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儒家的生命伦理观及其现代价值史学论文目录

略论儒家生命伦理观及其现代价值史学论文目录

略论儒家的生命伦理观及其现代价值史学论文目录一、分析(一)"贵生爱物"的生命观(二)"乐生哀死"的生死观(三)"克己存心"的养生观二、启示正文摘要:一、分析儒家文化蕴涵着丰富的伦理思想,其中有关生命伦理方面内容主要体现在"贵生爱物"的生命观、"乐生哀死"的生死观和"修身进取"的养生观等几个方面。(一)"贵生爱物"的生命观如何看待生命?儒家强调以下几个方面观点:关键字:略论,儒家,生命,伦理观,及其,现代,价值一、分析儒家文化蕴涵着丰富的伦理思想,其中有关生命伦理方面内容主要体现在"贵生爱物"的生命观、"乐生哀死"的生死观和"修身进取"的养生观等几个方面。(一)"贵生爱物"的生命观如何看待生命?儒家强调以下几个方面观点:第一,儒家从人与其它"物",尤其与一般动物比较出发,从而得出人是天地之杰出,万物之精灵,是宇宙万物主宰的正确认识。孔子在谈到这个问题时说:"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1]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人兽有别,不可同日而语。孟子认为高于动物,在于人之性与动物之性不同。荀子说:"水火有气而无性,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生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2]《周易•系辞下》称人为"三才"之一,"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

人和天地合成宇宙万物之根本。董仲舒认为:"天地人,万物之本礼乐。三者相为手足,合以成体,不可一无也。"[3]强调人在自然界的地位高于万物。理学大师周敦颐、朱熹都肯定人高于禽兽,在宇宙中有崇高地位。邵雍之言更为精辟,他说:一个人的价值等于一"兆"物的价值。总之,用孔子的话总结,那便是"天地之性,人为贵"第二,从人的自身生产角度出发,得出了"身体发肤,受之父母"[4]的朴素直观的唯物主义正确认识。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关于个体生命现象的起点界定标准,即有生才有命。孔子提出的"命"是指对个体生命作为客体的被动性和有限性所作的经验概括。并没有把"命"托付于全能而有神秘的天或上帝,而是实实在在的个体生命。孔子认为"不知命,不以为君子",这在某种程度上表明孔子已认识到了生命自身的规律性。故而《论语》载有孔之言,"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具体来说,儒家把人的生命的起点界定为:"生"是指个体脱离母腹来到人世间的瞬间,以新生婴儿的第一声啼哭标志一个新生命的开始。第三,提出重生、贵生、珍生思想,强调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在孔子看来,人既是自然的产物,又是社会的产物。在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主张"知天尽性",追求人格的完美无缺和最终达到天人合一的最高理想的精神境界。

在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上,主张有所作为,成就一番事业。"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以齐家、治国,平天下,为远大政治抱负。孔子本人就是"君子自强不息"[5]的典范。他一生唯以天下大事,万世功业为念,孜孜奔走列国,授徒编书,人生态度可谓积极至极,树立了儒家阳刚进取的人生态度的身教典范。儒家从社会物质生产的需要和现状出发传统儒家生命智慧的当代价值论文1500字,结合家庭自然经济和子嗣延续问题思考人生和社会问题,从而逐渐形成了重男轻女的思想。孔子认为"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在重视保生命的同时,强调生得伟大,死得其所,不做无谓的牺牲。但为了道义和人群的利益,可以"杀身成仁","舍身取义"。对现实生活持乐观富达态度。孔子认为人活着就是幸福。"仁者不忧","乐以忘忧",孟子在主张"与民同乐"的同时,还提出了君子之乐的内容:即"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作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到了宋代"孔子颜回乐处便成了初学者立志,富贵者自警,穷乏者保持廉操的座右铭"[7]。孔颜乐处也成了安贫乐道的代名词。第四,提出重功名轻富贵。主张劳动所得,自食其力,非利不取。"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即使生活贫困,也要做到"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即使生活富足了,也应做到"富贵不淫"。由此形成的吃苦耐劳、艰苦朴素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与儒家这种义利观的倡导有着直接的关第五,在做人原则上,主张明伦理、主自律。把修身作为做人的根本。"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修己重于善群。"在儒家看来,教之人人皆可以为尧舜。追求自我道德修养,就可以成为贤人、圣人。既能治家,也能治国传统儒家生命智慧的当代价值论文1500字,于人于己,于国于家都有好处。就可以"诚以立身,仁以待人,公以处世"第六传统儒家生命智慧的当代价值论文1500字,在行为准则上,主张中庸之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处理人与人关系时,奉行"礼之用和为贵"的原则,能忍则忍,能让则让。从"不与善积人争富,不与进取人争贵,不与矜饰人争名,不与间傲人争礼,不与盛气人争是非"。从自我出发,人我并重,由己推人,人我兼顾。追求过太平安稳的日子。认为这种活着才没有大的闪失,也不会给生命带来威胁。第七,在处世态度上,尊理性,重经验。主张学思并顾。习惯于尊习俗,重经验,迷信权威,服从圣人君王之教。判断一个人是否成熟,多以年龄为界标。孔子提出的"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成为指导社会以老为尊,越老越贵的人才取向标准。在很大程度上有形无形地埋没了人生价值。

第八,厚人生,罢彼岸,注重"人道",淡化鬼神,采取理性实用主义态度。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孔子拒绝谈论怪、力、乱、鬼神等神秘现象,对"六合之外存而不论"。可见,儒家文化是地地道道的以人本主义为核心,以政治伦理化,伦理政治化为特征的现实主义文化。倡导重生贵生。尊敬生命、敬畏生命是儒家学说的基本出发点。"唯天下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儒家将对生命的敬畏推广至对一切具有生命的事物,由贵生到爱物,体现出对自然生命的尊重以及对人的自身生命价值的理解。(二)"乐生哀死"的生死观如何对待生死?概括说,儒家的生死智慧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乐生,所谓"仁者不忧","乐以忘忧"。孟子在主张"与民同乐"的同时,还提出君子之乐,即"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作于地,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二是哀死,儒家认为死是一件悲哀恸而谁为?´"儒家哀死,还表现在主张厚葬,对不同等级都有陪葬和不同的礼的规定。从对待生死的态度看,儒家乐生苦死。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对显示人生抱着极大的乐观态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体现出以生为乐的情怀,同时以死为悲哀之事,并注重在死亡的葬、祭以及等级之别,也透射出其强烈的哀死之情。

从探讨生死的角度看,儒家注重道德。儒家以"仁"为立足点,注重"礼"和"义",强调道德,关注的是个体对全体、对社会的责任和义务,实际上儒家从伦理道德的角度来讨论生死问题,用道德规范来评价生与死的价值。从超越生命的途径看,儒家强调生前努力,追求生命不朽略论儒家的生命伦理观及其现代价值史学论文目录,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涵。(三)"克己存心"的养生观如何实践追求以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儒家注重个人修身进取。儒家把修身作为养生做人的根本。孔子强调"克己"、"修己"、"正身"的功夫,孟子提出"存心"、"养气"、"寡欲"的方法。"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奉行"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礼之用,和为 贵"。由己出发,人己并重,由己推人,人我兼顾。儒家同时主张积极入 世,对现实人生持达观态度。"其为人也,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 将至。""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 儒家重品行,儒家关心人和社会的关系,儒家所关心的人是有着鲜明社会地位的人的修炼,孔子提出"克己"、"修己"、"修身"的功夫,孟子 提出"存心、养气、寡欲"的方法。 以上仅仅从生命、生死和养生观三个角度阐述儒家的生命伦理思 想。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其对生命的体验和认识过程,由此形成了独特 的生命文化,并对当今中国社会产生着深刻影响和作用。

二、启示 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最重要的一部分,它对中国的政治、 经济、文化和社会其他方面都有深刻的影响并发挥着作用。儒、家的 生命伦理思想具有丰富的理论价值,开展深入研究,对于建立现代生命 伦理学具有一定的价值。 第一,有助于建立现代生命观。儒家的生命观具有丰富的理论价值略论儒家的生命伦理观及其现代价值史学论文目录, 是建立现代生命伦理学的重要思想资源。通过对儒家生死智慧的考察 和分析,可以看到儒家的生命观的重"生",讲道德,讲有为,注重生命的 社会价值,提倡积极乐观的对待人生。这些思想都从不同角度启示现代 生命伦理学要建立强调生命质量,力求把生命的神圣与生命的质量、生 命的价值统一起来,理性对待生死,从而建立起生命神圣、质量、价值 相统一的现代生命观。 第二,有助于建立科学生死观。儒家都讲究重生贵生。儒家关爱生 命,注重现世,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儒家不讲来世,看重在有限的生命里 为国家作出自己的贡献,充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坚持乐生,对人生充 满刚健有为的进取精神,对人生是乐观的,具有积极的生活态度,这是一 种科学的"生",对于现时代社会的建设、个人的竞争都有很强的意义。 总之,一方面有助于现代人理智清醒地认识生与死的本质,充分珍惜、 重视自己的宝贵生命,并采取积极措施以活得更久、更有意义,另一方 面有助于现代人加强对死亡价值和尊严的认识,从而消除对死亡的恐惧, 摆脱对死亡感情上的痛苦,消除贪生恶死倾向,坦然面对死亡,从而树立 科学的生死观。

第三,有助于建立生态伦理观。通过对儒家生态哲学思想的挖掘和 弘扬,对于构建新的生态伦理学具有重要的现代意义。儒家以"仁爱"思 想为基础,孟子认为"爱"的内涵不仅是"亲亲"、"仁民",还包括"爱物 "。《周易》提出"厚德载物",把仁爱精神推广到大自然中,以宽厚仁慈 之德爱护宇宙万物,促进人与自然的良性生态循环。在实施"爱物"过程 中,主张"取物不尽物"和"取物以顺时",体现出的生态环保思想,不仅在 长达二千余年的农业社会有重要意义,而且在现代社会也有重要价值。 同时吸取了墨家的"兼爱"、庄子的"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以及 惠施的"泛爱万物,天地一体"的观点,使得孔孟"爱物"的生态伦理思想 得到进一步补充和发展,张载提出"民胞物与",程颢提出"和天地万物一 体"。"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哲学命题,不仅承认整个自然界都有 内在的价值和生存的权利,而且也自觉地把人的天赋爱心的传统人际道 德向生态道德扩展,从而构成现代生态伦理学的最主要内容,成为现代 生态伦理学的基石,对于增强全人类的地球环保意识,重建人类与自然 的良性互动、协调发展关系,建构新的生态伦理学体系具有重要的借鉴 意义。 参考文献: [1]论语•微子. [2]荀子•王制. [3]春秋繁露•立元神. [4]孝经. [5]论语•述而.

标签ad报错:该广告ID(4)不存在。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