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智慧语典 梵高的长寿秘诀,每天都要吃两片药乐

儒家智慧语典 梵高的长寿秘诀,每天都要吃两片药乐

梵高,在迷情的世界里孤独而疯狂地活着

《素问·移精变气论》梵高敏感纤细的心灵图解:“数问其情,已从其意”。医学若不是诞生于疾病,就是诞生于邪恶。为了给自己一个存在的理由,医学甚至反过来从画布中激发出疾病。

心灵能量是藏在身体里的大智慧:107岁文怀沙的长寿秘诀,每天都要吃两片药

乐是在心上儒家智慧语典,人不要去找。放下找的时候便是乐,便是新。 要是当真把生活重心——情趣放在生活本身上,那么生活就时时是新。你就是坐在房子里一天都不厌倦。因为是重心在生活本身,完全无所依持。 ——梁漱溟说”孔子的态度“

儒家智慧语典 梵高的长寿秘诀,每天都要吃两片药乐

刘先银作品题写书名《黄帝内经》

庄子:不折不腾,也可以把生活过得称心如意

庄子:“不将不迎,应而不藏”,高手和凡人只是一念之差。在我们的想法中,生活应该是越折腾越好。事实上,不恰当的折腾,反而是越折腾越累。如何用最少的力气,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庄子的主张是找到自己,回归本性,做适合自己的事。不折不腾,也可以把生活过得称心如意。

其一,找到自己,坚持做自己愿意的事。

《庄子》曰:“汝游心于淡,合气于漠,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而天下治矣。”

你要游心于恬淡之境,使得气息与自然冲漠之气合为一体,顺应事物本性而不掺杂私念,天下就可以大治。

庄子的无为而治,对现代社会来说,更多的是修心养性。即在心态上,保持专一,专注一个目标,而不被外界因素干扰,从而自知,知道自己的本性,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知道自己想过什么样的生活。

当一个人静不下来时,就会跟随大流。别人做什么,自己也跟着做什么;做什么赚钱,就努力改变自己,去做赚钱的事情。这种做法,短时期内,可以创造一定的物质金钱。长期来说,因为和自然本性断隔,人会慢慢变成亚健康,精神压力大,缺乏安全感。

天底下没有两张一模一样的叶子,也没有两个一模一样的人,如果总是模仿别人,追随别人,那就失去了自己的本性。做自己,有什么不好呢?活出你自己的独特,坚持做自己愿意的事。方向明确了,再多的困难,只要一心一意,总能克服,迟早能实现自己的目标。

其二,随着时势变化,灵活应对,做事的成数更大。

有句话说,识时务者为俊杰。

一个社会,一个时代,总是在随时变化。有的人,在变化的蕴藏期,就能察觉,并能紧紧抓住机会,借势而动,顺势而上,实现自己的目标。等大多数人都看见的机会,那就不是机会,那是成熟鼎盛,上升的空间比较小了。

如何才能培养自己的敏锐洞察力呢?

《庄子》曰:“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

让自己的心静下来,止水若明镜,则能洞察先机;物来不迎,物去不送,回应、参与其中,却不藏积起来,这样,就能够超脱物外,不为外物劳神伤身。高手和凡人,都和外物打交道,前者不执,后者有执,只是一念之差。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如果注意力总是放在外物上,声色犬马,恩怨是非,就会经常分心,而难以专注做事。那些在各个行业取得成功的人,并不是有多聪明,而是能潜心,专注干一件事,几年儒家智慧语典,十几年下来,风水轮流转,总会有运势带来的机会。

儒家智慧语典 梵高的长寿秘诀,每天都要吃两片药乐

刘先银题写书名《黄帝内经》

儒家智慧语典 梵高的长寿秘诀,每天都要吃两片药乐

刘先银题字《品竹心醉》

儒家智慧语典 梵高的长寿秘诀,每天都要吃两片药乐

刘先银题字《太初有道》

儒家智慧语典 梵高的长寿秘诀,每天都要吃两片药乐

刘先银题字《一路畅通》

儒家智慧语典 梵高的长寿秘诀,每天都要吃两片药乐

刘先银书画作品《山水清音》

儒家智慧语典 梵高的长寿秘诀,每天都要吃两片药乐

刘先银题字《神启阳春畅和》

刘先银专访文怀沙:108岁文怀沙的长寿秘诀,每天都要吃两片药

2005年刘先银专访百岁文怀沙,问及其养生秘笈时,文老笑道:“医者,意也。我用的是心疗法。外面急风暴雨,我心里一片祥和。”文怀沙透露自己的长寿秘诀是:以读经典图书的学习方式,以修身弘毅的健康理念,以“天地相合以降甘露”阴阳和合为核心的性命双修思想,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关于养生,文怀沙先生说:要说世界上真有什么长寿秘诀的话,我的秘诀是,每天都要吃两片药:早晨刚起床,我要吃一片“满足”;晚上睡觉前,我要吃一片“感恩”。诚然,丰盛的到来,伴随着“感恩的态度”,对于每个人来说早已拥有并获得。

感恩是起源于内心最深刻的满足。当我们生起了种种的负面情绪的时候,当我们觉得很无力、很无助、人生很困顿,甚至于说我也用尽了方法,我都筋疲力尽,但是这个现实都没有改变的时候,怎么办?怎么从这种负面的、消沉的情绪里面走出来?感恩这种工具是最好的方法。

“感恩”,也是我们感知源头的方式。我们要感恩父母,我们要感恩师长,意思就跟感谢差不多,但事实上感恩是什么?感恩是起源于内心最深刻的满足,它不是一种交换,不是说父母亲因为养了我,物质条件各方面都帮助我,所以我要感恩他们,这个就是一种功利的思想,这个就是一种交换,就不是真正的感恩。

真正的感恩是源于内心深处的那种深刻的满足,我们感恩这个世界,你看我们能够自由地呼吸、能够得到饮用水,这些都不需要付出什么代价等等,我们应该要对这些充满了一种无条件的感恩。而且,当你这种感恩修到深处的时候,它是连接到我们的生命本源、生命源头的一种方式,它直接地通过这个让我们直接连接到我们生命的最根源。

丰盛伴随着感恩的心。一种神奇效用的训练便是,在你夜晚入睡之前,送出感谢的情怀,给予所有你在一天中体验到的美好,给予感谢并感恩你已拥有的一切。

我们知道自性本自具足,由于这种深刻的满足,所以对一切都充满了感恩。

常吃这两片“药”,一方面可以延年益岁,另一方面能给自己有个好心情。每天都很愉快,心满意足,因此,和包括邻居在内的任何人都友善相处,心中只有阳光,没有烦恼,人也就不觉得老了。

常吃这两片“药”的人,生活上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注重道德,精神方面的修养,即人们熟知的“正心,诚意,修身”。当然,儒家的道德,精神修养不完全是为了养生,而是为以后的“齐家,治国,平天下”。但是,忠诚,仁慈,宽厚,有道德和充满浩然正气,无疑有益于身心的健康。所以,修行是一生的一门必修课。读书是修,德善是行。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读书就是读圣贤书,与圣贤对话,学做圣贤。读书的真正目的就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再者,儒家文化一定强调生命是有意义的,但对存在主义而言,存在是一种状态,必须先意识到存在的孤独感,才能找到生命的本质。人生的真正目的在于创造。没有目标的人生是迷茫混乱的人生, 明确的目标会给人动力。 人活在世,不是为昨天,也不是今天,乃是为心中的明天而奋斗,心中的明天就是人的理想儒家智慧语典 梵高的长寿秘诀,每天都要吃两片药乐,人的追求和目标,如果没有这些,生活中势必是消沉颓废,也会是闲懒怠惰的。

有感恩,有目标,有满足,这是一个美好的人生。愿我的亲人和朋友都能像文怀沙老人一样,早上一粒“知足“,晚上一粒“感恩“,忘却年龄,忘却烦恼,快乐健康地生活着,幸福自在,知足感恩。

刘先银专访文怀沙:108岁文怀沙的长寿秘诀,每天都要吃两片药

儒家智慧语典 梵高的长寿秘诀,每天都要吃两片药乐

刘先银专访文怀沙:108岁文怀沙的长寿秘诀,每天都要吃两片药

文怀沙(1910年1月15日—2018年6月23日),生于北京,祖籍湖南。斋名燕堂,号燕叟。笔名王耳,司空无忌。著名国学大师、红学家、书画家、金石家、中医学家、吟咏大师、新中国楚辞研究第一人,现为燕堂诗社社长、上海大学文学院名誉院长、西北大学“唐文化国际研究中心”名誉主席、中国诗书画研究院名誉院长、黾学院名誉院长等。文怀沙20世纪40年代就在文化界有一定名望。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有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儒家智慧语典 梵高的长寿秘诀,每天都要吃两片药乐,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译文]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有上等德的人,不自以为有“德”儒家智慧语典,所以是有德。

“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下等德的人是有心施“德”,所以他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有着上等“德”的人“无为”出于无意,所以无所不为。

“下德有为而有以为。”

下等“德”的人,“有为”出于有意,所以有所作为。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

上“仁”的人有所作为,而是出于无意。

“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上“义”的人有所作为,而是出于有意。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

上“礼”的人,出于有意。若是得不到回报。则攘臂使人从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所以失去了“道”而后是“德”。失去了“德”而后是“仁”。失去了“仁”而后是“义”。失去了“义”而后是“礼”。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儒家智慧语典 梵高的长寿秘诀,每天都要吃两片药乐

当社会需要用“礼”时,虚拟敲诈也就随之产生,治理也就随之而来了。“礼”,治理社会秩序之定海神针。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

自以为很聪明的人,是以智取巧,真是愚昧的根源呀。

“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所以大丈夫应该守质朴的大道,不虚伪敲诈,舍去礼的浮华,取用道德厚实。

大道为宇宙本体本根,可以衍生出天(天道)和地(地道),天地之道为自然之道,不是我们平常所讨论的人道(社会)。人能忘机,鸟即不疑;人机一动, 鸟即远离。形可欺,而神不可欺;我神微动,彼神即知,是以圣人与万物同尘,常无心以相随。——《治心斋琴学练要》。“忘机”是道家语,是忘记计较巧诈之心。一个“忘”字便道出了真谛。老子说:“万物与我同根”, 这宇宙万物都是由“和”以生,由“养”以成,所以我们与这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息息相通的。凡益之道,与时偕行;天地合气,万物自生。“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

儒家智慧语典 梵高的长寿秘诀,每天都要吃两片药乐

刘先银题写书法:微妙奇丽,圆满具足

儒家智慧语典 梵高的长寿秘诀,每天都要吃两片药乐

刘先银题写书法:微妙奇丽,圆满具足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老子云:无私无欲,宠辱不惊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出自先秦的《击壤歌》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凿井而饮,耕田而食。

帝力于我何有哉?

【赏析】

击壤歌是一首淳朴的民谣。据《帝王世纪》记载:“帝尧之世,天下大和,百姓无事。有八九十老人,击壤而歌。”这位八九十岁的老人所歌的歌词就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也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击壤歌》。

这首民谣描绘的是在上古尧时代的太平盛世,人们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太阳出来就开始干活,太阳落下就回家休息,开凿井泉就有水饮,耕种田地就有饭吃……这反映了农耕文化的显著特点,是劳动人民自食其力的生活的真实写照。

对于这首歌谣的最后一句,“帝力于我何有哉”,“帝力”历来有两种解释。一种认为指“帝王的力量”,也就是说,人们的自给自足、衣食无忧的生活是靠自己的劳动得来的,而君王对此并没有什么作用,歌者反问:帝王的力量对我来说又有什么作用呢?当然,如此闲适安康的生活,并不是真的与帝王一点儿关系都没有,因此也有评论云:“能使民安其作息、饮食即帝力也。得末句翻空一宕,调便流逸。”另一种解释是把“帝力”解释为“天帝的力量”,从而突出了此歌谣反对“天命论”的色彩,歌者感叹:老天爷对我来说有什么用呢?

不管持哪一种解释,这首民歌的主题都是赞颂劳动,藐视“帝力”。

《击壤歌》也许是中国歌曲之祖。清人沈德潜《古源》注释说:“帝尧以前,近于荒渺。虽有《皇娥》、《白帝》二歌,系王嘉伪撰,其事近诬。故以《击壤歌》为始。”

生活越来越快的这个事实,没有人会否认。往上数四、五代,他们与我们的生活状态完全不同,那是与大自然的规律息息相关的状态。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们没有闹钟,那时叫“鸡叫头遍”。太阳下山,就意味着休息了。如果不休息,就违背了大自然的规律,属于折腾。

折腾不会影响万物生长,庄稼不会因为人着急而快速成熟,鸡鸭也不会多生几只蛋。所以,那时的人不折腾,缓慢地生活。据说,天不下雨的时候,没有人会跑在路上。

《黄帝内经的生命智慧》“气”与人的生命阴阳五行修身养生图解

儒家智慧语典 梵高的长寿秘诀,每天都要吃两片药乐

合道而行:读老子《道德经》第八十一章关键词:物质与欲望,精神与信仰

生活速度越来越快,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真说不清。被别人卖了,还帮着别人数钱,这是我们经常用来嘲笑傻子的话。但在每天忙碌的身影里,我不敢保证自己不是那个傻子。

按道理说,速度时代的来临,可以为我们创造更多闲暇,但事实上,却引发了更大程度的匆忙。而且,这种匆忙伴随着权力,从拥有支配权的一方不断传递给更加弱势的群体。

也许是性格所致,我一生最恐惧的就是没有方向感的时刻。我害怕被趋势裹挟着前行,不知最后会走向何方。就像龙应台所说:一滴海水,怎么能够知道潮流的方向。我恐惧于此,也困惑于此。

为什么我们身边的自然一点点消失了?连清洁的空气都没有了?在我们的生命里,还有多少时间和空间能够安放从容和缓慢?什么时候,我们才不用自己驱使着自己去加班?

儒家智慧语典 梵高的长寿秘诀,每天都要吃两片药乐

刘先银 2016年书法题字:美丽中国筑梦行

厌耻章 第十三

【老子第十三章】无私无欲 宠辱不惊

第十三章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若惊?

宠为下,

得之若惊,

失之若惊,

是谓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

儒家智慧语典 梵高的长寿秘诀,每天都要吃两片药乐

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

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

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注释】

(1)大患:大的祸患、灾难,指崇辱。

(2)身:身体,生命。也引申为“身见、私欲”。

【翻译】

得宠和受辱都会使人胆战心惊,重视大的祸患要像重视自己的身体一样。为什么说得宠和受辱都使人胆战心惊?因为得宠说明地位卑下,得到的时候就会胆战心惊,失去的时候也会胆战心惊,这就叫做得宠和受辱都会使人胆战心惊。为什么说做重视大的祸患要像重视自己的身体一样?人之所以会有大的祸患,正是因为人有一个身体,等到没有了身体,人还会有什么祸患呢?所以,像看重身体一样看重天下的人,才可以把天下寄托给他;像爱惜身体一样爱惜天下的人,才可以把天下托付给他。

【解读】

这一章不易理解,历来众说纷纭。大概的主张是,化解欲望执着是避祸之道,也才能够真正有资格治国爱民。

荣辱是世人所看重的,但荣辱来去的主动权却在人不在己,所以常会瞬间转化。这种世事无常是人们所惧怕的,所以无论荣辱都常使人惶惶不安,受宠怕失宠,受辱怕不去。说到底,这是由于内心对荣华富贵、功名利禄过于贪求,是地位和人格卑下的的表现,也常会带来祸患。得宠时常因骄奢淫逸致祸,受辱时常因愤恨争斗致祸,轻则伤神乱性,重则丧身灭族。这就陷入了一个怪圈:为厚养自身而努力求荣去辱,但无论荣辱又必然招祸伤身。根本的原因在于,人们只看到了荣辱带来的现实利害,却往往忽视了背后的潜在大祸。老子提醒人们,要像重视自身那样重视可能发生的灾祸,这样才能避免灾祸,这才是真的贵身、爱身。老子的意思还是提醒人们,不要被欲望迷住了心窍,远离物欲才是避祸之道,才是真正的自贵自爱。无私欲才是自贵,而只有没有一己私欲的人,才会真正爱国爱民,才有资格和能力去治理国家,服务百姓。

本章之所以不易理解甚至被误解,在于“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一句。很多人由此判定,老子因反对欲望而厌恶俗身,主张轻身、弃身。其实,通观全章可知,老子的本意在于,灾祸的根源在于欲望,欲望的土壤在于身体的本能,要注意化解本能欲望和身见执着,提高自身修养,融入自然大道,与“道”偕行。依道而行,当然可以避祸,可以成事,可知治国,可以惠民。所以,“无身”不是不要身体,而是化解自我,远离欲望,公而无私。

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人生“三戒”是孔子根据人生三个阶段不同的身体气血特点,提出的养生基本原则,概述了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应该如何养生,其主要内容是:

少之时,戒之在色

少年时候,养生的重点在于保精。此时,血气没有平稳,要戒色,也就是要戒房事。少年身体没有完全发育成熟,此时过早、过频地进行性生活,会大伤身体的元气,容易身体虚弱,或变生很多疾病,甚至早衰。

孔子说的少年戒色,不仅仅是性的问题。少年对世界的观察,除了性以外,更主要的是由于对社会经验缺乏,导致对人间百态辨别不清,少年的轻狂易导致少年被很多事情所迷惑。少年如能辨别大千世界各种颜色,实乃人生一大进步。这就需要对少年进行教育,帮助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少年强,国家强;少年健,国家健。如何对少年进行包括性和全面的人生观教育,乃是国家之根本。少年立大志,不沉溺于玩乐,才能辨别世界的主流,才能够按国家需要的方向去发展,为成才奠定基础。

其壮也,戒之在斗

壮年以后要注意养肝。按照《黄帝内经》的说法,中年五脏气血衰落就是从肝开始。壮年的时候,血气方刚,要戒斗,不要争强好胜,不要动不动就发怒,因为发怒容易伤肝。人到中年,应尽量不发怒,保持乐观的心情,以保证肝脏气机的调达。

孔子所说的斗不是人们常见的斗殴。中年人体力和脑力已经成熟,偶尔产生殴斗也属正常。中年人社会经验丰富,已经有了相当的阅历,中年人之间的斗更主要的是暗斗。这种斗往往比街头斗殴更厉害。不仅消耗双方的脑力,更有可能破坏业已形成的良好的工作或社会环境,也可能给下一代产生不好的影响。宁静致远、淡泊名利。这些话主要是对中年人说的,希望能够帮助中年人平静心态,集中精力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不要将精力集中在相互暗斗之上。

其老也,戒之在得

老年的时候,血气开始衰落,要戒贪得无厌,就是要控制心里的欲望,要注重养心。《黄帝内经》说,六十岁心气开始衰落。人不能抗拒身体衰老,但是人可以抗拒思想的衰老。老年人人生阅历丰富,凭借自己的经验可以得到很多;老年人思想深邃,绵里藏针,可以利用年轻人之无知,得到自己想得到的东西。但是,这些都是令人不齿的。年纪虽然是老人的缺项,但是也是赢得尊敬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老年人应该帮助、教育年轻人,这样的老人即便没有得到什么,但是在人格上也是崇高和伟大的。孔子因有七十二贤弟子,才能传播自己的伟大思想,如果孔子想得到短期利益,急功近利,那么中国儒家的文化恐怕就没有传承的可能。将自己的思想和经验传承给年轻人,从表面上看没有得到什么,但是为社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如果因为身体衰老不能给社会尽力,那么帮助年轻人也算是为人类做出了很大的奉献。

孔子提出的“人生三戒”放在当今社会仍然适用。戒色需要年轻人自己树立远大理想,同时也需要年长的人帮助;戒斗需要中年人心平气和、相互协作,需要个人进行内心的修炼;戒得需要老年人改变自己的思想,帮助别人实现人生价值,比自己得到更有社会价值。总之,影响人生发展的因素很多,要想实现人生的理想,除了个人不断地修炼和奋斗之外,还需要三戒。

标签ad报错:该广告ID(4)不存在。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