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伦理为导向的儒家哲学传统中的人性能力

:以伦理为导向的儒家哲学传统中的人性能力

41认知和行动是人们在生活世界中展现人性能力的主要方式儒家哲学简介,在儒家哲学里,关于认知与行动的关系:以伦理为导向的儒家哲学传统中的人性能力,有着非常丰富的思想。历史地来看,虽然儒家思想从理论创造上高峰迭起儒家哲学简介,但从根本上儒家生活哲学仍然是一种关于如何行动的哲学,而非纯粹追求知识上的创造和发现,这一点是儒家哲学的重要特点。孔子曾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符合道德和礼仪的行动是儒家思想极力推崇的,儒家从理论上不断为儒家道德行动的合理性做出论证。“至于水间林下儒家哲学简介,三三两两,相与讲求性命,切磨德义,念头不在世道上,即有他美,君子不齿也。” 顾宪成对晚明士大夫阶层的这段议论比较清晰地表达了儒家学说的实践性特质。历史地看,儒家向来重视实用之学,即使是关于性命的抽象辩论,其指向也主要集中在现实的伦理实践上。儒家学说应该是指向现实生活、实际行动,而不仅仅是停留于言辞层面的玄虚讨论,即使是关于性命、德义的伦理论辩,如果远离现实行动,这样的讨论也是毫无意义的。在以伦理为导向的儒家哲学传统中,无论是高论天人、玄思性命,还是畅谈义利、激辨知行,最终都期望贯彻到现实的伦理实践活动中去。可以说,儒家所关注的各种问题,无论其表现为何种心性意义或者语词意义上的讨论,其实质都可以转化为生活中的道德和伦理实践的问题。

按照现代哲学的话语讲,关于理论理性的论辩内容,儒家都倾向于将其转化为实践理性领域的问题。关于伦理道德的讨论,如果不见诸实践意义上的行动,而仅仅流于抽象概念的思辨,始终不是儒家伦理哲学的正途。对行动问题的警惕和忧虑,表现了儒家伦朱 承(上海大学 哲学系,上海 )[ 收稿日期 ] 2016-01-22[ 作者简介 ] 朱承(1977-),哲学博士:以伦理为导向的儒家哲学传统中的人性能力,上海大学哲学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哲学。[ 摘要 ] 关于认知与行动,儒家哲学里有着较多的讨论,这就是所谓“知行之辩”。但无论是先秦儒家还是宋明儒家,都倾向于将认知与行动的问题归于人的伦理实践。从实践出发,儒家的知行哲学最终都归结到人的道德修养问题上,而较少思考知识本身的理论问题。近代以来,知行哲学的问题又逐渐从伦理实践转向政治实践。从历史上来看,儒家哲学中关于认知与行动的思考,即使表现形式是理论的语言,但其本质上也是具有伦理实践色彩的“思想实验”,而非纯粹理性的问题。[ 关键词 ] 认知;行动;实践[ 中图分类号 ] B222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1008-4479(2016)03-0041-09儒家哲学中的认知与行动(第 38卷·总第211期)2016年第3期双月刊(Vol.38, No.211)No.3, 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 OF THE PARTY OF CPC :10.16444/33-1228/d.2016.03.006

标签ad报错:该广告ID(4)不存在。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