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哲学概论期末论文浅谈先秦时期的人才观篇
儒家思想哲学概论期末论文浅谈先秦儒家思想先秦时期,儒家思想在各流派中占据主要地位,儒家思想的影响力一直延续到当前,对我国社会和文化各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下是小编分享的浅谈先秦儒家思想,欢迎阅浅谈先秦儒家思想篇一摘要:人才是当今社会各个国家竞争的核心力量,人才培养战略已上升为国家战略。人才观则是一个国家或者社会对如何培养利用人才即人才开发的总的指导思想。任何国家的人才观都具有时代性,人才观随着历史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发展进步的,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我国目前的人才观体系是在历史的不断积累沉淀中逐步完善和发展的,继承了历史各个时期优秀的人才教育思想,同时又是具备当前这个时代人才文化特征的现代人才观。提炼和分析先秦时期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中关于人才观的内容,分析其产生的背景以及对社会主义人才观的影响和渗透。关键词:儒家思想;人才观;社会主义人才观中图分类号:B2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8-0042-02先秦时期,儒家思想在各流派中占据主要地位,儒家思想的影响力一直延续到当前,对我国社会和文化各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其政治思想和教育思想在历史的沉淀中成为了我国乃至世界的瑰宝,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学习,继承和发扬其精华,为当前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提供指导思想。
儒家学派的各学者对于人才观没有专门的论述和研究,但他们关于社会和其他方面的思想中包含着有关人才教育和任用等方面的观念,值得我们拿出来分析学习,并用于指导社会主义人才观。一、先秦儒家人才观形成的客观环境和思想基础先秦时期在我国古代历史中是比较重要的时期,在此时期,我国正进入奴隶制时期,土地归国家所有,奴隶为国家或者奴隶主劳动,受到奴隶主的剥削。尤其是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工具进一步发展,提高了劳动的效率,奴隶主逐渐被地主取代,奴隶的权利意识和抗争意识增强,不断发生抗争。在反复的斗争中,封建制取代奴隶制,我国建立封建社会。随着封建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我国在政治经济社会各方面都取得了空前的繁荣,同时带来了文化的繁荣,先秦思想和文化逐步形成。尤其是先秦哲学的形成和发展,成为当时先秦诸家思想形成的基础。先秦思想是我国古代哲学和思潮的开端,是开始形成百家学派建立古代哲学体系的关键时期,通过对社会最本质的、最原始问题的探讨和追问,把哲学思维用于解决人类生存和生命起源等根本性问题的探寻上,正是由于对这些问题不断的追问和分析,才有了古代哲学的发展,为今后诸子百家的哲学思想和政治文化思想奠定了社会基础,为当时的文人志士提供了浓厚的社会氛围和思想基础,百家思想的争鸣正是当时社会思潮尊重不同见解和开放性、包容性的思想氛围的映射。
先秦思想在当时经历了两次重要转折。第一次,出现在殷商、西周时期。这次重要转折实质上是一场关于宗教的批判改革。当时,宗教统领社会和精神层面的一切东西,宗教掌握着社会的生杀大权,国家只是宗教领导下虚设的统治机器。受压迫的中下等民众没有人身自由,随着受压迫程度的增强、权利意识的萌发,批判、反抗宗教的活动不断发生,不仅仅在宗教外部不断进行着各种形式的抗争活动,在宗教内部也开始分化,出现意见不一的宗教徒。抗争的焦点是批判宗教的统治思想,用社会文化和制度统治国家。从另一个重要的深层次的角度讲,这场运动是对古老的天命的怀疑。从有人类出现的那天起,神的意志一直存在于人类的潜意识中,人命天定观念在古代社会思想中占据了较长的一段时间。人们宁愿相信神的安排,而不去思考人的本源和人的意志来源等本质问题的存在。旧时社会和民族是依赖神的保佑而存在的,当社会更替、民族伤亡这些非正常事件发生时,神的力量显得薄弱,人们开始怀疑天命的科学性和存在性,开始试图相信人的主动性和存在的价值。第二个重要转折点是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思想百家齐鸣、百花齐放。儒家、道家、法家等各学派针对世界本源问题的探讨研究为我国哲学思想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的各种学说在这个时期逐步形成并占据当时思想的上风。儒家注重精神层面的道德研究,以德塑造人,在当时用精神感染带动了一批人,一直到今天,仍被我们沿用。二、先秦儒家人才观的具体内容及其实践先秦诸子百家虽然在人才观方面没有专门的论述,但是在他们的思想和言论中均有涉及人才观的方面。尤其是儒家思想在当时的社会思想层面占据一定的地位,是当时普遍接受的思想观念,其中的精华值得我们研究学习。在此,从儒家思想中总结和分析关于人才观方面的论述,讨论先秦时期具有社会代表性的选人用人观。总的来说,儒家人才观思想主要体现在精神层面尤其是人的品德方面,不涉及社会生活等物质条件方面,注重人的道德修养,与阶层和身份无关。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曾子等,他们每个人在哲学思维和社会思想方面均略微不同,但是儒家思想又有着该学派共同的宗旨,即相同的东西,或者说是质的东西是一致的。培养有道德的人,是儒家关于培养人才的观念。有道德的人或者说道德完善的人,是儒家教育人的终极目的。在古代,有道德的人的标准有很多儒家智慧论文,但主要涉及的要素是一个人的忠与孝、仁与义。自古忠孝难两全,能做到忠孝双全的人必定是道德高尚之人。
对社会、集体、家庭忠诚,对父母亲人孝顺是做人的基本要求和追求目标,无论先秦时期还是当今社会,都会把忠孝作为评价一个人的道德品质的标准之一,几千年制定的道德体系中的标准仍被今天沿用和推崇,乃我中华民族的瑰宝,值得我们继承发扬。仁义二字在古代是分别取自:“仁以待人”、“礼义廉耻”。从古文中可看出,仁义仍是当时儒家培养教育人才的目标和基本要求。要想成才必先成人,此处的成人是指成为有道德的人。更具体讲,儒家所谓的人才教育必定与当时的社会环境相结合,具有历史的烙印。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人必须有历史使命感,具有民族责任心。天下兴亡儒家智慧论文,匹夫有责,在当时人的教育上,与社会背景有着极大的联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当时的文人志士追求的目标和毕生的责任,为国努力和付出是至高无上的荣耀,是一个有道德的人的必然追求。2.儒家培养讲究中庸之人。所谓中庸,即不偏激不极端,凡事讲究不过、不及,即不走极端化。孔孟思想尊崇中庸之道,凡事都利用中庸的思维去解决问题。孔子把中庸作为人的一项美德进行宣扬和赞誉,在当时的社会中推崇,得到社会人的认同。遇到任何事情,不偏执地处理问题,利用温和的思维和方法进行思考和行动,偏执、傲慢、愤怒等都是中庸所不能容忍的处理方式。
中庸作为人的美德或者处事方式,经历了较长时期的沉淀,延续至今天,仍被许多人沿用和推行,虽然中庸在历史中不止一次被严重地质疑其合理性,但是实践证明,中庸在某些条件下是值得我们继承的,一切走极端的方式都不会长久存在也不会取得圆满的结果。作为新时期的人才,更不可置身于左右极端下,要善于运用中庸的思维方式,避免暴躁与傲慢。3.人必须有气节。所谓气节,从字面意思上是指一个人的志气与节操。一个有气节的人,在面对困难和波折时不屈服于困难,一身骨气和傲气。面对人身之外的东西,尤其是名与利,皆不动摇,按照君子的要求约束自己。孔子在人的气节上有此论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不义 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把松柏的傲气比作人,可想,当时人的气节对于人才培养是个 重要的内容。所谓有气节,在现代,主要是指有良心的人,有骨气的人。尤其是社会文人, 代表着一个国家和民族有知识有文化的人,是一个民族代表性的群体儒家智慧论文,其社会良心更是一 个民族具有代表性的精神层面,因此,气节在当前社会也一直被作为教育人才的标准。 4.人的全面发展。在先秦时期,人的全面发展已经被提出和运用到人才的教育当中。
所谓 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才能和技能的多方位发展。在古代,要求人不仅能文能武,通晓 天文地理,还要精通军事、艺术和自然科学。孔子的六经与六艺都是当时比较注重学习的 知识。从六经六艺的学习上可以看出,在当时就已经开始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在进行全面 教育的过程中,培养综合性人才,即所谓的通才。当然,不仅要通还要精,只有先通才有 可能实现精。 三、社会主义人才观对先秦儒家人才的扬弃 前面讲到,人才观作为社会思想的一方面是一个社会一个时期内的产物,带有强烈的时代 特征。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社会环境和精神风貌,对于人才的要求也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 具有不同的内容。社会主义人才观是根据当前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为促进我国人 的教育和发展,为社会创造优秀人才的目标而形成的价值观念。但,人才观不是固定不变 的,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得到改善和丰富。社会主义人才观是对以往人才观的继承 和发扬中不断形成的,它与先秦儒家人才观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同之处,又有着各个时代 不同的烙印。社会主义人才观是根据当前时代要求,对前期的人才观的扬弃的基础上不断 树立的。社会主义人才观对先秦儒家人才观的扬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人才教育的终极目标:有道德之人。
这与先秦儒家人才教育观相一致。社会主义道 德体系的建立是对儒家道德体系的沿袭和发展。二者在本质上是相同的,要成才先做人, 做有道德的人。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建立的目的是为了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思 想道德体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颁布实施,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道德要求和规 范。道德滑坡现象在当前社会学者和教育学界是讨论比较热烈的话题,尤其是当前发生的 公民不道德现象层出不穷,人们开始怀疑我们国民的道德水平在下降,道德体系的重建成 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物质财富增加,人们的精神财富和面貌 是否也得到改善呢?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有一部分人面对物质享受,忘乎所以,享 乐主义、腐败主义滋生泛滥,丢弃了人最宝贵的本质。一个社会道德体系的构建不是从零 开始的,道德的滑坡不代表所有人的道德败坏,或者说以往的道德体系的要求已经不适应 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需要不断调整和完善。最本质的东西不可以丢弃儒家思想哲学概论期末论文浅谈先秦时期的人才观篇,那就是最基本的为 人道德。 其次,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社会主义人才观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继承了儒家关于人的全面 发展理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在教育实践中,尤其是以往的教育模式,根据分 工设置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尤其是学校教育儒家思想哲学概论期末论文浅谈先秦时期的人才观篇,不同的学校,同一学校不同专业等这些旧 模式的限制,人才的培养囿于专业的分化而没有形成通才。
许多学者同时认为,正是由于 这种教育模式的存在,在我国很难出现“大家”。所谓的人的全面发展,不仅仅是人在专业 技能上的发展,更深层次指人的身心合一、内外和谐发展、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共同发 展。身与心的和谐,是一个的内在与外在不断抗争不断和谐的过程。古人讲的天人合一大 概也有这层含义。 再次,社会主义人才观在追求人的全面发展过程中鼓励人的个性发展。先秦儒家人才的教 育主要强调集体意志。注重社会整体的价值,忽视了个人价值。这与当时的集权制国家制 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种人才教育观念下的人才受制于社会整体的要求,难有自己独 特的个性,忽视了人在发展中的差异性,抑制了人的主动性和创新性,更谈不到尊重差异 性。现在人才观的树立是尊重人的个性、差异,确立了自由和平等的价值观,肯定个体的 发展,尊重个体创造的精神和物质财富,合理满足个人发展的物质要求。本身人与人在知 识、能力等各方面都不尽相同,鼓励发展多样的个性,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挖掘人多方 面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民族的进步离不开创新,人才的创新思维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希望。 尤其是21 世纪,竞争激烈,人才的培养成为各个国家的重要规划和任务。****同志曾 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
”可见创新对一个国家 和民族的重要性。人才教育中要重视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升,改变儒家思想中 只重视人的精神层面而不关心社会发展需要的缺陷,鼓励发展个性和探索世界的精神。 最后,现代人才培养的目标是通才中的专才。儒家思想倡导“君子不器”,将君子看成是一 种道德典范和人格典范。在道德社会当中,君子是那些“不在政可美俗、在政可美德”的人, 他们的潜能得到充分挖掘,是社会需要的“通才”。而伴随着社会的变迁与发展,儒家思想 倡导的“通才”观逐渐淡化,并被科学技术型的“专才”观所取代。这种演进是社会发展的必
随便看看
- 2024-08-12释迦牟尼:佛教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的传奇人生
- 2024-08-11中国逻辑和印度逻辑:东方逻辑思想的两大源泉及特质研究
- 2024-08-11探究僧官系统的世俗化:从机构建制到任官模式的演变
- 2024-08-10庄子:战国中期的智者,用化应对险恶人性与困难人生
- 2024-08-10老子的大智慧及其现代意义:儒道互补与中华文化的发展
- 2024-08-10稻盛和夫:科学家出身的著名企业家,其管理哲学影响深远
- 2024-08-09佛教对中国传统法律思想及制度的影响:冲突与融合
- 2024-08-09庄子的智慧:化解人性险恶与人生困难的哲学
- 2024-08-09儒家角色伦理——21 世纪道德视野:挑战基础自由个人主义的当代伦理话语
- 2024-08-09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中国伦理学自主知识体系如何建构?
- 2024-08-08道家哲学的现代意义及对先秦法思想史的意义
- 2024-08-08儒家伦理哲学 现代儒学编委会及主编徐波简介
- 2024-08-08探究中国佛教在越南的传播历史及中华文明的影响
- 2024-08-07政治问题与权力制约原则:现代民主理论的基础
- 2024-08-07孔子礼的思想内涵及其当代价值:以仁为核心的多层范畴
- 2024-08-05大学:古代经典教材,现代道德启蒙,提升个人修养的必读之书
- 2024-08-0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
- 2024-07-30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传承深厚学术根基,铸就古典学术研究实体机构
- 2024-07-30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当下社会人生的滋养与指引
- 2024-07-30敬畏天、遵循道:儒家思想的基础与本质,孔夫子的贡献及民族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