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术语智慧 《道德经》第五十章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

道家术语智慧 《道德经》第五十章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

道德经第五十章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⑤,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⑨。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道德经》第五十章

道家术语智慧 《道德经》第五十章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

帛书《老子》该章节--红色箭头处

“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还是“生之徙,十有三;死之徙,十有三。”徒还是徙?

将帛书的该字放大,如下

帛书使用的文字属于金文,而老子的道德经原文应为早期金文或楚字。

徙的金文

甲骨文的徙字,为行(四个方向)与四个方向的步的组合,表示不同方向的走。后来,行被简化为双人旁。

道家术语智慧 《道德经》第五十章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

徒的金文

徒的甲骨文上方为尘土飞扬的土,后被简化为土;下方为脚趾的止。而双人旁是在金文中加上去的,由于行是有动态的,用以代表动态,后被简化为双人旁。

两个字从本意来讲,都是走的意思,而徙强调的是走的结果,徒强调的是走的动态。

徙的金文右侧上方是止,徒的金文右侧下方是止。而帛书中,该字的右侧上方是止。因此,该字为徙。

对这句释读的疑问生之徒?

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这句通常被解读为“属于长寿的人有十分之三;属于短命而亡的人有十分之三。”

而“徒”,要么不解释,要么牵强地解释为类。在古文中,未见其他处有如此用法。

现在将徒变为徙,“生之徙”,实际就是人这一辈子走下来的意思。而“死之徙”,实际就是与生阴阳对应的死的这种力量。

生生?

在阴阳中,阴阳是相对的道家术语智慧,而且是一体存在的。那么人有生的这个因素的影响,就有死的因素的影响。而且,这两个因素是大小对应的。这是古代的阴阳理论的解读方式。

但是如此一来,人岂不成了薛定谔的猫,即死即活的状态。所以后面才有进一步的解释,人为什么是活着的。--“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

生生:中国道家哲学术语,指变化的发生和新生事物的产生。

这是现代对生生的解释。应是受到宋·周敦颐《太极图说》:"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的影响。

而生生这种词的用法,早期还有一处出处:

周易·系辞上》:"生生之谓易。"

“生生”这种叠词,是有数理文化表达目的的。一个生按照阴阳数理文化的道理会出现生死相抵的状态,这与现实的生不符合。而现实的生之所以存在,是因为这个生是两个生,所以死的状态被抵消,依然还是生。

道德经研究的是总的道,包括生死、虚实、行止、得失等等对应的阴阳因素,道可道,非常道,这一句就说明了这个问题。而周易研究的是生生之道,重点研究的是易的道理,也就是行止得失的道理。后来的孔子的“敬鬼神而远之”的思想,实际是受到周易的影响。故意回避了对死、对虚的解读。

十有三?

十有三,通常被解读为十分之三。但这种解读道家术语智慧 《道德经》第五十章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上下文解释不通。

在金文中道家术语智慧,甲骨文的十,结绳记事的样子被转化为十字。也就是十作为一种进制的终止。实际上,这个字本身已经代表了当时十进制思路的存在。仅仅十当时五进制(后来的算盘)、十六进制(秦制)等并存。

那么十在古代数理文化中代表的是一个循环的终止。

在易经中,采用了二进制(阴阳)、三进制(三爻)、四进制(元亨利贞)、五进制(六爻的贞通常是非上涨阶段,而前五爻通常是上涨阶段)、六进制(六爻)、八进制兼容表达的数理文化表达方式。这样有利于这种模式的定量测算和表达。

而在道德经中,三是一个被突出表达的数字道家术语智慧,三在道德经中,通常不是后世所用的虚数的用法,而是数理文化的实数的用法。

一而二,二而三,三生万物。这个三,是实数,但存在语意多关。例如三也是2的三次方的意思,这样与八卦数理才兼容。

一、二、三,这三个数字的数量是可以相对准确描述的,而三之后的数字,无法准确描述。这是分形数学的一个关键的特征。

现代分叉数学的这个数学分支证明:如果采用二分法(二进制),在4.6分数维出现混沌;如果采用三分法(三进制),在3.6分数维出现混沌。

老子采用的是三分法,也就是1、2、3三个整数维,是可以数理准确描述的,而超过三之后,出现混沌。

十有三,就是假设人生用十来比拟,那么可以把这个十分成三个阶段。而生生,是三的平方,也就是三的乘积。

在《黄帝内经》中,人的寿命被数理化为男八八六十四,女七七四十九,而周易的八卦至64卦的演变,实际也是平方关系。数理道理同八卦到周易的演变。

由于老子采用的三进制(三分法)数理方式的解读道家术语智慧 《道德经》第五十章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那么生生,就是九。

在八卦、周易、太极理论中,分形思想是普遍的。而分形的基础,就是基于前面的循环为从新开始,为基础的“1”的理念。实际就是现代数学迭代思想的雏形。

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古代数理文化包含数学,但不是绝对的数学。因此,用现代数学观念理解古代的数理文化,会出现基础概念、基本定义不同的问题。

如此理解,上文的数理表达可通了。

标签ad报错:该广告ID(4)不存在。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