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精神养分的汲取之处——道家“天人合一”
中国拥有悠久的造园艺术历史,园林作为物质财富与艺术创作,极大地满足了人们的物质生活与精神需求。中国古典园林作为中国文化的“四绝”之一,是国粹也是民族瑰宝,它集多种艺术于一身,享誉世界。
中国古典园林美学艺术源远流长,诞生在中国精神文化深厚的土壤之中,富有深刻的文化底蕴,体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追求。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作为一门综合艺术,使得中国古代独特的空间意识和审美观得以充分发挥。
大自然的巧夺天工,人类的匠心独作,中国古典园林中蕴含着浓厚的哲学思想。尤其是道家哲学思想中的“天人合一”观念中顺应自然、自然无为、朴素自然观等自然审美观念的运用,提高了园林的审美旨趣。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得益于道家“天人合一”思想精神的有益指导。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不仅作为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审美理想而虚幻地存在于园林的审美意境中,而且它还以多种多样的形式渗透到古典园林艺术的建造构思中去。
中国古典园林建筑无论是从总体布局、类型、群体组合、单体设计还是对园林环境的结合等方面,都体现了道家“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天人合一”意蕴丰富,成为了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精神养分的汲取之处。
01“天人合一”的精神内核
由于中国处于农耕社会的传统,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方能达到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共生。人们认为朴素的自然才是人类终极的精神园林,因而园林便承担起了回归精神的载体。
在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历程中,“天人合一”是一个恒远的哲学命题,早在远古时代便开始进行天与人关系的探索。从“神人交通”起,经历过魏晋玄学的演绎和隋唐佛教精神的深度阐释过后,宋明之际的“天人合一”内涵饱满。
“天”的含义。道家认为“天”是宇宙自然之天,是无限的,是无限大与无限小的统一。“人”的含义,道家认为人类是作为宇宙之中的“天地人道”四大之一的人类,要遵循宇宙统一的法则。“合一”就是“唯道是从”。
在天人关系的讨论中,“天人合一”的观念既具有浓烈的唯心主义色彩,但也有其辩证合理的一面。老子的“天人玄同”说,庄子的“无以人灭天”说,有所差异,但都是其对天人关系的阐释,都是中华文化的宝贵遗产。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家认为人应该是自然的产物,因此作为自然产物的人应该要顺应自然而不妄为,人道以天道为归属;人应该效法自然,人类活动应该遵循自然规律。
庄子在《庄子·齐物论》说:“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庄子主张从万物平等的角度出发,认为天地万物本就是同体并同生的,应该要用开放的心态来审视世间的万事万物,从而使得“天人合一”观念步入新境界。
02“天人合一”与中国古典园林的构建
中国古典园林属于典型的自然山水式园林,这与西方几何规则式园林有所区别。中国古典园林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天人合一”的观念深刻影响了中国园林的内容、形式、结构、艺术风格,具有独特的审美追求。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将中国人与天地万物的关系表现得淋漓尽致道家哲学思想的智慧,抒发了中国人对天地自然的情感。“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理念,服从于自然,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理想追求,集自然美精华于一体的园林布局。
第一,园林叠山艺术。山是构成园林中必不可少的关键因素。千百年来的文化心理积淀,使得人们一提到山或者见到山,就发出美感和静感。“圣人法天贵真”依照这样的哲学观点,就要向把握自然界中真山的特征和规律。
园林中假山的构建,不光有体现自然界真山的情趣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精神养分的汲取之处——道家“天人合一”,还要能够具备超越自然真山的美。在掌握了自然真山的本质后,然后按照真山的自然纹理去拼接石块,按照真山结构气韵与脉络来打造假山,做到胜似自然,又能超越自然。
第二,园林理水艺术。园林有山,自然也离不开水。水是动植物生存的要素,是生命的源泉,是万物的本源,自然界与人类社会都离不开水。建造园林确实不可没有水,而中国园林中的水,正是源自自然界的自然水体。
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水在中国精神文化中,也和人们建立了精神性的联系。中国古人在对自然水体之美观察与掌握的基础上进行概况提炼,遵循水体本身存在的规律,展示其天然的状态。
在园林艺术中,理水最为困难的就是水源。一旦有了水源,全园就会因此而活了起来。乾隆年间,环秀山庄在山脚下掘地得泉,取名为“飞雪”。此处的泉水和山下环绕着的池水一脉相通,虚实相生,水有源,山有脉。
第三,园林的建筑艺术。在师法自然的思想指导之下,产生了追求天趣自然的建筑艺术。中国古典园林的空间分割主要采用虚隔和实隔两种,但都起到了一种以小见大,移步换景的效果,达到一种虚实结合,动静相生的妙境。
建筑作为一种“凝固的交响乐”置身于园林中,增添了园林的厚重感。我国古典园林中的建筑有堂、楼、台、阁、馆、榭等,它们都需要与园林总体环境相吻合、协调,从而营造出自然恬静的艺术特色。
第四,园林植物相得益彰。花草树木作为园林中不可割舍的重要元素,起到了构成优美环境,渲染氛围,衬托主景的作用,对环境有优化作用。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不仅注重花草树木的天然风格,更注重在山水建筑中的契合。
赋予花草树木一种精神性的“合一”。中国园林常借助植物的自然特性赋予其人格意义,用来表达人的精神品德和节操。比如说松柏的坚强不屈道家哲学思想的智慧,长寿和不朽的形象;腊梅的“凌寒独自开”,本色不变的高贵气节等等。
第五道家哲学思想的智慧,重视园林动物。中国园林中的动物以水禽和水鸟为主,它们与自然融合在一起,增加了园中的乐趣,产生了富有生机的动态画面。比如说苏州江枫园的“莲池欧盟”,则体现了一种“天人合一”、“生态平衡”的理想效果。
03“天人合一”与中国古典园林美的赏析
中国园林最讲究意境优美,寓全于不全之中,寓无穷于有限之间,以少胜多,给人以生动传神、意味深远的感觉。“天人合一”观念就以多种形式渗透到园林美术的构建要素中,赋予园林的审美意境。
第一,园林的虚实美。“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虚”即“空”,可以将其理解为一种空间存在形式。道家这种“唯道集虚”的理论对园林艺术建筑空间审美观念影响很大。园林建筑内部空间之“虚”、“无”两者和谐统一于审美欣赏中。
中国园林建筑中一般都有开阔的廊檐、形形色色的栏杆、可拆卸的隔窗、开敞的窗户,是用来打破建筑带来的与外界的隔离。这些空间建筑体现了人与建筑都处于自然之中,而不是与自然隔绝。
第二,园林的含蓄美。“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正是因为有这样的思想基础,中国园林艺术很重视含蓄之美。通过运用曲折、变化、分割隐蔽等方法,隐而不显,十分讲究含蓄。
中国造园艺术家们十分善于含蓄地表现景物美,往往采用“曲径通幽”、“柳暗花明”、“空间分割”等艺术造景手法,以达到一种含蓄深远的景观效果。可以说“含蓄”是中国古典园林构景的一大特色,表现了自然美的精神。
园林含蓄美的形象让欣赏者能够充分发挥其想象力与理解力,进行审美意境的营造。他们在欣赏园林景观的同时,就可以体验渗隐于园林境界中的天地之道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精神养分的汲取之处——道家“天人合一”,通过对园林美的体悟,从而领悟到“天人合一”的生命境界。
第三,园林的淡雅美。庄子说:“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在中国古典园林中,各种各样的景色都被包围在由黑与白这两种颜色所构成的围墙之内,园林建筑中的其他颜色,也都融于淡雅之美的氛围之中。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为人们营造了仿若自然的园林景观,充盈着自然意趣。审美主体体验着身处深林幽谷的宁静自然,又可将“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的无限广阔深远的自然景观收纳自己的审美视野中。
中国古典园林以其“具有高度自然精神”的形象为人类提供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相融共通的生态优化居住区范本。它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精神追求,对其他国家的园林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具有不可忽视的艺术与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陈宓.从道家天人观看中国古典园林[C].河北大学,2007.
周晓婧.浅谈“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影响[J].美术教育研究,2017,(15):99.
随便看看
- 2024-08-10庄子:战国中期的智者,用化应对险恶人性与困难人生
- 2024-08-10老子的大智慧及其现代意义:儒道互补与中华文化的发展
- 2024-08-09庄子的智慧:化解人性险恶与人生困难的哲学
- 2024-08-08道家哲学的现代意义及对先秦法思想史的意义
- 2024-08-07政治问题与权力制约原则:现代民主理论的基础
- 2024-07-30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当下社会人生的滋养与指引
- 2024-07-29企业治理新启示:从中国古典文化中汲取吏治精华
- 2024-07-29国学经典弟子规为何被指伪国学?徐晋如痛呼其为毒草
- 2024-07-28道家与儒家的思维差异:顺应自然与向内求的对比
- 2024-07-28梁氏国学功底深厚,将西方近代政治思想与中国传统思想比较,探究先秦政治思想
- 2024-07-28道德经第 37-40 章解读:道的力量源泉与天下自正之道
- 2024-07-27毛泽东道家智慧:探讨基本粒子是否可分,引发科学界思考
- 2024-07-27道家管理思想:揭示事物本质的恒道,朴散为器,道法自然
- 2024-07-25道家代表人物及作品:老子道德经与庄子南华经
- 2024-07-24老子其书:传统文化专题讲解教学培训课件,丰富汉语内涵的经典之作
- 2024-07-24道家学派思想:老子与庄子的自然无为之道
- 2024-07-24中国文化中坚道家学术思想:被忽略的幕后操持者
- 2024-07-23朱光潜的移花接木:道家还是儒家?克罗齐美学与中国传统思想的对接
- 2024-07-232019/6/14 古典文字的故事:道德经、宗教典籍与人类思考阶段的演变
- 2024-07-22东方管理智慧:反思西方企业管理,探索东方哲学的人本主义与企业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