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国考申论热点:老子“道”的形而上视域
2017国考申论热点:老子“道”的形而上视域
【内容摘要】本文以老子“道”的辨析作为全文的出发点,从“道”的宇宙论、本体论、价值论、修身论四个方面阐述老子道论的基本内涵,从而展示“道”的形而上视域。
【关 键 词】老子 道 道论
“道”是中国哲学最高概念,它涵义幽深,包罗万有,揭示出一种无限的、生生不息的、本质的存在。它地位崇高,无可超越;可体而不可说,可求而不可离;自古至今,其名不去。中国哲学以“道”作为最高概念,所以谈到中国哲学就不能不论“道”,发扬中国哲学的精神就不能不体悟“道”。
老子是我国古代第一个伟大的哲学家,两千多年来,老子哲学对中华民族哲学思想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 “道”作为老子哲学的中心观念,是老子哲学的核心和起点,他的整个哲学体系都是由他所预设的“道”而展开的,因此可以说,老子的“道论”是中国哲学第一枝鲜艳的花朵。老子的经典著作《老子》中所有的“道”字,符号形式虽然是相同的,但在不同章句的文字脉络中2017国考申论热点:老子“道”的形而上视域,却有着不同的哲学意涵。有些章句中,“道”是指形而上的实存者;有些章句中,“道”是指一种规律;有些章句中,“道”是指是指一种准则、指标或典范。因而,同样是论“道”,而哲学意涵却不尽相同。但总体来说,在老子的道论中,他是把宇宙论、本体论、价值论、修身论合在一起探讨的。他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道家哲学思想内涵,三生万物。”(《道德经》第四十二章)于此,老子的宇宙发生论基本模式便奠定了。他说:“道者,万物之奥。”(《道德经》第六十二章)“万物恃之而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道德经》第三十四章)由之,老子的本体论而具雏形。他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第二十五章)在此,老子以“道”为核心的价值论表露无疑。“为学日益,为道日损。”(《道德经》第四十八章)由此,阐释了老子完善自我的修身论观念。下面分别加以解说。
一、“道”的宇宙论
古代中国人朴实地认为天地万物来源于一种混沌不分的原始状态,原始世界的逐渐分化才得以形成各种事物和现象。老子哲学的宇宙论就是把先民的朴素观念上升为理论。老子《道德经》中多出地方都明白地说到“道”是天地万物创造的根源。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道德经》第一章)。这里的“无”、“有”是用来指称“道”的,是用来表明“道”由无形向有形转化落实的一个活动过程,旨在揭示形而上的“道”向下落实而产生天地万物时的一个活动过程。“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道德经》第四章)这就是说道体本身是空虚的,然而这个虚体并不是一无所有的,它蕴涵着无穷无尽的创造力,因而它的作用是不会枯竭的,是创造一切万事万物的根源。“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德经》第四十章)。这里的“有”、“无”同第一章一样,都是用来指称“道”的,再一次强调了“道”生万物的自上而下的活动过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德经》第四十二章)这一句讲的是“道”生成万物的发生过程,无极之道本无一物,从混沌未分中转生出混一之宇宙,是谓“一”;混一宇宙又分化出天地阴阳,是谓“二”;阴阳五行交感、天地和合,形成了各种矛盾的统一体,是谓“三”;各种矛盾的统一体更进一步形成形态各异的事物,是谓“万物”。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 (《道德经》第五十一章)。这就是说,自然的天道使万物出生,自然的天德使万物发育、繁衍,它们创造、养育了万物,使万物得以一定的形态、禀性而存在、成长,千姿百态,各有特性。所以,万事万物都尊崇“道”而且贵重“德”。“道”的被尊崇,“德”的被重视,并不是谁来强迫命令,是自然而然,本来如此的。“道”使万物出生、生长,“德”使万物发育、繁衍。“道”与“德”生养了万事万物而不据为己有,推动了万物的成长而不居功自恃,领驭万物却不对万物强加干涉,这才是具有最深远意义的“德”。也就是说,“道”成就了万物之“德”,“德”则是“道”的代表,内在于不同的万事万物之中。
概括而言,老子的“道”的宇宙生成论指出“道”乃是万物生命总的源泉,“道”具有能够蕴育万物却又不被蕴育的永恒不息的动力。虽然仍处在“起源论”的阶段,但相比于“神创论”的观点可谓有质的飞跃,比起“五行说”也具有更高的哲学抽象思维水平,可以说标志着当时人类认识世界所达到的最高水平。
二、“道”的本体论
哲学的本体论所要回答的问题即中国传统哲学中的“所以然”或“所以迹”,老子认为这个“所以然”就是“道”,认为万事万物离开“道”,便失去了天之为天、地之为地、万物之为万物的根据。老子的“道”不仅是世界万物的本源,而且在逻辑上是世界存在的本质、根据。
老子说,“道者,万物之奥也”,(《道德经》第六十二章),认为道是一切存在的中心,它不依存于任何其他事物,但其他一切事物却都依存于它。老子说:“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道德经》第三十九章)。这里的“一”即是“道”,以“一”代“道”是为了显示“道”的统摄能力。老子认为,“道”本身就是一种混一性存在,不属于矛盾对立中的任何一方,但一切矛盾双方均由此而形成,如阴阳共出于“道”,天地亦同生于“道”;“道”本身是一种齐一性存在,不具有差别性,但一切差别均由此产生,如物之大小,人之寿夭均导源于“道”;“道”本身是一种抽象性的存在,不具有任何的规定性,但一切事物的规定性却都由此而来。这就是说道家哲学思想内涵,“道”的混一性、齐一性、抽象性等特点决定了它是一切事物的共同本质。任何事物都有从“道”那里获得构成自身的各种特殊本质,从而形成了宇宙间丰富多彩的现象形态。如前面所引《老子》第三十九章便说,天之所以清明,就是因为它在“道”那里得到了清明的本质;地之所以宁静,就是因为它在“道”那里得到了宁静的本质;所有事物都是如此。 相较而言,老子哲学中关于“道”的本体论的说法道家哲学思想内涵,强调了普遍规律的先在性,并将普遍规律作为最高的实体。比之“五行论”或“元素说”更具有其深刻性。
三、“道”的价值论
老子哲学中的“道”不仅是万事万物的本源和客观世界的本体,也是人所存在的世界的价值源泉和最高价值尺度;不仅是人类认识的对象,也是信仰的对象。老子的“道”,既是客观真理,也是人类生活的最高境界,所以才要尊而贵之。老子所说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第二十五章)。就是指“人道”取法“天道”,要求“人道”要如“天道”一样自然而然、清静无为、养蓄万物。
老子用水来比喻“道”也体现了老子“道”的价值论。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道德经》第八章)这正是用水来形容至善至德的人格。柔和、停留在卑下的地方、滋润万物而不与相争是水最为显著的特性和作用,老子认为这种心态与行为也是最完美的人格所应该具有的。别人不愿意去的地方,他愿意去;别人不愿意做的事,他愿意做。他具有骆驼般的精神,忍辱负重。他能尽其所能地贡献自己的力量去帮助别人,但不和别人争功争名争利,这就体现了老子“善利万物而不争”的价值观。除第八章之外,《道德经》中多次以水喻“道”,很好地诠释了老子“道”的价值论。老子说:“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2017国考申论热点:老子“道”的形而上视域,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道德经》第六十六章)意思就是指江海之所以能成为众多河流汇聚的地方,正是因为其处于低下的地位,这同《道德经》第六十六章中“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与江海”之意相同。都更进一步说明了老子所倡导的人要大度包容的价值取向。而且水不但具有就下不争的特征,还具有柔弱无为的本性,老子《道德经》第七十八章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藉水来说明柔弱的作用。水表面是柔弱的,坚强的东西反倒不能战胜它。老子由此推论说,柔弱、谦下,表面上看来好像吃亏了,实际上占了便宜,体现出了一种贵柔的价值观。《道德经》第四十三章说“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出于无有,入于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其实也是对这一观点的阐述。
中国古代先民普遍相信天地有道,社会有道,人类生活合乎于道便是正道,偏离于道就是邪途,所以总是提倡以各种方式去寻求道,洋溢着乐观执著的精神。老子“道”的价值论正是对这一思想的理论阐释。
四、“道”的修身论
道家所提倡的修道方式是形神兼修,后来经过道教内丹学派发展提升为性命双修。这种修道方式包含两个方面。一是修神或修性,就是克服虚伪造作,恢复自然纯朴,超越情感欲望,提高精神境界。老子提出的具体方法有“少私寡欲”、“致虚守静”、“和光同尘”、“慈俭不争”等。而且由于真正的大道是不可言说的,人们只能通过体悟的方式去修道,这种方法与进学恰恰相反,提倡“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道德经》第四十八章),其实就是指“减”的方法,要求人们不但要排除感性经验,也要排除自身的理性思维,直接地、自然地去体验“道”。并且在不断消除世俗情感认知的局限性之后,使自我主体精神逐渐融化在无限的宇宙自然当中,从而达到所谓天人合一的境界。二是修形或修命,就是简体养生。道家非常重视养生之道,把维系生命的健康发育作为自我修养的重中之重。老子曰:“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鉴,能无疵乎?”(《道德经》第十章)第一句说形神相合,这是养生的根本原则;第二句说炼气,使身体柔韧,如婴儿般充满生机;第三句说炼神,做到返观内照。老子提出一系列养生要领,如“去甚去奢去泰” (《道德经》第二十九章),“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道德经》第四十四章),“治人事天莫若啬”(《道德经》第五十九章)等,目的是使生命“深根固柢”而能“长生久视”。
总的来说,老子哲学中“道”的修身论主要表现为一种人生境界的修养,强调人道合一、天人合一,这种人道合一,“天人合一”的方法,既带有理性直观的特点,也强调付诸实践,这种方法突出地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的特色。
综上所述,我们分列了“道”的宇宙论、本体论、价值论、修身论这四个重要侧面,以此阐释老子道论的基本内涵,显示了老子之“道”作为其哲学体系的最高概念的本源性及规律性。
参考文献:
[1]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M].商务印书馆,2003.
[2]牟钟鉴.老子新说[M].金城出版社,2009.
[3]任继愈.老子绎读[M].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
[4]詹剑峰.老子其人其书及其道论[M].湖北人民出版社,1982.
[5]谢丰泰.老子道论的理解和诊释[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94(2).
[6]刘文英.老子道论的现代分疏与解读[J].南开大学学报,2002(2).
[7]李远国.老子之道的哲学理解[J].中国文化论坛,2007(3).
[8]黄克剑.老子道论价值取向辩略[J].哲学研究,2001(6).
随便看看
- 2024-08-11紫微斗数忌出解析:影响命运的关键因素及应对策略
- 2024-08-10老子的大智慧及其现代意义:儒道互补与中华文化的发展
- 2024-08-10稻盛和夫:科学家出身的著名企业家,其管理哲学影响深远
- 2024-08-09庄子的智慧:化解人性险恶与人生困难的哲学
- 2024-08-09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中国伦理学自主知识体系如何建构?
- 2024-08-08道家哲学的现代意义及对先秦法思想史的意义
- 2024-08-08儒家伦理哲学 现代儒学编委会及主编徐波简介
- 2024-08-05大学:古代经典教材,现代道德启蒙,提升个人修养的必读之书
- 2024-08-05第五届大数据与哲学社会科学研讨会:数智技术赋能高校思政课教学现代化
- 2024-08-04北京大学:优秀学子的梦想之地,哲学系的独特魅力
- 2024-08-03深入探究三教文化:儒、佛、道的融合与发展对人类文明的重要意义
- 2024-08-02王颂: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教授,其佛学辞典研究成果一览
- 2024-08-0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
- 2024-07-31丁耘老师带领同学研读梁漱溟著作,探讨中国问题与人生问题
- 2024-07-31风水: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道精髓与适中原则
- 2024-07-30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传承深厚学术根基,铸就古典学术研究实体机构
- 2024-07-29国学经典弟子规为何被指伪国学?徐晋如痛呼其为毒草
- 2024-07-2920 世纪 50 年代后论语英译简史:多元化特征与多领域学者的贡献
- 2024-07-29安乐哲:醉心中国文化,推动中西哲学思想对话的美国学者
- 2024-07-28梁氏国学功底深厚,将西方近代政治思想与中国传统思想比较,探究先秦政治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