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的文化启蒙之中,为何会从奴隶制到封建制?
中国传统的文化启蒙之中,为何会从奴隶制到封建制?
在这个意义上,笔者认为,在中国传统文化启蒙中,道家、法家、儒家可以列为对我国传统文化影响最深的三大流派。但是,在现代人的认知中,一提到道教,首先想到的就是道教,它是一种代表神仙魔力的地方宗教体系。
那么道教为什么会从“无为而治”的政治教义转变为宗教呢?这种转变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在汉朝之前,道教是一种政治哲学,与宗教无关
道教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期,中国社会从奴隶制向封建社会转变。
在更迭中,原有的社会结构被彻底打破,统治秩序被改写。社会各阶层从自身利益出发,提出各种理论,以期在即将到来的新世界中占据更好、更积极的地位。
道教也是在此基础上诞生的。 《道德经》中记载:
“我无所事事,人却自转;我喜欢安静,人却自以为是;我无所事事,人却富贵;我无欲,人却卑微。”
暂且不提这个治理理念的时效性,但从一个学派的角度来讲,通过这段话不难看出,道教从一开始就与宗教无关,而实际上类似于儒家和墨家。和同时期的其他学派一样,它是一种政治哲学。
这种政治哲学与儒家、法家类似,在中国历史上也有过社会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汉初,刘邦一统天下后,由于连绵不断的战乱和天灾人祸,当时的中华民族人口迅速减少,各行各业都枯萎了。在此基础上,从汉代始祖刘邦,到后来的文帝,景帝都尊崇“黄老学”治国。
韩景帝
所谓的黄老学派,自然是道家“无为而治”的学派。当然,“无为”不是“无为”,而是“无所事事”。
汉初政权建立初期,天下向往和平,不愿大动干戈,“黄老之学”给了国家和民族一个休养生息的机会,使汉朝逐渐摆脱弱点佛家道家儒家的思想境界,走向汉武帝时期。权力的巅峰。
在汉初黄老之学的应用下,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盛世,即“文景治”。
由此看来,从先秦时期的萌芽发展到汉代国策纲领的实施,道教没有任何宗教形象,而只是一种广为人知的政治哲学。 至于后续从“无为而治”到“仙丹”的过渡,还要等到东汉以后。
汉武帝“独尊儒学”后,道家政治学派的属性减弱。由于自身对“修身养性”的追求,开始与仙丹结合佛家道家儒家的思想境界,在外来佛教的刺激下逐渐演变为一种宗教
笔者认为,道教从政治哲学到宗教制度的过程是一个漫长的发展变化过程,这不仅与儒家的成长有关,而且与道家“静无为”的思想直接相关。 ”。隐士式在魏晋南北朝开始盛行并达到顶峰,是道教宗教化的重要载体。
公元前140年,才华横溢、才华横溢的汉武帝即位。他希望立下大功的皇帝自然不会接受父亲和祖父“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转而以法儒为治国之道。想法。但经过几十年的实践,道家黄老思想已经渗透到许多士大夫的观念中,他们无法跟随皇帝的变化而改变思想,已经过时了。
于是,许多不能就业的知识分子,在道家静默无为的思想指引下,逃入深山,游历山林,开始隐士式。这些隐士一般都有一个特点,他们大多是品德高尚、知识渊博的人。
社会上一大群知识分子游历山林。他们无法参与道教国事,只能专注于修行,产生了许多形而上学的观念,为道教的宗教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基地。
另一方面,中国古代“炼丹师”或“练气”的传统从未断绝。出于人类对死亡的恐惧,许多人试图找到长寿之道。汉代以后以修身养性为主的道家理论,也恰巧有许多追求超然和长寿的观念。
道教书籍《老子》中有这样的记载:
“若以身为天下,若能托天下;若爱身为天下,若能托天下... ——长期愿景。”
因此,道家对“修身养性”和“长生不老”的追求,结合传统的仙人炼丹术,产生了许多神话传说,为道教的宗教化提供了素材。
以道教的形而上学观念为基础,道教与仙丹交汇形成的材料,道教的宗教化只是一个契机。而这个机会在汉代也出现了。
东汉时期,发源于印度的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为道教从政治哲学转向宗教提供了契机。
简单地说,中国本来研究的是神仙、长生等形而上学的概念,只有比较松散的道家理论。然而,佛教的出现,却为世人提供了不同的选择。这时,原本研究道家玄学的人出现了竞争者。为了延续道家形而上学的观念,只能效法佛教,形成统一的宗教与之抗衡。
这样一来,基础、物质、机会都有了,道教从政治哲学转向宗教是顺理成章的事。
道教宗教化的过程,是道教主动从寺庙的高处下沉到江湖远方的过程。它不仅促进了人们对道教的认识,也补充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性。一个
道教作为一个完整的地方宗教体系,在中国历史上正式形成,应该是晚些,直到金代葛洪《包朴子》等道教经典的出现,道教才完全具备了宗教的属性。 在随后的隋唐时期,各种道教仙人传说的丰富,对中国道教的普及起到了推动作用。
从道家本身来看,道教向宗教的转化,其实是道家与儒家碰撞,争夺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主流的事情。
任何一种思想,从诞生之初,就需要普及。由于汉武帝专尊儒学,视儒学为官学,其他学说在政府支持的儒学面前失去了竞争力。
在这个现实之上,道教只能将触角伸向民间,以使自己的思想得以延续和普及。然而,知识和思想的传播是一个非常枯燥的过程。除了专门从事这些研究的知识分子外,大多数普通人不能也没有时间去理解“静无为”和“水利万物不争”的哲学概念。为了让普通人接受某个想法,它必须以他们喜欢听到和理解的方式表达出来。宗教是一个很好的传播渠道。
其实,在中国传统文化启蒙中,墨家、法家等都凌驾于统一朝代推行儒家的现实之上,要么被收编 中国传统的文化启蒙之中,为何会从奴隶制到封建制?,要么被淘汰。只有道家,因为它以宗教的形式转移战线,从人开始,不仅传播和发展,而且反过来影响儒家,成为构成中国传统文人的两个最重要的维度之一。
儒家是一种处理与外界接触的传统文人的方式。
而道家已经演变成一种文人、医者和睦相处的人生哲学。
东方金戈红的《抱朴子》说:
“玄道之人,内取,外守,为神用,忘为兵器。这就是玄道思考的本质。得到它是珍贵的,不待黄月的力量。有身者是有钱人,不是稀有之物。”
作者认为,儒家是阳刚与钢铁,道家是阴柔与清水。如果说儒家文化赋予了中国传统文化阳刚和进取,那么道家则赋予了中国传统文化灵活和迂回。这两者共同构成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根基。
结论
综上所述,在汉代之前,道家与儒家一样,是一种政治哲学,本身与宗教无关。但汉武帝之后,儒学逐渐在文化中占据强势地位。加上道教本身的亲和性和神明的魔力 中国传统的文化启蒙之中,为何会从奴隶制到封建制?,汉代以后逐渐成为宗教。
从这个角度看,“无为而治”到“仙丹”,就是道教在面对占主导地位的儒家时佛家道家儒家的思想境界,为了延续和发展,主动下沉于民,以宗教的方式存在,发展战略。
这种转变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道教本身都具有积极意义。一方面,它使传统文化比儒家思想更灵活、更具侵略性。而迂回的特点,却为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提供了一种温和而本土的精神寄托,可以说是一个很大的贡献。
思想文化的根本目的是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拓宽人们的思想视野。道教化为宗教无疑符合这一初衷,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魅力。
参考资料:
道德经
《包子》
《老子》
随便看看
- 2024-08-10庄子:战国中期的智者,用化应对险恶人性与困难人生
- 2024-08-10老子的大智慧及其现代意义:儒道互补与中华文化的发展
- 2024-08-09庄子的智慧:化解人性险恶与人生困难的哲学
- 2024-08-09儒家角色伦理——21 世纪道德视野:挑战基础自由个人主义的当代伦理话语
- 2024-08-09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中国伦理学自主知识体系如何建构?
- 2024-08-08道家哲学的现代意义及对先秦法思想史的意义
- 2024-08-08儒家伦理哲学 现代儒学编委会及主编徐波简介
- 2024-08-07政治问题与权力制约原则:现代民主理论的基础
- 2024-08-07孔子礼的思想内涵及其当代价值:以仁为核心的多层范畴
- 2024-08-05大学:古代经典教材,现代道德启蒙,提升个人修养的必读之书
- 2024-08-02王颂: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教授,其佛学辞典研究成果一览
- 2024-07-30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传承深厚学术根基,铸就古典学术研究实体机构
- 2024-07-30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当下社会人生的滋养与指引
- 2024-07-30敬畏天、遵循道:儒家思想的基础与本质,孔夫子的贡献及民族美德
- 2024-07-29企业治理新启示:从中国古典文化中汲取吏治精华
- 2024-07-29国学经典弟子规为何被指伪国学?徐晋如痛呼其为毒草
- 2024-07-2920 世纪 50 年代后论语英译简史:多元化特征与多领域学者的贡献
- 2024-07-29安乐哲:醉心中国文化,推动中西哲学思想对话的美国学者
- 2024-07-28道家与儒家的思维差异:顺应自然与向内求的对比
- 2024-07-28梁氏国学功底深厚,将西方近代政治思想与中国传统思想比较,探究先秦政治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