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中找到面向未来的启示

:从历史中找到面向未来的启示

:从历史中找到面向未来的启示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当人们经历的一切很快成为“历史”的时候,我们或许可以这样认为,无论什么样的“观”及其“所观”,都变为人类历史的一部分;而“历史观”本身则制约着当代人们对其民族、国家和文化的根本看法。比如,有人把中国几千年看作是封建的、愚昧的、黑暗的历史过程,我们能否指望从这种“历史观”中形成正确的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吗?能否奠定我们的文化自信?显然不能。从历史中找到面向未来的启示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可以,不知来路亦很难搞清楚去路。如果将“历史”搞得一塌糊涂,不但今天面临的状况无法明晰化,前进的道路也可能迷失方向。那么,今人的历史观是从哪里得来的?

:从历史中找到面向未来的启示

一种是教科书式历史观。普及、推广传统文化的同志现在在学校里遇到一件比较尴尬的境遇:一方面是中央号召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另一方面历史的教科书告诉我们的师生:近现代的革命对象之一是落后的封建社会,要推翻这种制度化的社会,就要反对和打到背后支撑的意识形态及其传统文化基础。因此,许多师生仍然转不过这个“弯”、迈不过这个“坎”。对传统文化性质的整体判定基本是负面的,遑论认同和自信。看来:从历史中找到面向未来的启示,滞后于新时代的历史教科书,确实应该变一变了。至少来说,把中国有文明以来的历史阶段划分为牵强的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把中国思想文化性质简单等同于唯心唯物之争论或阶级之代言,仅肯定农民起义的进步意义而忽视其反复失败的教训,像这样一些评价当改观了。

:从历史中找到面向未来的启示

一种是大众娱乐化历史观。没有受过系统教育的一些群众,他们的历史观更多的来源于影视屏幕。偏离历史真实的宫廷剧,极力渲染和刻画后宫的阴谋和内斗,从而吸引了许多人包括相当一批年轻人的眼球。抗日神剧、国民党正规部队的悲壮抗战,以大众意识形态的面目出现,正塑造着不同于以往的抗战史。强调文化的娱乐和产业化功能,忽视其可能造就的意识形态偏向,实际上对我们业已形成的党史、军史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解构”。

历史的合法性资源,是一切政党乃至国家、民族当代存在的重要合法性源泉之一。历史的重大失误和教训,当然要充分研究和汲取,以避免犯重复性的颠覆错误,但历史的正面价值作为发展的动力尤不可忽视。革命时期,“打破”既成,容易造成断裂式思维方式。而我们今天的道路、理论、制度、文化所谓“四个自信”不只与几十年亲身走过的路相关,也与几千年文明的传承有关。从整体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非常关键,没有这一点,就走不出近代以来民族心理受到挫伤后的自卑情节。外表上“站起来”,内心上更要“立起来”;口袋里“鼓起来”,脑袋也要“实起来”;形体上“强起来”:从历史中找到面向未来的启示,精神上更应“定下来”。建立真正的、自信的“文明史观”在当代显得非常急迫。

中国是一个相当重视历史的国度。从孔子著《春秋》到司马迁著《史记》,我们本有历史的“笔法”(正义的标准、隐含的规则),遗憾的是,基本上被近代以来“西化”的历史写作方法所代替。“中国”在西方所谓的“世界”语境中,逐渐从被最初传教士心目中的向往和赞扬,演变为世人眼中的“不开化”和“野蛮”之代称。简言之,近代以来,我们的历史似乎被“他者”所书写。掌握了历史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可以,某种意义上就掌握了未来;失去了历史的话语权,就弄不清我们当下是谁、我们走向何方。

2019年1月3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挂牌成立。能否用自己的标准去构筑中国认识世界的话语体系,是一个重大的考验。历史,既不是为了所谓的客观而记流水账,也不是为了猎阴搜奇而翻烂旧账;历史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可以,充满了正义与邪恶、善良与阴险、道义与不义、友善与伪善的纷争——揭示其价值观的因果逻辑,扬善遏恶,为现在和未来提供合乎规律的镜鉴。

标签ad报错:该广告ID(4)不存在。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