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一个社会阶层有生命幸福感,找到安身立命的地方

没有一个社会阶层有生命幸福感,找到安身立命的地方

当下的中国人如何选择未来:中西文化的差异的根源

国学在今天的中国越来越具有普遍的意义,因为它关系到我们这个民族在当下选择未来。中国近代史以来,选择了西方的政治制度,比如说全国人大,西方引进的代议制叫国会;选择了西方的经济制度,也就是现代生产关系的体系没有一个社会阶层有生命幸福感,找到安身立命的地方,叫市场经济的体制;思想文化领域里“五四新文化运动”向西方学习思想文化,“德先生”“赛先生”,康德、黑格尔的哲学引入了中国。这一百年来向西方学习对中国的进步当然有很大的意义,这个进步标准是西方设定的。因为我们是“被迫现代化”的国家。现代化的首要目标就是工业化,工业化的前提,就必须引入市场原则、资本逻辑。尽管毛时代,搞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但仍然属于资本时代,是没有资本家的资本社会。改革开放,全面接受了市场的原则,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引发了整个社会中国社会巨大的转型。

没有一个社会阶层有生命幸福感,找到安身立命的地方

★当下社会,两个基本问题:①没有精神家园,②社会处于解体的边缘,普遍的信任危机。基本问题之一,今日之中国,没有一个社会阶层有生命幸福感,没有一个社会阶层找到安身立命的地方。整个民族没有精神家园。我们从一个物质上普遍不满足的时代,进入了一个精神上普遍不安宁的时代。所以执政党提出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这样一个目标,也就是重建中国的精神家园。中华民族精神家园和中国未来社会的精神基础,不能长久地处于价值真空状态。基本问题之二,我们今天的中国社会,并不是由于资本逻辑的演进而终于形成了一个理性的社会秩序,独立的个人彼此之间“按照理性做基础的契约的原则打交道”,这一点直到今天没做成,将来估计也不会成。体现为今天中国社会处于解体的边缘,这个“解体的边缘”这个判断,一个最基本的现象,就是普遍的信任危机。我们再度出现如孙中山当年所说的“一盘散沙的中国人”这样一个局面,而且今天这个“沙粒”不是以家族为单位的而是利己主义的个人。各种丑恶的社会现象层出不穷,令人发指、不可思议,是中国几千年历史上未曾有过的。家族内部的分解,利己主义的个人,于是今天的状况就是法治不立、秩序紊乱、各图侥幸、群情不安。资本诞生于欧洲,由于资本的生存方式就是资本本身的增殖,它一定突破欧洲的疆界来征服世界,带来了真正的世界史,结束了各民族孤立发展的历史。

资本的逻辑所要求的社会关系的主导原则是在独立的个人之间建立以理性为基础的契约,于是人权的原则和人道主义的原则被广泛的接受。在中国文化中,所体现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与人的关系”,似乎只存留在我们中国人的记忆之中。终于有一天,中国文化精神当中所体现的社会原则只成了历史的回忆吗?研究中国古典学问是为了阐发当下之中国,重建精神家园的思想资源。以及儒家或者以儒家为主导的中国文化精神的现代化是否可能,官方所讲“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是否可能,中国文化精神传统跟马克思学说的关系问题。全民所关心的基本问题。法的理性,不可能成为一个民族的社会生活的价值基础。日常生活的危机,不是靠法的理性,也不是靠资本的逻辑,靠一个民族的伦理精神。文化是体现在老百姓日常生活当中的那些最基本的道德准则和伦理价值。资本的全球化并不可能夷平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假如夷平的话,人类只有一种文化一种思想一种智慧,就是思想和智慧的结束。那么现在我们中国人所面临的问题是什么?三十多年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引进了资本的逻辑。那么资本对于今天的中国人意味着是在传统的社会生活的范式中,获取物质利益的新手段。资本与市场决不意味着现代经济理性与现代市场规则,而是获取物质利益的新手段。

所以资本和市场作为手段,而我们的社会生活的基本范式仍然是传统的。于是矛盾和张力就来了,种种的病症也会来。比方说一个最基本的问题,直到今天解决不了的我们正在试图解决,重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无宗教&汉语我们无论是怎样在西方的知识体系和学问体系当中成长,我们还是中国人,我们为什么学不成西方人,根源在中西文化差异。美国的国际政治学家亨廷顿《文明的冲突》,有八个文明区,①基督教文明(天主教、新教,西欧国家)②伊斯兰文明(阿拉伯国家的大多数)③东正教文明(核心国家俄罗斯,希腊)④儒教文明(中华)⑤日本(儒佛,严酷的生存空间无道)⑥拉美文明(天主教和原始宗教结合)⑦印度佛教文明⑧非洲文明(可能的)。划分标准主要宗教,次要语言。亨廷顿把中华文明看成是一种“儒教文明”,而儒家不是宗教,所以他没有找到中华文明。我们中国文化的“根”在哪里?中华民族是无宗教的民族,尽管有不少宗教徒。整个民族的文化精神不是宗教精神,没有一个最高的神来管人心的民族,亨廷顿没意识到这一点。我们中国人为什么、怎么向西方学习都学不成西方人,根源在汉语。我们如何理解语言?有语言的科学观。而语言是人类存在的家,海德格尔讲语言是存在之家,人有语言于是人有一个世界,呈现出万事万物。

圣经上帝用泥土造人,然后对着这个形体吹口气,让他有了语言。因为有了语言,人有了世界。所以人类对世界的基本经验、基本理解、形成的生命情感、人生态度都是在语言中。所以汉语存在一天,只要汉语仍然是中华民族的母语,我们就仍然在中国思想中,因此我们仍然是中国人,这是一个基本判断。汉语,积淀和保存中国思想智慧人生态度生命情感。凡是能够体现、凝聚中国思想、文化精神的汉语,没有一个能够翻译成欧洲语言,eg海德格尔翻译道德经以失败告终。eg缘分的翻译,偶然性和必然性统一,英语中没有。西方理性主义,做事第一来自我明确的理性的计划和意志的执行,失败了不断改造,改造的观念来自柏拉图主义理念论,不懂缘分这件事。

没有一个社会阶层有生命幸福感,找到安身立命的地方

★《金刚经》“三句义”①“如来说,世界”,②“皆非世界”,③“是名世界”。“三句义”充满了辩证法,第一句说有一个世界,第二句否定“世界作为实体”(西方的宇宙观,实体存在分解为物质的最基本单位),第三句不能把“世界”否定掉,虽不是由实体组成的,它怎么组成的?“缘起性空”,世界就是一系列“缘起”,“缘起”本身要确认为真实。“自性本空”,由“各种因缘聚合而成”,“缘会则生,缘离则灭,万事万物,无不如此”,“诸行无常是生灭法”,释迦摩尼开宗明义,让我们理解这个世界就是“缘起性空”,但是不要因为“性空”就“则空”了,执着于“空”。“世界作为实体”,它是不存在的,要把它“空”掉的,但“世界作为缘起”,“缘起”是真实的,不因为“性空”而否定了“缘起”的真实性。eg给学生的婚礼证婚词,第一句话说“如来说你们是夫妻”,“皆非夫妻”,“所以是夫妻”。朋友解释“王老师,说得好!你送了一部《金刚经》给他们。王老师怎么祝贺你们的?第一句话说‘你们今天结婚了’,如来也承认的。第二句话你们马上就要开始婚后的生活。婚姻的第一阶段一定是磨合期,你们也许会发现你们心目中那个理想的丈夫或理想的妻子不符合你们的理想。这时候第二句话恐怕就来啦‘皆非夫妻’。千万别停留在第二句话里。你们马上要第三句话来‘所以是夫妻’,那叫缘分”。当我们恋爱的时候,我们心目当中正在寻找一个理想的丈夫或妻子这样一个美好的愿望,在心中构成了一种如柏拉图所说的“理念”(“理念”是柏拉图讲的实体)。每个人带着一个“实体”做标准来衡量对方。这个错误错在于“实体”本不存在。没有一个女/男性是天生的母亲、天生的妻子/天生的父亲、天生的丈夫?丈夫是妻子做出来的,丈夫与妻子叫“交互性关系”,缺了一方没另一方,这种关系叫“缘”。生孩子也是把作为父亲或母亲生出来。所以鲁迅先生说得好,“女人没有妻性”妻性不是天性“母亲和女儿性是我们的天性”。当然要有体现的机会,生育把作为母亲也生出来。鲁迅先生讲“妻性”就是“母性+女儿性”。最后还是“缘”。总而言之是“缘”。所以懂得“三句义”非常重要,就是破除实体制观念,中国思想儒释道三家没有实体观念。

没有一个社会阶层有生命幸福感,找到安身立命的地方

★西方文明根源追溯地理环境,带来了古希腊的宗教、神话,然后又引发了西方哲学的特征,继续保持两个世界的区分。那么真理在彼岸、天国、或者哲学上所说的理念世界。以彼岸的原则来改造此岸(以理念世界改造现实世界),这是西方文明的基本态度,形成起来的对世界理解的基本框架。西方文化的特征,简单的说叫柏拉图主义,具有重大的社会历史意义,已经广泛、深入的影响到了非欧洲民族。▲地理环境→原始宗教从地理环境分析,古希腊文明是爱琴海文明,多岛屿的地理区域,海上殖民运动频发,只能建立契约。但契约是人定的也可以被破坏,所以一定要让契约神圣,其方法是构造一个神的世界,用神与神之间的秩序、道德来规定人间的秩序,让人间的秩序有神圣的保证,神圣性,这就是西方哲学之前的宗教的基本认识。宗教的本义“恢复人与神之间所订立的契约”。所谓本义是人与神之间订立的契约,要恢复它因为人类社会的罪恶都来自于人破坏了人与神之间所订立的契约,于是人受到惩罚,重建这个契约叫“宗教”。重建人与神之间的契约,就叫做“宗教的活动”。在西方哲学起步之前的原始宗教、神话,已经区分出两个世界,“现实世界”“神的世界”,“此岸”“彼岸”,哲学的前身。

▲→柏拉图主义柏拉图建立起第一个完整的哲学体系,“理念论”,不再用原始宗教的语言用理性的语言,那么理性的语言也要构造出一个“彼岸的世界”来,叫“理念世界”。柏拉图理念论:现实世界是不完善的,因为现实世界都是由感性事物构成的,而这些感性事物都是对理念的不完善模仿;现实世界的缺陷都来自于它跟理念之间的差距,所以世界应当被改造。(eg锤子的例子,锤子不在于它这样的外部特征,我们心中本有了锤子的理念,每一把具体的感性的锤子其实是对锤子理念的分有、模仿,锤子的具体形态变化进步)。所以西方一定提出“历史进步论”。柏拉图主义有双重的结果,一个结果就是对自然界的态度、关系,还有一个结果就是人与人的关系。①世界应当被改造,因为它是不完善的模仿理念,要求克服它的缺陷,每一次克服就带来一次进步。“理念论”让西方文明跟中华文明有了根本的差异。中国人没想过要改造世界,以前只想到“天人合一”。eg吃饭,欧洲刀叉,主体面对客体,先解剖、分析,然后吃下去,叫主体消灭客体,技术的原则;中国筷子叫art艺术从儒家和道家不同的人生哲学层面分析中西文化的异同,用这双筷子全部艺术的活动,完成了一次天人合一。特别是近代以来的西方,资本的要求越益发展出技术改造自然的要求。于是柏拉图的“理念论”在近代的西方文明当中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它可以创造出自然界本来没有的东西,eg“泡泡糖”不可代谢、“白色污染”、核能的利用。由于人是会犯错的,柏拉图主义的成果中包含着重大的危险。②以理念论的原则来建构社会秩序。西方的社会秩序,按照理性来组织,理性的安排带来了效率,社会世界的非灵化也完成了。

没有一个社会阶层有生命幸福感,找到安身立命的地方

★中国思想文化▲地理环境→亲族制度中国是广大的内陆国家,游牧转到农耕文明,建立起自然村落,定居生活,血缘关系可追溯。这样一个定居的自然村落的生产方式和社会生活关系,以血缘作基础建立的社会秩序,亲族制度上升为政治上的关系。▲天人合一,艺术态度在中国思想、文化精神当中,永远发展不出西方的“技术”来。改变自然物的方法不是处理它、改造它,而是更好地实现“天人合一”,所以它的原则是“艺术”。手工业劳动者的“技艺”不是技术,这是两种不同的关于自然的态度。▲独特性,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宗教佛教严格意义上不是宗教,因为它是无神论的。它在民间的信仰方式当中,才取得了神的形象、神的地位。比方说我们拜神请他帮助我们,烧香、许愿,然后再还愿。佛、菩萨、罗汉其实不是神,都是普通的人,普通人修佛修到一定的境界,第一境界叫阿罗汉,第二境界菩萨,再往上走佛。本义“觉悟者”佛性不是神性,每个人都具备。众生是尚未觉悟的佛,佛是已经觉悟了的众生。人皆有佛性。惠能的重要性就在这里。禅宗第六祖惠能,真正完成了佛教的中国化最高成果—禅宗,他是禅宗真正的奠基人。惠能重大的贡献就是把佛学的修养,从少数的知识分子圈子里边解放出来,让它深入人民群众的内心,这叫一场佛学革命。惠能说“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没意智”。毛主席赞扬“唐代出了一个了不起的唯心主义哲学家——惠能,他是文盲。但他的思想非常深刻。他的《坛经》是一部人民群众的佛经”。他等于说出了惠能完成了佛学革命。大量的佛家语言进入了汉语,成了我们表达生命情感、表达人与人的关系、表达某种价值的标准的基本词汇。以儒道的思想做了底子,才能成功完成佛教的中国化,禅宗的思想里边处处会读到儒道的思想,只不过以佛家的语言来说。▲中西方思想对比根本差别,论道中国人论道,儒道佛都论道,没论出来“两个世界”,只有一个世界。天道不在彼岸世界里,天道就在人民生活中,孔子“道不远人”。

没有一个社会阶层有生命幸福感,找到安身立命的地方

★三纲领“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大学》放在第一篇,叫“初学入德之门”,第一句话“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叫“三纲领”,这一句,非常能够表现中国文化精神、中国哲学的根本特征。“明明德”,第一个“明”是做动词用,“明德”是指我们本有的“仁心”相当于佛家讲的“佛性”。孟子,仁心有“四个善端”,“恻隐、羞恶、辞让、是非”,本心具备的。(西方基督教的观念,人本有的是“原罪”,人的希望在信仰、侍奉、敬重、敬畏上帝,等待上帝对有罪的灵魂进行拯救,灵魂对我们自己的罪孽是无能为力的。)但中国思想一开始就讲了“明德”,但是我们会遮蔽掉。由于在这个现实世界当中我们人还有“器质”(肉体)一面。“明德”是天地之性,我们肉体给我们器质之性。“食色性也”从儒家和道家不同的人生哲学层面分析中西文化的异同,我们有各种利害得失的趋利避害的要求等,这一切都会让我们的“明德”被遮蔽掉。于是有一个功夫一定要做,叫“明明德”,这叫“复性之功夫”,儒家讲的修养就是“复性”,恢复我们本有的明德让它呈现。真理不要到外面去求,“万物皆备于我。反身而诚乐莫大焉”,《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怎么“明”?“明德”跟天道贯通的,《中庸》第一句“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那么天道在哪里?“在亲民”,即进入和体察人民生活是明明德的唯一途径,做君子一定要天下关怀,即体察人民生活。“在止于至善”,讲人生的最高目标,达到最高的完善。第一讲明明德是复性之功夫;第二,这个功夫那里去做?体察人民生活;正确的体会在人民生活中体现的天道,然后身体力行,达到个人的人生价值的完美。这就叫“在止于至善”。★神秀和惠能的偈语神秀“身是菩提树,心是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惠能“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神秀和惠能的偈语,境界的差别究竟在哪里?神秀用他的偈语来表达他对佛家修行的理解,我们修行就是远离这现实人生,远离这人民生活,远离这众生烦恼,我们别受它的影响,做“自了汉”,小乘佛教的境界。要领会佛法,要见佛性,要进入菩提之智慧,前提是你要看到:人世间的烦恼跟智慧来自同一个根源,我们的本心。我们的本心一起念,起的妄念叫烦恼,不是起的妄念叫智慧,差别在这里。所以,烦恼或者说灰尘来自本心,智慧也来自本心,它不是两个可以对立起来的东西。而神秀的偈语把这两个对立起来,要求隔开,对立。众生之烦恼,正是智慧产生的地方。我们要修行,应当把众生的烦恼也看成是我们自己的烦恼,众生的罪过也是我们自己的罪过,这叫“大悲悯”。

如果没有大悲悯谈什么悟了佛法?谈什么见了佛性?这个原则区别在这里。惠能比神秀高明,他先把这两者的对立给它“无”掉了。惠能的偈语,就是讲一个“无”字,但停留在“无”里是不对的,所以弘忍法师用一只鞋子把惠能的偈语擦掉这个动作,包含禅意,就是把这个说无的偈语也给它无掉。你说空,我把你也空掉,叫“空空”。你把我们的心跟外界事物的对立给它无掉了,无掉了不等于什么都没了,所以需要把这个无再无一次,那就是擦掉它的意思了。然后第二天的傍晚才跟慧能讲解《金刚经》,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惠能终于悟了。惠能偈语达到了这八个字的前四个字,住就是停留、执着,住就是住(着)相。相就是我们把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事物和所有的人都区分出来一个高低贵贱,还停留在这种区分里,叫住相。神秀的偈语错在他住了“我们干净的心”,又住了“外部世界的尘埃”,这叫住了,这也要把它去掉,无所住。住净相,执着于干净,错了,善相不可住,净相不可住。那么,神秀是住了,惠能的偈语是把这个住给它无掉了。但是无掉了不等于什么都没有了,后面四个字来了“而生其心”。这个心叫我们的“自本心”,也就是佛性,又叫自本性。惠能非常感慨地说了五个“何期”,就是没想到,“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无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不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天道在人民生活中。众生的烦恼以及克服烦恼的努力就是天道之体现。“烦恼即菩提”,不要害怕烦恼,烦恼倒是用来修行的,修行之资具。

没有一个社会阶层有生命幸福感,找到安身立命的地方

以上“三纲领”和慧能偈语,比较西方思想,最基本的认识:①我们不承认一个彼岸的世界从儒家和道家不同的人生哲学层面分析中西文化的异同,说真理在这个彼岸世界里;②我们中国人所能接受的真理,并不是逻辑的真理,不是理性逻辑的真理,是生命情感的境界。“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第一段,读到的就是中国的哲学讨论的真理,绝不是西方的理性的逻辑所讨论的真理。西方哲学,把人类心灵当中的情感放的很低,叫第三等级,第一等级理性,第二等级意志,第三等级才叫情感。他们对人生、世界的理解,是逻各斯中心主义。中国哲学恰好是相反的,把生命情感提到根本的位置上来。生命情感之方方面面就构成了我们的心,如果它正了,佛家叫本心。所以,中国哲学是人生哲学,用力所在,是我们生命情感的规范和升华。西方哲学的著作,锻炼我们的头脑,把我们的理性思考训练的十分彻底和周密。中国哲学,滋养我们的心灵,因为它涉及到我们心灵本身的种种生命情感。你读的懂这一段是因为你有过这一份生命感受。你读不懂那一段是因为你的人生还没有这份感受。国学的教育的传统就是从小孩抓,背,以后会懂得。西方学习、教育是以理解做前提的。儒道佛的经典没有严密的推理。中国哲学著作它的文字表达,一个重要的特征是充满了形象、比喻、例子、暗喻,有文学的价值,一句话并不是把它推理出来的,是直接告诉你的,叫直觉的真理,直观的。西方哲学是推理的真理。

没有一个社会阶层有生命幸福感,找到安身立命的地方

我们看哪一种被表达的真理更根本?做一个简单的说明。西方的逻辑要搞推理,比较典型的就是亚里士多德讲的“三段式”,大前提-小前提-结论。无穷追溯,追溯到后来,总会找到这样一个推论,它的前提不再是任何推论的结果,它一定是直觉。中国哲学典籍给出的全是这些东西(直觉),就是你可以拿它来做前提的直观“道”的真理。eg“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老子讲的,它不是任何推论的结果,它就是对这个世界直观的判断,然后再推能推出很多东西。第一,我们明白了什么叫“反者道之动”,就是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必然走向它自己的反面。由于这一点,让中华民族有一种智慧,,在最黑暗、最艰难困苦的时候,中华民族对未来保持着他的信心,因为黑暗即将过去,它一定走向自己的反面,光明一定在前面,同时,它又让我们这个民族,在最辉煌、最得意的时候,保持着必要的警觉。为什么?事情正在走向反面。然后推出为人处世的道家两条通则,①如果你要得到一个事物,你就要从它的反面开始,强大必须从弱开始,高必须从低开始;②你要比较长久的保持一个事物,必须让这个事物包含它的对立面。比方说:资本主义要活得长久一点必须包含自己的对立面社会主义,一切顺利都要包含它的对立面困难,才能做好,做成大事,“困难是我们的恩人,敌人是我们的老师”。

做事情要有对立面,要有反对你的人,你才会把你的事情做得更好。道家不教我们道德标准,教我们如何在这个世界上自由自在一点。光有道家会完形成一种“奸猾”的人生态度,没有是非善恶,老子一部《道德经》全世界没有比它更高明的权术书。用好道家的思想,必须有儒家做根基,做基础、前提。因为儒家保证做事正当,指明了我们要“明明德”,要“亲民”,要“止于至善”。▲“五伦”讲中西哲学之比较,追问的是中西方文化之差异的根源。这差异的根源是来自这个民族对世界的不同理解。而这种不同的理解的形成:地理环境,导致了社会秩序的不同构造原则,中国的原则是在血缘关系之上形成的亲情,然后在这个亲情的基础上,形成了社会秩序的原则,这原则最后归为“五伦”,就是“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中国人特别地强调人生价值的五个方面,每一个方面都是我们人生意义的实现,缺一不可,同时具备是完美的人生价值(中国人讲人生的价值、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是交互性的):“君臣有义”“君仁臣忠”,民族为君我为臣;“父子有亲”,讲“父慈子孝”,叫亲情;“夫妇有别”,夫妻之间共命运,各司其职,形成一种情感,恩爱;“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西方则是马斯洛需要层次,最高一层,自我价值的实现,源于基督教时代,摆脱了家族,个人独立。对于中国人而言,自我价值实现如果离开“五伦”就没有幸福感。中国人的生命追求,理想的状态就是“五伦”的五种价值

没有一个社会阶层有生命幸福感,找到安身立命的地方

★重返古代思想的区分今天,我们重新返回中国古代的思想。这些思想并不等于把它简单等同于中国古代朝廷、中央专治政权来巩固王权、来宣布臣子对君主的绝对忠诚所用的意识形态,中国儒家思想所阐述的人生的境界,那是千古不变的真理。区分意识形态的用法和人生境界的用法,否则在阅读经典会怀疑其现实意义,有了区分才能读懂其中的道理。不要以为现在的汉语是西方概念的表达式,汉语永远是汉语,她的生命力全在民间对她的用法中,不要听信那些学者不断用西方概念来纠正我们说话的意义,正在铲除我们的精神家园★中国文化未来的前景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应该展现出积极的方面,即中国文化精神一定形成对资本逻辑的限制,并且为扬弃资本逻辑准备好精神要素。我们中国人不会彻底的用资本的语言和市场的语言来说话的,我们将学会把它限制在它的一个范围之内。重建中国社会的精神基础,就是重建我们中国人对生活的基本理解和人生态度。我们的汉语承载着、积淀着世界上四种智慧境界中的一种,儒道佛。我们有一个基本的信念,就是不管我们怎样的向西方学习没有一个社会阶层有生命幸福感,找到安身立命的地方,展开市场经济并把它变得健康和正常,其前提是重建我们这个民族的文化、精神。不可能有清一色的西方式的经济在东方民族那里。

标签ad报错:该广告ID(4)不存在。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