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伦理为导向的儒家哲学传统中的人性能力
41认知和行动是人们在生活世界中展现人性能力的主要方式儒家哲学简介,在儒家哲学里,关于认知与行动的关系:以伦理为导向的儒家哲学传统中的人性能力,有着非常丰富的思想。历史地来看,虽然儒家思想从理论创造上高峰迭起儒家哲学简介,但从根本上儒家生活哲学仍然是一种关于如何行动的哲学,而非纯粹追求知识上的创造和发现,这一点是儒家哲学的重要特点。孔子曾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符合道德和礼仪的行动是儒家思想极力推崇的,儒家从理论上不断为儒家道德行动的合理性做出论证。“至于水间林下儒家哲学简介,三三两两,相与讲求性命,切磨德义,念头不在世道上,即有他美,君子不齿也。” 顾宪成对晚明士大夫阶层的这段议论比较清晰地表达了儒家学说的实践性特质。历史地看,儒家向来重视实用之学,即使是关于性命的抽象辩论,其指向也主要集中在现实的伦理实践上。儒家学说应该是指向现实生活、实际行动,而不仅仅是停留于言辞层面的玄虚讨论,即使是关于性命、德义的伦理论辩,如果远离现实行动,这样的讨论也是毫无意义的。在以伦理为导向的儒家哲学传统中,无论是高论天人、玄思性命,还是畅谈义利、激辨知行,最终都期望贯彻到现实的伦理实践活动中去。可以说,儒家所关注的各种问题,无论其表现为何种心性意义或者语词意义上的讨论,其实质都可以转化为生活中的道德和伦理实践的问题。
按照现代哲学的话语讲,关于理论理性的论辩内容,儒家都倾向于将其转化为实践理性领域的问题。关于伦理道德的讨论,如果不见诸实践意义上的行动,而仅仅流于抽象概念的思辨,始终不是儒家伦理哲学的正途。对行动问题的警惕和忧虑,表现了儒家伦朱 承(上海大学 哲学系,上海 )[ 收稿日期 ] 2016-01-22[ 作者简介 ] 朱承(1977-),哲学博士:以伦理为导向的儒家哲学传统中的人性能力,上海大学哲学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哲学。[ 摘要 ] 关于认知与行动,儒家哲学里有着较多的讨论,这就是所谓“知行之辩”。但无论是先秦儒家还是宋明儒家,都倾向于将认知与行动的问题归于人的伦理实践。从实践出发,儒家的知行哲学最终都归结到人的道德修养问题上,而较少思考知识本身的理论问题。近代以来,知行哲学的问题又逐渐从伦理实践转向政治实践。从历史上来看,儒家哲学中关于认知与行动的思考,即使表现形式是理论的语言,但其本质上也是具有伦理实践色彩的“思想实验”,而非纯粹理性的问题。[ 关键词 ] 认知;行动;实践[ 中图分类号 ] B222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1008-4479(2016)03-0041-09儒家哲学中的认知与行动(第 38卷·总第211期)2016年第3期双月刊(Vol.38, No.211)No.3, 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 OF THE PARTY OF CPC :10.16444/33-1228/d.2016.03.006
随便看看
- 2024-08-11紫微斗数忌出解析:影响命运的关键因素及应对策略
- 2024-08-10稻盛和夫:科学家出身的著名企业家,其管理哲学影响深远
- 2024-08-09庄子的智慧:化解人性险恶与人生困难的哲学
- 2024-08-09儒家角色伦理——21 世纪道德视野:挑战基础自由个人主义的当代伦理话语
- 2024-08-09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中国伦理学自主知识体系如何建构?
- 2024-08-08道家哲学的现代意义及对先秦法思想史的意义
- 2024-08-08儒家伦理哲学 现代儒学编委会及主编徐波简介
- 2024-08-07孔子礼的思想内涵及其当代价值:以仁为核心的多层范畴
- 2024-08-05大学:古代经典教材,现代道德启蒙,提升个人修养的必读之书
- 2024-08-05第五届大数据与哲学社会科学研讨会:数智技术赋能高校思政课教学现代化
- 2024-08-04北京大学:优秀学子的梦想之地,哲学系的独特魅力
- 2024-08-03深入探究三教文化:儒、佛、道的融合与发展对人类文明的重要意义
- 2024-08-02王颂: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教授,其佛学辞典研究成果一览
- 2024-08-0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
- 2024-07-31丁耘老师带领同学研读梁漱溟著作,探讨中国问题与人生问题
- 2024-07-31风水: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道精髓与适中原则
- 2024-07-30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传承深厚学术根基,铸就古典学术研究实体机构
- 2024-07-30敬畏天、遵循道:儒家思想的基础与本质,孔夫子的贡献及民族美德
- 2024-07-29国学经典弟子规为何被指伪国学?徐晋如痛呼其为毒草
- 2024-07-2920 世纪 50 年代后论语英译简史:多元化特征与多领域学者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