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总书记的文化生成图式,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思想
习总书记的文化生成图式,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思想
东方原本只是一个相对的地理概念,在历史上处于不同地理位置的国家,其所指称的东方是不同的。
孔子是东方圣人的代表,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近代以来,欧美逐渐形成一个约定俗成的共识,即把欧洲以东的地区(其中主要是亚洲)称之为东方,如日本、朝鲜、印度,以及东南亚、阿拉伯等国家和地区的文化。
到了现代,东方的概念中又加进了政治和经济方面的含义。如称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发达国家为西方世界,称社会主义社会、经济不发达国家为东方世界等。我们理解 的东方,更多的从文化的层面上去理解。这里所说的东方文化主要是指亚洲地区国易堂,包括部分非洲地区的历史传统文化。
东方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儒家思想体系。
中华文化的主体内容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思想;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体内容;
中国千年来治国安邦,外交友好的中心思想就是中和。
从“天下大同”理想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一以贯之地体现了中国对和谐世界和美好生活的自觉建构,不仅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更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未来命运的深度思考和对人类命运的一种前瞻性规划。
在全球化时代,探析从天下大同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生成图式,可为携手共建全球治理新秩序提供必要的思想支撑。
在以习总书记为核心的领导下,全国上下都在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掀起了以弘儒为荣,学儒为尚的大浪潮,儒家思想是13亿中华儿女的精神食粮,是中华民族走向富强时,在寻自己的文化之根本,是在增强每位炎黄子孙的文化软实力,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源泉 站在大国的舞台上,立足世界的至高点,以博大胸怀提出这一理念,赢得了国人的认可,世人的赞同,我认为习总书记不仅是一位国家的元首,更是一位具有超强国际影响力的儒范领袖。
“天下”在“共存”意义上是开放而非封闭的,
在“共荣”意义上是发展而非凝固的,
在“共赢”意义上是包容而非排他的
儒家学说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包含了对国家、社会、家庭、自然及人的基本看法和要求。然而,儒学所最终追求的则是一个以“仁”为核心,以“德”为基础儒家思想在生活中的体现,以“礼”为规范,以“和谐”为目标的境界。因此,千百年来贯穿儒家文化的一个始终不变的特征就是“和”。
“和”是儒学的精髓。
“和者,天地之正道也”,“德莫大于和”,“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习总书记的文化生成图式,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思想,斯为美”。
“和”的首义是人与人的和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和”处在突出位置。
“和”的价值在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天人合一”强调的是人与自然和谐统一,表明人最终要顺应自然规律。
“和”的体现是奉行“中庸之道”,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和”的境界是“和而不同”。主张不是为“和”而“和”,而是“和而不流”,必要时还可“求同存异”。
“和”的根基是“仁”。强调以民为本,施以仁政。中国古代政治家以“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为治国理想。
“和”推展到对外关系上,主张“亲仁善邻”,“以德为邻”,“近者悦,远者来”。
总体上,“和”的本质要求是在不同复杂事物之间准确把握平衡,协调各种利益,综合不同意见习总书记的文化生成图式,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思想,化解复杂矛盾,最终实现和谐。
历史渗透
数千年来,这种和谐理念经过长期熏陶,扎根于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渗透于中国的社会生活,造就了中华民族成为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闻名世界的丝绸之路联结亚欧大陆,绵延千年,运送的是中国的丝绸瓷器,是名副其实的和平之路。
中国明代航海家郑和率当时世界最大船队七下西洋,六次驻停东南亚儒家思想在生活中的体现,最远到达北非,带去的是贸易货物,传播的是友谊和文化,没有战争和侵略。
中国历史上这两大最为著名的与外部世界的和谐交往,集中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和平精神,体现了儒家文化的和平特征,也是儒家文化不靠武力,能远播海外,并为周边不少国家接受的根本原因。
儒家思想
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历史渊源中,也有儒学源远流长的和平理念的积淀。
今天,人类正处在社会急剧大变动的时代,溯源追本,弘扬传统,相互学习,开拓创新,是各国迎接全球化挑战的明智选择。儒家学说作为东方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儒家思想在生活中的体现,也需要不断扬弃、博采众长和与时俱进。让我们发扬东方文化的优良传统,承继先贤,泽被后世,为使我们的子孙生活在一个更加和平、友好和繁荣的世界而努力,共同实现天下大同的世界梦。
随便看看
- 2024-08-11中国逻辑和印度逻辑:东方逻辑思想的两大源泉及特质研究
- 2024-08-09儒家角色伦理——21 世纪道德视野:挑战基础自由个人主义的当代伦理话语
- 2024-08-09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中国伦理学自主知识体系如何建构?
- 2024-08-08儒家伦理哲学 现代儒学编委会及主编徐波简介
- 2024-08-07孔子礼的思想内涵及其当代价值:以仁为核心的多层范畴
- 2024-08-05大学:古代经典教材,现代道德启蒙,提升个人修养的必读之书
- 2024-07-30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传承深厚学术根基,铸就古典学术研究实体机构
- 2024-07-30敬畏天、遵循道:儒家思想的基础与本质,孔夫子的贡献及民族美德
- 2024-07-2920 世纪 50 年代后论语英译简史:多元化特征与多领域学者的贡献
- 2024-07-29安乐哲:醉心中国文化,推动中西哲学思想对话的美国学者
- 2024-07-28道家与儒家的思维差异:顺应自然与向内求的对比
- 2024-07-26第六届问道玉渊潭国际论坛:中国共产党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探讨
- 2024-07-26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构社会价值和信仰体系——以曲阜为例
- 2024-07-26习近平总书记: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中国式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
- 2024-07-26教育学萌芽阶段代表人物观点对比:孔子、孟子、荀子思想解析
- 2024-07-25儒家代表人物及其思想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深远影响
- 2024-07-24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从孔子到董仲舒再到玄学
- 2024-07-24儒家思想:孔子创立的完整思想体系及其核心价值观
- 2024-07-23朱光潜的移花接木:道家还是儒家?克罗齐美学与中国传统思想的对接
- 2024-07-22东方管理智慧:反思西方企业管理,探索东方哲学的人本主义与企业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