教?

儒家(教)算不算宗教?我认为当孔子被推上圣人之位受人顶礼膜拜时,其所倡导的思想成为教化人们的主要文化时,儒教就已是不折不扣的宗教了。

这个宗教在明清时尤盛,当其达到顶峰,开始成为桎梏人民一切行为的枷锁时,就逐渐走下坡路了。虽然如此,但要其迅速消亡,却是不可能的,它还将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大量存在,甚至有可能重新昌盛。这是每一个宗教的必经之路。

当时代进入新中国,一切旧思想旧文化,有的被打倒,如 *** 等一些 *** *** ;有的被清算,如儒、释、道三教,其中大量的糟粕内容在一定程度上,被毫不留情的清除。清算的同时,并以马义思想作为新文化重新武装人民的头脑,占领一切思想阵地。现在,马义所倡导的民主与科学的思想,已逐步成为人们的起码认识。

正如马克思评价的费尔巴哈,说他在批判黑格尔时,象一个糊涂的老太婆,在给婴孩洗了澡后,把婴孩和脏水一块泼到门外去了。我们现在有些人,在批判旧文化时,没有采取扬弃的思想,将有用的精华继承发扬,无用的糟粕舍弃打倒,而是像费尔巴哈一样,自以为已掌握了先进的思想,对旧的思想文化就一股脑儿的反对抛弃了。

那些不分青红皂白、打倒一切旧文化思想的暴戾思想,不仅无益于传统文化思想的继承,也无益于新思想文化的学习与建立,无益于生活实践的指导与创新,是一种极度的文化不自信。比如,在对待儒家文化思想时的盲目否定反对,就是错误的。

儒家文化思想流传千年,博大精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在其传承过程中智慧树中国儒学答案,儒家的道德意识有哪五种?,不同时代有不同内容的融入与变革,难免泥沙俱下,糟粕共生。到今天,儒家文化虽不至于说是医治社会信仰缺失、道德溃败的良药,但其中的仁爱思想,还是有益的文化思想,是值得继承发扬光大的。

放下偏见,兼收并蓄,历来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更是中华文明传承千年不断、中华民族能屹立世界民族之林不倒的关键。作为今天的我们,更应该继承发扬这种传统,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民主与科学的态度对待中华传统文化思想,继承并发扬,使之更光辉灿烂。

儒学元典是什么?

中国五部思想元典:是指儒家思想的五部经典:即《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

智慧树中国儒学答案,儒家的道德意识有哪五种?

温柔宽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洁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词比事,《春秋》教也。汉武帝立五经博士,儒教国家化由此谓开端。这五部经典闪烁着中华古文化的思想智慧

中国智慧三纲五常?

先秦哲学

人物思想

孔子

正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恢复周礼

仁学:克己复礼;能行五者于天下(恭、宽、信、敏、惠)为仁由己不由人;己欲立而力人,己欲达而达人;仁者爱人

中庸: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天命:否定人格化的天;天命有主宰性和必然性;君子畏天命认识论: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

孟子

仁政:以德行仁者王;制民之产;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性善论:人性本善;人都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 是非之心;人要成就道德,必须反求诸己养气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浩然之气包括“明道”和“积义 ”两个方面儒家思想的人生智慧是拿得起,即提高对道的领悟,以及道德修养

荀子

性恶论:人性本恶,善良都是人为养成的。礼乐文化,是将人性的恶转变成善的关键。

天行有常:天道是客观的,天行有常儒家思想的人生智慧是拿得起,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积极改变世界:制天命而用之;人定胜天。

老子

道论:道是天地万物的根源和根本;道是一,道生万物;道是万物运动变化的规律

无为和玄德:道无为而无不为,道顺应万物本性,生育万物却不主宰其命运。

辩证法:有无相生,难易相承;祸福相倚;曲则全,枉则直。

为人处世:守柔贵雌;不敢为天下先;以德报怨。

政治理论:小国寡民;为腹不为目;绝圣弃智;无为而无不为

庄子

逍遥:逍遥是绝对的自由;达到逍遥的途径是,坐忘、心斋。不仅要忘掉外界物质世界,而且要忘掉自己的 *** 、感官、排除形体、知识,使自己与道为一。

相对主义:万物之间的差别都是相对的,从道德角度看,万物都是一。万物的高低贵贱长短,都没有可观的标准,一切都是随主观而转移,是相对的。

自本自根的道论:道是最根本的;道自主以来就 *** 自存,产生天地,赋予鬼神以神通;道无始无终,无边无际、无时不有,无处不在。

杨朱

其人:早期的隐士。时代在墨子、孟子之间。

智慧树中国儒学答案_儒家的道德意识有哪五种

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损一毫利天下,不与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

墨子

批儒:儒家不信天鬼;儒家厚葬伪哀;提倡礼乐,怠慢生产兼相爱,交相利: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天下所有的人都应当部分高低,彼此相爱;强调无差别、无差等的爱

三表:衡量一种言论的标准——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

逻辑学:最早提出类(类名,类的概念)、故(原因或理由,强调推论)等概念;

智慧树中国儒学答案,儒家的道德意识有哪五种?

明鬼:肯定天志(天有意志);肯定鬼神存在;天志和鬼神让人兼爱,奖赏实行兼爱的人,惩罚交相别的人。

后期墨家

义和利:义和利应该是统一的;义不应当只是主观动机,也应该是可观效果上的利益。

知识的三种来源:亲知(亲身感觉得到的知识)、闻知(由传授得来的知识)、说知(用推理的 *** 得到的知识)

逻辑理论:①肯定概念是表示可观事物的(所谓,实也;所以谓,名也)②把概念分为三类:达(更高最普遍的名词概念)、类(同类事物的共同感念)、私(专讲某一事物的专有名词或个别概念)③判断分三类,尽(全程判断)、或(特称判断)、假(假言判断)

管子

《管子》四篇:《心术》上下,《白心》上下;哲学思想最浓

精气说:精气就是道;精气是产生天地万物的根本;人的身体、智慧、灵魂都是由精气构成。

静因之道:认识事物,要摒弃偏见,排除杂念,按照事物本来的样子理解认识;“虚”“一”“静”“因”。

易传

阴阳:天地万物都有阴阳两个方面;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辩证法:一阴一阳之谓道,刚柔相退而变化生;一切事物的产生和变化都是由于阴阳对立面的 *** 、交合、交接的结果。

阴阳家

阴阳家:先秦的阴阳家源于古代的方术。

六种数术:天文、历谱、五行、蓍龟、杂占、行法(包括面向和风水)

洪范五行:五行是五种能动的、相互作用的力量。

邹衍:阴阳家代表。五行按照一定顺序相生相克,四季按照五行相生顺序嬗变;朝代更替也遵循五行相生的顺序。

韩非子

法术势:君主的统治学说。法是统治者公布的统一法令、制度;术是统治者任免、考察、生杀官吏的权术;势就是统治者占居的地位和掌握的权力。

自然观和无神论:否定鬼神、否定有意志的“天”;道、理:之一次把道、理分开;道是万物总体的规律;理是每一具体事务的具体规律。

汉唐哲学

董仲舒

儒家和阴阳家:将阴阳家的天人关系与儒家的政治、社会哲学结合在一起

宇宙观:宇宙由十种成分组成:天、地,阴、阳,五行的,木、火、金、水,人。

天人关系:天有喜怒哀乐,与人相副,天人一也;人副天数,人是天的副本;天人感应,人的行为符合天意,天就喜欢,反之,天就震怒。

社会伦理:三纲五常,君为臣纲,夫为妻纲,父为子纲;仁、义、礼、智、信

政治学说:天有四时,王有四政,庆、赏、罚、邢;政治过失必然变现为自然界异常现象。

杨雄和桓谭

杨雄:事物变化要达到一定“极”(限度);把阴阳变化非为九段

桓谭:“以烛火喻精神”,烛尽火灭,形毙神亡;否定精神 *** 存在

王充

否定有意志的天:天地万物变化都是元气自身运动的结果,人与物都是元气所成,人的富贵卑贱、祸 *** 凶都是命定的

王弼

智慧树中国儒学答案,儒家的道德意识有哪五种?

天地万物皆以“无”为本:无不是虚无,无是天地万物的无形无相的根本;无是无形无相,是本,有是有形有相,是末。

得意忘象:王弼注解周易的时候提出“言”“象”“意”三者的关系;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

郭象

“道”是“无”:道无所不在,而所在皆无

“独化”说:天地万物的生成和变化都是自然而然的,不是任何东西“为”和创造的;天地万物的生成变化都是各自 *** 、互不相关而突然发生的。

晋唐道教哲学

葛洪:玄、道、无、一

陶弘景:道生元气生天地万物

成玄英:重玄之道,非有非无

王玄览:万物禀道生,道与万物是隐、显的关系

隋唐佛学

三论宗

经典:《中论》《百论》《十二门论》

代表人物:吉藏

二谛:俗谛(世俗人认为宇宙万物真实存在)真谛(宇宙万物虚幻不实)

八不中道:万物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去

天台宗

(法华宗)

经典:《法华经》

代表人物:智觊

倡导止观双修:止即禅定,观即智慧

一心三观:一切事物都由因缘所生,没有固定不变的实体,即空;但从另一方面来看儒家思想的人生智慧是拿得起,又是相貌宛然,即假;空、假原是诸法一体的两个对立侧面,从全体看不应偏于任何一面,空即假,假即空,空假不二即是中。空、假、中同时具于一念,叫做“一念三千空假中”。

净土宗

经典:《无量寿经》、《观经》、《阿弥陀经》

代表人物:道绰、善导

修行 *** :“观想”(作各种净土羁勒世界的遐想)“念佛”(口念阿弥陀佛的名号)

律宗

律宗的教理分成戒法、戒体、戒行、戒相四科,也称四分律宗。戒法是佛所判定的戒律;戒行是戒律的实践;戒相是戒的表现或规定,即五戒、十戒、 *** 十戒等。该宗的主要学说是戒体论。戒体是受戒弟子从师受戒时所发生而领受在自心的法体。即由接受的作法在心理上构成一种防非止恶的功能

***

指导思想:“菩提心为成佛的种子,大悲为根本,方便为究竟。”

六大:构成世界的基本元素,地大、水大、火大、风大、空大、识大

*** 三部:杂密、胎藏界、金刚界。

唯识宗

智慧树中国儒学答案,儒家的道德意识有哪五种?

又名慈恩宗

代表作:《成唯识论》

世界分为“我”“法”:我(指生命的主体,意识活动等)法(事物极其规律,如山河大地和人的 *** )

八识:阿赖耶识、末那识、了别境识(眼耳鼻舌身意)

万法唯识:宇宙间的万物,都不是 *** 存在的,而是由“识”变现出来的。

唯识无境:意谓唯有识而无外在之对象。

转识成智:通过修炼,使八中识都变成佛的智慧。

华严宗

四法界:所谓“事法界”,指形形 *** 的现象世界(“杂”);所谓“理法界”,指清净的本体世界(“纯”)。这两种世界互相包容而无妨碍(纯杂无碍),这就叫“理事无碍法界”。各种事物之间也都互相包容而无妨碍,这就叫“事事无碍法界”。

理事无碍:理,一真法界之性;事,一切世间之相。即观平等之理性与差别之事法炳然而存,二者能相遍、相成、相害、相即、相非而圆融无碍。

事事无碍:事物都是本体所变现的虚幻现象,每一现象都包含本体,所以各现象之间彼此包容,没有差别和对立。

禅宗

经典:《坛经》

代表人物:慧能

本性即佛:人人都有成佛的本性,人人皆能成佛;佛不在遥远的彼岸,而在个人的心中;

自性真空:指心处于一种“空虚”的境地,这种空不是空心 *** ,念念思空,而是连心“空”的概念、甚至成佛的念头都没有

顿悟成佛,无念为宗:在修行 *** 上,心不受外物迷惑,就是无念。无念不是“百物不思”,不想任何事,而是不受外境影响,“不于境上生心”。

韩愈

李翱

柳宗元

韩愈:道统说——中国儒家关于先王之道传承 *** 的理论。“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及其传焉”

李翱:复性说——成为圣人的一套学说;性是上天赐给每个人的,普通人若能消除情欲的蒙蔽,使性恢复原来的光明,就能成为圣人

柳宗元:元气论——宇宙由混沌元气构成,没有主宰;运动是阴阳二气作用的结果。

宋元明清哲学

宋初宇宙发生论者

李觏

太极:太极是天地未分之前的元气,太极分化为阴阳二气,二气交汇形成五行万物

元亨利贞:是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元(事物的开始)、亨(事物的成长)、利(生存条件)、贞(事物发展显示自身的基本特征)

五行相生相克:相生未必吉,相克未必凶

王安石

五行:万物的体质、性能、形态以及他们所处的时间和方位,都由五行决定。

周敦颐

智慧树中国儒学答案,儒家的道德意识有哪五种?

太极:宇宙的最初阶段是“无极而太极”;“无极”是指无形无象的更高实体,“太极”是更大的统一体;“太极”动起来,就产生“阳”,动到极点,就静下来,静下来就生出“阴”;一动一静,分化出了阴阳二气,阴阳二气交互作用,生出五行万物

神:“太极”动静生阴阳,“太极”的动静无形无状,微妙不测,称之为“神”,神就是太极的 微妙作用。

邵雍

邵雍主要以图表的方式展现了他的宇宙观;如果阳是宇宙生成的力量,阴就是宇宙毁的力量。复卦的初爻表示成的阶段的开始,乾卦的则表示成的阶段的完成。姤卦初爻表示毁的开始,坤卦表示毁的阶段的完成

张载

气本源:气是更高实体,万物本源;凡可状者皆有也,凡有皆象也,凡象皆气也;

理学

二程

天者理也:理是更高实体,永恒的客观存在的,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理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更高法则

格物穷理:心中已有完备知识,但必须通过格物去认识

存天理,灭人欲:“不是天理,便是人欲”

朱熹

理:理是事物的规律、道德上的基本原则;理是事物之所以为事物的根据,是“之一性”的。

太极:每一物有各自的理,而太极是万事万物最根本、整体的理。

气:理是之一性的,创造万物的根本;气是形而下的,创造万物的材料;天下未有无理之气,亦 未有无气之理

人性:性分为天地之性(人之所得于理者)和气质之性(人之所得于气者)

心学

陆九渊

心即理:心与理“至当归一,精义无二”

反省内求:穷理就是反省内求自我本心,“若能尽我之心,便与天同”

王阳明

心: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是世界万物的根本,离开心就无所谓天地万物

致良知:认识来源于内心,对本心良知的自我认识;人人皆有良知,只是有些人的良知被遮 蔽住了

知行合一:知是行的主导,行是知的体现;知是行的开端,行是知的完成

王阳明以后的明清哲学

罗钦顺

气和理:气是世界的本源;理是气运动变化的必然规律

王廷相

“理在气中”:气是最初的,唯一的实体;气是永恒的,不灭的;理在气中

黄宗羲

气外无理、心即是理:心外无气,一切都是即气即心的

王夫之

气者理之依:气是唯一实体,理乃是气的内在规律,依凭于气

即事以穷理:就事物现象探求其规律,反

标签ad报错:该广告ID(4)不存在。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