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不同角度介绍孔子的仁与礼,目的是通过介绍

从不同角度介绍孔子的仁与礼,目的是通过介绍

再观孔子的仁与礼之关系的思想特点 摘要:本文分三部分从不同角度介绍孔子的仁与礼,目的是通过介绍,使我们对我国古代的伟大哲学思想有进一步的理解,通过对仁与礼的学习,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产生影响,促进我们自身的发展。 关键词:孔子仁与礼思想思想特点 孔子的仁与礼的思想 对于孔子的思想,可以说用博大精深来形容也丝毫不为过,但不论是看孔子的《论语》或是其他的名著,都可以看到仁、礼的影子,因此,我认为:在孔子的思想中,仁与礼绝对算得上是其中的经典理论。 “仁是儒学中一个内涵极为丰富的字,它在不同的范畴里有不同的含义。”在《论语》中,它多以问答的形式出现,孔子回答其弟子的提问中,我们会见到孔子对仁因人、因时、因地而有不同的阐发。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訒。”樊迟问仁从不同角度介绍孔子的仁与礼,目的是通过介绍,子曰“爱人。”子贡问仁,子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从上面的对话中我们不难看出,孔子对于仁的解释是极其广泛的,在对弟子的要求上也是根据每个人的不同特点而提出不同的要求。

从一个简单的含义上来说,仁最通常的理解是通过对道德准则的学习及遵从,达到一个“修身”“爱人”的目的,将仁作为是一种实现爱人、立人、达人的必然途径。但这只是一个最简单的论述,其中的深刻含义自然不是一句两句话所可以说清的。 “礼”。对于礼,在我们现在这个日益现代化并处处要求讲求礼仪的社会里,人们应该不会陌生。但是我想对我们这个号称“礼仪之邦”的文明古国最主要的礼仪倡导者-孔子的礼学思想,我们就不见得了解的那么多了。虽然礼仪本身是历史传统的产物,但礼敬意旨和礼敬心态的强调则是礼学的创造性的发挥。 对与礼的思想实质,我们可以从孔子的这句话中得知一二: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从不同角度介绍孔子的仁与礼,目的是通过介绍,钟鼓云乎哉!在这句话中孔子的意思是说,礼乐不仅仅是一种形式和节奏,而是有着更为本质的内涵。虽然孔子在这句话中没有明确点明礼的定义,但孔子在《论语》中提出了一个相对明确的解释浅谈儒家思想仁与礼的关系,就是“克己复礼”:“克己”就是要约束自己,也可以广泛地理解为自我的净化与修养;“复礼”通常情况下认为是恢复周朝的礼。在实现途径上,约束、培养、调整自我以使言行符合礼,就是“克己复礼“。同时,在具体方法上,“克己复礼追求的是“人欲”与“天理”、人与自然和社会规律的平衡协调与和谐统一。

”但是,礼作为一种很高的德行,孔子的礼也决不仅限于典章、制度、仪节、习俗,而是从人出发,在对当时社会文化、政治、伦理道德、自然科学的历史研究和实践观察中,运用简单的唯物辩证思想所得出的一些朴素的哲学规律及其基本的运用。孔子的礼,从小的方面来看,可以认为是个人行为规范与社会规范的集合;从大的方面来看,礼就是哲学基本规律,就是通过认识规律、掌握规律,实现从必然向自由的飞跃,最终实现“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也就是孔子所展望的“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孔子仁与礼思想的地位及关系 对于仁与礼的地位问题,从孔子的言行及著作中得知,“仁的思想在孔子思想结构中是核心部分。”而“礼,是儒家学说中比较崇尚的一种思想,是治国的方略”,孔子说过:“上好礼,则民易使也”。 关于孔子的仁、礼在儒学思想中的重要性,我们从孔子的两句话中便可得知: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其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决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子曰:“先进干礼乐,野人也;后进干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论语?先进》)在对孔子的仁与礼的关系上,从仁的方面来说,仁是内在的道德自觉,礼是外在的道德规范;仁以礼为准则,礼以仁为根据,两者互相规定,互相补充。

但这并不是说两者的地位就是完全平等的,孔子有些时候会更重视对于仁的培植,以不断给礼注入一种内在的新精神、新生命。他曾说过:“人而不仁如礼何”浅谈儒家思想仁与礼的关系,就是说人要是不讲求仁了,那还要礼干什么呢!在“修身”那一节里,“中庸”作为仁的一种修养方法,讲究“不偏不倚”“适量守度”,其基本精神是通过折中调和的手段,达到消融矛盾、避免冲击、稳定社会秩序的目的,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仁通过调整人们的精神状态在维持社会稳定中发挥了为礼所不能及 的重要作用。所以孔子虽然以周礼为本, 但因为孔子“仁学的本质不是针对社会秩序维持本身的,而是针对人类精神状态的。”因此仁仍代表着一种核心地位,礼须以仁为本,礼是实现仁的途径。 但这么说,并不是表明孔子不重视礼,相反,孔子对礼的重视程度之高甚至是可以超过人们想象的,为了维护礼,孔子敢于不畏强权,对于违反礼的行为直言自己的愤慨:“‘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干三家之堂?”。孔子为何会为了礼而不怕触怒权贵呢,原因就在与:孔子虽然提升了仁的思想,但它并不是完全独立的,仁依然要受到礼的制约,与礼处在一种相维相异、相辅相成的关系之中。仁虽然超越礼而对礼的生成和践履具有先决性的意义和价值,但它并未取代礼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价值。

相反,当孔子把礼深深地植根于仁的基础上之后,礼作为人类生活和行为的道德规范,其合理性、权威性、重要性,都被更加有力地确认下来。更为重要的是,属于心性范畴的仁还为礼的永恒性奠定了基础。所以,很多人认为孔子重仁轻礼的想法是非常错误的。 简单的说,在仁与礼的关系上,仁为礼之体、礼为仁之用,二者紧密结合,不可分割。在孔子的学说里,仁与礼的关系概括而言就是“克己复礼为仁”,就是说礼是一种伦理规范和制度,而仁则是一种伦理观念和品德。仁是内在的品质,礼是外在的规范,仁为里,礼为表,二者互为因果,缺一不可。 孔子的仁与礼的思想启示 孔子的仁与礼,虽然产生于几千年前,但我认为,它对我们现在的生活仍有巨大意义:对于仁,它最基本的提倡是一种“修身”“爱人”,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遵从社会规范,懂得去关心别人,爱护别人等等。主要体现在“与人为善,见贤思齐,慎言敏行”;“齐家浅谈儒家思想仁与礼的关系,孝悌,感恩”。而这些,对于我们现代社会来说,都是值得思考与认真学习的。对于礼,虽然孔子所倡导的礼与周礼是一脉相承的,是一种贵族化的礼,但是孔子则在一定程度上把它“平民化”,力求使他成为每个人内心的规范,他所希望的是礼不是贵族的专用品,而是成为每个人的内心道德法则。

孔子虽早已离我们而去,但他一生中所创立的伟大儒学思想却有幸流传到了现在,孔子的“仁”与“礼”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我们学习它,不仅在于了解我们古代的优秀文化,关键是在于要认清其所能起到的历史和现实意义,从我们的生活实际出发,通过学习,建立和谐社会,发展自己。 参考文献: [1]张燕翎.《孔子箴言》.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1). [2]傅斯年.《中国古代思想与学术十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0(1). [3]黎孟德.《四书感悟》.四川出版集团,2005,(1). [4]李幼燕.《仁学解释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

标签ad报错:该广告ID(4)不存在。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