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多佛教经典中《心经》《色声香味触法》
诸多佛教经典中《心经》《色声香味触法》
在诸多佛教经典中
《心经》可以称之为佛教经论中最为
博大精深的一部经典
短短二百多个字
高度概括了佛教经典的精髓
本期经典修学
就让我们继续学习《心经》
《心经》
此段经文,论证“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的空不可得。
在空性之中,一切都不可得(不可执着),所以经文在反显空性的基础上,继续否定五蕴和十二处的实有。
此处根本意图,在于破除我执。
■关键词【眼耳鼻舌身意】
此即六根,区别于我们外在的六个感官,前五根是极其细微的存在,类似我们的视觉神经、听觉神经等,触碰前五尘(外境),产生取舍分别的作用。
意根为心理、思维活动的集合,其本身也是物质和精神的集合。
既然六根乃至极微,都是因缘和合佛家的空性智慧,所以找不到一个实体为“我的”。
而我执的产生,无不是因为误认为我们能感知的内在均为实有。
无眼耳鼻舌身意,即是要清楚六根仍然是因缘假合。
■关键词【色声香味触法】
外境也是如此,一切我们执取的、与前五根发生作用的外境,都是空的。
■关键词【界】
前面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加六尘“色声香味触法”,以及所形成的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综合为十八界。
十八界在所表现的感知作用上有所不同,但相同的是,十八界似乎确立了一个“我”的整体,让人觉得这个整体生命活动的存在是真实的。在此,经文均加以否定,实际是说:以空性的立场而言,十八界均“不可靠”佛家的空性智慧,要离于我执。
《心经》
此段经文,离于“十二因缘”的生起和还灭。
本来,十二因缘的流转,从人生现象上看,成为轮回生死的可见循环,突破不了这个循环,也就生生世世不得解脱。而依般若,应该看到缘起背后的空性真相。
经文中的“尽”是灭除的意思。注意断句:“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括号中为一个整体。
所谓流转,即:无明到老死的循环;是生命的轮回。
所谓还灭,即:无明灭尽,乃至老死灭尽;是生命的解脱。
而空性的超越之中,无所谓流转与还灭,因为流转与还灭,均为缘起的,均是“此无故彼无诸多佛教经典中《心经》《色声香味触法》,此灭故彼灭”的。
简单而言:轮回如梦一场,当你“醒来”之时,既知此梦不实,也知“梦中的醒来”也不实。最终,本来无梦,则无所谓陷入与醒来。
《心经》
此段经文,离于“四谛、真理、证果”本身的执着。
四谛作为佛教基本教义,论述苦之种类、苦的原因,除苦方法和除苦境界。
能观之智(智)和所证之理(得)诸多佛教经典中《心经》《色声香味触法》,也属于修行境界。
在这里,所谓的能证和所证,均是一切法的范畴,均是假名安立佛家的空性智慧,均不可执着。
在般若实相之中,理与智实现完美统一,二者本身就是不二的。
所以“佛法的真义,于缘起性空中,四谛的自性不可得,会归四谛的最高理性,即无我空寂,也即是自性寂静的灭谛。”
《心经》
此段经文,阐述菩萨所证之果。
经文在这里,算是从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的世相,到四谛、十二因缘、所证之果,均空不可得,破除到极致,正显般若空性之下,一切万有了不可得。这是世出世间本来面目。
无所得,是一种破除的精神,一种绝对的智慧,一种超越的妙用。
无所得,正显空的本质,是整体般若经所揭示的不二真理;无所得,即解脱。
随便看看
- 2024-08-12释迦牟尼:佛教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的传奇人生
- 2024-08-11探究僧官系统的世俗化:从机构建制到任官模式的演变
- 2024-08-09佛教对中国传统法律思想及制度的影响:冲突与融合
- 2024-08-08探究中国佛教在越南的传播历史及中华文明的影响
- 2024-08-04北京大学:优秀学子的梦想之地,哲学系的独特魅力
- 2024-08-03深入探究三教文化:儒、佛、道的融合与发展对人类文明的重要意义
- 2024-08-02王颂: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教授,其佛学辞典研究成果一览
- 2024-07-31丁耘老师带领同学研读梁漱溟著作,探讨中国问题与人生问题
- 2024-07-22佛教思想的核心戒定慧,其起源与释迦牟尼的生平及影响
- 2024-07-22佛教思想主张众生平等,业报轮回劝人弃恶从善
- 2024-07-21佛教思想的核心内容及教义角度的归纳
- 2024-07-20敦煌莫高窟画中有话系列赏析:领略千年佛教艺术的魅力
- 2024-07-20红木家具与工艺品:北宋大才子苏东坡的佛教渊源
- 2024-07-18佛教文化中的因果定律:善良是否有回报?
- 2024-07-17七步莲花:佛陀的诞生与佛教的起源,探寻古印度的宗教奥秘
- 2024-07-17因果报应真的存在吗?心理学研究揭示行善能延长寿命
- 2024-07-17慈悲为怀与因果报应:探索佛家思想中的人生哲学
- 2024-07-15儒教、佛教、道教:三教传统宗教的特点与影响
- 2024-07-12人生迷茫时,佛教智慧能否带来解脱与快乐?
- 2024-07-05佛教养生理念与方法:修心养性,从心开始,追求健康长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