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思想与中华民族精神的渊源关系与渊源

孔子思想与中华民族精神的渊源关系与渊源

孔子虽然远离我们两千多年,但每一个人都不会对他陌生,因为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奠基者,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而且孔子无疑是那个时代最有学问的人,他首创了中国学术思想史上的第一个学派—儒家学派。

孔子生前不得志,不料死后彻底翻身,由学者而为“圣人”、“万世师表”,甚至登上了“大成至圣文宣王”的宝座。他创立的儒学也由私学而为显学,取得了独尊的地位。自汉武以至清二千多年间孔子的儒家思想和老子的道家思想认识,虽经多次改朝换代,儒学的正统地位始终没有动摇。

直到近代,情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鸦片战争后,民主革命从此开始,一股前所未有的反孔思想勃然而兴:孔子思想与中华民族精神的渊源关系与渊源,先是维新派的托古改制,把孔子的儒学弄得面目全非。接着是革命派章太炎的直接批评,儒学正统地位摇摇欲坠。最后是声势浩大的“五·四”运动,高呼“打倒孔家店”的口号,给孔子儒学以致命的打击。从此孔子不再是偶像,儒学独尊的地位彻底垮台了。

孔子作为世界级的文化名人的地位早已奠定,任何过头的褒,只会是画蛇添足,任何过头的贬,到头来终究变成自我嘲弄。因此只有实事求是地评价孔子,才可能从他的历史存在中极取到真正的教益。在这里我们要探讨的就是孔子思想与中华民族精神的渊源关系。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民族意识,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传统长期熏陶的产物。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儒、佛、道三位一体,浸透于中华民族的性格和心理,凝聚为中华民族精神。然而以官学的形态,授受于库序,流布于民间的,却基本是孔子儒家的思想文化,正是从这一意义上,我们说孔子的儒家思想和学说奠定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与定位。

孔子儒家思想奠定中华民族精神的基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和的精神、仁的精神、及礼的精神。

中国作为二个封建大国在近两千年来的历史发展很少有侵犯外域的战争,唐王朝是中国封建的高度发展:孔子思想与中华民族精神的渊源关系与渊源,虽然民富国强,但也没有向四域扩张。我认为这与孔子和的精神密切相关。

孔子和的精神的否定形式就是不争(不义之争),因此孔子是一位强烈的反战主义(不义战争)者孔子的儒家思想和老子的道家思想认识,一位和平主义者。中国人历来鲜有决斗,历来尚文不尚武,可以说皆受不争思想的陶冶和影响。

仁是孔子伦理思想的核心,这一点是毫无疑义的,《论语》中有109次提到“仁’的确是不厌其“繁”,但对它的理解却歧义纷呈。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仁主要是“爱人”,作为内在的道德修养,仁的基本精神就是爱人。

孔子所讲的“仁”是一般人只要努力就能做到的,“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所以“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可作为仁者爱人的一个恰当解释。这里谈的是对待他人的平等态度,也就是将心比心,自己需要的孔子的儒家思想和老子的道家思想认识,要想到别人也同样需要,自己想做的事要想到别人也同样想做,要尽可能地帮助别人。

如果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体现着对他人的善良和帮助的话,那么它的另一个方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则体现着对他人人格的尊重。所以孔子的仁学,倡导仁德,最低要求是承认人的存在和尊严,这种古典的人道主义,成为中华民族仁爱宽容精神的主要源头。

在孔子思想中还有一个重要的内容——礼。礼是完善的政治制度和伦理规范。孔子礼的精神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也发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中华民族向以“文明古国”和“礼仪之邦”著称于世,其泱泱大国之风范,温润如玉之风度,温良恭俭让之举止,堪为世界文明之楷模,它们都出于孔子礼的精神。

理性主义是孔子礼的精神的又一个重要性质。 孔子曾告诉人们:“ 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贫思难。” 也就是说, 他要求人们对自己的一言二行、一举一动, 乃至喜怒哀乐的流露,都要经过慎重考虑, 作到无过无不及。

孔子这种重` 礼” 的理性主义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很大, 中华民族重理性、讲节操、反对纵欲主义, 。 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西方个人主义传统所面临的种种困境, 使人们看到深刻的东方智慧之中所闪烁出的民族理性精神的光芒。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认为孔子儒家思想尽管自身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矛盾和缺点,但它所蕴含的热爱自然和生命,热爱和平和生活的品格,为国家为民族而献身的高尚气节,以天下为己任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勤劳勇敢,吃苦耐劳的美德,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以及讲求道德理性的修养方法都已深层次地积淀于中华民族的国魂之中。

文化的理想国,让每一个诗意的灵魂,都有栖身之地。感谢您的关注!

标签ad报错:该广告ID(4)不存在。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