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武本记》:尚武精神是“求自卫之道”
《精武本记》:尚武精神是“求自卫之道”
孔子为圣人,其代表思想儒家思想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对儒家思想的看法1500,倘若用几个字概括那便是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等个体,其中仁为儒家思想的理论核心,古代统治者围绕着这个仁《精武本记》:尚武精神是“求自卫之道”,建立了独有的一套社会道德、政治体系,这是当时的最高思想标准,同时对后世也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
而尚武精神,这个词汇真正被人们所熟知还要追溯到1919年孙中山先生为《精武本记》一书所做的序,这里的尚武精神是 “求自卫之道”,“ 重尚武精神’”,并把“尚武精神”价值上升到强国的层次。
从这里也能演算出中国历史上尚武精神一直都存在世人心中的最深处,同时也是一个深层次的精神内涵。但是为何同为历史上最精致、最完备,且同样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宋明理学却将儒家文化中的尚武因子一步步弱化呢?
儒家学说中的尚武精神
现在很多人都将儒家的礼、仁理解的非常狭隘,于是乎我们经常能听到这样的言论,儒家思想教人以懦弱,削弱阉割了中华民族千年以来埋在骨子里的尚武精神。也正是后来的独尊儒术最终造成了中华人民的懦弱,也导致中国人失去了进取性,忘却了发展,这也是中华民族落后、被挨打的核心原因。
其实不然,对儒家思想有着这样看法的人只能说过于无知了,但是尽管如此却也形成了一股儒家思想阉割尚武精神的风。儒家弟子并不是单纯意义上的读书人,六艺中射、驭都要排在书的前面。
孔子的形象在大多人的脑海之势必都是一个白须长髯的夫子形象,但其实孔子精通于骑马射箭,这一个形象特征从《礼记•射义篇》记载:“孔子射于矍相之圃,盖观者如堵墙。”就能看出儒家尚武,同时《论语•子罕篇》也记录了孔子的话语:“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这句话是孔子用来回答别人质疑他没有专长的时候,从这里就能看出孔子是十分精通于骑马射箭,而且本人对此非常自信。
说到儒家思想的怯弱就更是无稽之谈了,相反孔子对于军事武学都表示得十分重视,甚至从儒家学说创立伊始就完全接纳了暴力和战争。《孔子家语•曲礼篇》记载子贡问:“居父母之仇,如之何?”孔子回答说:“寝席耽干,不仕,弗与共天下也。”通俗一点的意思就是杀父之仇,不共戴天,一个生杀果断的人又怎会是怯弱的人, “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这句话也是孔子倡导人民要拥有能保护自己的能力,这样的言论在儒家的书籍中比比皆是。
不仅是孔子,儒家的另一位代表人物荀子也曾道“用百里之地而不能以调一天下“制强暴,则非大儒也。”这句话相比于孔子相对于隐晦的表达就很直接了,在他看来如果不能以暴力的手段制止强暴的发生,那根本就算不上一个儒家。
孔子一直以来都是倡导正义的战争,但是他却身处乱世,当时的战争大多都是为了一己私欲争权夺地而爆发的战争,这对他来说是不正义的,是他不能理解的。从“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中看出孔子对于统治者的教导还是趋向于仁政。但是孔子在面对外敌的时候就展现出了完全不一样的风采了,对他来说他不喜欢战争,因为战争会带来生灵涂炭,会让很多贫苦人民不得安生,但是倘若战就得必胜,他的战是保家卫国的战,是正义之战,儒家学说从来都不是倡导懦弱,而是倡导正义,儒家学者也从未抛弃过尚武精神,而是将尚武精神收纳进学说的最深处,在他们眼里尚武精神不仅是一种精神也是一种气质,一种永不退缩的勇气。
儒家尚武精神逐渐被弱化
宋朝是中国历史进程的一个转折点,宋朝之前中国历朝统治者都是崇尚军事,汉朝甚至是一向以强硬著称,以其强大的军事实力威慑了世界并且也奠定了本民族永远的名字。
而起兵发家的明太祖赵匡胤却深知崇尚军武对自己地位的威胁,便开始了“重文抑武”的社会模式,在这背景下即便是宋朝后期采用了募兵制进一步开始对军事人才的培养,但是军武在当时还是不见丝毫起色,儒家倡导的尚武之谈就更加上不来台面了,一个学说思想最终的归宿还是为统治者服务,六艺中的驭、射只能成为民间艺人谋取生计的杂耍内容。
自汉武帝时期,由董仲舒倡导实行了独尊儒术的思潮,难道汉朝时期不尚武吗?在之后的几个朝代儒家学说一直都是社会正统,但是到了宋朝文学之风的兴起和宋明理学的逐渐兴盛逐渐抑制了儒家思想的发展。宋明理学的兴盛虽然在国家内部开启了忠君的风气,加强了内部的团结,宋朝之后便没有哪个朝代是从内部崩塌,很好地维护了国内的稳定。国家稳定就昭示着人民能够将主要的精力放在经济和文化发展上,宋朝确实是中国文化和经济都极为繁荣的时期。但是获得这样稳定最重要的原因则是宋明理学控制了当时民众的思想,宋明理学用迂腐的三纲五常压抑了人性,扼杀了当时人们的需求和欲望,并建立起一套等级森严的封建制度。“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这一句话就能反映出当时妇女们的悲惨生活,当时的这种思想也一直遗留至今,直至今日很多人依旧对这样的思想信奉为神明。“明教罪人”也压死了很多立志改革的有志之士,那时候的文人逐渐变得迂腐,并且将礼节无限放大,严重拖慢了官员之间的行政速度。
儒家思想一直都是倡导积极入世,主场关怀和人性自由,并且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正义感和民族使命感,这虽然从大体上来说是好事,但是相比于理学的全面限制禁锢来说更难管理对儒家思想的看法1500,连同一道的还有民间习武的全面禁止,倘若说宋明理学是限制了思想,那此时统治者的禁令就完全断绝了儒家思想中的尚武文化流传。
在封建时期从来都是君权神授皇权独大,皇帝站在国家的最巅峰,历来思想文化的发扬都是为了君维护王的统治,得不到君主的支持,再怎么优秀的思想都难以实行。
儒家学说被阉割后的影响
宋朝时期对尚武精神的阉割影响的不仅仅是宋朝一个朝代,还有之后中华民族的文化性格,军武乃是立国之本,古代的政权大多也都是在马背上打下来的,而宋朝皇帝却将队内的防范看得远比对外重得多,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例如岳家军这样拥有着精兵强将的家族受到的猜疑却远比认可要多对儒家思想的看法1500,甚至最后还受到了奸人谋害,历史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中发展的下去,多年之后最终再也没有人愿意遵守原先的祖训为国捐躯、以身报国,直接导致了国家的军事实力衰微。
重文抑武的时代背景下,读书人想要谋取功名的途径要远多于武者,而在当时哪怕是同样官品的文武官,武官的地位和话语权也要落后文官一大截,甚至当时的军队实际控制权都掌握在文官手上,武官的权力和地位都无比低微。
统治者也一味地推崇文治,渐渐地民间武人就再无用武之地,宋朝不似强汉盛唐一样打出了风采,留给了后人永远的遐想,其最大的贡献大概只有宋词这样软糯糯的文学,因为国家荒废军武,武将成为了那些考取功名不成的文人的后备选择,试问握笔长大的军人怎么能是在马背上长大的军人的对手。
于是在宋朝后期的对外真正中,国家统治阶级早就失去了原有的血性,不仅在军事实力比不上辽、金、女真等国《精武本记》:尚武精神是“求自卫之道”,甚至连战斗的勇气都没有,总是一味地求和赔款,这时候的统治阶级已经产生出了一种奴性,根本没有勇气再与外敌进行赌上国运的战争。
结语
从历史的潮流来看,尚武精神关乎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命运,“尚武精神”的内涵绝不 止步于“重信守诺”“顽强拼搏”,更多的展现在为国家、为民族的舍生取义。尚武精神的存在最直接的就是强健了人民的体魄,其次则是敢于斗争和敢于舍生取义的抱负。武术文化的传承将会成为“尚武精神”重塑的源泉,没有传统武术文化的助力,“尚武精神”重塑的嫩苗将会萎靡死去。
其实儒家学说中的尚武精神从未消亡,只是在后世被统治阶级所深埋,在皇权至上的古代,思想控制一直都是统治者稳固统治的软手段,尚武精神从未消失过,只是后代统治者对其进行了不断弱化甚至阉割,导致其一直处在一个名存实亡的阶段。
随便看看
- 2024-08-09儒家角色伦理——21 世纪道德视野:挑战基础自由个人主义的当代伦理话语
- 2024-08-09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中国伦理学自主知识体系如何建构?
- 2024-08-08儒家伦理哲学 现代儒学编委会及主编徐波简介
- 2024-08-07孔子礼的思想内涵及其当代价值:以仁为核心的多层范畴
- 2024-08-05大学:古代经典教材,现代道德启蒙,提升个人修养的必读之书
- 2024-07-30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传承深厚学术根基,铸就古典学术研究实体机构
- 2024-07-30敬畏天、遵循道:儒家思想的基础与本质,孔夫子的贡献及民族美德
- 2024-07-2920 世纪 50 年代后论语英译简史:多元化特征与多领域学者的贡献
- 2024-07-29安乐哲:醉心中国文化,推动中西哲学思想对话的美国学者
- 2024-07-28道家与儒家的思维差异:顺应自然与向内求的对比
- 2024-07-26第六届问道玉渊潭国际论坛:中国共产党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探讨
- 2024-07-26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构社会价值和信仰体系——以曲阜为例
- 2024-07-26习近平总书记: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中国式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
- 2024-07-26教育学萌芽阶段代表人物观点对比:孔子、孟子、荀子思想解析
- 2024-07-25儒家代表人物及其思想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深远影响
- 2024-07-24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从孔子到董仲舒再到玄学
- 2024-07-24儒家思想:孔子创立的完整思想体系及其核心价值观
- 2024-07-23朱光潜的移花接木:道家还是儒家?克罗齐美学与中国传统思想的对接
- 2024-07-22人生如书,少年读儒家,中年读道家,老年读佛家,领悟不同阶段的智慧
- 2024-07-21儒家、道家、佛家文化主旨与做人标准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