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文化建设的强大正能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文化建设的强大正能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文化建设提升到一个新的历史高度,把文化自信和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并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文化建设在正本清源、守正创新中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党和国家事业全新局面提供了强大正能量。

一、“十三五”时期主要成就

“十三五”时期,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着力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

(一)党的理论创新全面推进

出版《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等系列理论读物,建设11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院)、15家全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建设37所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系统修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创新理论宣传形式,推出理论热点面对面系列理论读物、《必由之路》等文献专题片、《厉害了,我们的新时代》等通俗理论电视节目。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组建中国历史研究院,遴选29家单位开展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融入法治建设和社会治理

颁布实施《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表彰和各类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教育作用进一步凸显。全国志愿服务团队规模不断壮大,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常态化制度化。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先进文化,帮青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农村基层宣传文化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加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拓展至500家。广泛开展诚信行业、诚信单位等活动,发布“诚信之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文化建设的强大正能量

(三)主流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不断增强

有效开展对美舆论斗争和涉港、涉台、涉南海、涉藏、涉疆舆论斗争,稳妥做好新冠肺炎疫情等一系列重大突发事件舆论引导。党报党刊等主流媒体建设发力,完成《人民日报》《求是》改版,推出“侠客岛”“宣言”“钟轩理”“朗读者”等品牌。打造中央和省级主要媒体融媒体中心,成立媒体融合国家重点实验室,建成2501个县级融媒体中心。网络舆论阵地和传播秩序管理效能提升,建立健全政策解读和新闻发布制度。

(四)文化产品创作生产日益繁荣

国家艺术基金、出版基金、电影精品专项资金扶持引导作用不断凸显,涌现出《奋斗吧中华儿女》《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可爱的中国》《我和我的祖国》《战狼2》《流浪地球》等一批优秀作品。网络内容生产传播平台主体责任得到强化,健康向上的网络文艺生态逐步形成。文艺评奖制度改革成效显著,文化产品评价激励机制不断完善。国家版权监督平台建设顺利推进,版权保护力度显著提高。

(五)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卓有成效

统筹推进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等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打造中华文化重要标志。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组织《复兴文库》等编纂出版,开通运行“中华古籍资源库”,实施戏曲振兴工程,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基地。开展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公布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物资源调查登录体系不断健全。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名录体系不断健全,非遗整体性保护有序推进,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数量达到23个。

(六)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和能力进一步提高

文化基础设施网络不断完善,建成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56万个,2176个县(市、区)建成文化馆总分馆制,2155个县(市、区)建成图书馆总分馆制,全国5万余个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公共博物馆、公共美术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文化精准扶贫扎实推进先进文化,重点支持贫困地区建设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近4万个,支持中西部地区建设县级城市数字影院2104个,支持442个深度贫困县应急广播体系建设。实施盲文出版工程、盲人数字阅读推广工程,特殊群体文化权益得到保障。

(七)文化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市场主体规模不断扩大,文化产业法人单位数量近210万家,上市文化企业达201家。文化和科技加速融合,建成55家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文化和旅游在更高水平上实现融合,涌现出印象系列、千古情系列、又见系列等一批知名旅游演艺品牌,全国建成5A级旅游景区280家、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71家、国家级旅游度假区30家、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1000个、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300处。2019年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为44363亿元,占GDP比重由2013年的3.69%提高到4.5%。

(八)中华文化影响力不断增强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全球发行量逾2600万册,中国理念、中国主张、中国方案影响力不断提升。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正式开播,英语新闻频道脸谱账号粉丝数超过1亿。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世界互联网大会等成功举办,“感知中国”等品牌影响不断扩大,“一带一路”国际传播走深走实。建设国家文化出口基地、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举办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

二、“十四五”时期发展趋势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关键时期,必须把文化建设放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用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同时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带来了许多风险挑战。文化建设必须高扬思想旗帜、强化价值引领、激发奋斗精神,增强全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创造力,在展示国家形象、促进对外交往、增进合作共赢等方面发挥作用,为全体人民奋进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同时,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加速重构着文化生态、场景和发展模式,互联网日益成为文化创作生产传播消费的重要平台和渠道先进文化,文化建设必须抓住新一轮产业革命和科技变革机遇,顺应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趋势和疫后形势,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快转变文化和旅游发展方式,提供更多优秀文艺作品、优秀文化产品和优质旅游产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文化建设的强大正能量,促进提挡升级、提质增效,更好实现文化赋能、旅游带动。

三、“十四五”时期主要任务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一)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教育

加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整体性系统性研究、出版传播、宣传阐释,建设一批有影响力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院)。健全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的工作体系,建好用好“学习强国”“支部工作”等学习平台,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落地生根。

(二)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制度化常态化

建立健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教育的长效机制,围绕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等重要时间节点,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弘扬党和人民在各个历史时期奋斗中形成的伟大精神。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完善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齐抓共管机制,建好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深化民族团结教育,加强“一国两制”实践教育,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

(三)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

修订完善《文物保护法》,提高文物治理特别是基层文物治理水平。实施“深化中华文明探源研究工程”和“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加强考古能力建设和学科建设,健全不可移动文物保护机制。建立健全历史文化遗产资源资产管理制度,建设国家文物资源大数据库。创建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和国家文化遗产科技创新中心,打造一批文物保护典范和研究高地。

(四)加强思想道德和精神文明建设

开展国家勋章、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和时代楷模、道德模范、最美人物、身边好人的宣传学习。深化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等精神文明创建,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健全志愿服务体系,广泛开展志愿服务关爱行动。加强网络文明建设,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提倡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开展以劳动创造幸福为主题的宣传教育。

(五)繁荣文化创作生产

制定实施重点电影创作选题规划、出版物重点选题规划和古籍中长期出版规划,建立滚动式、可持续的创作生产机制。实施文艺作品质量提升工程,持续开展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重大出版、中国当代文学艺术创作、电影精品创作、网络文艺创作传播等重大工程项目。加强文化队伍建设,实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等工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文化建设的强大正能量

(六)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深入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挖掘提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统筹推进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等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形成具有特定开放空间的公共文化载体。组织《永乐大典》、敦煌文献等重点古籍系统性保护整理出版,实施国家古籍数字化工程。推进《复兴文库》、点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修订等重大出版工程,启动新编中国通史纂修工程。

(七)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文化建设的强大正能量,推进基层公共文化机构运行与融媒体中心建设、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相衔接。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深化“结对子、种文化”,加强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建设。推进新型数字化服务平台建设,建立全媒体传播体系,推进国家、省、市、县四级融媒体中心或平台建设。深入推进全民阅读,开展新时代主题阅读活动,保障特殊群体阅读需求。

(八)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

促进旅游与一二产业和生产生活性服务业融合发展,因地制宜发展康养旅游、生态旅游、基地旅游、研学旅游等新型旅游业态。完善文化产业规划和政策,实施数字化战略,推进国家有线电视网络整合和5G一体化发展,建设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好用好国家文化产业发展项目库、中国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办好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等重点会展。推动文化科技深度融合,建设一批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实施出版融合发展工程。

(九)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

创新推进国际传播,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和多层次文明对话,利用网上网下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增强中华文化亲和力吸引力辐射力,促进民心相通。开展“感知中国”“走读中国”“视听中国”等活动,办好中国文化年(节)、旅游年(节),建好中国文化中心、中国馆等海外文化交流平台,开展经典著作互译、影视贸易合作,加强国家文化出口基地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文化建设的强大正能量

标签ad报错:该广告ID(4)不存在。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