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题)象棋要赢就是保住老将头

(每日一题)象棋要赢就是保住老将头

用高中时候一次作业尝试作答一下,算是从“文学观”层面提供一个角度。

思考这篇作业如何起笔的时候,一个朋友好奇地问,“你干嘛?”,我说,在写一个儒道文学观的比较。他想了想,说,我觉得儒家观念好比中国象棋,道家观念好比围棋。——我这位朋友喜欢中国象棋。他说,你看中国象棋,帅士象车马炮兵,各有各用,各有各的走法,象不能走日,马也不能当炮使。儒家不是讲礼么,你看看孔子的言行就行了。象棋要赢就是保住老将头,儒家不是讲入世的么,不是要学而优则仕的,你再看孟子,不是四处会见国君,梁惠王啊什么的,宣传仁政思想吗,儒家是关注最高统治者的。围棋你比我懂,围棋棋子就简单多了。但是玄妙多了。老子讲小国寡民,大音希声、庄子变蝴蝶啦当乌龟啊,这你都是知道的,人家理都不理老BOSS的···

我笑笑。话是有趣了些,但是道理是对的。也十分形象。我明白他的意思。象棋以主帅的“存亡”为“国家存亡”,象棋有多达七种不同的棋子,“帅士象车马炮兵”都有各自的社会象征意义,是在模拟社会现实。他们等级分明,离老将总帅的位置由远到近各司其职,是宝塔形的“社会结构”。而围棋则仅黑白两子“以法阴阳”,围棋像是古老的星空,棋盘如天,棋子如星,下棋伊始黑白相间,似时空的演替,如宇宙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与象棋相比,围棋具自然性,如道家所言的万法自然。如果说,它们都源于古人对天地人世“仰观俯察”的智慧,可能区别在围棋大体趋于是“仰则观察与天”的结晶,象棋则毋宁说是“俯则察法与地”的成果。正如大家总说,儒家入世,道家出世。 象棋,围棋也许正好映射出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的不同精神。

受此启发,我问了很多朋友对儒道两家文学作品和文学观念的看法。首先是传统儒学的代表孔子。提到孔子的文学观,有趣的是每个人都说了同样的四个字——“兴观群怨”。呵呵,我就知道。 《阳货》篇谓:“子曰:小子何莫夫学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也就是说文学具有感发思想、考察政治、沟通情感、抒发怨悱的作用。 我觉得这四个字,一方面道出了诗在培养人格方面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又是离不开要通过个人的修身来实现政治理想这一目标的。除了兴观群怨,很多人还提到了“思无邪” 。一个朋友这样总结,说孔子的诗学观念是以道德为本位的。是的。所谓“思无邪”就是‘’思想纯正”,在孔子看来,《诗》三百,不论写什么,都达到了思想纯正的标准,能够成为人们的伦理道德修养的范本,这才是真正的文学。结合《论语》中将此句收入“为政”篇,再加之“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主张,他的目的很明显了:首先要用《诗》的纯正无邪的思想来规范统治者。而诗歌活动作为“无邪”的思想体系就成为社会组织和治理中的重要因素了。还有人说,中庸之道,难以理解,我们也说不全,但确实影响了几千年中华文明。这个其实也不是我能搞明白的,只是想到《论语·八俏》中那句:“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矣。’”还有那句广为人知的“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我觉得都体现出儒家美学的文学观的崇善和中和之道。孔子从“尽美尽善”的角度,认为涵盖文学的文艺是主观情感的表现与社会伦理道德的要求相统一、相结合的产物儒家道家思想结合与现实作文,他所倡导的中和之美可以说是是其中庸思想哲学的反映。个人觉得,那种具有优美形式结构而又不失道德尊严的存在,以人的形态出现,就是儒家所言的“士”了吧。

其实很容易就发现了,儒家文学观的功利性,强调文学的经世致用、社会教化功能。儒家思想是政治理想,它所表达的就是一种重整社会秩序的意图,这无疑是当时社会的迫切需求。正是由于儒家关注的是人的发展,是社会的秩序,所以,儒家的思想明显地带有浓厚的功利主义色彩,它要求被当权者采纳进而上升为治国方略,实现它的现实效用,这一思想反映在文学创作上就是“文以载道”,这也是一种功利主义,文章的效用只是“载道”,道,一方面表现在为人的个人修养的提升,而这种提升又显然是为了另一方面,即社会价值取向而做准备。可以说秉持天下观是原始儒家文学文学观的一大主要特征。

看看孟子的文章。都说孟子的文章长于辩论,论证上饱含激情,尽管繁杂,文章却是着眼于实际,在语言上保持有很朴实的文风,明白晓畅,事例真实可信,逻辑说理上严谨透彻。《孟子》研究的问题是人的问题,政治、经济是社会生活的组成部分,人性、“养气”虽然带有形而上的色彩,但却是人的哲学,孟子著书是为了经世致用的,带有很强的功利性。求实的研究必然导致求实的文风,所以孟子的文风取决于他的思想。归根于儒家思想下的文学观。李泽厚先生曾从美学的观点来讨论这一问题,认为儒家文化虽不能说是代表了日神精神,至少也是一种非酒神型的文化,那么,崇尚理性、实际,注重节制、内敛的儒家在文学表达上不会过多地讲究文学的艺术性,情感表达的合理性儒家道家思想结合与现实作文,而仅仅把文学看作是一种政治手段,这正导致了儒家文学的特点。虽然儒家文学有时也有重视外表的“文饰”即提倡绚丽与华美的另一面。但在儒家的美学思想体系中,绚丽与华美都是权力、地位和礼仪的象征,又是同他们所提倡的“礼”的思想紧密联系着的。儒家美学思想的一个重要特征仍是讲求朴素与实用,反对奢靡华丽。

儒家文学观的功利性,强调文学的经世致用、社会教化功能。而这也是对中国文学观点影响最大的。在文学走向自觉的魏晋时期,魏文帝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把“文章”说成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把文学的功用抬得很高。而西晋陆机在《文赋》中谈到诗、赋、碑、诔等文体的特点时便指出:“诗缘情而绮靡。”他在强调文学作品情感、形式的同时并没有忘记“文之为用”:“济文武于将坠,宣风声于不泯。”。到了中唐时期,文学的致用功利被宣扬到另一个高度。“文”与“道”的结合促使了韩、柳古文运动“文以明道”“文以载道”观点的提出。到后来宋代的道学家周敦颐、二程、朱熹那里,“文”、“道”之间变成了主奴关系。随着明中叶思想解放思潮,在儒家文学观的基础上涌现了一批新文学观:李贽所倡导的“童心说”、公安派提出的“性灵说”、桐城派作文是讲求的“义法”等。

提到道家,就会自然的有一种玄妙之感。道家文学似乎总有似烟似雾的触感。这种语词上的感觉其实是与道家思想紧密联系的。道家认为物质世界之外存在一个超乎物质的、绝对的精神,这就是“道”。而且这种“道”是不能用语言表现的。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他认为能够用语言表述出来的“道”,并不是最普遍的“道”。能够用语言称说的“名”,并不是最普遍的“名”。言下之意就是,最普遍的“道”和最普遍的“名”,是不能用语言来表现的。天下最高的真理是脱离语言的。庄子也有同样的观点,他说:“道不可闻,闻而非也;道不可见,见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非也。”

(每日一题)象棋要赢就是保住老将头

与儒家的经世相较,道家无疑是超验的。道是任何感官都无法知觉的,只有用心灵去体悟。“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的道,“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儒家更为讲求道德与教化,而道家的“道”却实际上只是说一种本初,或者说一些恒常的道理。即所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儒家的文学观念有其独特的社会性,观之道家,却能发现明显的自然性。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虽然万物莫不崇道而贵德,但这不是由于准的指令,而是自然就如此的,是“莫之命而常自然”。不同于儒家文学中的直线式社会观和道德教化的绝对性,道家的“道”是“周行而不殆”。道推动万物变化发展,事物相反相成的矛盾运动是道运动的源泉。故老子曰:“反者,道之动”。老子认为,万物皆由道生,而最终复归于道,周而复始.循环不己。庄子也说:“万物皆种也,以不同形相禅,始卒若环,是谓天均。”万物种类不同,以不同的形状互相变化,如同圆环一样,没有始终,没有端倪,这就是自然均平的道理。这些观点,是与讲求君君臣臣的儒家有所区别的。

《庄子》与《孟子》同样是说理的散文,但与儒家仁礼的追求不同,道家反其道而行之,追求的是绝圣弃智,清静无为,对个人而言,它主张“无己”、“无功”、“无名”逍遥的处世态度。《庄子》的语言汪洋辟阖,仪态万方。如《逍遥游》,《胠箧》等。庄子论证中虚与实的纠缠常使得论证朦胧不清,缺乏一以贯之的逻辑性。它其实是不严密的,也是乏理智的,但并不影响他的感化力。因为与其说庄子是在以理服人,不如说他是在以情感人。庄子的辩论不需要找大量的客观依据,人们已经被他的这种自我为中心的审美观所折服,再也无暇去顾及它现实性与合理度了。

《孟子》与《庄子》的文学特点之巨大差异无需多言,文学上的差异是文化思想上的差异的折射儒家道家思想结合与现实作文,儒家求实的功利主义政治理念与道家务虚的浪漫主义审美态度的差异就是一切差异的根源。

文学鉴赏中有个“得意忘言”。与道家文学观有关。庄子说“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而世因贵言传书。”是说言并不能尽意。《外物篇》:“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每日一题)象棋要赢就是保住老将头,得意而忘言。吾安得忘言之人而与之言哉?”对“得意忘言”,禅宗也有一个非常生动的相通的比喻,“以手指月,而指非月”。一个人不知道天上的月亮在哪里,你用手指给他看。他只有顺着手指的方向才能看到月亮。也就是说,看月亮的人只有凭借你的手指并且最后超越你的手指,才能最终看到月亮。如果他只看你的手指,那就永远也看不到要看的月亮,这就是“见指忘月”。而看到了月亮,超越了手指,就是所谓“见月忘指”。德国著名的美学家莱辛在他的名著《拉奥孔》里评论诗歌时说过这样一段话:“诗人不只是想要被人了解,他的描写不光要求清晰,而且还能给我们唤起生动的概念,要我们想象。仿佛我们亲身经历了他所描绘事物的情景。同时也使我们完全忘记他所使用的媒介、文字。”这和我们庄子所讲的“得意忘言”的道理也是相通的。

因为“言不尽意”,庄子曾提出了“灭文章(每日一题)象棋要赢就是保住老将头,散五彩”,他认为“得意”就可“忘言”。这与儒家强调文章教化是截然不同的。我觉得道家的“意”根本上是关乎自身灵魂的觉醒和自然心性的升华,事实上,道家思想在现实社会,特别是治国当中,是根本不可能实践的,只能是在人的精神世界里发挥它的作用,于是许多政治上不得志的知识分子就寄情于道家避世的理想,借以排解心中的焦灼与不平。所以,道家文化某种程度上超脱了世俗的功利主义,它的思想是一种艺术的审美,能给人以灵魂的慰藉。道家思想追求一种自由的境界,文学的表达自然也显得相当的自由,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而又超脱了文字之囿。

记得很久前一个喜欢武侠的朋友说,郭靖就是儒者侠,令狐冲就是道者侠。此言大妙

(每日一题)象棋要赢就是保住老将头

最后,就我的了解,其实儒道也相通。儒家和道家都主张诗歌和其他文辞都应表现真情。孔子说,“修辞立其诚。”,庄子则说,“法天贵真”。是的,求真是中国文化的必须品质

我自己的小小想法是,儒家,是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道家,是培心养性,以通达自由。姑且如此说吧。

正想要结束此文时,旁边一好奇查阅网上资料者大呼,这个绝!我一看,是个百度问问,题目是“儒道文学观的影响”,最佳答案是“影响了一代代人!!!”支持者无数。我笑了。

标签ad报错:该广告ID(4)不存在。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