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罗门与佛教哲学体系的强烈关联性分析与比较
在古印度的文化体系中,带有宗教色彩的哲学思想一直占有很大的比重,并且对整个印度社会有着巨大无比的影响,他不仅代表着整个统治阶层的利益诉求,也是权力分配下的精神导向。而在此哲学体系中,婆罗门与佛教哲学体系又有着强烈的关联性,本文将对此进行分析和比较。
最高实体
在宗教世界中,总会提炼出一个词语去解释世界万物的现象并且将它赋予了丰厚的思想理论,婆罗门也不例外,如他们将比喻世间万物的最高实体都称为“梵”。
如《歌者奥义书》:这整个世界都是梵。
那么为何出现了“梵”?根源在于人对于各种事物不能够有着清楚的认知和区分。而人在对事物进行认知和分辨的时候往往会出现幻觉,进行了错误的评判。同时婆罗门教哲学在对人生和生命现象进行分析的时候,常常谈到另一个主体,称之为“我”,人和生命体中的“我”和“梵”也被称为“小我”和“大我”。
如果一个人能够认识到“梵我同一”将是他所汲取的最高智慧和最大的目标,同时一个人的生存状态,通俗点说是他的生活品质包括他的精神状态的好坏,都于这种认知有关。
随后婆罗门教中又形成了一些其他的派别,其中影响最大的应该是吠檀多派。此派中的主流学说:“不二一元论”,他完全继承和发展了《奥义书》的核心理念。吠檀多派中对“不二一元论"观念的代表人物是乔茶波陀约和商羯罗。
乔茶波陀在《圣教论》中说:犹如瓶等中之空,瓶等遭到破坏时,其空悉归于大空,众我汇入我亦然。商羯罗在其《梵经注》中说:小我与最高我(梵)的差别是由限制性因素,如身体等造成的。它们由无明幻变出来的名色构成。差别是不真实的。
轮回解脱
应该说,我们对于婆罗门教中最为熟悉和他最具有影响力的还是轮回和解脱观念。什么叫轮回和解脱呢?通俗点讲,就是一个生物在发展演变的过程中,他不会消亡,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变为另一种形式,这种在生命形态之中不停的转变过程,就称之为轮回。而轮回之变也分好和坏,善和恶。
而决定你轮回之后的生命体态取决与你生前的所作所为,比如你生前信奉神灵,心地向善,来世你就有可能会是高种姓的人或者精英阶层。而如果生前从恶的话,你轮回的下一站可能就是猪狗或者动植物等低等生命。所以,善得善,恶得恶。这种带有因果论的轮回世界观,不仅成为了婆罗门的教义,也成为了其他宗教的哲学理念。
虽然轮回有好有坏,但在婆罗门的教义中,只要在轮回之中就免不了遭受痛苦。比如,即便你是社会的精英阶层,但同样你也要经受生老病死,人情冷暖。那么如何摆脱这种状态呢?只有跳出轮回,才可破除轮回之苦。而轮回是由人生平中的思想、行为、语言所产生的,这些统称为“业力”,即轮回是由“业力”推动的。
那么问题来了,前文所提到的婆罗门认为的最高境界就是“梵我同一”,而大部分人甚至都对“梵”都不了解,不清楚,他们只是在追寻个人的得失和利益佛家的思想主张是什么,这种情况之下,怎么可能跳出轮回呢?这样就只能在无尽的轮回中旋转。所以,只有对“梵”去认知,去了解佛家的思想主张是什么,并达到最高形态,那么人才不会再产生业力,当业力无法推动轮回,人就可以跳出轮回达到解脱。
社会等级观念
社会等级观念是绝对婆罗门宗教哲学特点的重要因素。后世广为流行的种姓种类有四个: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高种姓的人可以随意对低种姓人进行财产和生命剥夺,并且低种姓姚服从高种姓。综合来看,婆罗门的等级制度其实就是在向世人表明这个社会由一个最高人物可以主导一切,并且他的地位将会永远持续下去。他其实就是代表了宗教和上层贵族的利益。
佛教哲学的核心理念
虽然佛教的产生晚于婆罗门教,但在前人的基础上,佛教吸收和借鉴了其他很多宗派的思想基础,并形成了本身教派的深厚哲学理念。其中的观念有以下几个:
缘起无常观念
于婆罗门的不同的是,佛教在哲学观点上否东了世间万物之有一种实体,而认为是有多种要素构成的。佛教的释迦摩尼曾提出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婆罗门与佛教哲学体系的强烈关联性分析与比较,就是缘起观。
《中阿含经》卷第二十一中说:“若有此则有彼,若无此则无彼,若生此则生彼,若灭此则灭彼”。
教缘起观的重要形式是“十二因缘”的理论,在分析人生现象时,佛教还提出了人及其作用是由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这五种成分构成的。此外,佛教中还有“六界”之说。在佛教的主流思想中,没有一个是指世间事物或生命现象中的唯一实在的最高实体。
在佛教的“缘起”理论中,于另外两个“无我和”无常”的概念也是基本一致的。“无我”的意思就是认为事物中没有像婆罗门提出的“梵”这样的最高实体;“无常”意思就是认为世间的一切事物都不是永恒不变的。
《杂阿含经》:“一切行无常,一切法无我。”
实际上“无我”和“无常”就是对婆罗门教义中的“梵”的否定。
轮回涅槃
其实说到这里,我们已经看出来了,佛教的轮回涅槃观念和婆罗门教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当然,佛教一部分教义是借鉴了婆罗门的,但也有不同的地方。比如佛教也认为跳出轮回才是解脱痛苦的方式。佛教中的解脱更多地是称为“涅槃”。涅槃即是灭除烦恼和世间的一切虚幻现象,佛教也称为“无明”。在佛教看来,达到涅繁状态人就能摆脱轮回,消除痛苦,获得解脱。
平等利他
佛教所提出的“众生平等”的观念不仅是宗教理念,也隐含着政治诉求在里面,这里面的矛头直接对准的就是婆罗门所提出的种姓制度。很明显,在印度的四个等级制度中,婆罗门所代表的就是高种姓的利益,佛教所代表的就是刹帝利和吠舍种姓的阶层的利益。
《别译杂阿含》:不应问生处,宜问其所行,微木能生火,卑贱生贤达。
这句话就非常明显的表达了佛教一贯的平等主张,反对通过对种姓制度来决定人的社会地位。因为在种姓制度下就觉得了一个人以后的成就和他的地位,这对于想要努力和想取得超脱的人来说,是十分不公平的。佛教在后来大力宣扬的利他思想,实际上也与平等观念有关,因为按照平等观念,人是不能只想着自己的,还要想着他人,这就是平等观念的基础。
婆罗门与佛教的相同之处
1.在古印度的两大宗教体系下发展的哲学挂念,因为其相似的地域背景和文化趋同,所以他们之间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首先,婆罗门和佛教的教义种,都认为人的言行举止会产生“业力”,人的行为也分善恶。善行和恶行会分别产生不同的后果。同时业力推动轮回形态的产生,轮回状态下的人不管事善还事恶都不能摆脱痛苦。只有跳出轮回,才能得到解脱。
2.婆罗门和佛教都认为,人的行为和欲望是有关联的,而欲望与其对事物或生命现象本质的认识有关。当人在为自己追求最大利益化而努力时,这就将产生业力和轮回的形态,就会产生痛苦。当人认识到自我渺小以后,并且能够感悟到外部的世界,不在那么追求个人私欲的时候,他的言行举止就会产生业力,也就是轮回会中职。这也就是佛教说的涅槃和婆罗门说的解脱。同时如果要想解脱和涅槃,就必依靠自我的智慧,虽然两家宗教在对如何拥有智慧的理解上有所不同,但主张依靠智慧获得解脱和涅槃是一致的。
不同的方面
1.婆罗门的核心哲学理念认为,这个世界唯一存在的最高实体就是“梵”,这个文章开头提到过,其他事物都是通过这一实体所展开的。而不能独立与这一实体。并且事物中间没有任何本质上的差别佛家的思想主张是什么,只不过都是实物所展现的不同形态而已。佛教的核心理念则是,不存在唯一的事物实体,事物都是缘起的,各种事物的差别实际上是形成事物的缘的不同的组合或不同性质的结合。
2.婆罗门教在教义种认为最高实体是永恒存在的,不会真正的灭亡,而时间万物变化的只是表明,佛教认为事物是无偿,没有一成不变的实体。事物的各种形态是构成它的诸缘的差别和变化产生的,世间事物由于在本质上由多种成分构成,没有一个不变的恒常实体。
结束语
古印度在宗教思想上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并给予亚洲乃至于全世界带来了深刻影响,在婆罗门教和佛教的紧密联系之下,我们可以看到,由于佛教是后出现的,并且佛教所代表的是印度低种姓阶层利益,所以佛教的部分思想对于了先前的婆罗门思想进行了否定婆罗门与佛教哲学体系的强烈关联性分析与比较,并对以种姓划分等级这种理念进行了驳斥。
佛教创立之时,我们也能透过这些思想看到当时的阶层之间的经济和政治矛盾,并且两个宗教在很长时间内同时并行发展,在这个过程种二者虽然存在利益冲突和理论对立,但他们实际上也互相影响和借鉴。两教的主要哲学思想由于产生和发展于相近或类似的历史环境中,相互影响、相互借鉴是很自然的现象。二者共同构成了古印度思想宝库中的精髓部分,对东方文化的发展和人类思想的进步起了极大的作用。
随便看看
- 2024-08-12中国传统文化之民间艺术剪纸:瑰宝与奇葩
- 2024-08-12剪纸: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瑰宝,民间艺术的镂空之美
- 2024-08-12释迦牟尼:佛教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的传奇人生
- 2024-08-11探究僧官系统的世俗化:从机构建制到任官模式的演变
- 2024-08-10法学院党委:以党建促发展,推动学院各项工作稳步前行
- 2024-08-10第八章: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推向 21 世纪,依法治国和政治文明建设扎实推进
- 2024-08-10老子的大智慧及其现代意义:儒道互补与中华文化的发展
- 2024-08-09佛教对中国传统法律思想及制度的影响:冲突与融合
- 2024-08-09小六壬预测术:中华传统数术文化的瑰宝
- 2024-08-08探究中国佛教在越南的传播历史及中华文明的影响
- 2024-08-0760 甲子:天干地支的独特文化与计时方法
- 2024-08-05德艺文化创意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审核问询函的详细内容
- 2024-08-05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意义及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 2024-08-04地方特色小吃:传承地域文化与代表当地人情风俗的美食瑰宝
- 2024-08-04北京大学:优秀学子的梦想之地,哲学系的独特魅力
- 2024-08-04书法的文化意义与社会功能:中国文化的道、礼、和
- 2024-08-04少林寺 4.52 亿郑州买地,进军房地产?真相来了
- 2024-08-03海派文化新论:梳理海派文化脉络,领略独特内涵
- 2024-08-03深入探究三教文化:儒、佛、道的融合与发展对人类文明的重要意义
- 2024-08-0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及对企业经营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