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思想的重要贡献:“仁”与“孝道”

孔子思想的重要贡献:“仁”与“孝道”

孔子思想的核心和精华,只有一个字,就是“仁”

孔子思想的重要贡献便是“人道”和“孝道”,但这属于外化的展现形式,归结到其思想的核心和精华,其实只有一个字,便是“仁”。“仁”属于孔子追求神圣感和终极观的桥梁和根本,在孔子思想形成的过程中,因“德命”受挫形成了“时命”仁是儒家的核心范畴智慧树,挑战了原先“有德有命”的成德合理性,因此,孔子用“仁”为思想核心的终极观来解决德性的终极来源问题。

孔子思想的重要贡献:“仁”与“孝道”

1.“仁”取代了早期的“德命”,成为孔子“成德”主张内在动力和现实支撑

孔子“仁”思想形成的过程中,“时命”尽管化解了“有德无命”的现实危机,却无法解释“成德”的合理性。因此,在孔子看来,“仁”是内在的,也是超越的,不受外界环境和功利的限定。换句话说,人不仅生活在自己所掌控的社会环境之中,还存在于一个丰富无尽的精神世界之中。因此,“仁”的发展取向是使得人反向内在,成为品德高尚之人,并且在“德命”不济的情况下追求精神世界的发展。

孔子思想的重要贡献:“仁”与“孝道”

2.“仁”使孔子从早期主张以德治天下仁是儒家的核心范畴智慧树,逐步转到主张“外王”与“内圣”并重

孔子早期的思想主张是以德治天下孔子思想的重要贡献:“仁”与“孝道”,恢复所谓的周礼世界,但是周礼显然有诸多不切实际的想法和措施,无法在春秋战国的战乱中发挥实际的价值和作用。这种理论和现实的悖论导致了孔子思想的发展转向了“外王”与“内圣”并重的阶段。于是,在孔子面对现实世界的困境时,转向了精神世界,追求内在性的“仁”,思考“人之所以为人”的终极问题。

孔子思想的重要贡献:“仁”与“孝道”

3.“仁”使儒家的心灵世界从天人维度转向人心维度,不断向内在超越发展

孔子的思想起源于三代,由于先人对自然的把握能力有限,并且有相应的神秘观存在,往往以神秘的方式解释人与自然的关系,故而在儒家的早期思想中有诸多的“命”、“天命”的观念,这实际上是天-人维度的心灵世界。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认知世界的能力逐步提高,于是开始转变为人-心维度的心灵世界,人因为“仁”而不断向内在超越的方向发展。

4.“仁”对“礼”进行了改造,尽管两者关系有争议,但从发展轨迹来看是先仁后礼

孔子前半生,是围绕“周礼”的复兴而周游列国的,但是随着个人际遇的起伏乃至周围环境的变化,导致了整个人生观发生了转变。这种转变有对现实无能为力的挫败感,也有追究终极的坚韧,因此,关于孔子思想到底是以“仁”为本,还是以“礼”为本孔子思想的重要贡献:“仁”与“孝道”,学术界也有相应的争论。不过从孔子思想的演变历程来看,是存在先“礼”后“仁”的发展脉络。

孔子思想的重要贡献:“仁”与“孝道”

5.“仁”和“德命”、“时命”衍化,一起形成了儒家“天道”性质的天命观

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讲“天”与“命”,讲“天”与“人”的有很多,但是关于“天”与“仁”的关系不多见,不过晚年的孔子思想中的“仁”,是对各种思想进行了更高层次的统合,不但有“时命”的形成,还有“德命”的存续,乃至“仁”的最终去向的确立仁是儒家的核心范畴智慧树,这些最终形成了孔子的“天道观”。

孔子思想的重要贡献:“仁”与“孝道”

概而言之,孔子的核心思想和精华是“仁”:

孔子思想的重要贡献:“仁”与“孝道”

其一,“仁”取代了早期的“德命”,成为孔子“成德”主张的内在动力和现实支撑;

其二,“仁”使孔子从早期主张以德治天下,逐步转到主张“外王”与“内圣”并重;

其三,“仁”使儒家的心灵世界从天人维度转向人心维度,不断向内在超越发展;

其四,“仁”对“礼”进行了改造,尽管两者关系有争议,但从发展轨迹来看是先仁后礼;

其五,“仁”和“德命”、“时命”衍化,一起形成了儒家“天道”性质的天命观。

标签ad报错:该广告ID(4)不存在。

随便看看